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控制天皇頗受好評,最終卻沒有"跟風"被賤民唾棄?

德川幕府控制天皇頗受好評,最終卻沒有

古代日本的國家體系結構非常之獨特,至高無上的神權與象徵世俗政治的皇權緊密的相結合起來,在日本歷史上不論世俗政治權力怎樣的更迭,但天皇“萬世一系”的正統地位在日本民眾的心中依舊聖神不可動搖。

而由此層面之上的日本天皇更是由世俗王權的象徵轉化為國家層面上的精神象徵,此時的國家領袖在某種層面上更像是日本神話體系中的宗教領袖。參照於歐洲十四、十五世紀下的基督教神權統治,日本政府更像是二者的結合體。

但是很多歷史往往就是謬論下的悖論,一個有著如此威嚴的統治者其自身權力卻被架空六百二十年之久,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其自身依舊沒有被後來者取代,可以說古代日本政治的獨特性在世界歷史中獨樹一幟。

由天皇到幕府只是“改朝”但仍舊沒有“換代”,而六百二十年的幕府時期也不禁讓人產生疑問,這樣的政府是如何在“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政治形式下既不激起民眾的反抗,又合理的保證自己政府的權威性呢?是強權?是高壓?又或是有著一些其他的奧秘呢?

而我們只需要仔細的探討1603至1868年下江戶時期導致德川幕府其滅亡的根本緣由,就能如抽絲剝繭般看清其統治下的歷史迷霧。

一、德川幕府是如何失去其統治合理性的?

《源氏物語》中說“驕者難久,宛若春宵一夢;猛者遂滅,恰似前塵之風”。這段話很形象的揭露了日本最後一個幕府時代的終結。德川幕府把持日本天皇,掌控日本歷史長達265年之久,在歷史上的風評很高。

德川幕府控制天皇頗受好評,最終卻沒有

江戶幕府時代是日本三大幕府之中制度最完善,國民最富強的一個時代之一,但是從他的鼎盛時期到其衰落滅亡的轉變卻又是那樣的猝不及防。自從日本幕府時代的開啟,政治權力就從天皇下移到了將軍,但是由於日本歷史文化的特殊天皇的政治地位依舊是至高無上。

所以日本歷代幕府雖然不能廢除天皇僭越為尊,但是一定會將日本天皇牢牢的掌控住。從這一點來看德川政府依舊繼承了前代幕府的傳統,將天皇自身的政治光環作為自己統治性合理的保障。

但是自從1858年德川幕府就開始了一系列逆行倒施的所所作所為,摒棄自身的統治基礎,興起臭名昭著的“安政大獄”,這一事件不但使得其自身政府威望掃地,更加速了其自身的滅亡。

原因一:日本幕府一直以來都是依靠對天皇的掌控保證自身政權的穩定。但是在幕末安政期間,大批志士直接將政治矛頭對準了德川幕府,公然提出

“尊王攘夷,奉還大政”要求德川幕府下臺。

這一口號將德川幕府直接推到了與天皇的對立面上,德川幕府如果不立即採取行動措施安撫民心,那麼國內的政治暴亂肯定會頃刻而到,但是德川幕府選擇的辦法卻是採取武力鎮壓反對勢力,以製造高壓的恐怖統治來統一國內聲音。但是這種做法只是短暫的控制住了局勢,從長遠來看卻是失去了民心。

原因二:幕末安政時期正處於世界變革時期,西力東漸。西方國家正在四處擴張,此時的日本正被美國強行以武力打開大門,在自身經濟軍事實力落後的狀況下,德川政府不得已同美國簽訂下了不平等的“日美修好通商條約”

這在日本國內德川政府已經被視為“喪權辱國”再加上其殺害代表天皇利益的公卿、志士集團,這無疑為了一時的權宜而將諸多的政治集團得罪。大幅度的失去了其支持者,導致自身成為眾矢之的。

德川幕府控制天皇頗受好評,最終卻沒有

原因三:德川幕府的統治終結是順應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幕府的統治形式是日本歷史不斷變革發展下所產生的,類似於中國古代西周下的分封制度,卻又不完全是。

但是日本自幕府時代開始,這樣的統治形式卻維持了數百年之久,期間雖有較小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也緩和了階級矛盾,但是本質上的統治形式卻未曾有過變化。

而此時德川幕府所面臨的是數千年來未有的變局,一方面內部變革尾大不掉不能及時西化,其次又要接受朝廷公卿攘夷的壓力與美國打開國門的武力威脅。此時德川幕府已經是力不從心,其自身的垮臺已是成為歷史的必然。

二、德川幕府為何會在變革聲中滅亡?

為了維護政權的合法性,德川幕府走上維新派的對立面:上面我們已經認識到,所謂的幕府實質上代表的是大名武士集團的階級利益,但是日本維新派大部分也都是由地方大名武士組成的,在此不由得產生一個疑問,為何幕府集團內部會產生爭鬥,自己反對自己?

而此便是在德川幕府第十三代將軍家定時已經埋下的禍源,即德川幕府類似我國清政府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這一政策在德川幕府興盛時期還能維持,但是在幕末安政面對美國造成的“黑船事件”下的嚴峻狀況,處於衰敗的德川幕府已經無力挽救。

但是為了維護政權合法性,德川幕府一方面妥協於外部勢力,一方面依舊固步自封維持己見不願變革。從幕府利益來看,德川幕府維護了自身的統治地位,但是卻出賣了日本國民利益,損害最大的還是以前一直與幕府同一戰線的各地方大名,而由於各地方大名勢力削減間接導致為大名服務的武士失去生計。

德川幕府控制天皇頗受好評,最終卻沒有

大批武士成為浪人。在看到美國武力的強大,以及其經濟文化的發展,加之此時日本國內動盪,日本國內的維新思想便如同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但是德川政府卻不願維新變法,因為一旦維新變法就意味著自身需要推行新政,意味著政府的權威將會受到抨擊,自身統治的合法性將會受到質疑。為了統治權力的爭奪,德川幕府在不得已的情況便與自身原本的支持者走上了對立面。

失去統治支持的德川幕府就像無根遊蕩的浮萍,四面楚歌的政治狀況註定其統治不可能長久的維持下去,其衰敗滅亡已成定局。為了維護幕府權威,導致其政治資源的喪失:由於德川幕府“自守”的倒退思潮,大批維新志士不得已扛起天皇的旗號,要求德川幕府將權力轉移到天皇手中。

一直以來日本幕府統治奉行的都是“大政委任”政策,權力的流動一直是由天皇委任於幕府徵夷大將軍,再由大將軍下放到各地大名和旗本手中。但現在維新志士卻直接將矛頭指向幕府,這無疑使得幕府權威在日本民眾心中受到極大的衝擊。

在此狀況之下,日本天皇的政治號召力也就不是德川幕府所能掌控的,這樣一來對於脫離掌控的日本天皇,德川幕府不但喪失了維護統治權威的政治資源也極大程度

喪失了日本國內的民心。

在這過程當中,反對幕府的勢力將幕府對西方勢力的喪權辱國與日本民眾日益貧困的生活狀況聯繫起來,使得幕府顏面掃地。

三、幕府統治基礎動搖的根本原因

1. 社會階級固化,國家意識形態陷入死衚衕

德川幕府控制天皇頗受好評,最終卻沒有

由於幕末時期的日本已經處在整個封建社會的晚期,國力已經不及德川幕府興盛之時的十之二三,加之西方勢力的武力侵擾,整個幕府統治下的幕藩至武士財政每況愈下。但是此時的日本社會依舊奉行著幕府制定的嚴格的等級制度。

將軍、大名、武士集團人數佔全國的百分之十屬於統治階級,而“農”階層人數最多但是其所受的壓迫與剝削也最為繁重,是受壓迫的主要群體。而處於日本社會最底層的是“賤民”。各個社會階層等級界限森嚴,流動趨勢處於未曾變動的狀態。

這樣一來導致整個幕府統治下的日本死氣沉沉,文化經濟發展嚴重落後。直接導致本該變革產生的資本主義受到嚴重的阻礙,可以說此時的日本已經是一條航行進暗途的漁船,處處危機四伏。

但是德川幕府依舊不思變革,卻不是因為無力,而是為了維護自身即將要喪失的權威性。維護等級制度便是維護自身的特權。

為了使得統治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只好維持現狀。但是處在幕末時期的日本民眾,在內面對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在外又面對洋人的武裝威脅,於是時常發生暴亂,即所謂的“

百姓一揆”。此時的德川幕府統治基礎已經蕩然無存。

2. 倒幕運動開始,藩權力量的轉移

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佩裡率領艦隊兩次闖進江戶灣,迫使日本開戶通商。德川幕府在其武力威脅之下不斷屈服讓步,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由此一來,德川幕府公然成為日本社會大敵,由原先的統治者轉變為討伐者。倒幕意識覺醒,倒幕運動開始。

1856年12 月,經過長州藩倒幕派一系列的運作,奪取了藩國政權,緊隨其後薩摩藩倒幕派也順利控制藩國政權。不久之後這兩股力量結成倒幕聯盟,成為全國倒幕的核心。

德川幕府控制天皇頗受好評,最終卻沒有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德川幕府控制的藩權力量不斷萎縮,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嚴重下滑,在明治天皇即位之後伴隨著“王政復古”政策的宣佈,德川幕府的統治劃上句號。

德川幕府的失敗雖然是歷史的必然,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幕府之下各地藩權力量的重要性,藩地大名的反對,藩權力量的喪失使得德川幕府失去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四、順勢而為

對於日本社會的特殊性而言,幕府權威的樹立不單單來自於自身統治的公信力,更加來源於對“天皇”政治資源的掌控。在日本幕府長久的統治當中,天皇在日本民眾心中的作用不容小覷,幕府定國權力的合法性來自於天皇的“委任”,而德川幕府最後的滅亡也與天皇權力的轉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個政府長久的統治依賴於權威的穩定,但是只知“自守”維護腐朽的制度、等級,而不知道“變革”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那麼不論政府的權威是如何的具有威嚴,具有合法性,也終不過是虛張聲勢。

參考文獻:

《源氏物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