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互市"作为历史事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导语:

据说茶叶最早被种植是在中国,我国茶文化起源最早可追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盛唐的风采,一直延续至今,甚至在宋代成为决定民族关系的重要纽带。

20世纪末发现的"茶马古道"中,茶叶便是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对经济、文化、军事乃至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只摘取茶叶发展的一段特殊时期,探讨其中利弊。

何为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是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以从事畜牧业所得等作为获取本地人民缺少的丝帛、茶叶等生活必需品的等价物,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大宗交易活动,主要交易的物品为茶叶和马匹,故此得名。

茶马互市的雏形大约在公元5世纪形成,当时居住于青海地区的吐谷浑部落与南北朝之间以"贡"和"赐"的形式进行贸易活动,以"赐"为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关税,使得该部落拥有了大量财富。

曾有文章如此记录"终宣武至于正光,牦牛、蜀马及西南之珍,无岁不至",将此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给我们。

(图一:九原岗北朝壁画墓西壁 胡商贩马图)

尽管如此,茶马互市并没有在明面上被披露出来,这样的状态大概坚持到了唐朝,开元时期,吐蕃占领了青藏高原,向唐提出划界互市,协商达成了在赤岭(今四川松潘县)进行交马、互市,正式的茶马互市从此拉开帷幕。

这并不是像我们日常进行的交易,严格来说,它属于"以物易物",也就是简单粗暴的交换。然而在宋代之前,已经拥有了熟练铸造银两的能力,古人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进行以茶换马的交易?

宋朝处于怎样的地位?

了解过一点中国古代史的读者大概可以知道,北宋接手了那个藩镇割据百余年的唐末残局,终于实现了统一,但是要面临的国际局势依然不容乐观。

此时的北宋占地面积大约是如今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不到,北边金、辽、西夏虎视眈眈,西边回鹘、吐蕃、大理雄踞,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中,加上北宋王朝刚建立,内部政治积贫积弱,使民族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窘迫情境之中。

(图二:宋朝疆域图)

可否用其他物品替换茶叶进行交换?

直至宋代中期,仍然主要是以钱币和绢帛换取马匹,换取一匹马需要十几匹布,耗费极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并且极少数达官贵族才购买绢帛,市场份额占比小。

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中首次明确记载茶马互市, "沿边岁运铜钱五千贯于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市马",可以简单折算一下,按照市场均价,一匹马大概30贯钱,1千贯可购买30匹马,银钱大概4公斤左右,要是想多换一些质量高的马匹,携带的银两重量估计快赶上要买的马匹重量了,这真是甜蜜的负担。

(图三:宋代茶马互市图)

另外,这些铜钱大量流出,使得国家的铸币负担加重,北宋每年购买马匹约在15000至20000匹左右,流出的足量金属如若铸成兵器,将会对国家安全造成更直接的威胁。这样的情况下,排除了其他替换物品的可能性。

两族人民真实的需要是什么?

藏族人民长期食用青稞、肉类、乳制品,青稞性热,肉类不易消化,茶叶的出现解决了牧民因饮食习惯而产生的难题,并且到了宋代,已经形成了"夷人不可一日无茶而生"的局面,茶叶对于他们来说真是紧俏的很。

我们中原地区在茶叶种植的区域和技术上已经有了极大的扩张和进步,茶叶产量和质量都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由于我朝面临的紧张的国际环境,马匹的供应甚至可能制约边疆防御能力,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加强对茶马互市的控制是上上策。

(图四: 藏族饮食多以肉类为主)

茶马互市如何规范地实现

在宋真宗咸平元年,茶马贸易有了制度保障,史书记载"正式置估马司,主管市马,定河东、陕西、川陕诸路市马之处凡十九州军,皆置市马务",设置了相应的官职——茶马司,确定了其职分及管辖范围,具体的制度也得到了完善。

宋朝尊重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规定茶马价格根据市场行情增减,同时对内实行严格的茶叶贸易的资格控制,自此,确定了以茶叶置换马匹的王者地位。

(图五: 阳光下的边贸交易)

在宋朝以后的朝代,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愈发觉察到控制茶叶输出对于稳固政权更深层次的意义,对茶马互市的关注一直延续到康熙七年(公元1688年),期间经历了严格把控到逐渐放宽的政策渐变过程,随着清朝的统一,茶马互市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战略地位。

(图六: 清末青海西宁茶马互市图)

茶马互市对北宋产生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茶马互市加强了各民族间的交流,间接地参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之路,促进了民族文明的融合与交流。

然而,茶马互市产生的经济、政治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增强了西南地区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城市,如康定、香格里拉、丽江等,其实和茶马互市都有渊源。

(图七: 茶马互市形成的古道覆盖范围图)

留给我们的思考

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选择进行资源的交换短期内是可行的,可以避免紧要资源供不应求和社会动乱,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双方的交流和经济能力提升,比如面对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实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大规模的资源调配计划,确实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再生动力,协调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和资源情况,提升了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但是长远来看,只有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根本之道。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使我国重工业陷入困境,如果不是我国军事实力的提升,在面对南海问题时我们只能选择隐忍退让。资源总数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利用使其发挥最大价值是我们更应该去考虑的。

到如今,我们只清楚知道,在当时的经济能力和社会情形下,茶马互市是占据了比较优势的一个选择,如果宋代国富民强、战备充足,是否还会做出如此决定?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做这场交易?但是

历史已然成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过去的经历更多地是为我们当下的作为敲响警钟

结语:

相较于现代的速食饮品,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与宁静、睿智相关,并在全球得到了普及,饮茶所需预备的外界环境以及带来的身心享受赋予了茶叶丰富的韵味和涵义。

这样的资源在古代是以交换的方式进入其他民族,并发展成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从唐、宋,到明清,茶与马的交易在边关交往上演了迅速兴起、繁盛再到衰落的戏剧,个中滋味耐人寻味。

现代中国的大量文化输出更是与茶无法脱离干系,但是却是作为礼仪之邦的敲门砖向各国传达友好相处、互利共赢的热切愿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