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早期形成與發展

五百年前的一次偷窺 ——太極拳早期形成與發展

此文是2008年陳溝水整理的,歷時一年,資料蒐集大概用了幾個月時間!


開言
太極拳歷史研究由來已久,近年,隨著太極拳逐步走向世界而爭論越發激烈,可也沒有因此形成統一結論。
現今太極拳歷史研究者大多人云亦云,陳陳因循前人口傳而不究合情理與否,當然,很多時候還是利益的關係。
本文無意給太極拳的初期發展史給出一個清晰結論,因為照現在已知且公開的有限資料還是不能做到的,因此本文大都只是就一些世人一般都認可的資料做一些相對理性推斷,現在,也只能做到這些了。可即便如此,其中一些推論也已經是發前人所未發了。好了,太極拳歷史原來真容的呈現,就期待新證據的出現吧!對了,假的就不要再獻醜了,前車之鑑難道還不鮮明嗎!
文中引用的部分文字資料是網絡上的,因為反覆地轉載,很多已經不知道作者了,特別緻謝這些網絡資料的作者及上傳者。


五百年前的一次偷窺 | 太極拳早期形成與發展


一、五百年前的一次偷窺2009年8月,中國河南太極拳文化研討會在世界太極拳愛好者無限嚮往的聖地——溫縣舉行,在這次會上,不同流派的兩位太極拳傳人為不同的太極拳源流觀點而在大會上做了激烈的正面爭論。其實,歷經一百年爭論也沒有形成普遍認可的結果足以說明,太極拳流源問題的確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但對此問題我們也不能置之不理,束之高閣了,因為再過一百年也許就更不容易說清楚了。那從什麼地方開始說起呢? “幾乎所有支持張三丰會武功的學者的研究,都要引用兩位內家拳家:張松溪(明嘉靖年間人,1522-1566)以及王徵南(明末清初,-1669)的相關證據,其中成書最早的是沈一貫的《搏者張松溪傳》(《喙鳴文集》1566)”,所以,我們還是先從500年前的那次偷窺開始說起吧!1.嘉靖末,張松溪以善搏而聞於鄉里“沈一貫《喙鳴文集》〈搏者張松溪傳〉(1566年)早於〈王徵南墓誌銘〉(1669)與《寧波府志》(1733),是談論內家拳最早的文獻。沈一貫〈搏者張松溪傳〉介紹了張松溪的許多情況,還有內家拳的許多內容,是一份武術史研究的珍貴資料。沈一貫,浙江鄞縣人,於萬曆二十二年(1594),也即顧憲成革職歸裡的同年五月,由禮部尚書入閣。萬曆三十年(1602)升為內閣首輔。以其為首形成的非東林黨保守派曲意逢迎神宗,對其種種倒行逆施也千方百計加以維護,反對東林黨澄清吏治的主張”。在這篇文章中,沈一貫首先說明張松溪的老師是孫十三,之後用並列對比的方式,將張松溪與另一名武師邊誠做比較。照說,文中主角張松溪是絕對的正面形象,但就是這樣一位武學涵養高深的高人卻經不起一名好事少年慫恿,終成中華武術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偷窺者"。由此來看,張松溪修為顯然沒有達到較為高深的武學修養層次,因為作者本意用邊誠派群體的袒裼扼捥、嗔目語難的草莽粗野形象來襯托攝衣冠、不露肘的張松溪的儒雅,但“須呼裡魁,合要死無所問”及“抗日英雄”求張,張匿而不見,反倒是好事少年慫湧之下,張即與少年往窺少林僧搏的情形來看,作者塑造的以衣工身份隱跡坊間的高手張松溪形象,就像《霍元甲》中李連杰扮演的霍元甲徹悟之前一般,充滿了暴戾之氣,是動輒即與人籤生死狀的魯莽人。這些語句似乎和作者要頌揚的高手形象不符,至少文意這一點和作者要樹立的英雄形象矛盾,也是這些直接導致了作者塑造他內心所期待的大俠形象的不成功。《搏者張松溪傳》中所講張松溪的交手之法引化發倒是的確和當今之太極拳相似,可是太極拳之外的拳法難道就沒有引化發了嗎?很多的武術技法、理論都不是僅存在於某一個拳種流派之內,往往是幾個拳種流派都在用的。我們不能否定早在太極拳產生之前我們的武林前輩就運用過太極拳的一些技法的可能,可也不能據此就說這些武林前輩就是練太極拳的。 至於本文以及黃宗羲《王徵南墓誌銘》所中列舉現在持內家拳即太極拳觀點者所引用的具體拳術標準,還有其所說的內家拳的一些具體內容,例如手劈大石、打穴,都明顯和現在的太極拳主要訓練體系有著很大區別,這些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已經有很多文章對此都有細緻闡述,所以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

內家拳很多文獻都不約而同的存在貶低少林的情況,這些作品描述中,少林僧很不幸的都成了參照物,他們基本上都被描述成為孔武有力、高大粗壯,但卻在內家拳高手面前不堪一擊。這篇文章中不但多處流露出了對少林僧的不屑,而且此文很可能就是開了貶低少林、褒揚武當之先鋒,後來很多文章竟然成為一種風氣,只要一提武當,就拿少林來作為陪襯,襯托武當的高妙。令人心中不平的是,他們一面用少林對仗武當來提高武當,一面又無情以各種方法貶諷、打壓少林。大家可以經常看到,在此類風格的作品中,少林僧幾乎無一例外都成了配角,成了反襯武當功夫玄妙的角色,且遇內家拳高手時多不堪一擊。一般情況下,衣著外貌、拳術風格是他們用來貶諷少林的主要兩個方面。這篇文章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張松溪被塑造成了一副卒然臨之而不驚、從容不迫的樣子,而與倭寇血戰的少林僧反倒成了奚落諷刺的對象,也不知道倭亂橫行的年代,近在咫尺且身懷絕技的張松溪到底有沒有上前線殺幾個日本鬼子,要是沒有,那實是可惜了!其實,讓太極門人,引以為傲的:“後發制人”,痛擊倭寇的少林僧兵首領就曾施展過:佚名《雲間雜誌》:“嘉靖癸丑(1553年),倭初至海上……按院蔡公可泉,召僧兵百餘人,其首號月空,次號自然,傍賊結營。一賊舞雙刀而來,月空坐不動,將至,身忽躍起,從賊頂過,以鐵棍擊碎賊首,於是諸賊氣沮。還有“引進落空”,武當是否就敢說少林就沒有呢?


2.附庸風雅開始
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淫的民眾思維中,武者大都是形象粗野,不為主流高層接受,武人被鄙視了再鄙視,那時候還不是現在張揚個性的時代,敢高喊“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武者估計不多。
舊時代社會環境背景下,從事武術活動者還被歸入九流,一些武者恐懼遭受社會大眾歧視而主動向文人靠攏,開始附庸風雅,是可以理解的,例如:試圖自身與文人走近、接觸,抑或是直接敬奉一位仙人、名人作為自己所習拳術的始祖。這一點,從很多明清時期的文字資料中可以清晰地顯現出來。不過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對於引入我們祖國傳統文化解構、總結、提升武術的行為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應該鼓勵的。
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繼承,不能嘴裡說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際卻反過來做。長久以來,在一些太極拳習練者心中,逐漸積存了這樣一些觀念:太極拳練習者就應該恂恂如儒者,羽扇綸巾、英姿華髮,有此等模樣的人方可以習練太極拳,其餘歪瓜裂棗該幹嘛幹嘛去;練太極像打高爾夫一樣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你一個鄉野村夫掄鋤頭合情合理,如果用拿鋤頭的手去掄高爾夫球杆像什麼樣子。
太極拳難道真的是文人的專利嗎?大概舊時受到作為統治階層中的文人太多的鄙視和譏諷,以至於形成現在的這樣極力讓太極拳往文化人身上貼。給太極拳穿上文人衣冠,向文人身上靠攏,其實,這本沒有錯,錯在他們對與自己服色相異者的無理鄙視、挖苦。我們現在在網絡經常看到一些內家拳觀念持有者用盡各種粗鄙的語句來諷刺、詆譭農民。不要再鄙視農民了,沒有他們,可能你們就會餓著肚子、光著膀子修煉了。用二人轉表演藝術大師趙本山先生的話說:吃穿都沒有了,你還臭美啥?

3.王侯將相無種
太極拳讓楊露纏帶到了城市,帶到了王公貴族間後,好像也沾上了上流社會的貴族氣息。殊不知像皇帝這樣的高貴人物也有出身赤貧的,從叫花子變成皇帝,他的血統未變,變得只是服色、身份,落魄王孫從外表來看與舊日相比改變也不過是衣冠罷了。王侯將相無種,風雲變幻、朝代更替和滄海桑田一樣從未停止。荒唐、滑稽、可笑的血統論還要的繼續下去嗎?事實上,傲視江湖靠的不是貴族基因,靠的是拳藝,品德。
4.貶鄙外家拳思想的根由
自然界氣象萬千,無所不顯,怪石嶙峋與珠圓玉潤都自然的存在者。他們之間本沒有衝突,只是有些時候因為某些人的好惡而被高下分類。


內家拳、外家拳已經被人很多人習慣性的掛在口頭,而且在一些人心中存有這樣的想法,內家拳是高於外家拳的,並且外家拳習練者一般都是蓬頭垢面、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專逞血氣之勇者,內家拳則完全與之相反,他們一個個清雅脫俗、錦衣華服,這些人不僅外表光鮮,而且提筆就是錦繡文章,開口就是華美的章句。這兩種形象代表一般人對於文人、武與之者一般印象。當這兩種人動起手來卻完全是另種結果,文人出乎意料地沒有被貌似孔武有力的武者的打得滿地找牙,反倒是貌似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卻以以靜制動、以逸待勞、後發制人,揮手將四肢發達者發出丈外,而且氣不稍喘、面不改色,一些文學作品中,文者往往還會給武者以教誨、訓誡,如武者傷,文者還會伸手於懷中取藥贈之,繼而飄然而去。以上情形已被無數文學作品演繹很長的時間了,大概武俠片看多的朋友都對這一情景爛熟於心。


重文輕武是在中國近兩千年封建社會具有統治地位的宗教——儒教所造成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正是因為有這種封建傳統文化糟粕影響,使得某些習武者夢寐以求的事就是擺脫人們對於一般武者的認識轉而附庸風雅,他們的心態不言自明。當然,也不是說武術界中就沒有文武雙全的人了,我要說得是一些持血統論的習武者,不管是他口頭還是心裡面的。
以上就是一些人喜歡將自己所習拳種冠名內家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找祖先不是找仙祖 內家拳不是太極拳
1.找祖先不是找仙祖
不少武術流派認證創拳祖師的標準:他們不但要頭頂光環,腳踏祥雲,而且天上人間都地位顯赫,要是再有一些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就更靠譜了。我們中國很多的傳統行業都有設立祖師爺牌位,敬拜祖師的習俗。這些祖師爺和其膜拜者的行業有些有或多或少的聯繫,而有些則是牽強附會,相差很遠,但這並不能影響這些膜拜者的虔誠頂禮,他們的香火延續數千年不絕,有不少的優秀文化也因之而得以傳承。
“生徒互相標榜,各神其說,以欺世盜名求售於世,爭端突起,父子異派”,上世紀初,北京國術界大佬許禹生在其文《論各派太極拳家宜速謀統一以事競存說》中如是說,除直接劍指標榜異授附會神奇之外,文章還提到為尚新奇以己之一知半解的科學知識對太極拳進行科學化的解釋等等現象,尤其令我們吃驚的是,文章中作者還特別提名其中甚者。

太極拳歷史研究不同於考古學、生物學研究,高科技方法———碳十四、DNA檢測自然也就無法採用了。但是通過對太極拳各項內外特徵的對比分析,我們還是可以將其與之同時代拳術之間的遠近親疏做出合理地推斷。
在對某一事物的傳承演化進行考證研究時,如我們國家傳統戲劇京劇,我們很容易就將其與徽劇、崑曲等劇種取得聯繫,如若有人非要將之與廣東粵劇等劇種拉關係很自然就太牽強了,即便它們都是我們國家的優秀傳統劇種。
再比如,以人類進化為例:科學研究證實,我們人類由猿進化而來。在整個進化過程中,所有的猿並非都沿著一條路結伴而行,他們有很多分支,而進化的速度、程度還不盡相同,有些甚至還走向了滅絕。物競天擇,也許進化過程中某個小環節出現了細微變化,那就很有可能現在大猩猩在籠子外面觀賞遊戲著的是我們人類了,真是懸啊。
晚期智人(新人)階段,大約4-5萬年前,早就脫離猿的特徵,可此一時期,未進化為智人的靈長類動物還有很多遍佈各地,如上所言,這些未進化為智人的靈長類有些滅絕了,剩下的則進化為現在我們看到的形形色色的靈長類動物。那麼,如果讓我們去找我們4-5萬年前的祖先時,我們會選擇與我們人類相近的智人,還是選擇其它與我們人類還有較大差異尚未進化為智人的靈長類動物呢?答案早就被古生物學家找到並公佈,相信大家也早已知曉。一樣的道理,太極拳的原始雛形已經產生後,我們是否還有必要在其同期去其它地方尋找和太極拳面目有很大不同的所謂的原始太極拳呢?《紀效新書》是明末掃蕩倭寇、縱橫東南沿海的戚繼光所著,其成書時間和張松溪生活年代是如此的接近,太極拳歷史研究從這裡入手自然是理所當然。

1900年前後,關心太極拳流源歷史的人逐漸開始多起來,對於誰是創始人,陸續產生了很多說法,時間跨度很大,大概有兩千年吧!比如像老子也被列為創始人之一,要是這樣給太極拳找祖先,還真不如先去聯繫《紀效新書》,畢竟,《紀效新書》不管從哪方面說都應該和太極拳的有難以割捨的密切聯繫,這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大家先來看這幾段網絡文字:
幾乎所有支持張三丰會武功的學者的研究,都要引用兩位內家拳家:張松溪(明嘉靖年間,1522-1566)以及王徵南(明末清初,-1669)的相關證據,其中成書最早的是沈一貫的《喙鳴文集》〈搏者張松溪傳〉(-1566)。
沈一貫首先說明張松溪的老師是孫十三,之後用並列的方式,將張松溪與另一名武者邊誠做比較,說明張松溪的武學涵養比邊誠要好。接著介紹了張松溪的一些事蹟,並舉出「勤、緊、徑、敬、切」拳法的五字訣。最後透過自己的觀點,將五字訣做一解釋。五字訣中,「勤、緊、徑」為孫十三所傳授,「敬、切」則是張松溪的體會。
沈一貫除了在年代上,幾乎與張松溪同時之外,〈搏者張松溪傳〉的重要性,在於提出了內家拳法的「勤、緊、徑、敬、切」五字訣。依該文,「勤」者,勤勞也;「敬」者,謹慎也;「切」者,忍耐也,皆與實功無關,而「緊」指「兩手常護心胸。行則左右護脅。擊刺勿極其勢。令可引而還。足縮縮如有循。勿舉高蹈。闊丁不丁。八不八。可亟進。可速退。心常先覺。毋令智昏。立必有依。勿處其後……」;「徑」則是「後如脫兔。超不及距者。無再計。無返顧。勿失事機。必中肯綮……」,而「然此二字。則擊刺之術盡矣」。透過與太極拳法的比較,可知兩者之間有相當差異。認為太極拳與內家拳可能有相同根源者,宜再深究之。


亦有研究者將太極拳和內家拳放在一起講,認為太極拳和內家拳的關係密切,甚至內家拳就是太極拳的前身,因此將內家拳的王宗、陳州同、張松溪、王徵南、黃百家……等等的傳承譜系,也歸入太極拳名下。持這種論點的人,所引用的證據,離不開幾種文獻:黃宗羲〈王徵南墓誌銘〉(1669)、黃百家〈王徵南先生傳〉(1676)、蒲松齡《聊齋志異》〈拳勇武技〉(1679)、《寧波府志》〈張松溪傳〉(1733)、《國朝耆獻類徵初編》的卷四六九〈王徵南〉、《清史稿》列傳〈王來鹹傳〉。但是根據我們的研究,戚繼光《紀效新書》的〈拳經捷要篇〉寫成於明萬曆年間年,已經與現今的太極拳套路名目有部分相似,而黃百家的〈王徵南先生傳〉比〈拳經捷要篇〉晚出了將近一百年,應該要更接近今天的太極拳譜才合理,然而事實卻是與今天的太極拳譜幾乎沒有交集。加上完成最早的新文獻沈一貫《喙鳴文集》卷十九的〈搏者張松溪傳〉(-1566)被發現,又澄清了一些事實。因此,要將內家拳和太極拳整合在一起,從而延伸了太極拳歷史深度的嘗試,是站不住腳的。
另:《清史稿》王來鹹、甘鳳池等人物傳記中好像有這樣一句話:‘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嶽,其法式論解,與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傳習者頗眾雲’。一網友解釋這段話如下:清朝中葉,河北有太極拳流傳,而且這些練習者自稱其練法源自山西的王宗嶽(注意,是自稱),但是,這些練法和黃百家所說的“內家”練法比較,出入很大,也就是幾乎完全不同。

2.太極拳雛形
《紀效新書》是武術史學家唐豪推斷太極拳產生年代重要證物,是太極拳歷史研究最為重要的座標之一,而反對攻擊唐豪論斷的人們自然大都主動迴避《紀效新書》。
《紀效新書》內拳勢雖與太極拳名目有許多相似處,但推測戚家軍所操演應該不會是如今大家所看到的太極拳。試想,校場上列出整齊方陣的軍士們一個個凝神靜氣、神態安詳地操演太極拳的畫面大概只會文學作品中出現的,現實中能接受、認同這一場景出現在400百多年前的軍中校場上的人不會太多吧!再說用太極拳來體現軍威雄壯也的確有點不靠譜,因此,儘管《《拳經捷要》中拳勢名目與當今太極拳存在著顯而易見的聯繫,或者說那就是太極拳的前身,但此一時期太極拳的主要風格之一——舒緩大概還沒有出現,也就是說舒緩大概是在以後的歲月裡逐漸才產生的。


“擇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勢,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 我們而今雖已無從考證,戚南唐的三十二勢名目,各各具體擷取於何種拳藝,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見多識廣的戚繼光眼裡,沒有“太極拳”名目。相反,從而今傳承的陳、楊、武、吳、孫派太極拳名目而論,其中懶扎衣、單鞭、金雞獨立、探馬、七星等等,二十餘勢,或形或氣,皆能找到戚南唐的印記。 ————二水居士文字


細想想,如果戚繼光寫書同時既有太極拳存世,他會不會到運行緩慢的太極拳套路中挑選幾個姿勢來作為士兵在校場操演拳勢呢?而且佔了32式中的絕大多數,因為《紀效新書》書中明言擇其善者、、、、又列古今拳家很多種,言皆為今之有名者,而獨不言太極拳。羅列這麼多拳種卻只採用了兩三式(除下合太極拳名目者),沒有提及的太極拳反倒是從中擷取二十多招,佔了整套拳的絕大多數,這似乎不合情理。如太極拳同時存在,且又採了這麼多,應要提及的。所以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戚繼光廣採博涉,集眾家之長成書。
太極拳大量拳勢及名目在此書中集中的出現,我們已經可以順理成章的做出推理,這部公開出版散步天下的書極有可能就是太極拳早期雛形,而這早期太極拳雛形三十二勢是博採諸家名拳而得的,後來發展過程中經過先賢的不斷總結加工才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太極拳。
我們看到了,這就是太極拳的出身,它也是來自民間,來自江湖,而非王公貴族之間,公卿府邸之內。那些以為練太極拳就可以蔑視其它兄弟拳種的人士是不是有些許失落感呢?
3.太極拳的風格
“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太極有陰有陽、有剛有柔、無所不包、無所不納,其風格本來就應該百花齊放,不然它就不配用太極二字名拳了。 但讓人不懂的是一些人硬是要拿片面、局部來當做全面、全部理解、看待。為什麼陽剛會被一些人無情的拋棄而只單留下陰柔,他們一味求柔如果說是個人喜好也就罷了,但可笑的是這些喜歡陰柔的朋友還不准許別人練太極有剛的一面,並一廂情願的四處宣揚陰柔是太極拳的唯一風格特點——陰柔在他們看來太極拳倒成了認定太極拳唯一標準,如無此標準,就會被他們斥為非太極,一些太極拳文字資料中我們能看到有幾位排除異於己者的太極拳大師的不少描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依賴什麼而成為太極拳權威鑑定專家的。“學我者生,像我者死”,齊白石對他的弟子說道。繪畫是藝術,太極拳何嘗又不是一種藝術呢?個人愚見:太極拳是人體與思想深層而又密切聯繫一項大藝術。繪畫要在畫紙上呈現藝術效果,而太極拳則直接用人體在空間中更為立體地來體現這一項閃耀整個中華文明史的大藝術。

三、太極聖地——“牛角川”
1.“牛角川”
歷史真相原本應只有一種,之外都是形形色色的各種猜想。
太極門有些流派自家門內對太極拳的淵源說法還算統一,而有些非但不統一,而且說法五花八門,觀點很多。例如:楊澄甫與其弟子的太極拳源流論點就不盡相同。目前綜合這些觀點,大致有以下幾種:唐豪說、王矯宇說、杜元化說、陳鑫說,以上就是目前流行較廣、影響較大的幾種太極拳源流說。它們互有異同,它們的同主要是自陳長興起往後的傳承,而之前的爭議太多、太大,而且爭議的時間也不短了。歷史的塵埃掩蓋了真實,以至於後人對它產生了種種推測乃至猜測。今天,參與太極拳歷史研究者有很多,不過太極拳歷史真容依然塵封如昔,種種真相大白之說纏繞依附了過多的神幻演繹故事,也有些只是人云亦云,就是講述者自己可能也未必相信。我們也不能說太極拳歷史研究者很無能,事實上太極拳歷史遺留信息確實是太少了,尤其是實物資料。有基於此,對於太極拳歷史研究下結論也不會太過清晰具體的,我們要做的是從有限的信息當中找出一些線索,通過對這些蛛絲馬跡的綜合分析做出較客觀合理推論。


我們先去溫縣吧!當代幾大流派太極拳都從那裡直接或間接衍生而出,這一點爭議各方還是沒有太多異議的。
溫縣在太行山於黃河之間的一段名為“牛角川”的狹長地帶。 河洛交匯處近在咫尺,伏羲、女媧、神農的傳說遍佈,開蒙我們華夏文明的早期人類活動遺蹟俯拾即是。
陳氏大架、小架、趙堡街架三者之間的關係
王宗嶽拳譜為何能與拳架傳遞分開,在杜元化書中說趙堡太極拳傳承有序明晰,從未斷代,那照一般情理來分析判斷,王宗嶽拳譜應在趙堡世代傳承,可知道現在,趙堡依然未出示直接或間接的證據來證明這一事實。闡釋《太極拳秘術》疑點的文章頗多,在此就不多說了。我想說的是,拿出王宗嶽拳譜一部比拿出100部《太極拳秘術》要更有說服力。我還有一個推斷,此一推斷和楊家葉系傳人二水居士不謀而合:太極拳和《太極拳譜》本不是一家,《太極拳譜》本不是太極拳的拳譜,太極拳也不是《太極拳譜》的拳,像繞口令吧!或許本來就是這樣。武林中同一拳譜被不同門派奉為經典的也的確不少。
陳氏大架、小架早、中、晚三期之相互影響力變化原因,與太平軍過境有很大關係(吳文翰先生有對此事件的相關的細緻描述文章)。


陳溝原有的器械種類很多,而趙堡傳習的卻很少,現在我們能看到的一些趙堡器械套路不少本地人反映很多是新近傳入的,風格也不相類。而套路照理說不多也就兩套,陳清平也不知到底是基於何種因素考慮只傳下一套,不會是陳清平原本學得就只有這一套拳吧!這個可能估計沒有,因為一些資料表明,僅隨陳清平學拳月餘的武禹襄帶回兩套拳回到了永年。當然也不排除一種可能,武式太極拳的二路是原來跟楊露禪學的。

小架是從天上掉下了的嗎?——隱而不彰的小架
很多人在說趙堡拳與陳溝拳時,都會說二者雖然套路名稱較為像似,但行拳風格卻有一定差異。事實上確實如此,因為這是顯而易見的。可是有一點讓人不解的是人們好像都忽略了——陳溝陳氏族人傳習的太極拳有兩種————大架、小架。在這個村子裡大架和小架已經共存了很多年。時光流逝並沒有讓共處在一個村子裡,拳風有一定差異的拳架因交流而相融同化。
大架、小架雖同出一村,但命運卻大不相同。大架因為有陳發科及其學生的大力推廣早已經名播海內,風靡世界。而小架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只是在近些年小架傳播和影響範圍才有所擴大。小架與趙堡傳習的太極拳相似度很高,二者相互印證下,我們約略可以看出數百年前陳溝小架的原傳風貌。其實,風格相近不是問題,問題是他們到底是誰學了誰?《陳氏太極拳圖說》、《太極拳正宗》分別是陳溝和趙堡奉為經典的太極拳著作。《太極拳正宗》的出版時間晚於《陳氏太極拳圖說》,有學者也有後者抄襲前者痕跡明顯的論斷。


蔣發傳陳長興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楊露禪未到陳家溝時,即見太和堂藥店掌櫃夥計均在操演太極拳,與此同時陳有本之小架亦在陳家溝傳習,如說蔣發傳陳長興,那太和堂藥店掌櫃夥計及陳有本之小架又是何人所授。我們現在已經不能知道太和堂藥店掌櫃夥計演戲是大架還是小架,但我們卻知道陳有本所傳習的拳架是風格迥異於陳長興傳習的大架。

楊澄甫先生所著的《太極拳體用全書》中說:蔣先生髮唯一之弟子,又說是親耳聽其祖父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說的。這本書在太極拳界傳播廣,影響大,可想而知這一說法會對多少人產生影響。但不幸的是,一些資料表明,楊澄甫壓根就沒有見過他爺爺,楊露禪(1799—1872年),楊澄甫(1883.7.11—1936.3.3 )。先不說楊澄甫受到楊露禪教誨要有一定年歲,就算楊澄甫是神童,幼年見過其祖,可楊澄甫出世時楊露禪已西遊十多年了,這個問題很嚴重的,不知道這些記述的可信性究竟還有多少。
此外,在李亦畬的《太極拳小序》中,李亦畬明確地說在楊露禪到陳家溝向陳長興學拳之前,太極拳已經在陳家溝傳了數代,而且每代都有數位“神而明者”之人。(李亦畬原文: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另外此時陳家溝已形成陳長興、陳有本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拳架亦可作為有力的佐證。 李亦畬生活的時代,許多大師都還在世,因此他的話應該有些還是比較可信的。綜上所述,我們推證,蔣發傳陳長興的觀點是不能夠成立的。


好吧!說完了溫縣,我們再去傳說中內家拳聖地武當山一遊吧!
四、模糊的概念 混亂的標準(分內外家只由 解釋內外家二詞)
1.道家與道教
現在一說武當山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張三丰,是啊!武當山給張三丰的是修仙居所,張三丰給武當山的則是大幅度的知名度提升,而讓大家熟悉張三丰的則是小說家——金庸。
把武當山和太極拳聯繫上武俠小說也產生很大的作用,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它的出現對武術文化的推廣有著武術人自我推廣難以比擬的功效。在這些小說當中很多拳種、流派被豐富、完善,發展、壯大起來,當然很多純粹是杜撰的拳種流派也給小說添彩增色不少,可令小說家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創作出的一些拳法功法、武術流派及武術詞彙多年後被一些人拿來在武術界真實的運用,在不斷的演繹,反覆的運用之後,一些人早已信以為真、真假不辨了。
老子
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因為道家哲學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值得注意的是:道教與道家是決然不同的兩碼事。道家所講的道學不是宗教,其宗旨也不主張立教,因此道教的創立本身就違揹他們信奉的教主的本意。老子僅是道家學說的創立者,觀念而已,他到死都還不知道他是一大宗教道教的創始人,縱然知道,也是老子臨終前大膽推測。

道教和道家是有些淵源,可也不能混為一談。道家為學說、學派,而道教則純粹是宗教了。我們可以說道教源於道家,但決不能說道教就是道家。
現在看太極拳的理論淵源,也不是太清晰,紛雜的很,所以不能絕對的說它源自某家,簡單將其歸類於某一門學說,因為太極本身就包孕天下,無所不含,拿儒家來說,其經典之內(如易經)並不會比其它學派蘊含的太極拳理論要少。太極陰陽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人民的自然觀,是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周文王根據伏羲理論再創後天八卦,取名《周易》,本就不單屬於哪一個教派,它廣泛地適用於大千世界中的各個層面。所以妄言太極拳理獨出於道家、道教者,繆甚!
所以,太極拳的一些理論即使受到了老子《道德經》的影響,我們也不能就直言太極拳與道家有直接關係。本人是教主,還是被後人奉為教主完全是兩碼事。如果真要聯繫太極拳與道教二者,我們也只能說二者同承、或部分承理老子《道德經》。相同於或略同道教概念的拳種,武當不能再武斷地拉它們到武當山上了,略顯與道教思想相類的事物也不可再統歸類於道教,因為,有些事物就算你再聯繫與道教也僅只是“師兄弟”關係而已。


6.武當的“太極拳”
雖然幾百年過去了,我們依然可以很清晰在幾大流派太極拳中看到他們有緊密的傳承演化關係,既然武當說太極拳在武當產生,而且他們現在練得就是太極拳,那我們何不找一批武當太極視頻觀察他們是否真的有傳承演化關係呢?
網絡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生活,太極拳愛好者也很容易從網上找到他們需要的各種資料,在觀看一些標明武當的太極拳後對比發現,它們只是有一個特點與當今幾大派太極拳一樣,那就是都較為緩慢,除此之外,我們再也不能從中發現這些太極拳套路中的招式有什麼明顯與當代五大流派太極拳有聯繫了,而此前普遍傳說與張三丰有聯繫的太極拳怎麼看都像是楊式太極拳,在發現這一事實後,那個貌似像楊式太極拳的套路就漸漸從江了湖絕跡了,但隨後武當派又陸續出現了一些套路,我們欣喜地發現這些套路已經能夠不同從前,而且我們也很容易觀察到,這些太極拳套路不光與楊式太極拳無傳承演化關係,而且楊式之外諸式也與之絲毫不同。吃一塹長一智嗎?此舉雖然避免了眾人說武當太極拳不像楊式太極拳,但卻生出來了另一個難題,號稱太極拳之祖的武當太極拳竟與當今五大流派居然沒有絲毫的傳承演化關係。是始料未及,還是無奈之舉?其實,不僅武當,現在很多聲稱秘傳的幾大傳統太極拳流派之外的太極拳,也面臨著這樣的尷尬問題。如果有人要說太極拳由武當傳出後,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那武當之內呢?是不是各系傳人所習練的太極拳招式套路編排應該有近似處,讓人感覺遺憾的是,網絡上流傳的許多武當太極拳視頻看起來好像也沒有什麼明顯的相似之處,這或許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至於什麼問題先不說,我們可以看看下面一篇文章。


《又回武當——混亂彷徨》作者:2007年8月4日 張永春
此文雜陳武當山上的種種亂像,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此的痛心疾首和無可奈何。
“今人造古拳”是武當武術目前最為突出的荒謬之舉,且此風近年來愈演愈烈。其背後無非是商業利益、地方經濟、個人謀私等因素作祟。當地刊物存在的學風不正、把關不嚴,變相的成為了製假販假者的得力幫兇,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負面作用。更有甚者,以四處拜把子來拉幫結派,每每以掌門、宗師自居。畢竟騙人先騙己,騙一時又怎可騙一世?如此這般最終只會敗壞自身形象,欺騙無知世人,而最終斷送了“武當”這塊金字招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