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是美好憧憬的人間,向右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週末晚上閒來無事,把車停在了湖邊,看著路邊人們三三兩兩的走過,思考著冥冥之中的交集,突然一組影響閃進腦海,將意識層層剝離直達心底,讓我不禁想起一部電影。電影的敘事手法頗為豐富,故事結構還算新穎,影片的細節記不清楚了,只有幾個片段,我始終無法抹去。

向左是美好憧憬的人間,向右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故事講述了偏遠小鎮的一個木匠,喜歡上了臨鎮的女孩,他供養女孩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後,女孩決定離開木匠。木匠因愛成恨將女友砍傷,因殺人未遂罪判刑入獄。20年後木匠出獄,此時的他已是一個50多歲的中年人,他決定回到老家去報答這些年來對自己不離不棄的堂兄堂嫂。他途中經過一個茶館,遇到一對設局搶劫鉅款為救重病女兒的夫妻,丈夫讓妻子在房間裡做內應,自己在大廳裡伺機動手,當他看到木匠的裝束和行李,就判斷木匠是剛從監獄放出來,便上前搭訕想讓木匠做他們的時間證人。在交談中,男人謊稱自己也蹲過監獄,因妻子背叛自己動手傷人而入獄,而這次就是要為這件事做個瞭解。男人的遭遇深深刺痛了木匠,他信以為真。而男人實施行動後與妻子的對話,更是讓木匠聯想到了他當年與女友的對話。木匠神情恍惚的離開了茶館,踏上了回家的路。堂兄的家與女友家相距幾十公里,站在兩條路的岔口,木匠作出了艱難的選擇,最終他捨棄了回家的路,向女友家的小鎮走去。

向左是美好憧憬的人間,向右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當天晚上,木匠住在鎮上的小旅館裡,因為在牆上釘釘子掛東西,驚動了隔壁的男住客,兩人間產生了交集,第二天的聊天中得知,男住客是代表單位來找一戶人家,確認已退休的職工是否還在世,因為他懷疑有人吃空餉騙取單位的錢,而男住客要找的人恰巧是女孩的父親。男住客的話深深刺激了木匠的內心,更是被一句“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欠了東西不還的,如果背叛就要付出代價”的言論徹底擊潰,木匠便利用男住客打探到女友家的消息,得知當晚是女友父親的壽宴,女友也正從國外趕往回家的路上,第二天就會到家。木匠便踏上了復仇的路,在壽宴上,他將女友的父母及弟弟殺害。

另一方面,男住客得知找的人健在便離開了,在返程的車上恰巧聽到有人談論木匠與女孩家恩怨的始末,突然想起昨晚木匠奇怪的舉動,當即下車決定返回鎮上,阻止木匠的行動。可是幾十公里的路程,他只能徒步而行。恰巧路上,男住客攔停了一輛吉普車請求幫助,車上的四個年輕人嫌多一個人太擠又麻煩不願載他,揚長而去。男住客趕到鎮上的時候,四個年輕人中的三個已經遇害, 原來四個年輕人也是來給女孩父親祝壽的。最後警察趕到現場將木匠控制起來,等待他的是法律的制裁,影片結束定格在木匠的堂兄堂嫂在家中期盼的場景,兩位老人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飯菜,等待著堂弟的歸來,憧憬著美好的生活。

向左是美好憧憬的人間,向右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故事是虛構的,留給人們的思考卻是真實的,有人說這就是命,命運中的人和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木匠沒有遇上那對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的夫婦,他會不會選擇一條相反了的路;如果他沒有遇上小旅館裡的男住客,又或者男住客沒有說那些信口之詞,木匠會不會回頭;四個年輕人如果載了男住客會不會逃過一劫。可無巧不成書,這些都是特定化境下才能呈現的因素,卻關聯在一起。有時候我們無心的一句話,可能會左右一個人最終的決定,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先入為主的思維模式,對人有著極大的影響。假如木匠出獄後,遇到的第一個交談的人給予的是正面的鼓勵,大概結局也會不同吧。

故事講完了,大家是否會有和我一樣的想法呢?我們的情緒有時是不是會因身邊人的某一句話而左右,我們的話會不會不經意間影響了別人的選擇。是不是覺得身邊的朋友很重要,他將影響你思想和行動,甚至改變你的思維方式。寫到這兒突然想到自己僅有的兩次算命的經歷,原來人都有一種對號入座的心態,起初只是覺得很像,慢慢就真了,最後根深蒂固,覺得就是自己了,這也許就是木匠走向悲劇的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