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種人,曾國藩堅決不用,而且一生都躲得遠遠的,確實有道理

曾國藩“文能應試,武能殺人”,近代以來,治兵、治學、治家無人出其右。那麼,曾國藩為什麼能從一個農家子弟,成為清代中興能臣之首呢?


除了個人修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善於識人用人,危急時刻,總能靠傑出人才化險為夷。他這個本事,為歷代所推崇。


跟著曾國藩學識人:如果遇到這六種人,最好躲開

李鴻章評價曾國藩知人的能力,前無古人。“或邂逅於風塵之中,一見為偉器;或物色於行跡之表,確然許為異才。”《清史稿》也記載了曾國藩“尤知人,善任使”。


生活中很多人不會識人,更不會用人,特別是遇到陌生人,怎麼判斷這個人到底行還是不行呢?


曾國藩的絕招,是看外表。


每次選將,他都親自“面試”,對來人的外貌姿態、言談舉止,身體條件進行認真鑑別。


曾國藩有一雙三角眼,平時不苟言笑,有陌生客人到訪,他就會盯著客人看,也不怎麼說話,盯的訪客有點害怕。等客人走後,曾國藩能直接判斷出此人的優缺點,和相熟的人對證,幾無差錯。


01


有六種人,曾國藩是堅決不用,要躲得遠遠的。


第一種人:眼神閃爍鼻子歪。


曾國藩遇到一個人,先看眼睛再看鼻子。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神閃爍往往證明此人心裡發虛,不敢正眼看人。


鼻子不正的話,人品就不正,所以鼻子如果有什麼問題,抓緊去調整。


第二種人:精神萎靡氣質差;


一個人的精、氣、神,是立人之本,由智慧、閱歷、才能和信心綜合來決定。一個人精氣神足,專注,事業就容易成功。精神萎靡之人多半身體有虧,不可使用。


第三種人:語言缺乏條理;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是否有條理,全在語言中。語言能夠反映內心,所謂“言為心聲”。如果一個人說話東拉西扯缺乏邏輯,說明內心糊塗,不堪大用。


第四種人:鬚眉不全;


鬍鬚和眉毛是一個人是否有“大丈夫氣概”的標誌,曾國藩認為沒有鬚眉不能稱為男子漢。無論耕讀傳家還是戰場殺敵,鬚眉不全之人,內心中沒有必勝決心,萬萬不可用。


第五種人:嘴唇薄,口小;


嘴唇薄的人喜歡講話,多刻薄,往往禍從口出,嘴唇厚之人透露著忠厚;口大之人吃四方,口小之人跑斷腸。


第六種人:走路腳跟不著地。


走路腳跟著地才容易站穩,走得穩穩當當,不緊不慢,這樣的人值得信任。有一類人走路虎虎生風,但腳跟不落地,只用腳掌,雖然走得快,但不穩,大多做事迅速但漏洞百出,比較浮躁,讓人很難放心。


眼睛、鼻子、嘴巴、四肢、鬚眉、說話、走路等等外在特徵,是一個人長期積累的結果。一個人留給對方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此人可留還是不可留,有的時候我們愛說“眼緣”就是指的是這些。


曾國藩也靠著自己這番識人本領,籠絡一群傑出人才,不僅自己厲害,而且讓別人替自己做事,成為“古今第一完人”。


02


其實,曾國藩並不是一開始就掌握這套本領的。


他是一個文人,領兵打仗,光靠一支筆是不行的。


作為統帥,最重要的是調兵遣將,完成戰略部署。起初他也不懂什麼人能用,什麼人不能用,這可把它愁壞了。


跟著曾國藩學識人:如果遇到這六種人,最好躲開

曾國藩喜歡讀書,每次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都會查查書上是怎麼說。


他遍尋古代典籍,終於發現了一套明代刻印的書--《智囊全集》,作者是明代天啟年間著名學者馮夢龍,就是寫“三言二拍”的那位。


曾國藩把《智囊全集》“置於案頭,夜闌人靜時,凝其思,品其味”,果然發現了書中有很多識人用人之術。


比如“宋太祖巧選侍衛”一節,他就跟宋太祖趙匡胤學到了如何讓才學高超的人甘願屈服的技巧。


北宋初年,徐鉉是江南鼎鼎大名的學者,朝廷上下全都知道。天下初定,江南就派徐鉉來朝貢,按照禮節,朝廷要派押伴使隨侍左右,但大臣們因為學識不夠,都不敢去。派誰去呢?


宰相也覺得為難,實在沒招了,就稟報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說:“你們退下,我自己來選。”


過了一會,趙匡胤下令讓殿前司準備十個不認識字的侍衛名單,他拿起筆圈了一人,說:“此人可!”


跟著曾國藩學識人:如果遇到這六種人,最好躲開

宋太祖趙匡胤

朝堂上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都在想,皇上這是怎麼想的,讓一個不識字的人去陪大學者?


當然誰也不敢問皇上,就照辦了。選中的這個侍衛也不明白怎麼回事,就去迎接徐鉉。


剛開始,徐鉉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朝廷的人都接不上話,這個侍衛也很尷尬,只能嗯哪嗯哪的回應,跟相聲的捧哏似的。徐鉉一聽這反應,就繼續說下去,沒想到一連幾天,還是沒回應,他覺得太沒趣了,累得再也不想說話了。


要說朝廷裡,沒有人能和徐鉉對話,是不對的,起碼能對付。但趙匡胤認為大國的體統不應該這樣唇槍舌劍,他要的是一種不佔而屈人之兵的策略。


所以他選了用一個沒文化的侍衛去對付徐鉉,“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讓徐鉉覺得如果用自己的才智戰勝一個啥都不懂的人,有點勝之不武。


侍衛嗯嗯啊啊的回應,反而讓徐鉉覺得侍衛很有修養,雖然聽不懂,但是侍衛表現的很尊重自己,也在認真聽,朝廷中侍衛都如此有修養,何況他人啊?


趙匡胤屈服徐鉉的目的就達到了,其實他要十個人的名單,只是做做樣子,選哪個侍衛都會有這個效果,但旁人不知,這就顯露了趙匡胤高超的選人識人智慧。


不僅會選人,而且還非常準確的把握了徐鉉的心理。趙匡胤的識人用人之術,讓曾國藩學到了。


而在“胡少保選拔人才”的故事中,曾國藩學到了如何通過外表和言談來判定一個人的能力。


跟著曾國藩學識人:如果遇到這六種人,最好躲開

胡少保名叫胡世寧,在明孝宗時擔任左都御史,負責考核官員來決定升官還是罷免。具體做這件事的人,給明孝宗上了一道摺子,奏請禁止百官私自拜訪胡世寧,以免走後門。明孝宗准奏。


胡世寧稟皇上:“微臣的職責是考察官員。要去了解一個人,如果不去觀察他的外貌,聽其言論,就沒有辦法察出他心地是不是正直,才能是不是出眾,如果拒絕見官員,只按照別人的評語來考評他,這就失去真實性,想要適當表揚提拔人才也是非常困難的。”


明孝宗聽完,覺得很有道理,就收回了這個禁令。


這個禁令初衷是為了防範奸人,但也會失去招攬賢人的機會,對於朝廷來講,因小失大。朝廷需要儲備人才,關鍵時刻要用,所以不能因噎廢食。


經過反覆閱讀《智囊全集》,結合實際經驗,曾國藩總結了自己鑑人的六個絕招,任何一個人經過他這六次“掃描”,優劣與否,心中自有答案。而且在書中也學到了很多治兵和做人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