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國之江蘇:蘇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蘇州,原名吳州,因州為吳國故地,故名。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吳州為蘇州,因其境內有姑蘇山,蘇州得名自此始,故又別名姑蘇;又因春秋時為吳國國都,故有吳都、吳中、吳趨、吳門、吳下等別稱。

蘇州發現了許多遠古文化遺址,尤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為豐富,其中趙陵山遺址在1992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遺址重大發現之一。

商朝末年,在此建立“勾吳之國”。周封諸候,“勾吳”遂成為諸侯國。直至南朝劉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廢吳國之名複稱吳郡。隋朝建立後,變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兩級。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陳後廢吳郡建置,以城西有姑蘇山之故,易吳州為蘇州,這是蘇州得名之始。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復甦州為吳州;三年(公元607年)又改州縣製為郡縣制,吳州複稱吳郡。 [13]

地名看中國之江蘇:蘇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吳郡為蘇州;七年(公元624年)將隋代遷出的州、縣治遷回原址。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國為十道,蘇州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江南道為江南東、西二道,蘇州屬江南東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蘇州為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複稱蘇州,並改隸浙西道,節度使署也駐蘇城。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蘇州被升為江南地區唯一的雄州。光化元年(公元898年),蘇州成為吳越國的領地,改稱中吳府。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吳越王錢鏐分吳縣南部地另置吳江縣,吳江建縣自此始。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錢鏐又奏請升中吳府為中吳軍,設節度使,領常、潤等州,直至宋初未有變易;同年,錢鏐在嘉興設置開元府,嘉興從此自蘇州分離出去,領嘉興、海鹽、華亭3縣。

宋朝開寶八年(975年),吳越王錢弘俶改中吳軍為平江軍,隸江南道。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納土歸宋,恢復蘇州建置,轉屬兩浙路轉運使。政和三年(1113年)敕升蘇州為平江府,屬江南道浙西路,於是蘇州又有平江之稱。宣和五年(1123年)置浙西提舉司,建炎四年(1130年)置浙西提點刑獄司,治所均在平江城。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設江淮行省,置浙西路軍民宣撫司,次年即改宣撫司為平江路,屬江淮行省。十八年(公元1281年)昇平江路為達魯花赤(蒙語長官之意)總管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劃江而治,江南設江浙等處行中書省,蘇州屬之。元貞元年(1295年)升崑山、常熟、吳江、嘉定四縣為州。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入據平江,建大周政權,一度改稱隆平府,次年張士誠接受元朝封冊,復改為平江路。

明朝太祖吳元年(1367年),改平江路為蘇州府,隸江南行中二書省。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南京成為陪都,以江南為南直隸省,蘇州府屬之。

地名看中國之江蘇:蘇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清朝以後改南直隸為江南省,置左、右兩布政使。蘇州仍稱府,屬縣不變,隸右布政使。順治十八年(1661年)將右布政使自江寧移駐蘇州。雍正2年(1724年)升太倉州為直隸州。三年(1725年)分江南省為安徽、江蘇兩省,於是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蘇州府治和長、元、吳三縣縣治同駐蘇州一城。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李秀成進駐蘇州,以蘇州為省會,建蘇福省,實行省、郡、縣三級制。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清軍攻陷蘇州,恢復建置如舊。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以太湖西山置靖湖廳,隸蘇州府。

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1月5日,蘇州宣佈獨立,原江蘇巡撫程德全自稱蘇軍都督,設都督府於蘇州。12月3日,改蘇軍都督為江蘇都督,實行軍民合治,稱中華民國軍政府江蘇都督府,府所設蘇州。

地名看中國之江蘇:蘇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廢蘇州府,復將長洲、元和二縣及太湖、靖湖二廳併入吳縣,同時將震澤縣併入吳江縣,昭文縣併入常熟縣,新陽縣併入崑山縣。從此,地名稱蘇州,建置稱吳縣。民國三年(1914年),實行省、道,縣官制,分一省為數道,於蘇、常之地設蘇常道,治所蘇州,吳縣屬之。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國民政府建都南京,江蘇省會遷至鎮江,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制。同年6月,成立蘇州市政籌備處。次年11月,縣、市分治,在蘇州市政籌備處基礎上,正式建立蘇州市。民國十九年(1930年)5月,江蘇省政府以緊縮開支為由,又撤銷蘇州的市級建置,復併入吳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江蘇省分區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作為省的派出機構,吳縣屬於第三區,區署設蘇州。同年十二月,第三區改稱無錫區,區署駐無錫。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無錫區改稱第二區,仍隸吳縣。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中國共產黨在蘇南東路地區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將東路地區先後劃分為三個級六個行政區,蘇州均隸屬於蘇南第一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9月,蘇州縣人民抗日自衛會在常熟東塘市成立。次年2月,蘇州縣政府成立,蘇州縣人民自衛會撤銷。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7月,在蘇兩北行政辦事處的基礎上,吳縣抗日民主政權恢復成立。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偽江蘇省消亡,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蘇州仍稱吳縣,隸屬江蘇省江南行署。後江南行署撤銷,又隸屬第二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直至解放。

1949年4月,析吳縣城、郊置蘇州市,先後隸屬蘇南行署區蘇州行政分區、蘇州專區、蘇南行政公署、江蘇省。1983年3月,撤銷蘇州地區,將吳縣、吳江、崑山、太倉、沙洲5縣和常熟市劃歸蘇州市,隸屬江蘇省,至今未變。

2001年,蘇州市郊區更名為虎丘區;同年,撤銷吳縣市,分設吳中區、相城區。 2012年,撤銷蘇州市平江區、滄浪區、金閶區,合併設立蘇州市姑蘇區;撤銷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2014年末,下轄姑蘇、虎丘、吳中、相城、吳江4區及蘇州工業園區,代管常熟、張家港、太倉、崑山4縣級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