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歷史記錄——國旗、國徽、國歌誕生紀實

彭光涵/文

發佈徵集啟事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6月16日,周恩來主持召開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六個工作小組。其中第六小組任務為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組長是我國著名教育家、中國民主促進會負責人馬敘倫先生,副組長是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不久又增加沈雁冰(即茅盾)任副組長,組員有張奚若、田漢、郭沫若等16人。委任我為第六小組秘書。

7月4日下午,第六小組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決定:

(一)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名義公開向全國人民發表啟事,徵集對國旗、國徽、國歌的意見和方案。

(二)設立國旗、國徽圖案評選委員會及國歌詞、譜評選委員會,除組員分別參加外,並聘請部分專家為兩個委員會的委員。

徵集啟事經周恩來批示後,從7月15日到7月26日連續在《人民日報》等報刊登,國內其他各報、香港及海外各華僑報紙也都予以轉載。

不朽的歷史記錄——國旗、國徽、國歌誕生紀實

《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詞)譜啟事》(草案)

徵集啟事發出後,立即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響應。到8月20日為止,共收到國旗圖案2992幅、國徽圖案900幅、國歌詞譜694首,意見書(未附圖案或歌詞)24封。

投稿者有高級幹部、將軍、著名藝術家、學者,也有普通軍人、工人、農民、學生等。投稿地區以東北、北平、上海為最多,遍及全國各個省、區,包括尚待解放的地區,還有一批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來稿。

籌備會初選方案

8月5日,第六小組召開第二次會議,決定聘請徐悲鴻、梁思成、艾青為國旗、國徽圖案評選委員會專家和顧問,聘請馬思聰、呂驥、賀綠汀、姚錦新為國歌詞、譜評選委員會專家和顧問。

到9月14日,第六小組共召開全體會議四次,座談會多次,經全體組員和專家們審閱、討論,初步提出意見:

第一,關於國歌。雖然應徵稿中有關國歌的詞譜較多,但大家感到並不滿意,認為在短時間內創作出理想的國歌詞譜是困難的。在最後幾次的討論會上,先後由劉良模、梁思成、張奚若等提議,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在應徵來稿中,也有人提此建議。《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不僅是鼓舞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號角,而且有著長期的歷史,大多數人都會唱。有人認為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應修改,但大多數人持相反觀點,這樣就引起對歌詞是否需要修改的爭論。後來這個問題報告了籌委會常委會,由大會主席團研究決定。

第二,關於國旗。這是爭論最多的一個問題,應徵稿中國旗圖案最多。經過反覆討論,將來稿大致分為四類並得出初步意見。為了在評選時不帶偏見,周恩來指示我們,把選出的幾十幅圖案按類型編成一冊,每幅圖案編號但不寫作者姓名,分別送給各委員審閱、挑選。

不朽的歷史記錄——國旗、國徽、國歌誕生紀實

第三,關於國徽。國徽所徵集圖案也不少,但投稿者把國徽誤認為國標,因此所設計的國徽圖案像國旗一樣帶有國家標記,經第六小組組員和專家審閱,認為絕大部分不能採用。最後經國旗、國徽初選委員會提出建議,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同意,國徽在這次大會暫不決定。

“紅地五星旗”嶄露頭角

9月22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成立大會國旗、國歌、國徽、國都、紀年方案審查委員會,並委任55人為審查委員,馬敘倫仍為召集人,我擔任審查委員會秘書。

9月23日,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600多位代表,分為11個小組參與國旗、國徽、國歌等方案的討論。各小組討論非常熱烈,但各代表對第六小組挑選的國旗參考圖案持有異議。開始大家比較傾向復字三十二號圖案,即由上海曾聯松所設計的“紅地五星旗”:一顆大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星代表工人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通過小星一角指向中央大星的拱衛方式以示團結。但也有人認為四個階級的提法欠妥。

不朽的歷史記錄——國旗、國徽、國歌誕生紀實

復字第三十二號圖案(曾聯松設計原稿)

另一方面,對復字一號、復字四號和復字三號圖案,即左上方一顆大五角星,中間加一條或兩條黃槓代表黃河、長江等類型的圖案,贊成的人較多。但同時,反對意見十分激烈。因當時南方一些地方還待解放,有人說,這是否意味南北分家,體現不了祖國統一。

不朽的歷史記錄——國旗、國徽、國歌誕生紀實

復字第三號圖案

不朽的歷史記錄——國旗、國徽、國歌誕生紀實

復字第四號圖案

由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預計將於9月30日閉幕,時間緊迫,我將會上的討論情況寫了個請示報告交給周恩來。當天晚上,齊燕銘副秘書長和我正在辦公室工作,周恩來問我,哪個圖案意見比較一致?我答,一顆大五角星加一條黃槓的圖案贊成意見較多,但反對的意見也不少,而且很堅決,即使勉強通過了,意見一定還很大。大家比較欣賞的是五星紅旗圖案,雖有人不贊成用四個五角星代表四個階級,但總的看,五星紅旗的圖案比較好,容易通過。周恩來說:“好!你按這個圖案再畫一幅大一點的,並做一面大旗明天下午交給我。”我根據他的指示辦了。

豐澤園一錘定音

9月25日晚,毛主席、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協商國旗、國歌、國徽等問題會議。出席會議的有郭沫若、沈雁冰、黃炎培、陳嘉庚、張奚若、馬敘倫、田漢、徐悲鴻、李立三、洪深、艾青、馬寅初、梁思成、馬思聰、呂驥、賀綠汀等18人。在會上,毛主席講了幾個問題:

關於國歌。毛主席說大家認為以《義勇軍進行曲》作國歌最好,意見比較一致,我看就這樣定下來吧!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歌詞是否需要修改,周恩來說:用舊歌詞,這樣才能鼓動情感,修改了唱起來就不會有那種感情。毛主席說,我國人民經過艱苦鬥爭雖然全國快解放了,但還是受帝國主義的包圍,不能忘記帝國主義對我國的壓迫,我們要爭取中國完全獨立、解放,還要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所以還是保持原有歌詞好。大家熱烈鼓掌表示贊同。

不朽的歷史記錄——國旗、國徽、國歌誕生紀實

《義勇軍進行曲》

關於國旗。毛主席說,過去我們腦子裡老想在國旗上標出中國特徵,因此畫一條橫槓代表黃河。其實許多國家的國旗上不一定體現該國特徵,比如:蘇聯之斧頭鐮刀,也不一定代表蘇聯特徵,哪一國都可以有同樣的斧頭鐮刀;英、美等國的國旗也沒體現該國的特徵。國家的特徵可在國徽上表現出來。他拿著放大了的五星紅旗圖案說,我看這個圖案反映了中國革命的實際,表現了我們革命人民大團結。現在要團結,將來也要團結,我看這個圖案是較好的國旗圖案。陳嘉庚、梁思成等與會人員也都表示贊成,並鼓掌通過。

不朽的歷史記錄——國旗、國徽、國歌誕生紀實

油畫《國旗的誕生》,創作於1984年,作者高國方。

關於國徽。大家發言中都對當時所設計的國徽圖案不滿意。最後毛主席說:國旗決定了,國徽是否可慢一點決定,原小組還繼續設計,等將來交給政府去決定。

最後,毛主席、周恩來提議,大家合唱《義勇軍進行曲》。

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繼續舉行大會,會議討論審查委員會提出的《國旗、國都、紀年、國歌決議草案》,表決前由沈雁冰報告第六小組研究討論的情況,並將五星紅旗展掛在主席臺中間。大會逐項進行表決,全體代表一致通過以下四個決議案: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定於北平,自即日起北平改名為北京。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本年為1949年。

(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國徽的設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馬敘倫、沈雁冰領導原第六小組成員繼續承擔制定國徽的任務。我因工作需要調到華僑事務委員會工作,未參加國徽最後的制定工作。據瞭解這項工作是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領導下進行的。當時被邀請參加這項工作的專家有梁思成、林徽因、張仃、周令釗等人,聯繫人是鍾靈。

他們經常在中南海的待月軒共同討論和修改圖案,廣泛吸收黨內外各界人士的意見,參考國內外有關資料,擬出了幾幅基本的草圖。以張仃等人為主的中央美術學院的設計方案以天安門為主體,以梁思成等人為主的清華大學的設計方案則以“璧”為主體並以綬帶連接齒輪和麥穗。以上圖案送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審定,經常委會討論研究,認為“均未恰當”。

梁思成、張仃、周令釗等專家根據政協常委會意見,綜合各設計圖案的優點,採用建築上的正立面圖來表現天安門,並移動華表的位置使圖面顯得更開闊,更莊重;顏色基本用紅、金二色,更符合我國喜慶時的傳統習慣。這個方案提交國徽圖案審查委員會討論時,多數人贊成。周恩來總理總結大家意見,決定以這一圖案為基礎加以修改,並建議將麥稻穗設計成挺拔向上的形象。會後即由梁思成等人執筆,大家共同討論,經過反覆修改後,繪製出一個既有中國特徵,又莊嚴富麗,大家都滿意的國徽圖案。

不朽的歷史記錄——國旗、國徽、國歌誕生紀實

中央美院修改後的方案(左)、清華大學修改後的方案(右)

1950年6月23日,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同意國徽審查委員會的報告,通過國徽審查委員會所擬定的國徽圖案,並提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核准公佈。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討論通過了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所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設計圖案的說明》。

不朽的歷史記錄——國旗、國徽、國歌誕生紀實

1950年6月23日, 政協一屆二次會議通過國徽圖案。

不朽的歷史記錄——國旗、國徽、國歌誕生紀實

國徽

國徽圖案通過後,塑造立體模型的任務交給了清華大學高莊教授。高莊在進行藝術造型過程中,堅持了政治性、藝術性、自然性和歷史性四個標準的統一,遵照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國徽形象要“向上”(表現新中國蓬勃向上)和“響亮”(色調要明快)的要求,並注意以實物比較和借鑑古代雕塑的表現手法。經過一個多月的探索、試做、反覆修改,終於將立體模型塑造成功。

國旗、國歌、國徽確定的過程,充分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各階層人民的大團結。它是中國人民獲得了真正獨立、自由、解放的不朽的歷史記錄。


本文選編自《風雨同舟四十年(1949—1989)》,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文中標題、圖片、音頻為編者所加。作者彭光涵(1918—2012),時任新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秘書,曾任國務院僑辦副主任,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