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首古代經典哲理詩賞析

1.雜感

清·吳偉業

武安席上見雙鬟,血淚青娥陷賊還。

不為君親來故國,卻因女子下雄關。

取兵遼海哥舒翰a,得婦江南謝阿蠻b。

快馬健兒無限恨,天教紅粉定燕山。

【題解】

吳偉業,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為婁東詩派開創者。

這首《雜感》實際上就是作者的名篇《圓圓曲》的縮減版。《圓圓曲》的優長在於破除了“紅顏禍水”的偏見,指出投敵賣國者是手握重兵的吳三桂,而陳圓圓只是在激烈變革的大時代中飄蕩的可憐女子而已。“武安席上見雙寰,血淚青娥陷賊還”一句用了兩個典故,“武安”指武安侯田蚡,這裡是用來指代明思宗朱由檢的外戚嘉定伯周奎。“青娥陷賊”指的是霍桓始亂終棄的故事,這裡暗諷吳三桂對待陳圓圓並非出自真心。“不為君親來故國,卻因女子下雄關”對吳三桂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吳三桂為了個人的風流而將民族氣節置於腦後,背叛國家。“君親”指崇禎帝,吳三桂聽說陳圓圓被李自成奪走,“衝冠一怒為紅顏”(《圓圓曲》),帶領清兵進入山海關,最終重新奪回了佳人。這就是“取兵遼海哥舒翰,得婦江南謝阿蠻”一聯的含義。作者在最後一聯感嘆“快馬健兒無限恨”,他們恨的原因是無法為國殺敵,報效疆場。原因不是因為別的,而是主帥自己已經放棄了抵抗。作者的無奈與辛酸在詩文裡表現得一覽無餘。

【註釋】

a哥舒翰:唐代大將,他是突騎施(西突厥別部)首領哥舒部落人,作者用來比喻清兵。

b謝阿蠻:唐代著名的歌舞伎,代指陳圓圓。

2.戲題

清·馮班

世間無賴a是豪家,處處朱門鎖好花。

唯有夢魂難管束,任它隨意到天涯。

【題解】

馮班,明末清初詩人,師從錢謙益,是虞山詩派的重要人物。這首詩描述的是作者遊春時的所見所聞,他以戲謔的筆調嘲諷了那些豪門貴族,寄託個人深意,形象之中見情理。

“世間無賴是豪家,處處朱門鎖好花”,此句是說世上的豪富之家沒有幾個好人,他們大多憑藉手中的權勢巧取豪奪,甚至將本屬於世間的春色都攬入府邸,並以朱門高牆阻隔春天的氣息,使眾人無處尋花覓春。這兩句不禁令人想到“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段好春藏不住”的詩句來,只不過馮班的詩歌描述的重點在於受禁錮摧殘的狀態,是為了突出豪門的無恥和霸蠻。“唯有夢魂難管束,任它隨意到天涯”則是詩人反抗精神的體現,花朵被鎖入高牆深院之中,象徵著身體的拘束狀態。然而肉體雖然被禁,但是思想卻是永恆自由無法鎖住的。哪裡有鮮花,他們就能飄向哪兒去尋覓春蹤。

【註釋】

a無賴:放刁撒潑,蠻不講理。

3.野渡

清·吳雯

野渡添秋水,危橋一線通。

臨深能自力a,終不汙泥中。

【題解】

吳雯,清代詩人,與傅山有“北傅南吳”或“二徵君”之說。此詩描寫的是野外的古渡的景色,通過描寫渡水的感受藉以抒發體悟到的道理。作者長途跋涉來到田野郊外,舉目無親也沒有朋友相伴,在危險的獨木橋上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前進。如果不慎跌入河中,除了與魚蝦為伴,還會被“汙泥”髒詬。這實際上象徵著世路艱難,人生難關的考驗。我們在面臨生活的考驗時,所能依靠的往往只有自己,只有自身奮發努力才能使個人擺脫困境。在臨深履薄的環境中,應該特別小心謹慎,一步踏錯就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作者在詩中告誡眾人“臨深能自力”,身處逆境而能潔身自好,這是作者在詩中所闡發的又一重道理。不做違心之事,不做背信棄義之人,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這才是君子所應追求的道德品質。通過個人的努力頑強拼搏,總有一天能夠克服重重困難,達到勝利的彼岸。

【註釋】

a自力:指儘自己的力量,或靠自身之力達到自食其力的目的。

4.子房(節選)

清·顧炎武

天道有盈虛a,智者乘時作。

取果半青黃,不如待自落。

【題解】

這首詩闡發了為人處世應當乘時而作、順勢而為的道理。作者首聯就提出了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哲學思考“天道有盈虛”,天道即自然規律,它按照自己的意志運行,不因人事而改變,人只能順從它、利用它而不能改變它、強迫它。作為一名“智者”應該“乘時作”,即從事物變化狀態有利於己方的條件下或狀態下著手,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三四句使用了形象的比喻來進一步說明“瓜熟自落”的道理,如果在果子青黃不熟的情況下強行摘取,這樣既達不到品嚐果實的目的,又失去了品嚐的可能,因為果子已經沒有了進一步成熟發育的可能性。明智之人必須審時度勢,量力而行,因時而動,順勢而為,這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使所謀之事得到成功。此詩闡明瞭主觀效用和客觀環境制約之間的辯證關係,是一首頗具理性思辨的詩歌。

【註釋】

a盈虛:盈滿或虛空,比喻發展變化。

5.又酬傅處士次韻(二首選一)

清·顧炎武

其二

愁聽關塞遍吹笳,不見中原有戰車。

三戶已亡熊繹國,一成猶啟少康家。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待得漢庭明詔近,五湖同覓釣魚槎a。

【題解】

顧炎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這首詩是顧炎武與友人之間的相互贈答之作,共有兩首,這是其中的第二首。此詩作於康熙二年,“傅處士”即傅山,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遺民詩人、畫家。

首聯“愁聽關塞遍吹笳,不見中原有戰車”描繪了中原被胡人佔領,而大好河山拱手與人,竟沒有如同戚繼光那樣的名將出世重整河山,揭露了明末文恬武嬉、疏於戰備的情形。頷聯使用了兩個典故來安慰老友,鼓勵他東山再起。“熊繹國”即楚國,熊繹是楚國的開國之君,作者用了《史記》中“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典故形容故國復興有望。“少康家”指夏代的中興之主少康。

頸聯“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是本詩的名句,也是哲理意味最濃的一句,表現了作者老有所為、壯志不休、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決心。這兩句詩的境界與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相似,它們共同體現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奮鬥精神和頑強鬥志。詩歌的尾聯是作者的想象,等到將來事業成功,我就和你等待著皇帝賜旨放還的詔書,學習范蠡的功成身退,一起到太湖中乘風垂釣。此聯含蓄雋永,體現了作者的樂觀和開朗。

【註釋】

a釣魚槎:釣魚的小船,借指范蠡泛舟五湖的故事。

【名句】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6.書能誤人

明·李贄

年年歲歲笑書奴,生世無端同處女a。

世上何人不讀書,書奴卻以讀書死。

【題解】

李贄,明代思想家、文學家,陽明心學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

首句“年年歲歲笑書奴”開門見山,表明作者對書奴的批判姿態,他將那些食古不化、冥頑不靈,只知道依照古人說法機械僵化處理實際問題的人稱為“書奴”,認為他們被書本所奴役,失去了個人的本心。“生世無端同處女”說的是書奴們的生活方式,嘲諷他們行動舉止都像女人,“靜若處子”。男子的雄心氣魄本是用在建立功業、開拓創新上的。但是書本卻將人拘束在書齋之內,與現實生活脫離了聯繫。人們只知道從書本上獲取知識,忽略了實踐對認識的決定性作用。天長日久,竟然導致男子的性情發生了變化,這實際上是對人性的摧殘。

詩人並不是要否定讀書的意義,“世上何人不讀書”正是闡明書籍對於人類的意義,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作者的觀點是一種反智主義的體現。作者真正反對的是“書奴卻以讀書死”的情形,只有僵化的、機械的讀書方式才是作者所反對的,其中更隱含了篤信書本知識,忽略實踐經驗所導致的反思精神的死亡。

【註釋】

a處女:指未出嫁的女子,這裡用來形容書奴讀書的狀態。古代對女子的要求是端莊嫻淑,舉動合禮,實際上是對人性的極大摧殘。

7.寶劍記a

夜奔

明·李開先

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題解】

李開先,明代文學家、戲曲家。他壯年歸田,因不肯趨附權貴,只能閒居終老,期間創作了不少戲劇作品來諷刺朝政,寄託深意。這兩句詩實際上是《寶劍記》中主人公林沖的唸白。《寶劍記》創作完成於嘉靖二十六年,是作者抒發內心憤懣,化解胸中塊壘的作品。劇中的情節正是作者一生的行藏。

“丈夫有淚不輕彈”兩句集中概括了作者此刻的悲憤之情,因其高度的概括性而超越了具體背景的限制和時空的約束,成為一種人類所具有的普遍心理體驗。生存困境帶來了作者對生命哲學的深刻思考,作者堅毅果敢的性格成為他為後世流放的主要原因,也是“丈夫有淚不輕彈”所代表的理想人格的體現。男子漢大丈夫生於世間,正是責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們做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舉動,這種迎難而上的氣魄值得今人學習。

【註釋】

a寶劍記:明代作家李開先的傳奇作品,是中國戲曲史上重要的作品之一。該劇本取材於中國白話小說名著《水滸傳》,但有所改動。林沖因參奏高俅而被高陷害,被刺配滄州,最後逼上梁山。高俅之子謀佔林妻張貞娘,貞娘出逃,在白雲庵出家。林沖落草後率領梁山英雄攻打京城,朝廷將高俅父子送梁山軍前處死,並招安梁山軍。

8.明日詩

明·文嘉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a。

世人皆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題解】

《明日詩》是“三日詩”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詩歌的前兩聯更是被人交口傳誦。此詩與《今日詩》所闡述的道理相近,是“三日詩”的最終總結。

詩歌的開篇“明日何其多”是一種發展看待時間流動的觀點,因為每一個“今天”都是“明天”變成的,今天一到,明日又生。“明天”的存在從辯證的角度看是一種絕對,所以作者才會說“明日何其多”。如果將希望寄託在明天上,那麼人將一事無成,萬事蹉跎。

人本身是存在惰性的,“等待明天”是人們為自己的懶惰所找的藉口。人能自欺,時間卻不欺人,“春去秋來老將至”就是這些懶惰之人的下場。年華老去雖然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懶惰者與勤奮者之間的差異就在於勤勉者不會因虛度光陰而感到悔恨。時間的流逝是非常迅速的,不知珍惜時間的人總會為自己的懶惰付出代價。

作者在尾聯否定了“明日”的無限性,與詩歌開篇形成了首尾呼應的結構。看似很長的明日實際上只是人生的短短一瞬,人的生命的終結也意味著個體“明日”的死亡。從這個角度看,明天確實是很少的,它能有幾何呢?

【註釋】

a蹉跎:虛度光陰。

【名句】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9.今日詩

明·文嘉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

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題解】

這首詩是“三日詩”的第二首,緊承《昨日詩》“努力在今朝”的意義而發,闡述了“今日事今日畢”的道理。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作者在首聯就提出了一個頗具辯證色彩的問題,引人深思。從發展的角度看,每天都是“今天”,它是無窮無盡的。那麼“今天”又怎麼會少呢?逝去的日子都曾經是今日,而現實存在意義上的今天只有此刻所擁有的二十四小時。從孤立的角度看,“今天”只有一天,今天是何其少啊!

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時光不停流逝最終吞噬人的生命。在這有限的時光裡,如果不珍惜時間創造價值,那麼人的意義就無從體現。所以詩人說“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如果不抓緊時間完成自己的事業的話,那麼這件事情就永遠做不完。這裡隱含了對人主觀能動性的把握,人是否努力奮鬥是能否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人如果意識不到時間的珍貴的話,也就無法發揮主觀能動性。

“努力請從今日始”是本詩的題眼,也是今天的意義所在。作者告誡世人應該珍惜時光,完成今天的任務,這樣才能不負時光,實現自己的價值,完成人生的意義。

10.昨日詩

明·文嘉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

昨日過去了,今日徒懊惱。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覺今日又過了。

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

成事立業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題解】

文嘉,“江南四才子”之一文徵明的次子,吳派代表畫家。這首《昨日詩》與《今日詩》、《明日詩》合稱“三日詩”,是一組以“勸學”為目的創作的詩歌,闡發了珍惜時光、勤奮努力的人生哲理。三首詩歌因其形象直白的語言而廣為流傳、膾炙人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是以一種反諷的語言振聾發聵地提醒著世人,過去的時光再美好已經成為過去,今天的人不應沉湎在過去中。人生無時無刻不充滿遺憾,事後追述總是懊惱萬分,但是這種懊惱只是徒然,這就是第二聯“昨日過去了,今日徒懊惱”的含義。如果不能體會到這層道理,只是一味地沉湎在對過去的遺憾之中,那麼連今天都會被荒廢。“世人但知悔昨日”說明了一種普遍的現象,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沉浸在對過往時光的回憶和懊悔中,卻不知努力向前。這種高度概括性的總結是對人性的深刻認識和對歷史的細緻把握,是作者哲理性思考的產物。“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一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現了時光流逝、一去不返的客觀規律。

作者在尾聯提出了自己的忠告:“成事立業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時間的流逝既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那麼就不要再為昨天的離去而感到悲傷,努力奮鬥在今日,就會有成功的結果。否則,就又會陷入到日日重複的怪圈之中,難以自拔。

11.感懷

明·文徵明

五十年來麋鹿蹤,苦為老去入樊籠。

五湖春夢扁舟雨,萬里秋風兩鬢蓬。

遠志出山成小草,神魚失水困沙蟲。

白頭漫赴公車召,不滿東方一笑中。

【題解】

文徵明,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這首詩是作者在翰林院供奉時寫作的。作者曾十次應舉均落第,直至五十四歲才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以貢生進京,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此時其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心中悒悒不樂。作者此詩表現了個人對晚節不保的嘆息和世網縈羅的無奈,表現了文人的共同痛苦之情。頷聯“五湖春夢扁舟雨”運用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形容自己不應出仕。因為有大成就者尚且功成名就後,浪跡天涯,脫離世俗,何況我這沒有半點功勞的人呢?“遠志出山成小草,神魚失水困沙蟲”是本詩的名句,也是哲理性的集中體現。“遠志小草”是用典,出自《世說新語·排調》,作者藉此自嘲。“神魚沙蟲”也是用典,藉以表達思鄉之情。“沙蟲”是諷刺翰林院中嫉妒文徵明才華的小人同僚。尾聯“白頭漫赴公車召,不滿東方一笑中”,作者表現了自我嘲解的態度。當年的東方朔弱冠入朝,正是朝氣蓬勃,而我這衰朽殘年竟然也抵擋不住功名利祿的誘惑,這在作者看來是可恥的。此詩所闡發的哲理是,每個人都在生活中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但是能夠保持獨立晚節的人卻是少之又少。詩人提醒我們,要警惕財富、權勢、名聲對人獨立性的侵害,要保持自己的晚節。

【名句】

遠志出山成小草,神魚失水困沙蟲。

12.無題

明·唐寅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

【題解】

唐寅,字伯虎,明朝著名的畫家、詩人。詩人本身才華橫溢,在二十九歲鄉試時高中應天府第一名“解元”,從此聲名鵲起,廣受眾人矚目。然而生活波瀾又起,欣賞他文章的會試主考官程敏政被人誣告科場舞弊,唐寅被牽連下獄。出獄後被貶謫為小吏,詩人從此失去了對科舉的興趣,居家詩酒放浪,以賣畫為生。寧王朱宸濠有反叛之心,他在暗中積蓄力量,招攬賢才。他聽說了唐寅的遭遇後,將作者招致幕下。不明就裡的唐寅以為時來運轉,可以藉助寧王的權勢重新回到官場,可是當他抵達南昌後卻發現了寧王真實的意圖。他佯狂縱酒,使自己丑態百出,最終從寧王府逃回蘇州。這次“附逆”的經歷導致作者政治上徹底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可能,他悔恨難耐,吟唱出了這兩句詩歌。這兩句詩所蘊含的哲理是,人一旦不謹慎,犯了錯誤,就成為千古遺恨,難以洗刷。這首詩提醒世人做人做事一定要謹慎小心,三思而後行。

【名句】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

13.蔽月山房

明·王守仁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題解】

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心學的開創者和集大成者。這首詩傳為作者十二歲時所作,詩歌中表現出的辯證的思維方法令人嘆止。作者從個人感覺的角度出發,描繪了山與月大小遠近之間的辯證聯繫。

此詩除了表現事物之間存在的辯證關係外,還闡述了主觀對於認識事物本質的影響。“山近月遠覺月小”,此句是說當觀察主體靠近山時,便會覺得山大而月小;而當人的觀察視角從上空俯瞰,或擴展到一個廣闊空間的時候,又會覺得山小而月闊。前後景物的不同不是由於山、月發生變化,而是因為眼所處位置的不同。此詩的後兩句還可以解釋為,當人的眼界狹小時,他所看到的山是高的,看到的月是小的;當他的眼界如“天之眼”,既大又高,便能見到山高月闊。這種解釋更體現了“心”(主觀認識)對客觀事物的影響。

14.登泰山

明·楊繼盛

志欲小天下a,特來登泰山。

仰觀絕頂上,猶有白雲還。

【題解】

楊繼盛,明代著名諫臣。這首小詩是作者登臨泰山後的所思所感。《孟子·盡心上》雲:“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此後這一說法就成為登高遠望、眼界開闊的代名詞,更被常常用來形容心胸開闊、氣度不凡。杜甫則將這層意義發揮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楊繼盛的這首詩就是從這兩個典故出發,將“小天下”作為自己“特來登泰山”的目的,作者希望通過登臨泰山後,眼界和見識都能有所提高,胸襟氣魄更是高人一等。但當作者登上泰山之後才發現,原來泰山之上更有“白雲”。作者原本以為,泰山就已經是天下的絕頂高峰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意味著學習或追尋至道是沒有止境的,而人的道德修養也是沒有界限的。

【註釋】

a小天下:以天下為小。典出《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5.石灰吟

明·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a。

粉骨碎身渾b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題解】

于謙,明代政治家、軍事家。這首詩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作者以石灰自喻,表達了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採石灰的艱難,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閒”是指燒煉石灰石的過程,更象徵著英雄人物接受艱難困苦的試煉。“若等閒”三字使人感到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能夠從容不迫地應對,將那些“烈火”考驗視若等閒。第三、四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通過比喻石灰石被燒煉成粉,形象而鮮明地寫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作者直抒胸臆,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他在為官中充分踐行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註釋】

a等閒:指輕易、隨便或尋常、平常。

b渾:渾然、全然。

【名句】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