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醬醋茶」 聞著臭吃著香

講到臭乾子,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吃法,但多以臭豆腐為主,且配製和佐料又不相同。如:紹興、徐州等地多以豆腐為主要食材,以臭水泡製,然後入油鍋炸至金黃色,取其外酥裡嫩。而六安人則選取製作難度較高的豆乾為原料,以常年酵藏的臭鹹菜水醃製一段時間,待豆乾半入味(全入味則豆乾失去韌勁,只能改成另一種烹調技法——“蒸”了。)入油鍋炸至微黃色(純金黃色顯得生硬,入口少綿質感。)起鍋即可。

外地多以蒜泥、芫荽沫、辣椒沫(事先用油煸炒過的)、白醋、陳醋、芝麻醬、花生沫、甜麵醬等,憑食客的口味添加。而六安人習慣只用鮮辣椒醬或辣椒豆豉醬作輔料,簡單純正,回味悠長,其中妙處絕然不可言。

說了這麼多,我要介紹一下製作六安臭乾子的神水——“臭水”是怎麼來的了。買來鮮亮的鹹菜(雪裡紅或冬臘菜醃製成的)放在一個帶蓋的陶製罈子(壇口外沿有凹槽,用於盛水密封壇口,俗稱“封壇”。)裡,加適量水,然後封壇,讓它自然黴變、發酵,兩年後取臭水出來上鍋蒸煮,消毒滅菌,放回壇中,便可以使用了。期間,可以不定期投入雞蛋、鴨蛋、鵝蛋和鮮亮的鹹菜,以防止由於經常使用而導致的濃度下降、口味不純。(隔幾年放一些甲魚蛋,還可以預防滋生小蟲。)臭水存放時間越長越好,但要定期加水、蒸煮,保證其衛生狀況。臭水不光可以增進人們的食慾,還有潤肺清腸的作用呢。可現在有的小販追求利潤,用一些不可入目的辦法充當臭水,食客們當自己小心辨別。

原本街頭巷尾小小的臭乾子,現在還經常登堂入室,甚至成為招牌菜。這就是聰明的人於其間發現了巨大的商機,進行了深加工,有:青椒炒臭幹、剁椒臭幹、肉沫臭乾等,有的餐館還推出了臭幹宴。

這些都是衍生品,我還是喜歡一個人去老街的小攤上品嚐著一塊塊小小的臭乾子。伴著老闆的監炸身影,看著只單的過客匆匆,我找到了那份久違、純真的寧謐。小吃是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重要標誌,也是當今旅遊業的主打。在皋城的土地上,象這樣的小吃還有很多,希望它們能得到很好地傳承和發揚,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一份享受和樂趣。(文/管亞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