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牢笼无声——《无声告白》

这世界上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就像你不知道我为什么离开一样


这或许是一个我们都会觉得熟悉的故事,如果你足够幸运,大概会看到曾经的自己,在书中向你招手。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莉迪亚死了。

在主角突然死亡之后,悲痛的亲人探寻死因,回忆逝者,当下与回忆双线结构同时进行又明暗交错,辅以众人的自省自责,这是非常讨巧的故事结构,《巴别塔之犬》便是运用此法的佼佼者,但请仔细想想,一个青春期的美丽女孩,成绩优异,父母兄长疼爱,是什么让她选择了在别人酣睡的深夜走向了湖面,最后落水而死。

为什么,她真的是自杀么,真相是什么,暂且撇开因悬念而揪着的心,放下对真相的好奇,会不会有人觉得,这种海子式的做法放在一个青春期的少女身上,显得格外偏激,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方式同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此对抗。

以爱之名,牢笼无声——《无声告白》

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应该可以解答上面的疑惑:一个华裔学生,家庭赤贫,硬是靠着天赋和努力进入了哈佛。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白人女孩,她的母亲为他规划好了这样的人生:成为医生,并且找一个哈佛的毕业的男人当丈夫,这两个人因为类似的成长环境,跨过人种差异,成为夫妻。她爱他,爱他身上的那种坚韧以及平静。而他娶她,更多是因为,他太想融入白种人的社会,在那个种族歧视严重的70年代。他享受被一个白种人女孩爱慕的感觉。因为怀孕,白人女孩,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她早早地成了华裔教授詹姆斯李的太太。她的生活从此只有丈夫、厨房和孩子。而再也不允许为她的梦想留出哪怕一点点空间,在婚后,一个原本想依靠妻子来进入主流社会的丈夫,却发现事与愿违,他的妻子和他一样不爱交际,没有朋友,甚至更不合群。而白人女孩的母亲以女儿嫁给一个华裔为耻,女孩遂与之决裂,母亲在世时再也不曾有任何形式的来往


以爱之名,牢笼无声——《无声告白》


所以,他们便理所应当地选择了望女成凤:认为女儿极有生物天赋,成为最优秀的女医生;期望子女成为学校里的社交明星,成为他的骄傲。生和死的种子在同一时间埋下,对于他们的女儿来说,绝对不能让父母失望,所以她总是习惯说:好的,妈妈。我一定会做到的,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亦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他们塑造的一个家庭,像牢笼,紧紧捆住孩子,用要求来表达爱,用失望来施加压力,只在子女拿到优异成绩单的时候才有一丝笑容。把闷不吭声理解成温顺乖巧,把不合群没有朋友理解成正好可以安心学习,把考试考砸了理解成不够努力。但女孩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

以爱之名,牢笼无声——《无声告白》

当父母和成长氛围,不能给予他们一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的时候,他们便萌生出一个想法:活着毫无意义,我决定死去。更可悲的是,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的父母,竟然没有察觉,这细微而深刻的变化。

随后,骆驼是这样被压死的:她想变坏,可是没有成功。她想学开车,可是连第一场笔试都没有过关。她渴望爱,可她喜欢的男孩爱的竟然是她的哥哥。最后,她想到了那片湖水,在她水中找到那种自由和安宁
我上面听说的故事,就是主人公所承受的一切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以爱之名,牢笼无声——《无声告白》


中国可以被看做这部小说的故乡和土壤不是没有理由,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做法像千千万万平凡的中国父母一样,数年如一日地把人生的失意转化为培育儿女的动力,幻想把孩子当做替身、实现自己的梦想。敢问哪一个不曾被家长这样的通病而烦恼,过度注重学习成绩,与孩子缺乏沟通,这是很多人的心魔

这是一种以爱为名义的极大自私。其恐怖在于,它的来源与执行者具有如此不容争辩、不可抗拒的权威,接受者除了溺死其中或隐忍等待离散的一日,没有别的解决方法。


以爱之名,牢笼无声——《无声告白》

无疑,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你更会感到心底里升起的寒意,天凝地闭,风刀霜剑

我是烟雨,有缘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