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洛川一絕圪嶗面


原創作品:洛川一絕圪嶗面


咱西北的麵食,可謂品類眾多,花樣不斷,什麼油波辣子biang biang面、拉麵、刀削麵、歧山臊子面、楊凌灒水面、戶縣軟面、禮泉烙面以及乾興武等地的澆湯麵、延安的香菇面等等,不一而足。今天,我想聊聊洛川這獨具一格的圪嶗面。

相對於關中而言,洛川地處關中渭北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點,歷史上無論從語言文化或生活習慣,更多地接近和類似於關中。因此,當地百姓多以麵食為主,輔以雜糧細做。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圪嶗面。據說,此面因源自洛川縣城以北10公里處的永鄉鄉的圪嶗村而聞名。圪嶗村位於關中通往延安的210國道旁。在西延高速通車前,210國道作為北運南輸的惟一公路交通大動脈,一直承載著北煤南下和關中蔬菜等物資北上的眾多貨運、客運車輛,過往司機中途常於此休息。於是,在改革開放初期,該村部分村民發現“商機”,開始嘗試在路邊搭設簡易小餐館經營。未料想,此舉不但解決了過往司機甚至客運人員的休息吃飯問題,也額外增加了那些敢於“吃螃蟹”的村民的收入。隨後,竟然一發不可收拾,當地村民們紛紛效仿,聚攏於此設店開館,長年累月地規模化經營。數載下來,這第三產業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不斐的效益,最後發展到家家離開了窯洞,戶戶蓋起了兩層小樓。家家戶戶小樓前、國道邊騰出偌大的空地,專供停放過往車輛,餐飲生意十分興隆。甚至於出差路過的公務人員也往往中途下車,不忘品嚐這獨特的“圪嶗面”快餐。直到新世紀初,西延高速公路通車後,隨著210國道來往車輛的急劇減少,“圪嶗面”生意也日漸冷清。世易時移,當地的“圪嶗面”館早已改變策略,調整了發展方向,不但進縣城開設10餘家,而且北進延安,南下西安的發展。這是後話。

在洛塬,最快捷的午飯就是邀請三五哥們兒咥碗麵。進了任何一家“圪嶗面”館,依舊是極其平民化的佈置,外間幾張桌子,靠牆兩三隔間,最裡面是獨立的廚房。側面牆壁上張貼的10餘種菜品任你選,什麼青椒炒肉、大豆芽炒肉、西辣蛋、醋溜土豆絲、蘑菇炒青菜、蒜薹炒肉、家常豆腐等等。一桌三五人正好,依次給服務員報上自己喜歡的菜名。隨後,服務員給每人面前置一小碗,將麵湯滿上,再來兩頭大蒜慢慢剝上。這提前去了的,一根菸的工夫後,一碟碟菜就陸續“閃亮登場”上了桌子。如果你不巧趕飯點去了,估計要多等等了,因為已人滿為患咧。這上桌面兒的菜碟,都是淺口無沿的,也考驗著服務員的功力,稍有不慎就會灑揚客人一身湯汁。但見滿桌兒上菜青柿紅豆芽黃,盤盤汁溢辣椒紅。直矁的一個個好似餓漢,那勾起的饞蟲早已蠢蠢欲動,掂起筷子不由自主地伸向了菜盤子。旁邊的忙低聲暗示,夥計,甭急!面還沒上來呢。終於,一碗碗白麵拉條子也相繼上桌兒了。此時,不知誰一聲,“開整!”隨後,大傢伙紛紛站起來,你一碟我一碟地端起了各自面前的菜盤,“忽啦”“忽啦”向一桌几人依次勻分了過去,碟子裡剩下的最後一“份”才傾盤倒進自己的麵碗……沒三二分鐘時間,桌面兒上已經盤碟交錯,湯流汁灑,一片狼籍。此時,誰還顧那麼多呢,一個個扯袖執筷,“聚焦”到各自面前紅黃綠白等各色堆隆起的麵碗上,手用上勁兒上下翻攪幾下,就已急不可耐地狼吞虎嚥了起來。此時無聲勝有聲,剛才話多的已不再言語,只聞滿桌一圈兒“唬隆唬隆”的吞嚥聲,彷彿是平地起風雷,又似“秋風卷殘雲”,只吃到額頭鼻子滲出汗,肚脹打嗝兒臉赤紅,一個個碗也見底了,終於才放下了筷子。待幾個滿足地撫摸著隆起的肚皮,再呷一口麵湯,喊了一聲“舒服”,才起身走人。


原創作品:洛川一絕圪嶗面

洛川“圪嶗面”,呈現出“白紅黃綠辣”及一“多”等基本特點:白,即入碗的麵條子白;紅,就是西紅柿汁,須當地產,汁紅味正;黃,即當地人泡製的豆芽,個大味香;綠,就是青菜了;辣,就是辣椒多,每一盤菜都爆熗了紅辣椒末;一多,即為湯汁多,鹽多料味重,以利於調拌時麵條及時入味,屬於典型的北方“重口味”麵食。

洛川一絕“圪嶗面”,作為一種特別接地氣的西北地方特色麵食,迎合了當地普通老百姓出門在外的飲食需求,甚至吸引著過境往來車輛進城品嚐。縣城內設立多年的若干老店,歷經多年風雨和“洗牌”始終能屹立不倒,最終還是因其方便快捷和經濟實惠的大眾化消費。洛塬,這一方神奇的土地,您哺育著22萬質樸勤勞的人民,洛川“圪嶗面”這塊金子招牌一定會聞名遐邇,名字也將越喊越響。

秦 健

庚子正月十五於洛塬豐禾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