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互市"作為歷史事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導語:

據說茶葉最早被種植是在中國,我國茶文化起源最早可追溯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歷了盛唐的風采,一直延續至今,甚至在宋代成為決定民族關係的重要紐帶。

20世紀末發現的"茶馬古道"中,茶葉便是作為一種獨特的資源,對經濟、文化、軍事乃至國運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只摘取茶葉發展的一段特殊時期,探討其中利弊。

何為茶馬互市?

茶馬互市是西北部地區少數民族以從事畜牧業所得等作為獲取本地人民缺少的絲帛、茶葉等生活必需品的等價物,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大宗交易活動,主要交易的物品為茶葉和馬匹,故此得名。

茶馬互市的雛形大約在公元5世紀形成,當時居住於青海地區的吐谷渾部落與南北朝之間以"貢"和"賜"的形式進行貿易活動,以"賜"為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關稅,使得該部落擁有了大量財富。

曾有文章如此記錄"終宣武至於正光,犛牛、蜀馬及西南之珍,無歲不至",將此活動淋漓盡致地展現給我們。

(圖一:九原崗北朝壁畫墓西壁 胡商販馬圖)

儘管如此,茶馬互市並沒有在明面上被披露出來,這樣的狀態大概堅持到了唐朝,開元時期,吐蕃佔領了青藏高原,向唐提出劃界互市,協商達成了在赤嶺(今四川松潘縣)進行交馬、互市,正式的茶馬互市從此拉開帷幕。

這並不是像我們日常進行的交易,嚴格來說,它屬於"以物易物",也就是簡單粗暴的交換。然而在宋代之前,已經擁有了熟練鑄造銀兩的能力,古人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進行以茶換馬的交易?

宋朝處於怎樣的地位?

瞭解過一點中國古代史的讀者大概可以知道,北宋接手了那個藩鎮割據百餘年的唐末殘局,終於實現了統一,但是要面臨的國際局勢依然不容樂觀。

此時的北宋佔地面積大約是如今中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不到,北邊金、遼、西夏虎視眈眈,西邊回鶻、吐蕃、大理雄踞,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中,加上北宋王朝剛建立,內部政治積貧積弱,使民族一直處於內憂外患的窘迫情境之中。

(圖二:宋朝疆域圖)

可否用其他物品替換茶葉進行交換?

直至宋代中期,仍然主要是以錢幣和絹帛換取馬匹,換取一匹馬需要十幾匹布,耗費極多的人力物力資源,並且極少數達官貴族才購買絹帛,市場份額佔比小。

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四中首次明確記載茶馬互市, "沿邊歲運銅錢五千貫於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市馬",可以簡單折算一下,按照市場均價,一匹馬大概30貫錢,1千貫可購買30匹馬,銀錢大概4公斤左右,要是想多換一些質量高的馬匹,攜帶的銀兩重量估計快趕上要買的馬匹重量了,這真是甜蜜的負擔。

(圖三:宋代茶馬互市圖)

另外,這些銅錢大量流出,使得國家的鑄幣負擔加重,北宋每年購買馬匹約在15000至20000匹左右,流出的足量金屬如若鑄成兵器,將會對國家安全造成更直接的威脅。這樣的情況下,排除了其他替換物品的可能性。

兩族人民真實的需要是什麼?

藏族人民長期食用青稞、肉類、乳製品,青稞性熱,肉類不易消化,茶葉的出現解決了牧民因飲食習慣而產生的難題,並且到了宋代,已經形成了"夷人不可一日無茶而生"的局面,茶葉對於他們來說真是緊俏的很。

我們中原地區在茶葉種植的區域和技術上已經有了極大的擴張和進步,茶葉產量和質量都得到較大的提升。同時,由於我朝面臨的緊張的國際環境,馬匹的供應甚至可能制約邊疆防禦能力,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加強對茶馬互市的控制是上上策。

(圖四: 藏族飲食多以肉類為主)

茶馬互市如何規範地實現

在宋真宗鹹平元年,茶馬貿易有了制度保障,史書記載"正式置估馬司,主管市馬,定河東、陝西、川陝諸路市馬之處凡十九州軍,皆置市馬務",設置了相應的官職——茶馬司,確定了其職分及管轄範圍,具體的制度也得到了完善。

宋朝尊重市場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規定茶馬價格根據市場行情增減,同時對內實行嚴格的茶葉貿易的資格控制,自此,確定了以茶葉置換馬匹的王者地位。

(圖五: 陽光下的邊貿交易)

在宋朝以後的朝代,明清時期的統治者愈發覺察到控制茶葉輸出對於穩固政權更深層次的意義,對茶馬互市的關注一直延續到康熙七年(公元1688年),期間經歷了嚴格把控到逐漸放寬的政策漸變過程,隨著清朝的統一,茶馬互市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戰略地位。

(圖六: 清末青海西寧茶馬互市圖)

茶馬互市對北宋產生的影響

不可否認的是,茶馬互市加強了各民族間的交流,間接地參與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繁榮之路,促進了民族文明的融合與交流。

然而,茶馬互市產生的經濟、政治作用也是不可磨滅的,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增強了西南地區城鎮的輻射作用,促進地區經濟蓬勃發展,利於保持社會穩定。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城市,如康定、香格里拉、麗江等,其實和茶馬互市都有淵源。

(圖七: 茶馬互市形成的古道覆蓋範圍圖)

留給我們的思考

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選擇進行資源的交換短期內是可行的,可以避免緊要資源供不應求和社會動亂,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雙方的交流和經濟能力提升,比如面對我國幅員遼闊、資源分佈不均衡的現狀,實施的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北煤南運等大規模的資源調配計劃,確實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再生動力,協調了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和資源情況,提升了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

但是長遠來看,只有保持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是根本之道。1960年蘇聯撤走專家使我國重工業陷入困境,如果不是我國軍事實力的提升,在面對南海問題時我們只能選擇隱忍退讓。資源總數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利用使其發揮最大價值是我們更應該去考慮的。

到如今,我們只清楚知道,在當時的經濟能力和社會情形下,茶馬互市是佔據了比較優勢的一個選擇,如果宋代國富民強、戰備充足,是否還會做出如此決定?抱著怎樣的心態去做這場交易?但是

歷史已然成就,前車之鑑,後事之師,過去的經歷更多地是為我們當下的作為敲響警鐘

結語:

相較於現代的速食飲品,茶發展成為一種文化,與寧靜、睿智相關,並在全球得到了普及,飲茶所需預備的外界環境以及帶來的身心享受賦予了茶葉豐富的韻味和涵義。

這樣的資源在古代是以交換的方式進入其他民族,並發展成為少數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從唐、宋,到明清,茶與馬的交易在邊關交往上演了迅速興起、繁盛再到衰落的戲劇,箇中滋味耐人尋味。

現代中國的大量文化輸出更是與茶無法脫離干係,但是卻是作為禮儀之邦的敲門磚向各國傳達友好相處、互利共贏的熱切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