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大數據殺熟?

近日,有網友反映,發現在天貓超市購物時,88VIP會員的購買價格比非會員用戶要高,於是就有了“

大數據殺熟”的傳言,並且短暫地上了熱搜。


其實在前天,天貓超市就在官微回應了這件事,但是因為論(lǎn)文(duò)的原因,陳老師拖著今天才寫。


嗯?大數據殺熟?


嗯?大數據殺熟?


“大兄弟”、“跪鍵盤”,這個道歉信的畫風像極了釘釘,但這次網友們似乎並不怎麼買賬。


舊文回顧:

天貓超市表示,導致“一部分用戶產生了同一款商品價格不同的誤解”的原因是——天貓超市一直都為新用戶提供首筆訂單的“新人專享價”,並在相應商品頁面有專門標識。


然而在天貓3·8活動期間,“新人專享價”標識沒有正常顯示,88VIP用戶在天貓超市始終可以在結算時獲得9.5折優惠。絕不存在所謂大數據殺熟。


評論區依舊精彩

嗯?大數據殺熟?


嗯?大數據殺熟?


危機公關先放一邊,我們今天先來科普一下啥叫「大數據殺熟」


令人吃驚的是,查資料的時候陳老師發現原來早在2018年,「大數據殺熟」就當選為年度社會生活類十大流行語了。


嗯?大數據殺熟?


所謂“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顧客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顧客要貴的現象。


針對新顧客的優惠無可厚非,新顧客往往對價格比較敏感,低價營銷是把新顧客變成老顧客的有效手段嘛。


嗯?大數據殺熟?


比如luckin coffee,它通過0折、0.38折、3.8折成功俘獲了貧窮的陳老師的芳心。啊,但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老顧客往往對價格不太敏感,就像是疫情期間,我媽每天都看得到我,自然覺得我沒怎麼胖。


嗯?大數據殺熟?


為什麼不敏感呢?畢竟熟了嘛。


大數據很瞭解你,所以知道你出門是習慣公交車還是打車,知道你最常喝哪家的奶茶,知道你一個月點幾次外賣、外賣均價多少,知道你通常哪個時間點會有給自己做“消費升級”的衝動。


嗯?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通過海量的數據,完成了對你的判定,你的消費能力、消費偏好、消費意願,然後向你精準地投放商品。


也就是傳說中的“用戶畫像”,它沒見過你,但是畫得賊像。等等,它真的沒見過我們嗎?照片和視頻不也是數據嗎?


嗯?大數據殺熟?


順帶一提,陳老師記得去年2月末,網傳一個“128裙子定律”。


起因是有個up主透露了一個“行業秘辛”——


嗯?大數據殺熟?

嗯?大數據殺熟?


嗯?大數據殺熟?

嗯?大數據殺熟?


事後,淘寶回覆絕不存在128這條線,真相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


但陳老師懷疑這是一場有預謀的營銷——因為我跟風去淘寶搜了“裙子”,啊,亂花漸欲迷人眼,最後我的確買了裙子。


有一說一,裙子真好看。


嗯?大數據殺熟?


我們說回大數據


通過大數據,互聯網平臺擁有了我們的“畫像”,也就擁有了看人下菜碟的前提。


比如:地理位置數據。畢業後,陳老師才知道當年倉興街上的外賣有多便宜,讀大學時,我的每頓外賣幾乎不會高於15塊,而現在已經很少吃到20塊以下的外賣了。


嗯?大數據殺熟?


不不不,我並沒有變富貴,只不過我的地理位置發生了變化。


哪怕是同一家店、同一個品牌的不同門店,外賣價格都會有差異,我指的當然不是配送費的差異。


嗯?大數據殺熟?


對了,據說不同系統的手機看到的價格會不一樣,蘋果手機看到的價格可能高於其他的普通手機。這個陳老師還沒有驗證過,你可以試試。


再比如,搜索某樣商品的時間和頻率,也會暴露你是隨便看看還是心儀已久。


嗯?大數據殺熟?


在去小商品市場買衣服的歲月裡,我們還能表現一下“這件衣服走線不整齊、穿上去顯胖、我不太喜歡”來達到砍價的目的。但大數據時代,我們的喜歡簡直無處躲藏。


不看網易雲音樂年度數據的話,你能想到自己一年聽了1000多遍《普通disco》?


嗯?大數據殺熟?


喜歡就好辦了,總能賣出去的,價格也可以抬高一點。無論是線上平臺還是線下實體店,這一點是相同的。


啊,好像找到了致富之路了呢。


嗯?大數據殺熟?


冷靜,《致富經》還有個名字叫《刑法》,雖然下面陳老師要擺的是《電商法》。

嗯?大數據殺熟?

嗯?大數據殺熟?

2019年1月1日正式開始施行的《電子商務法》第18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根據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徵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搜索結果的,應當同時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尊重和平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劃重點:向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


這件事的問題在於,消費者有知情權和選擇權,我們應該知道辦會員的利弊,能夠自主選擇要不要辦會員,支付報酬,並正常享有平臺提供的服務。


就比如前天表示不滿的網友,不滿的是已經花了88的費用購買平時的優惠,但“優惠”並沒有那麼優惠。


嗯?大數據殺熟?


於是,人們開始“憂惠”。


某種程度上,這和之前的愛奇藝“套娃”VVVIP事件有的一比,後者是把“我很想要錢”寫在了臉上,前者則是偷摸著吃了一口。


逐利沒啥好指責的,但做一次性買賣就不好了。畢竟現在做到壟斷太難了,“貨比三家”的俗語背後,是殘酷的市場競爭。


嗯?大數據殺熟?


有愛奇藝,還有優酷和騰訊,百度網盤也沒少摻和。


除了天貓,還有京東、蘇寧,國美雖然不怎麼說話,但暗中和拼多多聯合,也搞了大事······


嗯?大數據殺熟?

嗯?大數據殺熟?


我們順道再補一個「價格歧視」的知識點,雖然當年教我們經濟學的老師沒給我打優秀,但我還是要證明:兩年了,我沒有忘記QAQ


嗯?大數據殺熟?


西方經濟學中將價格歧視定義為:

在同一時間對同一種商品向不同的購買者索取不同的價格。


價格歧視也是有條件的,比如市場的不完善性——當信息不流通的時候,你哪知道隔壁菜場的蘿蔔居然比你家門口的這一家便宜了那麼多?


再比如需求彈性也是個重要影響因素。簡單講,需求彈性大就是可買可不買,需求彈性小就是——啊,我必須買,價格高也沒辦法,因為我得用啊。


嗯?大數據殺熟?


或許這就是前陣子日本廁紙脫銷且價格暴漲十倍的原因吧。


嗯?大數據殺熟?

嗯?大數據殺熟?

嗯?大數據殺熟?


再舉個當年陳老師的老師舉過的例子——機票。


你不好奇為什麼火車票、汽車票票價那麼穩定,但機票一天一個價嗎?


嗯?淡季和旺季。那麼淡季和旺季背後是什麼呢?


沒錯,是供求關係。


嗯?大數據殺熟?


比較熱的線路,機票價格不可能低的。再比如國慶期間,出行的需求量超大的,這個時候就是賣方市場,賣方說了算。


嗯?大數據殺熟?


每個人的需求彈性不同,對我來說可能機票的需求彈性大,那我可能就不買了,火車票和高鐵票都可以是替代品。但總有富貴人家願意花這筆錢,於是賣方達成了目的。


嗯?大數據殺熟?


只有到了出發前,很有可能賣不掉了,才會降價,因為賣不掉就是損失呀,空位又不能收錢。能賺多少是多少,於是降價了。


但這個情況是很少的。尤其當你急於出行時,你會發現當天訂票的票價,賊貴。


但是沒辦法,急於出行就意味著這時候需求彈性小,那就是賣方市場了,賣家說了算。


嗯?大數據殺熟?


爭取更大化的收益,是經營者天然要做的事情。消費者需要的,是知情權和選擇權而已,這也是

消費者應有的權利


但是吧······


不管是大數據殺熟還是價格歧視,跟我關係都不大,因為窮困的我,貨比的是超多家。


大數據殺熟,不殺窮。


嗯?大數據殺熟?


所以陳老師很安全。


當然啦,如果你對價格並不敏感,換言之,你很富貴的話,那麼非常感激你來看這篇跟你沒啥關係的文章。


希望常來看看

嗯?大數據殺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