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是怎樣讓你深信不疑的?

謠言,有些明明看起來很荒謬,為什麼還會有人相信呢?

謠言,是指當前沒有可靠證明的陳述。其中或多或少暗含了一些真相,這是謠傳和小道消息得以傳播的根基。但其中言過其實或危言聳聽的部分,就在一些特殊心理下,變得“可信”。

01焦慮心理

在非常時期,人們生存、健康、環境安全都面臨不確定性,在恐懼、迷茫、疑慮這些負面情緒引導下,面對龐雜模糊的信息,人們普遍更容易相信那些有“威脅性”的負面消息。

很多謠言迎合了大眾的緊張焦慮心理,滿足人們在危機環境下想要規避風險的訴求。香油滴鼻、吃維生素C、燻醋等這些民間土方一直在流傳,就是因為民眾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試一試。

02從眾心理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 勒龐在其著名的《烏合之眾》一書揭示:“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會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謠言是怎樣讓你深信不疑的?

在群體壓力下,尤其在信息不對稱的時候,每個個體的情緒極易被煽動。“大家都相信了,那我也就跟著信吧”,隨著傳播謠言的人越來越多,謠言的可信度就隨之增高,形成一種放大的效果。例如,日本2011年大地震時引發搶鹽風波,此次疫情中市民搶購雙黃連、板藍根等。

03減少認知負擔

大部分人容易注意到“簡單、粗暴”的信息,因為它們一目瞭然、一看就懂。很多造謠者深諳這種心理取向,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修改過的截圖、視頻,使用大字號、加粗字體的醒目標題,加深受眾記憶。

還有的偽裝成權威人士言論,比如放上鍾南山院士的圖片,加上自己要傳播的謠言:“鍾南山院士建議鹽水漱口防病毒!”人們不喜歡複雜的推理,這種簡潔的口號和斷言就容易被人接受和傳播。

此外,人們愛信謠傳謠,也與主流媒體和官方信息發佈不及時有關。

人本能地趨吉避凶,對風險更敏感,總想最快了解有關疫情發展和防疫的各種信息,但是官方發佈往往需要一定的核實週期和批覆流程,這就讓負面新聞跑得更快。還有,如果發佈的官方信息不夠完整詳細,不能回答老百姓關切,存在信息真空,也會給謠言傳播提供空間。

謠言是怎樣讓你深信不疑的?

由於公眾對謠言容易“先入為主”,政府和媒體等相關部門要承擔起及時“闢謠”的責任,幫助公眾鑑別真假信息。

官方要提高效率,重視信息公開的及時性和完整性。

老百姓要提高科學素養,擴充知識面,提升對信息的辨識能力。

保持開放心態,多聽取各方意見,及時接受新信息,不斷調整對疫情的應對方式,不陷在老舊的謠言裡;

謠言是怎樣讓你深信不疑的?

持普遍懷疑的態度,不確定時不要轉發,多問幾個問題:來源可靠嗎?其他人信嗎?符合常識嗎?只要存疑,說明信息可能是不準確的,要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