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當初幫呂后除掉了韓信,卻又為何偷偷救走了韓信的兒子?這種說法值得考究嗎?

周秦帆


蕭何幫助呂后誅除韓信,一有盡忠之職,二有自保之意。但是,真正救下韓信三歲兒子韓瀠的卻另有其人,而蕭何只是暗中遣人將其子護送到南越國王趙佗處撫養成人,也算盡到了故友之義。

關於蕭何前後做法的考量

可以說,蕭何“前幫呂后除韓信,後救其子離險地”的動機,實為忠、私、義兼顧的人生智慧濃縮。

於忠。正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蕭何身為劉家的臣子,只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進行思考與執行,則為忠於職守。反之,拿著別人的好處,卻想著個人的心思,豈不是“胳膊肘向外拐”的不臣之舉嗎?

於私。呂后之舉,當為劉邦授意。如果蕭何不去做,不就證明他也是反叛之人嗎?他和韓信是一黨嗎?真正到了那一步,蕭何怕會成為西漢第一個被滅族的開國功臣。同時,古人非常重注青史留名。之所以幫著呂后除去韓信,因為他曾“月下追韓信”,多次向劉邦保舉韓信,韓信不負所望,成全了蕭何的伯樂之名。反之,若其真反,他的伯樂美名不但不存,反而會因此落下“有眼無珠”的千古罵名。因為,一個人反或不反,只在一念之間,可是誰也說不準的事情,他自然也不願擔這樣的風險。

於義。畢竟韓信之死和他這個幫兇是脫不開關係,而且其生前二人間可有知己之名,可見二人交情匪淺。所以,無論他是處於“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有負好友之情,或是處於為開國功臣留下一點血脈之心,都是值得稱道的。

既然是誅族,為何會有漏網之人

公元前196年,韓信被誅族後,蕭何一直處於有負好友的愧疚之中。但是,一個月後的一天,突然有一個僕人裝扮的男子找到蕭何。交談得知,該男子原來是韓信府中的賬房先生,就在誅族當日,他正好帶著韓信三歲的兒子韓瀠出門去玩,幸而躲過一劫,這才將韓信的唯一骨血保留了下來。

但是,韓信有多少家口,劉邦心中可是一清二楚的。正所謂:“斬草要除根。”少了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物,朝廷能不追查嗎?所以,想要將韓信的唯一骨血從呂后的眼皮底下安全送走,卻並非易事。無奈之下,賬房先生才冒險找到蕭何,以尋求幫助。

蕭何是怎樣救出韓信兒子的

明朝來元成《樵書》記載:“廣南(宋朝時期廣西廣東統稱廣南)有韋土官者,韓信之後也。當淮陰鍾室難作之時,信有客匿其孤,求撫於蕭相國。相國作書,致南越尉(趙)佗。佗素重信,又憐其冤,慨然受撫,姓之以韋者,去其韓之半也。孤後有武功,世長滿蠕,受鐵券,封之濱海。至今,蕭何與尉佗書,尚勒鼎彝,昭然可考。”

正所謂:“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韓信被誅族期間,怕是沒有任何人願意和他產生半點關係吧。因為蕭何和韓信的關係匪淺,已然成為呂后勢力重點關注的對象,自然無法親自去實施營救其子的方案。俗話道:天無絕人之路。這時,蕭何想到了唯一實施營救方案的執行者,那就是當年令韓信受“胯下之辱”的屠夫蕭美,現任楚中尉。曾經“胯下之辱”的受害者韓信,非但沒有怨恨蕭美,反而封其官職,對韓信可謂充滿了感激之情。

不得不說蕭何有極高的識人之能,識韓信大才於行伍,就連這個蕭美也被他一眼看穿。當蕭何遣人與蕭美訴說營救韓信之子一事時,其當即立誓:“刀山火海,絕不相負。”也幸虧他有一付俠義心腸,否則蕭何豈令其活命。

據《京兆堂韋氏明末清初族譜》記錄:昔祖韋琅慈世居慶遠府東蘭州土官知州,西漢韓信遠孫,韓改韋氏。餘恐後世失忘,垂後世子孫,以知來脈,方見慎終追遠之志,木本水源之由。不可遺忘,是以為誌!

接著,蕭何遣親信蒯徹攜帶其親筆書信,趕到南越國(今越南和廣西交界一帶),將書信交到了國王趙佗手中。數十日後,蕭美也終於來到南越國,同親將韓信的兒子韓瀠平安護送到了趙佗處,後改名為韋雲際、又名韋天保(取姓氏韓的右半邊),最終由其暗中養大成人。即:公元前196年到公元前180年,韓信幼子從3歲成長到19歲,在趙佗的庇護下隱居於南海郡,番禺南越武帝皇宮中(今廣州城裡的南越皇宮舊址)。

韓信兒子失蹤,劉邦對蕭何起疑了嗎

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韓信被誅後,劉邦專門抽調500名兵士為蕭何相府護衛。表面看似聖眷日隆,實為行嚴密監視之舉。由此可見,京兆堂韋氏族譜記錄的“蕭何曾救韓信幼子”一事的真實性。

韓信後人情況

韋天保(韓瀠)19歲時,受封象郡(今合浦縣)濱海土夷長。在東漢馬援征討南越徵氏姐妹時,合浦確實也有韋氏土官韋料禎存在。隋末初唐,韋氏首領韋厥(人稱萬壽公王)率領韋氏歸附衛國公李靖,後受封澄州刺史(今上林縣)。也就是說,韋氏一族在合浦欽州一帶居住長達800年餘。到了唐朝中後期,韋氏家族又從上林移居東蘭縣一代定居。

公元697年,韋厥之子韋敬辬題寫《智城洞》碑文,文中表明韋氏家族是西漢韓信子孫,且其子孫遍佈嶺南諸邑。

宋朝之後,東蘭韋氏土官,每代都會分派族中子弟移居古田、思陵州等各地,謀求土官和首領。

明清時期,部分韋氏後人為懷念先祖,便將韋氏改為韓姓。

如今,韓信後人大多分佈於貴族、廣西(龍岸、天河、融水等地)、廣東(信宜、陽春、高州、連縣、柳江、來賓等地)、四川等地區。

可以說,蕭何的所作所為,上不負君王之忠、下不負友情之義,實為人生智慧的完美詮釋。


祥子談歷史


我經常去廣西出差,去那裡採購牛皮。我有個“韋”姓客戶,他知道我是歷史愛好者,一次商談結束後對我說:“你知道嗎?我是韓信的後代。”

我一聽差點笑噴,當時我倆在喝茶。我笑道:“拜託,韓信姓“韓”,你姓“韋”,好像不沾邊吧?

朋友對我的表現沒有意外,也許他經歷了太多人不相信這個說法,已經見怪不怪了。

他呷(xia)了一口茶水淡然道:“你別不信,全國姓韋的有370萬,韋姓出自四種說法,我不清楚另外三種說法,但廣西“韋”姓的傳說是老輩流傳下來的。我打趣道:那麼說太平天國的北王韋昌輝也是韓信的後代了?

何止呢?韋莊、韋孝寬、韋紹光、韋拔群……



打住,我做了一個暫停的手勢。“看你說起廣西韋姓名人如數家珍,你還是給我說說你是韓信後人的故事吧?”我打斷朋友的話說道

既然你想聽,我就給你從頭說起吧,朋友娓娓道來。

話說劉邦稱帝后,由於忌憚韓信的實力和能力,把他由齊王降為淮陰侯。打壓還沒完,劉邦還把韓信置於鼻子底下——長安。意思是說:“給我老實點,否則收拾你在咫尺之間。”

韓信不甘心被壓制,總想找機會反抗。

機會來了,韓信乘劉邦帶兵平叛亂之機,密謀和叛軍首領陳豨勾結,打算來個裡應外合。韓信準備殺掉劉邦的老婆和孩子,然後放出囚犯反長安。

想法不錯,但韓信行事不密,被家奴告密給了呂后。於是呂后和丞相蕭何商議,以劉邦凱旋歸來大宴文武之名,騙韓信進宮喝酒。韓信果然中計被呂后和蕭何斬殺,並下令誅三族。





我插言道:“既然呂后誅滅了韓信三族,你這個後代從哪裡出來的?”別急,你聽我往下說。

蕭何是韓信的伯樂又是好朋友,他出謀劃策和呂后一起殺了韓信是逼不得已,畢竟他是丞相,要為漢朝出力。

從國家角度來說蕭何做的沒錯。但從個人角度來看,蕭何有負朋友,因此蕭何心中備受煎熬。但他不知道如何來彌補對韓信的愧疚。

事情有了轉機,在韓信被誅三族一個月後,一個僕人打扮的人找到了蕭何。

原來這人是韓信的賬房先生,在韓信被誅族的時候,他不顧生命危險把韓信三歲的幼子韓瑩藏了起來。朋友喝了口茶,頗自豪地說,“韓瑩就是俺祖宗”。

小孩藏起來不難,難的是如何逃出生天,在呂后眼皮底下肯定活不下來,京城耳目眾多。賬房先生無奈找到了蕭何。



蕭何正想找機會彌補,決心營救韓信之子。於是把孩子交給了曾經讓韓信受胯下之辱的屠夫牛二負責偷運出去。

這就是蕭何聰明之處,給別人報答的機會。原來韓信做了元帥以後,並未冤冤相報報復牛二,而是提拔他做了軍隊的小頭目。現在牛二也想報答韓信知遇之恩,對蕭何拍著胸脯表示:“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辭”。

蕭何說,“上刀山下火海倒不至於,不過這次路程有點遠”。你把孩子護送到南越國,交給國王趙佗撫養就算完成任務了。南越國是漢朝的附屬國,趙佗自治管理。當時南越國就在今越南和廣西交界一帶。

蕭何最後叮囑,一定不能讓孩子姓“韓”,拆開“韓”字姓另一半“韋”吧。這就是廣西“韋”姓的傳說。

此後韓信後人在桂地得以延存並開枝散葉,今廣西壯族多韋姓者。在很多韋氏宗祠中,都會供奉南越武帝趙佗雕像。

朋友講完了他的故事。




廣西韋姓出自韓姓,為漢初韓信之後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

綜上,這個傳說很美,至少告訴我們要知恩圖報,但經不住推敲。首先蕭何是漢朝的政府高官,又是“法律”專家,他不會捨命救韓信之子。

蕭何最初是秦朝的管理律法的文秘,在秦滅的時候,別人搶金銀財寶,他則搶著保護秦朝的地圖和法律書籍。由此可見,蕭何不可能知法犯法。

私放國家罪犯的後代,這要是被呂后知道要誅九族的,蕭何知道里面的輕重,犯不著冒這個險。

至於侮辱韓信的牛二,更不會冒險護送韓信之子去南越國了。有句話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韓信活著牛二表示服從,韓信一死牛二根本不鳥韓信的後代。估計真有此事,他會轉身告密於呂后,他會用韓信之子換來榮華富貴,別指望市井之儈有多高尚的品德。


秉燭讀春秋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公元前196年,韓信在長樂宮為呂后所殺,此時的劉邦正在評定陳豨之亂,呂后一己之力唯恐無法制服韓信,所以與丞相蕭何串通一氣,把韓信騙進宮裡殺死,並夷其三族。蕭何既是韓信伯樂,也是殺死韓信的兇手。

但坊間流傳一種說法,韓信並沒有絕後:據京兆堂《韋氏族譜》記載,韓信被滅三族時,膝下一個幼子韓瑩才三歲,被蒯通藏了起來倖免於難,後來託付給蕭何。蕭何修書一封讓人帶幼子到南越,叮囑南越王趙佗收養。去韓姓一半改為韋,此後韓信後人在桂地得以延存並開枝散葉,今廣西壯族多韋姓者。

明朝來元成《樵書》記錄:“廣南(宋朝時期廣西廣東統稱廣南)有韋土官者,韓信之後也!

蒯通就是蒯徹,因為避諱漢武帝名字被改為蒯通,是韓信的謀士,垓下之戰前項羽派來使者勸韓信擁兵自立,三分天下,蒯徹也勸韓信三思,但韓信不聽,蒯徹失望之下就此離去,據史記記載,韓信死後劉邦聽說蒯徹當年攛掇韓信自立一事,派人將其逮捕治罪,但蒯徹能說會講,最終為自己脫罪。

按照史記的說法,蒯徹早已離開韓信,所以說蒯徹隱藏韓信幼子,可信度不高。至於蕭何是否把韓信幼子送到南越,歷史更是無法考證。

當然:如果歷史可以考證,此事肯定不能實現,所以一來二去就陷入矛盾,究竟廣西壯族韋氏是否是韓信後裔從歷史資料這個層面是無法考證了。

韋氏京兆堂是韋氏中的大支,據說因為祖先起於首都長安,所以以“京兆”作為家族堂口,側面印證是韓信後裔的說法,京兆堂韋氏明末清初族譜記錄:昔祖韋琅慈世居慶遠府東蘭州土官知州,西漢韓信遠孫,韓改韋氏。餘恐後世失忘,垂後世子孫,以知來脈,方見慎終追遠之志,木本水源之由。不可遺忘,是以為志!

至於真假,日慕君無法確認,大家見仁見智,也許有天科學進步,可以揭開這些歷史謎團!



日慕鄉關


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典故,來自於楚漢時期兩位著名人物,蕭何與韓信。

韓信因蕭何舉薦立下不世功業,成就兵仙之名;又因蕭何暗算,身死魂消。這段恩怨情仇,該作何解釋?


費解的是,韓信的後人並不忌恨蕭何,依然對他感激不盡,又是何因呢?

韓信初期,感劉邦知遇之恩,竭盡全力,是劉邦擊敗霸王項羽的頭號軍事功臣。他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最後垓下十面埋伏,逼死項羽於烏江。其時威名赫赫,天下無敵。

且說韓信,自幼有進封王侯之志。攻佔齊國之後,自認立下奇功,又對劉邦忠心耿耿。於是沉不住氣,頭腦發熱,向劉邦上書,請封自己為齊“假王”。


劉邦見信大怒,當著使者面破口大罵韓信:“良心被狗吃了,不想著幫老子打敗項羽,就想自立為王。”

張良與陳平趕緊悄悄踩劉邦的腳,悄悄對劉邦說:“大王何愚也,今我漢軍不利,難道大王你尚有餘力阻止韓信稱王嗎?不如做個人情,成全於他,令他安分自守,免生變故。”

劉邦要說真是個好演員,該他當皇帝。馬上就醒悟了,又假裝罵罵咧咧,還笑嘻嘻的:“大丈夫平定諸侯,有蓋世之功,要做就做真王,何須假為,那誰誰,你過來告訴韓信那小子,難道老子還稀罕封幾個王麼?”


張良與韓信平素交好,知韓信英氣逼人,並無王霸之氣,平生抱負也就止於此。不忍韓信受害,在漢王派他出使齊地,封韓信齊王之時,勸告韓信:“齊王你是明白人,莫怪兄長多事,為人處事滿招損矣。”韓信卻不放在心上。

此時項羽已日暮窮途,於是派使者勸說韓信稱王,並願訂立盟約支持。韓信告訴使者:“飲水尚且思源,為人豈可忘本,漢王既深親於我,我背之不祥,你可回報項王,我韓信雖死不負漢王也。”手下謀士剻通,與項羽使者卻有共鳴,知韓信功高震主,漢王非共富貴之人。也勸韓信自立,三分天下。韓信猶豫之後,還是拒絕了。


韓信為人,孝敬母親,有情有義,曾千金以報漂母,又曾恩報胯下之辱的流氓,本是一忠臣孝子。可惜一片忠心,付之流水。

劉邦此後百般打壓,誘捕韓信於雲夢澤。韓信朝不保夕,遂起反心,勾結以前部下陳豨謀反,又被門下告發。

其時劉邦出征匈奴,呂后召蕭何訂計,由蕭何親召韓信入宮,韓信那裡防知己害自己,遂被呂后所害。劉邦回軍後,知韓信被殺,既高興歡喜,又悵然若失,於是下令赦免韓信父、母、妻三族。可惜一代戰神,死非其所。


劫後餘生的韓信妻子門客,帶著孩子逃亡蠻荒之地南越。蕭何雖然關鍵時刻站到呂后一邊,畢竟與韓信知己一場,深懷愧疚,於是修密書一封,託南越王趙佗照顧韓信妻子。趙佗又素敬韓信英明,也是義不容辭。

為避人耳目,韓信後代改姓為韋,現代廣西姓韋者多是韓信之後。唐朝韋京兆尹韋氏大興,韋后,韋莊,韋應物皆出自韓信後人,並有族譜記載為證。革命時期出類拔萃者韋拔群、韋國清。明清後多有韋姓改回韓姓者。


二十年後,劉邦、呂后、蕭何俱以去世,已是漢文帝當朝。韓信妻子獨自偷偷回到長安,發現丈夫的陵寢剛剛修整,還算氣派。原來是薄太后下令。總算有一點安慰。


鐵馬冰河戍輪臺


民間傳說確實有這個說法,韓信被殺之後,他有一個門客叫蒯通,而這個蒯通就是當初勸韓信自立,觀劉邦和項羽相鬥,坐收漁人之利的那個人,韓信一個三歲的兒子就在蒯通的家裡。

蒯通一方面之前是韓信的門客,另外一方面,他也是比較同情韓信的,所以就將這個孩子暗中藏了起來,並沒有交給劉邦,之後再找了個機會送到了蕭何的府上,因為他知道韓信與蕭何的關係是很不錯的。

雖然韓信是被蕭何與呂后聯合殺掉的,但是蕭何對這個孩子還是比較同情的,就收留了這個孩子,但是過了一段時間,蕭何也覺得這樣也不安全,因為劉邦也不怎麼信任蕭何。

那麼如果這個孩子一直在蕭何的府上,遲早要被發現的,蕭何一直在想,那應該將這個孩子送到哪裡去呢?可是現在是漢朝的天下,那應該怎麼辦呢?蕭何突然想起了一個人,那就是南越王趙佗。

趙佗是原來的秦朝將領,帶著幾十萬的大軍平定南越,後來碰上了陳勝吳廣起義,趙佗就索性自立,成立了南越國,自稱為南越王,就目前來說,劉邦還管不到南越國那邊。

蕭何就將這個孩子送到了南越國趙佗的府上,這個孩子就在那邊生活了下來,但是他不敢再用“韓”這個姓氏了,而只用韓的一半,也就是“韋”這個姓氏,據說後來太平天國的韋昌輝就是這個孩子的後代。

但說實話,這個終究只能是民間傳說,有以下幾個理由。第一,史記裡面記載,韓信被誅三族,他很難有兒子能夠存活。第二,蒯通確實是韓信的門客,但是在韓信不聽的建議的時候,他就離開了韓信。

而韓信在臨死的時候,說後悔沒聽到蒯通的話,劉邦還把蒯通找來,幸虧蒯通的口才好,劉邦最後放走了蒯通,可想而知,蒯通恨韓信都不及,怎麼還會出手相救呢?

第三,雖然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但蕭何之所以推薦韓信為大將軍,並不是出於兩人的關係好,而是蕭何要為劉邦著想,為漢軍著想。

第四,蕭何與趙佗並不認識,趙佗與韓信也不相信,趙佗怎麼會幫這個忙呢?當然,民間傳說總是寄託著人們的一些美好的願望也是正常的,或者,興許就有這種事情,也難說呢。


歷史簡單說


按照官方史書上所記載,韓信最後的結局,是被呂后與蕭何合謀誘殺於長樂宮鍾室,死後又被夷滅三族。一般情況下,所謂三族,是指父親一族、兒子一族和孫子一族,當時韓信的年齡差不多在36歲,在古代這個年齡有孫子是比較正常的情況,但有重孫的可能性卻並不大,所以從這層意義上說,韓信應該是絕後。

但是,在民間一直有種傳言,說是韓信並沒有絕後。當時韓信被殺時,他的小兒子,也就是剛滿三歲的韓瀠(也有說韓天貢)剛好在他的門客蒯通家裡玩,蒯通非常同情韓信的遭遇,也憤怒帝王家的無情,就冒著風險將韓信這個兒子給藏了起來。

後來,蒯通因為自己也面臨被劉邦打擊,就偷偷將韓信的這個兒子送給蕭何,讓其幫忙照顧,由於蕭何對韓信之死心有愧疚,畢竟當年韓信是他騎馬追回來的,不然哪有如今的殺身之禍?而且如果不是韓信對他的信任,也不至於被誘殺長樂宮。於是,蕭何決定保住韓信這唯一的血脈,便偷偷將這個孩子送給南越王趙佗收養。



當時,南越地處嶺南地區,也就是現如今的廣東和廣西,尚還處於未開發地帶,中原對此是鞭長莫及,劉邦即便想抓人,也會比較困難。同時,為不引起別人的注意,在蕭何的建議下,趙佗又將韓瀠的“韓”姓,取右邊一半“韋”字作姓,即“韋瀠”。從此,韓信這個唯一的血脈,就一直住在趙佗的皇宮裡。

後來,南越南經過一系列歷史變遷,雖然換了不同的國君,但韓信的後裔卻是開枝散葉,遍佈廣東和廣西地區,尤其是在宋朝末年時,韋氏還趁亂在廣西廣東地區建立其一個國家;等元朝時,韋氏則成為管理當地的土司,而在明清時期,整個廣東和廣西包括貴州的一部分都由“韋氏”管理,韓信的的後裔自然也是越來越多。

而且,根據現存的《韋氏家譜》中所記載,全國“韋”姓一族的姓氏來源主要有4種,其中廣東和廣西一代的“韋”姓來源,正是取韓信後人的“韓”的右半部分而來,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韓信可能是有後代,而他的後代可能就是今天在廣東和廣西的“韋”姓中的某一分支。



表面上看,這種說法被傳有模有樣,簡直就跟真的一樣。但其實,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首先,韓信的門客蒯通,當年在韓信滅齊時,曾極力勸說韓信擁兵自立,結果被韓信拒絕,而蒯通也就此和韓信分道揚鑣,從此雲遊天下。

等到韓信被殺時,已經過去近6年時間,韓信的兒子又怎麼可能莫名其妙跑到蒯通家中?而且,蒯通也沒有理由不顧性命來救韓信的兒子?更重要的是,誰都知道蕭何是誘殺韓信的主要兇手之一,蒯通又憑什麼相信蕭何一定會保住韓信這個兒子,而不是斬草除根?

其次,是蕭何。在很多人的腦海裡,蕭何似乎就是個老實巴交的好人形象,他誘殺韓信,也是被逼無奈的結果。但其實,蕭何絕沒有大家想得那樣白蓮花。在劉邦建國後,特設有相國一職,地位在丞相之上,且同一時間只能1個人擔任,不像丞相那樣可以同時間多人擔任,可謂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大漢朝的第一任相國,正是韓信。當時的蕭何,還只是丞相。

後來,韓信被誅後,蕭何才接替韓信成為大漢朝的相國,史書上對此是這樣記載:“上已聞淮陰侯誅,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現在,我們就應該能明白,為什麼蕭何要殺韓信,因為這是一次權力的重新分配,而相國一職也從此落入蕭何手中,直到曹參死後,相國才取消。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誅殺韓信,其實是以蕭何為核心的功臣集團和以呂后為核心的外戚集團,聯手排擠韓信這個外來戶,趁機瓜分他權力的行為。而從此,外戚集團和功臣集團一直聯手控制中央政府,直到呂后去世。所以說,蕭何既然是韓信之死的最大受益者,他又怎麼可能去收養韓信的兒子,這不是給自己添風險嗎?

最後就是南越王趙佗,他和韓信本身就沒有什麼交情,甚至連面都沒有見過,收留韓信的兒子對他來說沒有任何好處,他實在沒有什麼理由為韓信去得罪劉邦這個強大的敵人,這不是給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添亂嗎?如果被劉邦發現,再以此為藉口率軍南下,趙佗豈不是自己往槍口上撞麼?所以,所謂蕭何救走韓信兒子的說法,應該是不成立的。


我是趙帥鍋


陳豨叛亂的時候,劉邦率領大軍前去平叛了。

這時候呂后得知韓信要謀反的消息,她把蕭何召集到宮中,來商議如何破解韓信之法?

於是,蕭何把韓信騙到了長樂宮,呂后在長了宮裡埋伏了刀筆手,待韓信到來後,就把他給抓了,韓信被抓,至此,一顆將星隕落。

事後,呂后還滅了韓信的族。但是坊間還留有一種說法,說當時韓信的後代,中沒有全部被殺光,當時韓信三歲的小兒子韓瑩得以倖免。而且韓瑩還是蕭何主動救的,他把韓瑩送到了當時的南越國王趙陀那裡,南越國王趙陀就把韓瑩改姓為韋,寄養在了桂地(就是今天的廣西)。

這件事是否屬實,尚且沒有定論,但是隻能猜測了。不過韋姓在廣西確實是大姓。

要知道呂后滅了韓信家的族,蕭何立有首功,可以說蕭何是殺死韓信的間接兇手,難道斬草要除根,這個道理他蕭何不懂嗎?

還有就是,蕭何曾經幾次被劉邦懷疑過不忠,他做事一直都是謹小慎微的,他會因為救韓信的後代,而得罪於呂后,甚至劉邦嗎?

可以說從蕭何自身的利益來講,救韓瑩這件事似乎有點很難理解。

在一個我們看趙陀那邊,趙陀是南越國的國王,南越國也就是今天的嶺南地區,在劉邦得到天下後,南越國趙陀向劉邦稱臣。

也就是說趙陀和劉邦也是君臣之間的關係,除此之外,趙陀還是一個異性諸侯王,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擁有地盤最大的一個諸侯王。

你蕭何怎麼會和趙陀私下裡有來往,而且趙陀還很聽你的話,好像和你的關係很鐵,你蕭何這是想幹什麼?結黨私營?看不慣我劉邦當皇帝嗎?

若是這件事敗露了,呂后或者劉邦會不會拿他蕭何開刀呢?

同時趙陀也是擔有責任的一方,蕭何讓你寄養韓信的兒子你就寄養嗎?若是蕭何讓你當皇帝,難道你還會從嶺南打到中原來嗎?

若是真有這樣的事情的話,劉邦就會找個藉口和蕭何,趙陀清理一下陳年舊賬了。總之,他兩個都不會有好下場。

你看,事情總是經不過推敲的。但是,我們寧願相信,蕭何是救了韓信的兒子一命的。要不韓信這麼一個英雄了得的人物,沒有了後代,是多麼令人寒心的一件事情呀。


史學達人


這種說法正史不可考,野史不可見,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京兆堂《韋氏族譜》,這其中記載韓信被夷三族後,韓信的幼子被家客藏匿起來,後來通過蕭何的幫助,韓信幼子被攜帶到南越國撫養,之後為了躲避追捕,將韓姓去掉左邊只保留右邊韋,此即為韋氏族譜的說法。

不過此種說法真實性有待考量,因為現如今存在的族譜大都是明清時期修訂的,有許多牽強附會,亂攀關係的嫌疑。此外族譜只是一家之言,並沒有別的可以佐證的,所以真實度各位小夥伴自己可以想想。但為什麼這種說法會得到一部分人的認同呢?

竊以為後人不忍一代兵仙韓信以被滅族的方式斷了子嗣傳承,所以有了這種美好的想象,當然我內心也希望族譜記載是真的。

對韓信而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讓他的才能極盡釋放,但燦爛過後即為永久的沉寂。公元前196年,那個讓他輝煌的人又將他騙去長樂宮被呂后殺害,夷三族。有時候歷史真的不能簡單的用對與錯來判斷,韓信與蕭何沒有對錯,錯就錯在他們的時代已過,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這種說法歷史上並無確鑿的記載依據,無從考究。假設有這樣的事,那也只需要從蕭何為何用韓信又為何殺韓信來看就可以理解了。

蕭何為何用韓信?

韓信小的時候,家庭貧困,常常靠別人救濟來養家餬口,韓信受過別人的嘲笑,胯下之辱,後來投靠了項羽,在項羽那裡得不到重視,於是轉投靠了劉邦,仍然沒有得到重用,也只是做了個管倉庫的小官。身為相國的蕭何,在主持治域內工作的同時,還主管著部隊裡後勤工作。韓信作為一名掌管軍糧生產的小官,就會經常有機會與蕭何接觸。可以想見的是鬱郁而不得志的韓信就把蕭何當成了傾訴的對象,把自己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觀點和看法和盤托出。蕭何是個非常有眼力的人,數次交談中他驚奇地發現韓信膽識過人、智慧超群,是一位真正懂得戰略戰術、能夠擔當軍事統帥的人才,漢軍所缺的就是這樣的天才。於是才有了後來“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從這裡出,蕭何對韓信確實是惺惺相惜並引為忘年之交的。

蕭何為何殺韓信?

蕭何在歷史上有賢相之稱,但實際上他是一個是非觀念並不強的人,他對自己的定位很確定,就是治理天下的宰相,為了保住這一位置,他可以做任何事。所以在蕭何眼裡,劉邦、呂雉就是他唯一的主人,只要劉邦夫婦需要,讓他幹什麼都可以,哪怕去做不要臉的事。蕭何很注重明哲保身,尤其是在晚年,因為懼怕劉邦對他不放心,故意置田買地欺壓百姓以表達他並無造反的志向,同時,他也多次幫助劉邦剷除異己和異姓王,以顯示對劉邦的忠心。所以說,除掉韓信,並非他的本願,只是因為他的主子需要,所以他只是為了向主子盡忠,為了維護自己的位置,才違心地做了這事。

蕭何並非人性、良心泯滅之人,他違心地誅殺了把自己引為知己的摯友,內心肯定也是痛苦不安的,所以他就算真的藏匿並保全了韓信的遺孤,也是情理中的事。


慣與長夜


這個說法是不值得考究的,緣由很簡單。

因為要殺韓信的人是呂后,呂后當時是可以代表劉邦的。若是沒有劉邦的默許,呂后肯定是不敢隨便,把韓信功勞這麼大的一個臣子給殺掉的。

雖然說韓信被殺的時候,劉邦不在京城,他去平叛陳曦的叛亂去了。

但是,並不代表在這期間,呂后殺韓信,沒有劉邦的默許。

劉邦有可能和呂后很早就探討過這件事了。

只不過劉邦不好意思對韓信下手而已,畢竟韓信的功勞太大了,大漢的三分之二國土都是他給打下來的,可以說沒人家韓信,就沒有他們大漢的江山。

這樣的韓信,劉邦怎麼可能好意思,無緣無故的去殺人家呢?

不得已,最後呂后只好等著劉邦,外出的時候,接著這個機會,把韓信騙到了宮裡給殺害的。

當然了能把韓信騙進宮裡的人,也只有蕭何。

因為蕭何和韓信的交情,還是很深的,可以說沒有蕭何,就沒有韓信飛黃騰達的人生。對於蕭何,韓信還是信得過的。

正是因為韓信信得過蕭何,他才跟著蕭何到了宮裡,然後呂后派人把韓信給捉住殺掉了頭的。

韓信被殺的同時,韓信的家人也都被抓了起來,滅了族的。

既然這件事,蕭何已經幫助呂后或者說劉邦,除掉韓信了。他就不可能放韓信的兒子走了。

因為殺韓信,他蕭何的手上也是沾滿了血的,他是比呂后更加兇殘的兇手,沒有他蕭何,韓信是不可能進宮的。

再說了難道,他把韓信給殺了,然後再放走韓信的兒子,就不怕人家來報復他嗎?

還有最終要的是劉邦這邊,他擅自放走韓信的後人,呂后和劉邦若是知道了,還有他蕭何的好嗎?

要知道蕭何做事,是十分謹慎的,他從來不敢做和劉邦作對的是,為了迎合劉邦,他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名聲給搞臭,故意霸佔百姓的土地。

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為了逢迎劉邦,讓劉邦高興相信他的忠心,當然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他自己活得更長久一些。

所以,於情於理蕭何都不可能放韓信的兒子一條生路。他不會為了韓信,置自己於死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