年少只知吃牡蠣,中年方懂于勒難


年少只知吃牡蠣,中年方懂于勒難


一、

我的叔叔于勒,很多中年人記不起來了。


有人問:喃不是那個賣牡蠣的于勒嗎?


父親忽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蠣。一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開牡蠣,遞給兩位先生,再由他們遞給兩位太太。


她們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託著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髒長袍;然後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蠣殼扔到海里。


毫無疑義,父親是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走到我母親和兩個姐姐身邊問: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節選自《我的叔叔于勒》

牡蠣,生蠔也!生吃牡蠣,18世紀法國昂貴的野味,人間至味,尤其是貴婦吃生蠔優雅的姿勢,更是令人垂涎三尺,回味無窮。


年少只知吃牡蠣,中年方懂于勒難


我的叔叔于勒,一個多麼悲傷的故事,而年少的我們卻只記得牡蠣有多好吃。中年的我們早將課文內容忘得一清二楚,只記得各種舌尖上的美食:

年少只知吃牡蠣,中年方懂于勒難

背影裡又大又圓硃紅色的大橘子

年少只知吃牡蠣,中年方懂于勒難

孔乙己的茴香豆和鹽煮筍

年少只知吃牡蠣,中年方懂于勒難

閏土家碧綠的大西瓜和猹(普法宣傳:禁止捕捉、禁止食用野生保護動物,否則違法!)

年少只知吃牡蠣,中年方懂于勒難

畫楊桃的楊桃

年少只知吃牡蠣,中年方懂于勒難

百草園裡的桑葚、覆盆子還有人形何首烏

年少只知吃牡蠣,中年方懂于勒難


對美食印象最深的是一篇《苦柚》:旅居南美洲智利聖地亞哥的老華僑,衣錦還鄉,回到告別四十餘年的故鄉浮雲鎮。遇到一位誠實的小姑娘,很誠信地介紹自家柚子苦,讓老華僑少買一點的故事。


柚子一毛錢一個,老華僑一口氣買了十個,帶回海外。臨走時,老華僑又掏出一百元贈給小姑娘,被拒絕了。


小姑娘,你多實誠啊!請理解一下老華僑衣錦還鄉的心情吧!


二、


同樣混跡在美洲,我的叔叔于勒卻是一個Loser。


人到中年,叔叔于勒投資理財被騙個底朝天,後來又在網上貸款,最後利息漲得連底褲都沒有了。


出身社會底層家庭,一箇中年人要是在家宅著啃老,逼得父母動老本,那就是壞蛋,就是流氓,就是無賴了。


于勒叔叔不僅把家產吃得一乾二淨,還大大佔用了父親的遺產,引發了嫂嫂的極度不滿。


最後叔叔只得隨商船偷渡到美洲紐約討生活。


後來叔叔于勒做生意發跡,賺了大錢。在紐約買好幾套房,取得綠卡,經常來信說要彌補父親的損失。


一封封炫富家書變成了家裡的福音書,我母親甚至開始規劃在海邊購置別墅了。


鄰里鄉親、七大姑八大姨都認為:曾經爛泥扶不上牆的中年人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責任的人,成了教育孩子的榜樣,成了別人家的叔叔。

我大姐28歲,二姐26歲,兩個大齡剩女,整天宅在家不談對象,父母擔憂嫁不出去。


當地一位小公務員,雖不是有錢人,但很正派,據說偷看了叔叔的來信才向二姐求婚的。


婚後姐夫帶我們一家人去離家不遠的海島度蜜月,就像國內很多新婚夫婦去海南島度蜜月一樣一樣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吝嗇和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遊輪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方。今天,我們家的夢終於實現了。


在遊輪上,我們偶遇到正在給兩個貴婦剝食生蠔的于勒叔叔。一家人依然不敢相信事實,只好派父親去找船長確認:

船長冷冷地回答說:他是個法國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帶回祖國。據說他在哈佛爾還有親屬,不過他不願回到他們身邊,因為他欠了他們的錢。他叫于勒......聽說他在那邊闊綽過一個時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經落到什麼田地!

一家人的夢又瞬間破滅了,派我去付錢。


我心裡默唸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我給了他10個銅子的小費。他趕緊謝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輕的先生!


回來後母親瞪著我說:你簡直是瘋了!拿10個銅子給這個流氓!


她沒再往下說,因為父親指著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


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


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其他遊輪,以免再遇見我的叔叔于勒。 


年少時,不明白叔叔于勒,在外面打拼混得不好,為何不返回家鄉。想家又不敢回,反而找個離家不遠的地方謀生計呢?


三、


人到中年,尤其是過年,參加過小學、高中、大學和研究生的同學聚會,親眼目睹了村裡的二狗開著貸款幾十萬的好車,不遠萬里開車回老家,更有城裡的Ruby村裡的翠花豪擲一萬元買了兩瓶茅臺、兩盒花旗參、六盞佛跳牆和一箱子進口零食孝敬親戚朋友......


過年要是不風風光光的回去,要被親戚們笑話的。雖然二狗在北京郊區農村租的是整日見不到陽光的小產權房。翠花剛剛在上海買了房,每個月還上萬元房貸,靠刷信用卡拆東牆補西牆,日子過得緊巴巴。


人到中年,才明白叔叔于勒的處境。


衣錦還鄉這個詞,烙在太多人的心裡。不管是北漂、滬遊,還是深潛,每一個在路上的中年人,都希望自己不要太徒然、太落魄地回到家鄉。


無論在古代還是在今天,衣錦還鄉總是一件令人非常驕傲的事情。衣錦還鄉,又何嘗不是每一位中年人的理想?


古有宿遷中年人項羽:富貴不還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於是項羽帶著虞姬妹妹衣錦還鄉,給家鄉每位六十歲的老人賞了五百銖紅包。


更有徐州沛縣油膩中年大叔劉邦衣錦還鄉,唱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反覆強調:自己對權力不感興趣,自己最幸福的時候就是在沛縣當亭長,雖然每個月只賺幾十銖錢。


幾千年下來,衣錦還鄉,儼然成了金科玉律:


衣錦還鄉人盡見,長時富貴許誰知。

無言童子呵呵笑,望得風光滿面歸。


想來哪有那麼多的衣錦還鄉,永遠是能力配不上夢想,才華配不上野心。人生哪有衣錦還鄉,其實都是世間遊子。


哪怕這真的只是最廉價的幸福,那也是幸福。


哪怕大多數衣錦還鄉真的只是謊言,也是最美的謊言。


哪怕不是真的衣錦,也要還鄉。


至少,他們有勇氣回家,不會讓父母失望。家人在人生尚有來處,家人去人生只剩歸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