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大数据杀熟?

近日,有网友反映,发现在天猫超市购物时,88VIP会员的购买价格比非会员用户要高,于是就有了“

大数据杀熟”的传言,并且短暂地上了热搜。


其实在前天,天猫超市就在官微回应了这件事,但是因为论(lǎn)文(duò)的原因,陈老师拖着今天才写。


嗯?大数据杀熟?


嗯?大数据杀熟?


“大兄弟”、“跪键盘”,这个道歉信的画风像极了钉钉,但这次网友们似乎并不怎么买账。


旧文回顾:

天猫超市表示,导致“一部分用户产生了同一款商品价格不同的误解”的原因是——天猫超市一直都为新用户提供首笔订单的“新人专享价”,并在相应商品页面有专门标识。


然而在天猫3·8活动期间,“新人专享价”标识没有正常显示,88VIP用户在天猫超市始终可以在结算时获得9.5折优惠。绝不存在所谓大数据杀熟。


评论区依旧精彩

嗯?大数据杀熟?


嗯?大数据杀熟?


危机公关先放一边,我们今天先来科普一下啥叫「大数据杀熟」


令人吃惊的是,查资料的时候陈老师发现原来早在2018年,「大数据杀熟」就当选为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了。


嗯?大数据杀熟?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顾客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顾客要贵的现象。


针对新顾客的优惠无可厚非,新顾客往往对价格比较敏感,低价营销是把新顾客变成老顾客的有效手段嘛。


嗯?大数据杀熟?


比如luckin coffee,它通过0折、0.38折、3.8折成功俘获了贫穷的陈老师的芳心。啊,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老顾客往往对价格不太敏感,就像是疫情期间,我妈每天都看得到我,自然觉得我没怎么胖。


嗯?大数据杀熟?


为什么不敏感呢?毕竟熟了嘛。


大数据很了解你,所以知道你出门是习惯公交车还是打车,知道你最常喝哪家的奶茶,知道你一个月点几次外卖、外卖均价多少,知道你通常哪个时间点会有给自己做“消费升级”的冲动。


嗯?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通过海量的数据,完成了对你的判定,你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消费意愿,然后向你精准地投放商品。


也就是传说中的“用户画像”,它没见过你,但是画得贼像。等等,它真的没见过我们吗?照片和视频不也是数据吗?


嗯?大数据杀熟?


顺带一提,陈老师记得去年2月末,网传一个“128裙子定律”。


起因是有个up主透露了一个“行业秘辛”——


嗯?大数据杀熟?

嗯?大数据杀熟?


嗯?大数据杀熟?

嗯?大数据杀熟?


事后,淘宝回复绝不存在128这条线,真相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陈老师怀疑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营销——因为我跟风去淘宝搜了“裙子”,啊,乱花渐欲迷人眼,最后我的确买了裙子。


有一说一,裙子真好看。


嗯?大数据杀熟?


我们说回大数据


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平台拥有了我们的“画像”,也就拥有了看人下菜碟的前提。


比如:地理位置数据。毕业后,陈老师才知道当年仓兴街上的外卖有多便宜,读大学时,我的每顿外卖几乎不会高于15块,而现在已经很少吃到20块以下的外卖了。


嗯?大数据杀熟?


不不不,我并没有变富贵,只不过我的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


哪怕是同一家店、同一个品牌的不同门店,外卖价格都会有差异,我指的当然不是配送费的差异。


嗯?大数据杀熟?


对了,据说不同系统的手机看到的价格会不一样,苹果手机看到的价格可能高于其他的普通手机。这个陈老师还没有验证过,你可以试试。


再比如,搜索某样商品的时间和频率,也会暴露你是随便看看还是心仪已久。


嗯?大数据杀熟?


在去小商品市场买衣服的岁月里,我们还能表现一下“这件衣服走线不整齐、穿上去显胖、我不太喜欢”来达到砍价的目的。但大数据时代,我们的喜欢简直无处躲藏。


不看网易云音乐年度数据的话,你能想到自己一年听了1000多遍《普通disco》?


嗯?大数据杀熟?


喜欢就好办了,总能卖出去的,价格也可以抬高一点。无论是线上平台还是线下实体店,这一点是相同的。


啊,好像找到了致富之路了呢。


嗯?大数据杀熟?


冷静,《致富经》还有个名字叫《刑法》,虽然下面陈老师要摆的是《电商法》。

嗯?大数据杀熟?

嗯?大数据杀熟?

2019年1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的《电子商务法》第18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划重点:向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


这件事的问题在于,消费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我们应该知道办会员的利弊,能够自主选择要不要办会员,支付报酬,并正常享有平台提供的服务。


就比如前天表示不满的网友,不满的是已经花了88的费用购买平时的优惠,但“优惠”并没有那么优惠。


嗯?大数据杀熟?


于是,人们开始“忧惠”。


某种程度上,这和之前的爱奇艺“套娃”VVVIP事件有的一比,后者是把“我很想要钱”写在了脸上,前者则是偷摸着吃了一口。


逐利没啥好指责的,但做一次性买卖就不好了。毕竟现在做到垄断太难了,“货比三家”的俗语背后,是残酷的市场竞争。


嗯?大数据杀熟?


有爱奇艺,还有优酷和腾讯,百度网盘也没少掺和。


除了天猫,还有京东、苏宁,国美虽然不怎么说话,但暗中和拼多多联合,也搞了大事······


嗯?大数据杀熟?

嗯?大数据杀熟?


我们顺道再补一个「价格歧视」的知识点,虽然当年教我们经济学的老师没给我打优秀,但我还是要证明:两年了,我没有忘记QAQ


嗯?大数据杀熟?


西方经济学中将价格歧视定义为:

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商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


价格歧视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市场的不完善性——当信息不流通的时候,你哪知道隔壁菜场的萝卜居然比你家门口的这一家便宜了那么多?


再比如需求弹性也是个重要影响因素。简单讲,需求弹性大就是可买可不买,需求弹性小就是——啊,我必须买,价格高也没办法,因为我得用啊。


嗯?大数据杀熟?


或许这就是前阵子日本厕纸脱销且价格暴涨十倍的原因吧。


嗯?大数据杀熟?

嗯?大数据杀熟?

嗯?大数据杀熟?


再举个当年陈老师的老师举过的例子——机票。


你不好奇为什么火车票、汽车票票价那么稳定,但机票一天一个价吗?


嗯?淡季和旺季。那么淡季和旺季背后是什么呢?


没错,是供求关系。


嗯?大数据杀熟?


比较热的线路,机票价格不可能低的。再比如国庆期间,出行的需求量超大的,这个时候就是卖方市场,卖方说了算。


嗯?大数据杀熟?


每个人的需求弹性不同,对我来说可能机票的需求弹性大,那我可能就不买了,火车票和高铁票都可以是替代品。但总有富贵人家愿意花这笔钱,于是卖方达成了目的。


嗯?大数据杀熟?


只有到了出发前,很有可能卖不掉了,才会降价,因为卖不掉就是损失呀,空位又不能收钱。能赚多少是多少,于是降价了。


但这个情况是很少的。尤其当你急于出行时,你会发现当天订票的票价,贼贵。


但是没办法,急于出行就意味着这时候需求弹性小,那就是卖方市场了,卖家说了算。


嗯?大数据杀熟?


争取更大化的收益,是经营者天然要做的事情。消费者需要的,是知情权和选择权而已,这也是

消费者应有的权利


但是吧······


不管是大数据杀熟还是价格歧视,跟我关系都不大,因为穷困的我,货比的是超多家。


大数据杀熟,不杀穷。


嗯?大数据杀熟?


所以陈老师很安全。


当然啦,如果你对价格并不敏感,换言之,你很富贵的话,那么非常感激你来看这篇跟你没啥关系的文章。


希望常来看看

嗯?大数据杀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