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過好一生,確定道理都懂?


沒有過好一生,確定道理都懂?


我們無法賺到認知外的錢,,道理懂得很多但依然沒有過好這一生,歸根結底還是我們的認知出現了偏差,碎片化的知識和信息也影響了我們對事物的判斷、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名叫《認知突圍》的書,這本書基本不會出現在各大書單裡,但是以受用來說,含金量很高。

認知是多層次的,我揀選出書中我們關注比較高的話題來剖析一下。

知識的變現

一個人不可能不積累任何知識,但從知識本身到用知識的價值有千萬條路,找到屬於你變現更佳的那條路自然就是利用知識賺到多少錢的關鍵。只要你的知識價值足夠稀有,有足夠的受眾,那麼只需連上網絡,選擇合適的變現模式,就不可能懷才不遇。

出現懷才不遇很可能我們學到的知識比較孤立,無法或很難與其他的知識產生"化學反應",這種知識我們稱為"次有效知識",有效知識本身可以引發進一步思考,還能通過與其他知識的聯結,改變其他知識或孕育出新知識,而次有效知識就很少能幹這些事。想要找到知識變現的點就需要把有效知識組合,利用稀有的知識價值就能成功變現。

人際交往

環視身邊什麼樣的人受歡迎?有錢人、有幽默感的人、老好人。。。如果將他們歸類,大致畫像就是"有正面資源或有潛在的正面資源可貢獻"的人。他們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人人都喜歡靠近這些"(潛在)正面資源"的擁有者,這意味著跟他們湊在一起得力的機會更大,或者是物質的,或者是精神上的。只要你挑選的社交對象跟你自身擁有的資源基本匹配,多數時候都是能獲得等價回報的。找到資源的核心,把資源的效益優化。

人與人相處需要一點界限,在與各種人交往的過程中應該保持怎樣的分寸。同時,劃出自己的領地,警戒他人應該跟我們保持什麼樣的距離。

有個現象,很多有錢人,他從不請人吃飯,也不給人好處,但是有一堆人圍著他轉。人人都想跟你建立關係、交換資源,且很多人會將自己的資源主動獻上以示誠意。至於跟誰建交,主動權一直把握在自己的手裡。

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是關注在自己的身上,越是在能力上已經落後的人,把自己的寶貴注意力隨意亂用,因而自己的單位時間價值就越低,結果造成了差距就越拉越大。所以,有時候財富的馬太效應不只是財富本身造成的,每個人在認知上、能力上也符合馬太效應。

書上還有好多的內容以及詳細講解可以自己看看原書,這裡也是簡單了取了一部分內容跟大家分享。有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加關注,私信我要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