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對付蝗災有哪些先進之處,甚至一些地方有“蝗蟲”但不成災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就飽受蝗蟲災害的影響。殷商甲骨文上,就有關於蝗災的記載,所謂”秋為聚”,“秋”指的就是蝗蟲。蝗蟲成災,遮天蔽日,浩浩蕩蕩,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糧食絕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引起饑荒,留下一片,最終“餓殍遍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

歷朝歷代,我國民都在不斷地與蝗蟲作鬥爭,並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中國三千多年的鬥蝗史上,宋代可圈可點。

據統計,在兩宋300年間,共累計蝗災年96個,北宋65,南宋31,宋人深受蝗蟲困擾,在抗蝗鬥爭中,宋人吸取了許多經驗教訓,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宋朝在中國治蝗史上可謂承前啟後,成效斐然,甚至出現了十幾次”蝗不為災”的現象:端拱二年(989年)“八月辛丑,密州言蝗不為災”,淳化元年(990年)“是歲,曹單二州有蝗,不為災。”

那麼宋代抗蝗究竟有哪些先進之處呢?

宋代對付蝗災有哪些先進之處,甚至一些地方有“蝗蟲”但不成災

上圖_ 近代捕蝗照


  • 敢於滅蝗

古人有著所謂“天人感應”的思想,認為自然界的雷霆雨露都和人的行為息息相關。人在做,天在看,撒個謊,發個毒誓,便“天打五雷轟”了。若是國君,做了什麼壞事,就更了不得了,地震,洪災、乾旱,各種天災就會降臨,蝗災也屬其中之一。且夫蝗蟲者,蟲中之皇也,是上天所派,以懲戒人間。人力皆不可抵擋。蝗蟲來了,只有向上天懺悔,深自咎責,才有可能讓蝗災減輕。抗蝗,就是逆天行事。唐代詩人白居易就說:“一蟲雖死百蟲來,豈將人力定天災。”

自然也有敢做敢為的皇帝,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捕蝗殺蝗,如唐玄宗,就在賢相姚崇襄助下,“出御史為捕蝗使,分道殺蝗。”並且為了破除百姓的迷信,玄宗還親自吃了蝗蟲。

但是,敢於果斷滅蝗的政治家,在宋朝之前為數不多。唐玄宗滅蝗,就招到群臣反對,“時議者喧譁”“凡天災,安可以人力制也”。而這一點在宋朝有了明顯的改觀。

宋代對付蝗災有哪些先進之處,甚至一些地方有“蝗蟲”但不成災

上圖_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宋代對付蝗災有哪些先進之處,甚至一些地方有“蝗蟲”但不成災

上圖_ 唐代《捕蝗圖》


宋人,也信天命,也信天人感應,宋朝的皇帝在蝗災時候,也下詔罪己,

“老天爺啊,是我錯了,把蝗蟲收了吧”,也採用祭祀、齋戒的辦法,來消弭蝗災。但是,宋代的朝廷,在祭祀鬼神的同時,都主張要剿滅蝗蟲,沒有了蝗蟲是天蟲不可殺的說法,對待蝗災,有了更為積極的態度。歐陽修說“孽蟲雖甚眾,嫉惡苟銳無難為。”朱熹為官”尤以緝盜捕蝗興水利為緝盜捕蝗興水利為急。”面對大型蝗災,宋代各個帝王,各級地方官員,對蝗蟲的態度基本就是“殺、殺、殺。”

這一點,從宋人祭的蝗神就可以看出來,在宋以前,沒有專門的蝗神,蝗災來了,基本就是祭天,乞求上天收回蝗蟲。

而到了宋代有了蝗神劉猛將,這個劉猛將相傳就是南宋初年抗金名將劉錡,劉錡曾經大破金國精銳騎兵柺子馬,大概是他能打馬,所以百姓也認為他也能打螞蚱吧。傳說,劉猛將不僅可以用短刀斬馬蹄,還會放出叫“旁不啃”的小蟲,吃掉蝗蟲。宋人的蝗神

,已經從降災懲罰人的上帝,變成了殺滅蝗蟲的英雄,從一個側面反應出了在天災面前宋人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救災的思想。


宋代對付蝗災有哪些先進之處,甚至一些地方有“蝗蟲”但不成災

上圖_ 蝗蟲成長過程


  • 觀察蝗蟲,研究蝗蟲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用兵如此,滅蝗也如此,宋代人對蝗蟲有了更為細緻深入的觀察研究。已經能夠詳細地描述蝗蟲的生命週期,“蝗才飛下即交合,數日,產子如麥門冬之狀,日以長大。又數日。其中出如黑蟻者八十一枚,即鑽入地中…至來年禾秀時乃出,旋生翅羽。”

宋人還發現了蝗蟲的趨光性,並以此捕蝗,“飛蝗入境,吏民請坎瘞火焚之。”蝗蟲早晨笨拙,不能飛舞跳躍,“每日侵晨盡聚草梢食露,體重不能飛躍。”對蝗蟲的食性,宋人也有研究,發現蝗蟲喜歡吃禾本科的水稻,小麥,而對豆類不感興趣。所以“廣收豌豆,教民種食。”但是蝗蟲成災時,也會無所不食,“山川草木皆盡”。

宋人還發現了一些寄生蟲也能夠置蝗蟲於死地,說蝗蟲

“又自潰其腹,有小蟲食之者。”“每一蝗,有一蛆,食其腦。”“十頃飛蝗戴蛆死”等等。

宋代對付蝗災有哪些先進之處,甚至一些地方有“蝗蟲”但不成災

上圖_ 蝗蟲身體構造


有一種麥角菌科的真菌,是冬蟲夏草的表親,寄生在蝗蟲體內,它可以控制蝗蟲的神經系統,使得蝗蟲變成“殭屍蟲”,在吸乾蝗蟲血肉之後,控制蝗蟲爬到高處,殺死蝗蟲,然後釋放出孢子。這一現象也被宋人記錄,淳化三年七月,

“蛾,蝗抱草自死”,元符元年,八月”高郵軍蝗抱草死”。

當然,宋人對於蝗蟲的看法,還有很多不科學之處。比如有人就覺得蝗蟲是蝦變的,大概是蝗蟲長得比較像蝦的原因吧。《太平廣記》裡就說,蝗蟲和蝦可以互相轉換,蝗蟲入水,就變成蝦,蝦出了水,在一定情況下,就可以變成蝗蟲。

宋代對付蝗災有哪些先進之處,甚至一些地方有“蝗蟲”但不成災

上圖_ 《太平廣記》是古代文言紀實小說的第一部總集。為宋代人撰寫的一部大書


  • 成體系的滅蝗機制

蝗蟲一來,鋪天蓋地。大型特大型蝗災,必須要靠政府組織民眾、動員民眾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抵禦。在宋代以前,政府組織滅蝗時而有之。但是,以立法形式,建立一整套常態化機制,剿滅蝗蟲,還是從宋代開始的。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宋神宗下詔書,頒佈了“除殄蝗蟲種子法”,大致規定,由各處縣令要落實責任,敢於擔當,負責本地的滅蝗工作。縣域廣大的,還要分派通判、職官、監司提舉專項落實。地方政府可以招聘社會人員,進行蝗蟲捕殺,依照捕殺的蝗蝻數量支付工錢,如果在捕殺過程中,破壞了莊稼,政府予以賠償。

宋代對付蝗災有哪些先進之處,甚至一些地方有“蝗蟲”但不成災

上圖_ 捕蝻孽圖(源自清朝陳崇砥《治蝗書》)


到了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朝廷又推出了“捕蝗法”,建立了一整套的蝗災監督預警捕殺救濟體系。如果有人發現了蝗蟲,必須要及時彙報縣官,縣官必須組織保長捕殺,並視災情程度,上報蝗情。上級掌握蝗情後,應該對防蝗工作進行指導,派遣專員進行監督,調撥專款進行滅蝗和災後救濟。如果對蝗情隱瞞不報,或者治蝗不力,將依法對相關人員進行追責。

到了南宋,宋孝宗又頒佈了“諸州官捕蝗之罰”,總共六條,細化了州級官員責任。比如規定州官如果發現有飛蝗住落在官私荒田裡,就必須派人取挖掘蟲子,如果處理不當,造成次年發生蝗情的,州官要打100板子。

宋代對付蝗災有哪些先進之處,甚至一些地方有“蝗蟲”但不成災

上圖_ 趙昚(shèn,1127年-1194年),宋孝宗


宋朝的依法治蝗,有監督、有考核、有激勵。促進了各級官名積極參與治理蝗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春正月己卯“詔去歲飛蝗所至遺種,恐春夏滋長。其令民掘蝗子,每升給菽米五斗,既而諸州言的蝗種萬餘石。”

宋寧宗嘉定八年(1215年)四月,“飛蝗越淮而南,江、淮郡蝗,自夏徂秋。諸道捕蝗者以千百石計,饑民競捕,官出粟易蝗者千百斛。”

在波瀾壯闊的滅蝗運動中,也湧現了一批批先進的人物事蹟,有的幹部風餐露宿,堅守在抗蝗第一線“馬病風塵裡,人疲薄嶺間”,兢兢業業的蘇東坡,“我僕既胼胝,我馬亦疑矻。”還有的鞠躬盡瘁,積勞成疾,在抗蝗一線,以身殉職,“捕蝗而喝死”。

一批又一批的官民,為保生產,為求生存,在沒有機械化設備、沒有化學的農藥的宋代,用人工驅趕、放火焚燒、挖掘蟲卵等人工方法,譜寫了一首首抗蝗悲歌,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面對天災,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宋代對付蝗災有哪些先進之處,甚至一些地方有“蝗蟲”但不成災

上圖_ 《捕蝗要訣》掃蝻子初生式、坑埋式


宋代對付蝗災有哪些先進之處,甚至一些地方有“蝗蟲”但不成災

上圖_ 《捕蝗要訣》由清代錢炘和輯。書內提到了蝗蟲、蝻(幼蝗)的生態、習性以及捕蝗治蝻的方法等


  • 存在的問題

宋朝畢竟還是專制主義的封建社會,封建官場上的種種腐朽,嚴重影響了宋代的滅蝗工作,有的官員謊報政績,欺上瞞下,鼓吹是太平盛世的“德政仁政”,感動了上天,使得“蝗不為災”。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淮南轉運判官姚嶽,防控蝗災不利,還謊稱蝗蟲“抱草皆死”,是祥瑞之兆,代表著我大宋太平盛世,重開堯舜之天,還要讓史官把這“祥瑞”寫進史書。結果謊言被揭穿,受到了免職處分,並被寫入史書“為中外佞臣之戒。”

還有的官員,不擔當,不作為,推卸責任。有一年泰興縣爆發蝗災,縣令隱瞞災情,說“本縣無嚴重蝗情”,“一點小小蝗蟲,可防可控”,結果上司到泰興視察,發現蝗情嚴重,泰興縣令就對上司說,“本縣原來沒有蝗災,蝗蟲都是不久前從鄰縣如皋飛過來的。上司便下文到如皋縣詢問情況,如皋縣令錢穆甫回覆了一首打油詩:“蝗蟲本是天災,並非縣令不才,既從敝縣飛去,務請貴縣押來。”

正是有了這些庸碌狡猾而又貪贓枉法的官吏,導致了蝗災的惡化。

宋代對付蝗災有哪些先進之處,甚至一些地方有“蝗蟲”但不成災

上圖_ 宋朝官員


宋代詩人王令寫了一首詩《夢蝗》,借蝗蟲之口,說出蝗災導致餓殍遍野的原因在於“貴賤等第殊”,做官的“高堂傾美酒,臠肉燴白魚”百姓”貧者無室廬”“賤者餓無食”。

詩人還寫了一首《原蝗》詩,更是直接指出是官府不關心民間疾苦,對蝗蟲的熟視無睹、毫無作為導致了嚴重的蝗災,“魚枯生蟲肉腐蠹,理有常爾何無疑”,並點名了蝗蟲災害的根本“始知在人不在天。”

“始知在人不在天”這也許就是宋代滅蝗給我們最重要的經驗教訓。

【1】宋代依法治蝗述論 丁建軍 郭志安 河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5

【2】始知在人不在天:宋代“蝗不為災”現象考察 金城 農業考古 2019.4

【3】北宋時期的蝗災及治蝗措施——以神宗朝為中心的考察 金城 劉恆武 農業考古 2015.5

【4】宋代蝗蟲詩與文學的社會功能分析管見 李璐 衡陽師範學院學報 2014.4

【5】中國蝗災史 章義和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