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情緒波動,都是通往智慧的大門

每一次情緒波動,都是通往智慧的大門

1

所有的情緒感受都是珍貴的

我們經常被情緒所牽動,跟隨情緒跑到哪兒去了自己都無知無覺;

我們常常被情緒所裹挾,忘了自己的初衷是什麼,自己的人生目標到底在何處。

在生活當中,你是不是也是如此:經常被自己情緒的波濤顛簸得苦不堪言?

所有憤怒、抱怨、不滿、自責、怨恨這些情緒,首先消耗的是誰呢?當然是自己!與之相對的是

平和與愛,愛能夠化解很多東西,

仇恨能滋生出更多的仇恨,

憤怒會激發更多的憤怒,

羞愧會讓人卑微到塵土。


每一次情緒波動,都是通往智慧的大門


情緒雖然有正向、負向之分,但情緒本無好壞,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心,在本來不好的情緒上,雪上加霜;情緒也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失控的情緒才是不好的。

情緒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警醒,就像是疼痛一樣,一個沒有疼痛感的人一般生命都很短。

情緒也是一樣,要是你對外面的世界沒有感受了,那也會是很大的麻煩。所有的情緒都是極其珍貴的,所有的情緒感受都是我們很好的朋友,只是我們不要讓它失控,不要讓它變成實現夢想的障礙和陷阱。

每一次情緒波動,都是通往智慧的大門


2

有一位女士和老公去一個農莊吃飯,老公硬是不給她點她喜歡吃的西藍花和豆腐,“真是太不體貼了!”她心想,“對我不夠體貼就是不夠在乎我,不在乎就是不夠愛我唄。”

想到這裡,她感到生氣、難過又煩躁,把菜單扔給老公,轉過臉去不理不睬。

後來回家質問老公,才知道原來他們去農莊的時候已經過了飯點了,她喜歡吃的這些素菜老公擔心會是剩菜,而她素來腸胃不好,所以他堅持不給點,其實是希望能夠吃上乾淨、新鮮的飯菜。

知曉老公的良苦用心後,她才發現當時老公看起來不近情理的背後是一份更深的愛。

當我們感覺受到傷害時

其實和別人沒有太大關係

只是因為他們觸碰到了

那片我們自己都不能接受的

脆弱和傷痛

當我們感到憤怒、傷心和痛苦時,是因為只從自己的角度和感受去看事、看人,只用自己的經驗和經歷去評判他人,只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觀點和情緒,沒有看到事情的全相。

無數個案例的梳理,給我的共同感悟是:

無論是對人的憤怒、恐懼、怨恨和厭惡;

還是自己的內疚、哀傷、羞愧和自責,

很少和事實本身有關,是我們的解讀使我們陷入苦海,並非事實本身。

這些情緒主要來源於我們的解讀,而人本能反應的第一解讀往往是把自己當作受害者。受害者模式一啟動,我們立刻就變成了受傷的羔羊,刨個坑自己就往裡面跳。

每一次情緒波動,都是通往智慧的大門


如果每次情緒來襲時,我們能夠靜下心來,放下自己的評判和猜疑,不把自己變成受傷的羔羊,而是去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從第三方的角度客觀理性地看人、看事,就會360度看到全相。

而一旦看到事情真相,就會發覺很多煩惱真的是庸人自擾,我們的心也就會感到釋然和自由了。

每一次情緒波動,都是通往智慧的大門


每一次情緒波動,都是通往智慧的大門


每一次情緒波動,都是通往智慧的大門


3

每一個情緒的當下,你可以做些什麼?

對情緒的管理是衡量一個人成不成功,幸不幸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

引起我們情緒波動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我們把握自己生活方向、成就自己夢想的一個機會。

人之所以幸福,不是因為得到了多少東西,而是學會了與一切“負面”情緒和平相處。

當我們恐懼失敗、他人的眼光和看法,不敢去嘗試,縮手縮腳時,可以嘗試著不抗拒、不逃避,學會在這些感受中發現自己、理解他人,當他人的認同對你來說無足輕重時,你就不需要向他人證明自己,也就不會再被恐懼所束縛。


當我們抱怨他人、抱怨環境時,能夠將習慣性地譴責其他人和事,轉變為有勇氣去付出創造性的努力來戰勝困難、避開陷阱,你會看到自己聰明應對方式的巨大力量。


當我們悲傷難過、絕望無助時,能夠看到自己的悲傷難過,允許自己悲傷難過,進行自我關懷,做自己的強大支柱。


每一次情緒波動,都是通往智慧的大門


當我們渴望被他人理解時,能夠先停下表達自己,傾聽對方,你會發現別人在訴說時,你並非努力聆聽並試圖理解對方,而常常是忙於思考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說。

當我們與他人發生衝突和矛盾時,能夠看到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價值觀、動機和目標也不盡相同,有時甚至是完全對立的,你會對人性有不同瞭解和發現,會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找到更合適的解決方案。

當我們陷入迷茫、丟失了自己時,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從身體、大腦、心靈和思維入手,明白什麼對於我們才是最重要的,內心自然逐漸歸於寧靜。

4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情緒是可以經過調節然後轉化為生命的力量

,而且人一旦有情緒了,就會成為我們瞭解別人、瞭解自己非常好的路徑。

我們不妨把情緒作為一個自我完善的渠道或者資源,這是我們的一個內在力量,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所有的情緒都是通往智慧的大門。

每當你的生活有不符合你的意願、讓你不愉快時,趕快回到自己內心,覺察自己:

我為什麼不高興?

這個不高興跟我的目標有關係嗎?

這個不高興對我的目標是有積極的作用還是消極的作用?

我到底應該怎麼來調整,是對外指責、發洩還是回到自己?

當我們能夠真正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而不是做情緒的奴隸時

內心自然會享受到真正的

愉悅、寧靜和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