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傳說劉邦早年貪財又好色,蕭何、張良等人為什麼還願意追隨他?

李依舅


每次研讀《史記.漢高祖本紀》都想拍大腿喝道:“劉邦這廝真有趣!”

有句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劉邦性格朗闊,不作不裝,英雄的豪氣,遊俠的義氣,鄉霸的痞氣,活脫脫地躍然紙上。



不像秦王嬴政,他給人留下就是刻板的威嚴,說一不二的霸氣,很難在腦海中勾勒一個生動的形象,似乎他就是為了天下一統而生,一生都戴著一副睥睨天下帝王面具,一輩子活得硬邦邦的。

而劉邦不一樣,他集江湖氣、市井氣和英雄的霸氣於一身,在典籍裡被司馬遷勾勒得活生生的。志得意滿的時候,他在家鄉沛縣,大擺筵席,高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哀傷的落寞時,抱著戚夫人潸然淚下。

劉邦能在楚漢群雄爭霸的舞臺上笑到最後,取得最終勝利,都在於他有一大幫死忠,誓死相隨,曹參、蕭何、夏侯嬰、灌嬰、樊噲等,還有奇才張良、陳平、韓信追隨。身邊能聚集這麼多良將奇才,必定有過人之處,有獨特的人格魅力,才能吸引這麼多人願意效忠與他。



真性情,不裝

【一】好色

劉邦好色那是的的確確的,在征戰天下的時候,雖然也是五十多歲的人了,還是到處收割美女,甚至別人的老婆也染指。

如果貌美的虞姬在垓下沒有自殺,落到劉邦手裡,估計他也是會照單全收。

劉邦一路打進咸陽,就一頭紮在咸陽宮,享受美女美酒,荒淫數日,樊噲拉都拉不走,好在有張良勸諫他還聽。



【二】任俠

劉邦早年到處遊蕩,喜歡戴一種高高的竹皮冠,高七寸,廣三寸,活生生的一個裝逼少年。他曾經慕名想去投奔信陵君魏公子無忌,可惜那時候信陵君已經死了,他的三千門客也就作鳥散。劉邦還去過咸陽服徭役,算是見過世面的人。他當年見到秦始皇的出巡的陣仗,羨慕而讚歎:“大丈夫就應該這樣!”表明他的內心是有鴻鵠大志的。



【三】狂放

劉邦不拘小節,最討厭儒家的那套虛禮,他曾經把儒生的帽子摘下來,當夜壺,往裡撒尿。

御史大夫周昌,生性耿直,經常直言不諱。有一次周昌進宮奏事,不曾想撞見劉邦和戚夫人正摟抱,周昌何止辣眼睛。試想劉邦也是一把年紀,貴為帝王至尊,依舊一副狂悖之相。

周昌見狀扭頭就跑,劉邦哧溜跑過去,一把揪過周昌,騎在他脖子上,把大臣當馬騎,還嬉笑地問周昌:“你看我是怎樣的皇帝”,周昌哽著脖子,不客氣地說,“你就是夏桀、商紂之類的君王”。

劉邦聽了哈哈一笑,從此竟更加尊重周昌。他臨死前憂心戚夫人和趙王如意的安危,特意命周昌為趙國丞相,讓他盡心竭力保護趙王。誰知呂后雖感念周昌保太子的恩德,還是用調虎離山計,把趙王宣到長安,毒死!



有局氣,聽得進話

試想張良、蕭何是何等人,但都盡心盡力輔佐劉邦,主要是劉邦夠器局。

張良這人一生清心寡慾,立志殺秦王,滅秦國,不比陳平、韓信 謀求個人富貴榮華,他無半點私心,但求復韓故國,見韓王扶不起,就全心全意輔佐劉邦,為他殫精竭慮,獻計獻策。最可貴的是劉邦每次都能聽進去,並排除萬難去實踐,足見劉邦的膽略和雄心。

鴻溝之盟,墨跡未乾,張良勸劉邦去追殺項羽,此舉其實是很冒險的,項羽何等勇猛之人,如果一招不慎,劉邦可能一敗塗地,多年征戰謀取得半臂江山,也會失之交臂,甚至死無葬身之地,可是劉邦依舊義無反顧的採用張良的計策,即使遭遇最初的失敗也不氣餒,想盡一切辦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舉在垓下滅了楚軍主力,把那般驍勇的項羽逼入絕境自殺。全在於劉邦孤注一擲的敢賭,敢幹的大氣魄。



圓滑世故,反應快

韓信一直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打下大片江山卻不敢妄自稱王,但膨脹的野心卻始終遏制不住,戰戰兢兢的請求劉邦立他為代理齊王。

那時劉邦正被項羽打的慘敗,正眼巴巴地等韓信來救,一聽韓信這樣赤裸裸的野心,劉邦不過是漢王,韓信要稱齊王,不是擺明要跟他平起平坐嗎?

劉邦火氣騰地上竄,張嘴就罵道:“你奶奶的……”,就在劉邦要罵出口的瞬間,張良在桌子地上狠狠地踹劉邦一腳,截住劉邦的話,劉邦登時毫無縫隙地話鋒一轉,“你奶奶的,大丈夫建功立業,要當就當真齊王,當什麼代理齊王!”

從中可以看出劉邦他很識時務,反應快,跟張良這謀臣之間的合作,簡直可以達到心意相通,天衣無縫的地步。

蕭何幾次被劉邦猜忌,都被有驚無險的化解。也是蕭何深知劉邦的為人,更清楚權力中樞鬥爭的微妙性,一直謹小慎微,方得保全。



垓下之戰,韓信十面埋伏項羽,作戰一結束,劉邦立馬翻臉,收回兵權,繳了韓信的械。縱然韓信有萬般能耐,無兵權,也就是光桿司令一人,幾個人上來就能把他搡翻,痛扁!

因此不管是項羽還是韓信打戰行,論人氣,論局氣,論圓滑,都不如劉邦。


開涮歷史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歡迎討論。

我不從太史公對劉邦整個生平上來展開,就是僅僅就事論事,說明一下問題。

怎麼貪財,怎麼好色

我們先看看,劉邦貪財好色是誰說的,是項羽的手下謀士範曾。

酈食其是個看大門的,看見劉邦的軍隊紀律嚴明不亂搶東西,所以要去拜見劉邦,後來跟隨劉邦了。

劉邦到了關中,

諸所過毋得掠滷,秦人憙,秦軍解,因大破之。

我看不出劉邦多麼貪財。

範曾所說的貪財,很可能是指的劉邦與項羽在一起打仗的時候老趁機佔項羽的便宜。然而,劉邦是一窮二白啊,要影響力缺影響力,要家底缺家底,再不到處找點錢,那手下的士兵和將領不得喝西北風啊。他貪來的財可沒有自己享用了,是用給大傢伙了。看看他賞賜張良,還有特批陳平花錢離間項羽,那都是大手筆,好不吝嗇。要說劉邦貪財,那是給自己隊伍找食吃,而且不是啥財都拿,他心裡有數。

好色,劉邦確實蠻好色,滅秦鬥楚灑了一路種子,八個兒子,兩個是造反前有的,六個是反秦之後有的。但是,不見他因為好色誤事的記錄,也不見他吃過窩邊草。所以這個好色,大家沒啥意見。

而且劉邦聽勸,秦王子嬰投降後,劉邦也確實被財色迷得邁不動步了,樊噲勸也勸不住,幸好張良出馬,才總算把劉邦拉回現實。

可以說劉邦貪財,取之有道,用財不吝;好色而有度。

蕭何、張良為啥追隨劉邦

先看蕭何,當時天下反秦勢力蜂起,蕭何是秦吏,就跟他說服縣令是一個理由,他要不反,有人會要他腦袋祭旗。要反,做老大風險高,不做老大,眼皮子底下,能辦成事的最可能的就是他劉邦,不管怎麼說,劉邦手底下有百十號人,與劉邦的私人關係又很好,能保證他們安全。至於說後來,那是逐步發展的結果,發現被趕鴨子上架的劉邦越做越好,出人意料,逐漸就服了人家了。

再看張良,跟蕭何不一樣。張良那是一肚子的妙計良策,跟人家說,人家都不能理解,孤獨吧,找個說話的人都沒人懂。遇到劉邦,一說就通,還能延伸發揮。幸福來的很突然。到後來,張良為了復韓的理想輔佐韓王成,一直也做不起來,跟能體會到差距了。看著外邊形勢發展良好,自己復韓的事業遙遙無期,張良也挺鬱悶。這時候,劉邦奉懷王之命入關滅秦,就憑那麼萬把號人。別小瞧了,劉邦沒廢多大力氣,就把張良跟韓王夢寐以求的地盤給打下來了,還大大方方的就送給韓王成了。這真叫雪中送碳啊。

於是張良奉命送劉邦入關,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很快就拿下關中。張良義氣深重,與劉邦共赴鴻門宴,穩住局面。項羽分封后,劉邦又把張良還給了韓王成,張良也暗中幫劉邦從項羽那兒謀了不少好處,比如開始劉邦的地盤是巴蜀,通過張良的運作得了漢中。可惜,項羽小心眼,因為韓王成曾派張良幫過劉邦,把韓王成玩死了。張良一看天下大勢,不容的復韓了,就跑到劉邦那兒,算是正式入夥。

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並不是說一下看見劉邦就預計著能成就多大事,成大事,是後來大傢伙都一起成長,超長髮揮的結果。蕭何、張良跟隨劉邦,既有感情因素,又有形勢逼人,也有巧合因素,但是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夜航船水手


人都是有優點和缺點的,一般考量一個人要從他的優點和缺點兩方面出發。不能光看他的缺點,覺得這個人有缺點,就全面的否定了人家。

就如同劉邦,可以說貪財又好色就是他的缺點。

但是,劉邦的貪財和好色,並不影響他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壯志雄心。也許,正是劉邦的貪財和好色在激勵著他前進。

畢竟,你若是想要貪財好色,必須要有上進的心。若是一個窮光蛋,就談不上貪財好色了,因為這些都是和你沒有任何關係的。

況且,貪財和好色都是人之本能。這個要想克服,對於劉邦來說還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他沒有必要去克服,因為這些不影響他稱霸。

張良和蕭何,他們之所以追隨劉邦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劉邦身上的閃光點。

蕭何是劉邦的老鄉,而且兩還當了很長時間的同事。那時候劉邦在擔任泗水亭長,蕭何在當縣長秘書。

在這期間蕭何沒有少幫劉邦的忙,他對劉邦還是很瞭解的,兩個人就像好朋友一樣相處,他們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正是因為蕭何瞭解劉邦,所以在天下大亂的時候,他才願意推舉和跟隨劉邦建立一番偉業的。

對於蕭何來說,劉邦這個人心胸很寬闊,能聽進別人的建議,而且可以做到知人善任,賞罰分明,尤其是他有一顆不成功便成仁的心。

正是這些優點,讓蕭何鐵了心跟隨劉邦的。可以說這些品質在蕭何看來,是其它人身上不具備的。

後來也證明了蕭何的眼光確實是很獨特的,你看蕭何推薦沒有任何經驗的韓信給劉邦,劉邦就真的封他為大將軍。

正是因為韓信的加入,讓劉邦打開了局面,可以和項羽爭霸天下的。

中國歷史上能夠做到這樣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君王,也只有劉邦一個了吧。可見,劉邦確實是不一般的人。

還有劉邦在和項羽爭霸天下的時候,無論輸多少次,即是面臨著被殺的風險,他也從來沒有說過自己要投降要放棄。

所以正是因為能夠知人善用,能夠堅持不懈的做一件事,最終讓劉邦走到了最後,他才建立了大漢王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雄主的。

張良跟隨劉邦,他更是看到劉邦身上的閃光點了。

要知道張良也不是一般的人,他們的家族有三代人在韓國當過宰相。到了他這一代,秦始皇把韓國給滅了,張良也就失業了。

張良本來想要復國的,他曾經也暗殺過秦始皇,但是最終都失敗了。所以,張良不得不找一個能夠推翻大秦,成就帝王霸業的人來輔佐。

找來找去,他就找到了劉邦。

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的欣賞,是因為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他們見面的時候的感覺,就像失散多年的好友一樣。

我們都知道張良在黃石公那裡,弄來了一本《太公兵法》,他熟讀這本書之後,運用書裡的知識,給人講他對天下大勢的理解每次都是誇誇其談。所有的人,對他說的話,都是一笑了之。只有劉邦很欣賞他,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給他開懷暢談。

張良看得出劉邦懂自己,而且劉邦又是個人能力僅次於項羽的人,所以,他就把寶押在了劉邦的身上,要跟隨劉邦一起,建立一番帝王霸業。

最後,他們不但推翻了秦王朝,也建立了大漢王朝。這就是蕭何和張良為何要追隨劉邦的原因。

說白了他們能夠篤定劉邦會取得最終的勝利,正是因為張良看到了劉邦身上的閃光點,而忽略了他的弱點。所以,他們才心甘情願追隨劉邦的


不才講史


說劉邦好色是對的,貪財是不對的,他貪酒,不是貪財。

劉邦為人性情豪爽,愛結交朋友,喜好施捨,慷慨豁達。但是這些性格的優點並不能掩飾他生活的窘迫,終日呼朋喚友,徘徊於酒肆市井,無所事事,連父親也罵他沒出息,比不上埋頭經營家中產業的阿哥劉仲。劉邦不為所動,依然我行我素。很多年後,成為皇帝的劉邦有一回在酒宴上,以戲謔的語氣對老父親說:“父親大人常說我不會經營產業,如今我的成就與阿哥相比,誰多呢?”

劉邦的兩大嗜好是美酒與女人,而且一生未改。那麼他為什麼有一種魅力,能讓人甘心跟隨呢?

首先,他不甘下流。

雖然早年混得很差,但劉邦性格有很清高孤傲的一面。比如說,他只當了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官不大,但他很高傲,看不起縣衙裡庸俗的官吏,在同僚面前總是表現出傲慢的神色。

當時有個富翁呂公,舉家遷到沛縣,在家中設宴,招待各方人士。依當地習俗,赴宴時少不了要帶上見面禮,負責收禮的人,是沛縣的官吏蕭何,賀禮不足千錢者,只能就座於堂下,只有獻上厚禮者,才有機會成為上座貴賓。劉邦沒錢,但他不甘下流,我沒錢我也要當上賓才行,我才不甘心坐下座呢。於是他寫了一張禮單,上面寫著“賀錢一萬”,其實他身上分文沒有,只開出一張空頭支票。蕭何高聲呟喝:“劉季,賀錢一萬。”滿堂皆驚,呂公親自上前接迎。

劉邦這一忽悠,居然改寫了命運。因為頗懂相術的呂公看中他這種不甘居下的孤傲性格,這是能成大器的性格。所以呂公並不追究劉邦賀禮的虛實,便拉著他入上賓座。劉邦也不客氣,昂然入座,沒有心虛與膽怯,甚至時不時出言不遜,羞侮座上的其他客人。

這次惡作劇後,呂公居然把女兒呂雉嫁給劉邦。看來呂公識人之才,不亞劉邦呢。

其次,劉邦有義氣。

當時秦始皇在酈山大建工程,從全國各地不停地徵用民力服役,沛縣也未能倖免。一群犯人苦力被徵集前往,領隊的人就是泗水亭長劉邦。秦政苛暴,人命如草芥,酈山腳下早已是白骨累累,來自沛縣的苦力們對未來極度悲觀,名為服役,實則送死,與其送死,不如逃跑吧,一路上三三兩兩地逃走了。

性情豪爽的劉邦並沒有為難這些逃亡者,一路上人越來越少,走到豐西大澤時,這支苦役隊伍剩不到一半人,即使到了酈山,也交不了差了。劉邦轉念一想,得了,不就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嗎?這個官不要也罷了,棄不足惜,乾脆就當一個浪跡江湖的草莽英雄吧。

就這樣,劉邦把犯人苦力們全都放走了,有那麼十來個人無家可回,索性就追隨劉邦,在芒山、碭山一帶藏身。這是劉邦自由自在的逍遙歲月,這段歲月對他很重要,因為他第一次成為一群人的領袖。正因為他有義氣,所以大家才會跟他混。

其三,劉邦有驚人的天賦

題目說,為什麼蕭何,張良願意跟劉邦混。因為他有驚人的天賦。

張良剛去投奔劉邦時,就被他的天賦所折服。在起兵之前,劉邦沒帶過兵,沒打過仗,對行軍作戰也一竅不通,而張良卻熟諳《太公兵法》,熱衷於軍事理論研究。張良給劉邦講授兵法,劉邦只聽一遍就掌握了,並經常採納張良的計謀。可是張良跟其他人說兵法時,誰也沒有弄明白,他不禁感嘆說:“沛公的才能大概是上天授予的。”

劉邦的這種領悟力,是天生的,非常非常的厲害,思想非常敏捷,反應非常快。比如說,他被項羽的士兵射中胸而跌落馬時,卻按著腳說,小賊射中我的腳趾。反應如此之機敏,令人歎服。再比如說,他讓韓信前來會合,韓信卻跟他說要當齊國假王(代理國王),劉邦大怒,剛要破口大罵,張良踢了他一下,他就改口說: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這種反應能力,真是沒話說的。

當然,他還有很多優點,就不一一羅列了。


君山話史



張良。這個人明顯是有情懷的人。張良16歲的時候,韓國就滅國了,可他32歲的時候還在搞暗殺秦始皇的行動。現代和張良這16年經歷最接近的人,就是沙特王族本拉登。對張良來說,錢財、權利真不是最追的第一目標。張良的第一目標就是恢復韓國,然後輔佐韓王。所以秦朝覆滅後,劉邦明明是實力第二強的諸侯,張良還是選擇離開,回到韓王身邊。如果不是韓王被項羽殺了,張良被迫投奔劉邦,他一輩子估計就是宰相。

蕭何。蕭何以及沛縣一眾人物,和劉邦除了為人的差距,還有兩個不同:一是劉邦見過大世面,二是劉邦有項目。劉邦年輕的時候是想去追隨信陵君的,只是沒到大梁,信陵君死了,因此只好投奔信陵君的最大門客——張耳。劉邦是相比於蕭何、曹參、盧綰、樊噲等人,那是真真正正見過大世面的。其次,秦末起義的時候,劉邦已經有幾百人的隊伍了,蕭何、曹參等人只是慫恿縣令和劉邦合作。也就是說,哪怕後來縣令沒因為劉邦人多而反悔,也沒被殺,蕭何和曹參也是比劉邦低一個等級的,和劉邦平級的是縣令,因為此時劉邦早就有了反秦的項目,而且勢力是地方一霸。

需要說明的是,人們低估了劉邦的政治覺悟和風險意識。早年投奔信陵君,要知道當時大勢已經是秦國橫掃六國了。比劉邦大近30歲的李斯,都明白去秦國才有未來,在齊楚就是茅坑裡的老鼠,人生只能吃翔。所以劉邦後來落地為寇是很正常的,人家早年是非常有情懷的人,蕭何等人根本沒有這樣的氣魄和情懷。

其次,讀《史記陳涉世家》的時候,關於陳涉武廣裝神弄鬼的經過寫的明明白白,可是對劉邦斬白蛇的密謀隻字未提,這明顯就是諱言。劉邦之所以寫一封信送到沛縣縣城,老百姓就群起殺了縣令,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劉邦斬白蛇。劉邦斬白蛇後,婦人過於“赤帝”和“白帝”的言論,明顯是有意而為。這些言論利用的是從戰國早期就開始流行的“五帝五方”學說,其中秦就是白帝(詳見平勢隆郎的《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要知道新中國成立後,山西等農村地區還有人利用迷信稱帝呢,更別說秦末。

總之,劉邦首先是個有情懷,有志向,愛冒險,還有頭腦的人。他比同伴先有項目,後來無論怎麼融資,CEO的位置,那是非常穩固的,除非項目倒了。


s肅說歷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劉邦貪財又好色,不是傳說,是事實。

劉邦貪財又好色,不是早年,是終其一生,劉邦都是貪財又好色。

劉邦貪財又好色,但卻懂得分時候,分對象,這就是劉邦和那些貪婪之人的區別。

說貪財

當劉邦還在沛縣的時候,盧綰在外面欠了賭債,劉邦二話不說,幫盧綰扛下了賭債,債主追上門來,把劉老太公氣的直跺腳。

滎陽被圍時,陳平獻上“離間計”,劉邦二話不說,砸萬金,僱人去楚營散步謠言。

垓下之戰,韓信遲遲不發兵,劉邦與張良一商量,告訴韓信,齊地歸韓信你了,於是乎,韓信發兵,項羽自刎。

說好色

劉邦攻入咸陽,秦宮的富麗堂皇令劉邦迷醉,左擁右抱胡亥妃子,閉門三日不出。項羽攻破函谷關,蕭何叩門。劉邦毫不猶豫,封存府庫,緊閉宮門。還軍壩上,不帶走一金一銀一美人。

這就是劉邦,劉邦身上有很多毛病,沒錯,他就是一個老流氓。可這個老流氓眼光獨到,他不是不愛惜錢財不喜歡美女,他是懂得輕重厲害。

幫盧綰還債,換來盧綰的追隨報效;砸重金散佈謠言你,換來范增一條老命;許韓信齊地,屬的是項羽的屬地,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換來整個天下,齊地最終還是劉邦的;閉秦宮還壩上,換來項羽猶豫不殺,退一步海闊天空,從此劉邦天高任鳥飛。

這就是劉邦,不貪小財小色的劉邦,蕭何、張良就是看到了這一點,知道劉邦有能力得到天下,才願意誓死追隨他。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貪財好色,是人的本性,關鍵在於是否合法合理。劉邦貪財,可是不偷不搶;擔任沛縣泗水亭長期間,和沛縣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可沒人說他貪汙,也沒人告他偷搶。呂公請吃飯,劉邦沒帶一個錢,吹牛說出賀錢一萬!可他也沒有貪錢來送禮——所以,他比眼下的很多亭長都不貪錢。至於好色,他先娶呂雉,之前還有個相好的曹大家,後來又納娶了戚夫人等等,但也就如此而已,難道你指望古代中國的皇帝一夫一妻嗎?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劉邦這人早期名聲不好,第一是不愛勞動,也就是懶惰。見證人就是他爹,常說他不如哥哥會經營,日後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還拿此事和劉太公開玩笑:“您看我和劉仲(劉邦的二哥)到底誰創下的基業大?”

第二是與秦國當時的主流意識不太合拍,法家是此時的主流,可劉邦卻不學法,反而仰慕信陵君,早年還曾想投入信陵君門下做個門客,結果西行至大梁,信陵君已死,正好信陵君的門客張耳在召納門客,於是投到張耳門下,兩人結成知己。等到魏國滅亡,張耳被秦通緝,門客皆散去,劉邦便只能回到家鄉沛縣。

但,劉邦最後能成大事,因為他擁有更多優點,最重要的,是寬厚大度。譬如說他押送徒役去驪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其他人在這個時候,或許就會暴怒、打人甚至殺人、激起事變,或是害怕、畏懼乃至自殺。可是劉邦的反應卻與眾不同,他停下來飲酒,喝完酒就把所有役徒都放了,為什麼?因為他覺得,反正人數不夠,到咸陽也是一死,不如各自逃命——正因為這份豁達,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這夥人便是劉邦起義的第一批擁躉。而在沛縣起義之後,身為文吏的蕭何、曹參,因為深恐舉事不成、被秦誅滅九族,就竭力推舉劉邦。劉邦卻不想那麼多,一口答應,為此才成了這支起義軍的頭頭。後來西征關中,大家都看好沛公做西征軍統帥,為什麼?無非也就是劉邦這人做人還不錯,比較寬厚,可以減少秦軍的抵抗而已。

劉邦的另一個優點,是能容人用人,認識到自己的不對就願意認錯改正。當時的劉邦,力量並不是最強。可是張良與他一交談,就有相見恨晚之意,為什麼?就是因為覺得劉邦能用人。酈食其說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還是願意追隨他,兩人相見一席交談,劉邦覺得這人不一般,便起身道歉,以禮相待。進入咸陽之後他也曾貪圖享受,樊噲勸他還不聽,可張良來勸,他就覺悟了,這就率軍退到了灞上,與秦人約法三章。

離楚歸漢的韓信,一開始只是做個小官,夏侯嬰覺得此人不同凡響,向劉邦推薦,劉邦也沒太大反響。後來蕭何也十分賞識韓信,多次向劉邦推薦,劉邦照樣不理。直至“月下追韓信”事件發生,劉邦才真正引起重視,終於任命韓信做大將。在拜將之後,劉邦詢問韓信有何良策,韓信為其分析三秦形勢,準確到位,劉邦這才大喜,以為得信晚。而最終劉邦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韓信。

所以不妨這麼說,有用人的氣度、方法,能容人不足,這便是劉邦的最大亮點。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很少能遇到劉邦這樣的人,相反更多的是嫉賢妒能的人、營私舞弊的人、虛情假意的人,這些人在管理的位置上太多,正是現實的悲哀。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傳說劉邦貪財好色,題主也說了,是傳說,其實在我看來關於劉邦貪財好色這一點,最明顯的記錄就是他攻入咸陽以後,以關中王自居。本來他只是沛縣一個小亭長,攻入咸陽,看到那富麗堂皇的宮殿,就好像鄉下老大爺第一次進城,迷失一會兒也很正常。但是馬上樊噲就來勸他了,說你不能沉迷啊,但是劉邦不聽,然後張良出馬了,一番論道分析,告誡他這樣會失去民心,又告訴他該如何做。劉邦聽了,這財色都不享受了,馬上退軍灞上,還跟當地軍民約法三章,贏得了民心,也為以後坐天下贏得輿論支持。

從這可以看出來,劉邦雖有貪財好色之心,但是絲毫不沉迷。更重要的是,無論是老家一塊出來混的樊噲,還是半路拉攏的張良,他都表現出極大的信任和尊重,人家只要說的對,他就聽。跟著這樣的老大混,幹起活來輕鬆自在,毫無顧忌,這對有才幹的人是有致命吸引力的。


網上一直有個段子,說劉邦跟秦始皇似乎兩個時代的人,實際上他只比始皇帝小三歲。這個確實是事實,劉邦起兵造反的時候已經快五十歲了,在古時候這就算一個忠厚老者的年齡了。可是劉邦老歸老,卻一點沒有那種老者正襟危坐的樣子,反而可以嬉笑怒罵,任意揮灑,跟所有人打成一片,這是他可以凝聚一堆能人的重要原因。

對於蕭何,劉邦是極其信任的,當年蕭何竭盡全力推薦韓信,那時候韓信絲毫沒有表現出過人之處,最後還逃出軍營,蕭何月下急追。劉邦看到蕭何如此重視韓信,馬上聽從蕭何的建議,拜韓信為上將軍。這時候韓信還沒有表現出任何兵仙的才幹,劉邦完全是看蕭何的面子,這對一個下屬是莫大的支持和榮耀。而韓信呢,從一個下層小官一躍成為大將軍,內心充滿感激,日後十分賣力,即使後面有了造反的實力和心思,每每感念於此,還是壓了下來。

劉邦這個人可以服眾,最大的特點就是毫無架子,從善如流,周圍的人都可以盡其發揮。當時韓信要稱齊王的時候,劉邦當即暴跳如雷,但是張良、陳平桌子底下一人踹了他一腳,他立馬改口,這等隨和的態度,真不像一般大王,倒像是一起混的老兄弟。

而看看他的對手項羽,人稱霸王,衝鋒陷陣,戰無不勝 攻無不取,但是為人自負自大又多疑猜忌。他對下屬是什麼態度呢,他最親近最重要的下屬莫過於范增,他表面十分尊敬他,尊稱亞父,但是對於范增的意見卻聽不進去。最後陳平盯準項羽弱點,離間他和范增,氣得范增出走病死。跟著這樣的老大幹,下屬的氣能順嘛,這樣的大王註定成不了大事。

劉邦可以服眾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為人豁達大度,行事理智,他的豁達應該是他真正的品格,而不是裝出來的,否則張良、陳平等那麼精細的人,還能看不出來。都說劉邦成事以後大殺功臣,但實際上除了幾個對統治有威脅的異性王,劉邦還真沒殺幾個功臣。劉邦行事看利弊重結果,絕非殘忍好殺之人,連多次背叛他的雍齒和挑唆韓信謀反的蒯通他都放過了。

劉邦正是有這麼一堆的優點,才能聚集了蕭何、張良、韓信等一堆能人在身邊,最終成就霸業。


一覽眾河小


吃喝玩樂本就是人的天性,貪財好色也是人的本性。若是條件允許的話,我相信普通人也都很嚮往這種生活,更何況是作為一代帝王或者諸侯王的劉邦了。

我們不能只看到了劉邦貪財好色的一面,卻看不到劉邦知大局,識大體的閃光一面。

要知道蕭何、張良這種人在當時都屬於是社會上的人尖,精英中的精英,王者中的王者。

他們為什麼會追隨劉邦呢?

就是因為他們在劉邦身上看到了希望,劉邦為人處世比較圓滑,做事雷厲風行,能以聽取下屬的意見,做事從來不會剛愎自用。

對於攻城略地的將領劉邦能做到有功必賞,有過必罰。

他用人的時候是看這個人的才能,從來不看這個人的出身,這也是劉邦能成大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你看他賬下的鼎級謀士酈食其,在跟隨劉邦之前就是一個看門的保安,騎兵司令灌嬰在跟隨劉邦之前就是一個在深夜裡擺地攤的小商販,大將周勃混的更慘,他是搞殯葬服務的,是一名鼓吹手,張良還當過逃犯呢......。所謂英雄不問出處,劉邦做到了。

劉邦能從底層人群中把這些人給提拔起來,可見劉邦的眼光是多麼的獨特。世有千里馬而少伯樂,劉邦就是那個亂世之中的伯樂。

劉邦就像一個打不死的小強,不管和項羽打仗輸的多慘,他從來都不會輕易的說放棄,只要不死大不了從頭再來。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項羽和劉邦一比在這方面就差的遠了,你看項羽就打敗了一次,他就受不了了,最後選擇自刎在了烏江。

項羽是死了,一了百了,可是追隨他的那些部下就慘了,從此這些敗將就過起了逃亡的生活。

對於項羽的部下來說,項羽絕對不算是一個好老闆。因為他就顧著自己的生命了,他根本沒有考慮過手下的前程。

所謂樹倒猢猻散,項羽一死,他手下的大將也基本上跟著玩完了。

在看劉邦再鴻門宴上差點被范增乾死,在彭城大戰之後,又差點被項羽乾死,還有滎陽失守的時候,劉邦的人頭更是命懸一線之間。

被打的這麼慘的劉邦,你看到劉邦說過放棄嗎?沒有吧。

就是他具備小強打不死的這種精神,所以,他的部下最後都跟對了人。

他成功之後為自己的團隊贏得了福利,封侯的封侯拜相的拜相。所有的人都得到了相應的獎賞。

這就是劉邦的手下誓死追隨他的原因,至於貪財好色真的不重要。


史學達人


劉邦確實在私生活方面不是個楷模,如同傳說的那樣,劉邦是個好色之徒,但是劉邦不是一個貪財之人,關於這一點史書上有記載: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出自《資治通鑑》

由此可見,一、劉邦是個美男子,二,劉邦脾氣很好,喜歡結交朋友,出手大方。(但不一定有錢),三、劉邦好酒,好色。

劉邦終其一生有皇后一個,呂雉。美人(後宮官職)三個,分別為管夫人、趙子兒、石美人,后妃(沒有正式冊封)兩個,分別為戚夫人、薄姬。沒有名分的兩個,分別是曹夫人和趙姬。

為什麼說劉邦好色呢?分析一下這八個女人大家就能瞭解了。

呂雉不用介紹了,為劉邦正妻,明媒正娶,沒有可說的。石美人是劉邦屬下石奮的姐姐,被劉邦召入宮中為美人,沒怎麼寵幸過,也不多介紹了。

管夫人、趙子兒、薄姬三人是魏王豹的妃子,韓信打敗魏國後,劉邦將魏王豹的妃子全部都納入自己宮中,這算是一個汙點。

重點說說下面三個,戚夫人是劉邦在定陶期間看上的美女,當時呂雉被關羽關押在彭城,劉邦尋得新歡,把呂雉忘於腦後。這算是一個汙點。

趙姬算是劉邦最大的汙點,趙姬本來是趙王張敖的妃子,而張敖娶了劉邦的大女兒魯元公主,因此張敖其實比劉邦低一輩,但是劉邦卻和張敖的妃子發生了關係,最滑稽的是趙姬是張敖主動送過去的,你說可笑不可笑。這也算是一個汙點。

最後說曹夫人,曹夫人比呂雉的資歷更老,在劉邦早年未發跡時候就和劉邦廝混到一起,用今天的話說叫姘頭,後來劉邦迎娶呂雉,劉邦始終也沒有給曹夫人一個名分。曹夫人生下的兒子劉肥算是劉邦的大兒子,但也只能算是庶子,你說冤不冤。這也算是一個汙點。

通過以上分析,劉邦好色之名算是坐牢了,但劉邦不貪財,這是前提。那麼劉邦這樣一個浪蕩、好色之徒,蕭何、張良 為什麼還會追隨他呢?

先說蕭何,蕭何完全是自己幹不了造反的事情,於是把劉邦推到前臺作為自己的首領。關於這一點史書上這樣記載:

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於是劉季數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

也就是說,蕭何是個文官,比較愛惜自己的名譽,也怕一旦起義失敗株連到親族,因此就推舉劉邦為首領,這樣的話自己的目標小一點。

這當然是蕭何早期的想法,後來蕭何和張良對於劉邦的評價基本是一致的,什麼評價呢?張良當時偶遇劉邦,於是以太公兵法試探劉邦,劉邦對張良所說的話極為贊同,常常採納張良的計策。於是張良意識到劉邦才是自己可以輔佐之人: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不去。

能夠聽的進去謀士勸諫,這一點極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項羽和劉邦正好相反,項羽有一個謀士范增尚且不能善用,最後在離間計下竟然趕走了范增,這就是劉邦和項羽之間最大的區別。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劉邦確實是個好色之徒,但是劉邦並不貪財。雖然劉邦人品不算特別的好,但是劉邦有一個極大的優點,那就是聽的進去謀士的勸諫,對身邊的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樣的優點能夠掩蓋自身好色、浪蕩的缺點,因此蕭何和張良雖然看到劉邦私生活有點不檢點,但亂世之中,這都是小缺點,劉邦虛心納諫、有長者之風、不弒殺,這使得蕭何和張良能忠心的跟著劉邦一起走下去,最後終於平定了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