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在防控新冠病毒疫情的特殊時期,全民宅家抗疫,避免人群聚集,這便使從生產到消費都大量需要人員聚集的傳媒業無法按原來的步調運轉。賀歲影片撤檔、電影院線關門、影視綜停拍……諸多項目關停、暫停,不禁讓人對傳媒業的前景感到擔憂。


據知微數據統計,91%的網友對傳媒未來的發展持消極態度,認為傳媒業會從「寒冬」走向「冰川」。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事實真的如此嗎?疫情對傳媒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1號攜手「1號數讀聯盟」6家數據方,用數據全方位還原疫情中的傳媒業。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電視大屏成家中資訊中心,防疫好戰友


疫情發生後,社交網絡平臺信息爆炸,社群信息閉塞,電視媒體再次扛起媒體使命與社會責任感,成為全國人民瞭解疫情信息的權威窗口。


據勾正數據觀察,整體電視流量提升,春節期間智能電視日均日活率達52%,同比去年上漲15.6%,相對春節前一週上漲10.6%;春節假期復工後日活仍保持高位,較春節期間略有漲幅1%。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尼爾森網聯媒介數據服務有限公司海量融源收視率(全國網)亦有相同的觀測,電視媒體的每收視戶日均收視時長增加了1小時15分鐘。收視觸達率曲線顯示,全天收視觸達環比增幅明顯。這與各級電視媒體及時準確地報道疫情發展態勢、防疫信息知識分不開。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電視媒體的公信力優勢在疫情中全面凸顯,觀眾對電視節目類型的偏愛也發生顯著變化,新聞時事類節目收視飆升,總收視率增漲幅度達68.9%。由此可見,觀眾對疫情發展相關信息十分關注,並且信任電視媒體在重大信息發佈中的權威性。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其中CCTV-新聞頻道,收視率漲幅相對春節前更達到154%,該頻道播出的《戰疫情特別報道》和《眾志成城 防控疫情》是觀眾每天必看的節目。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電視大屏成為家中信息中心,許多家庭更是將電視鎖定特定頻道,時刻關注疫情變化。針對此次疫情,各大衛視積極響應總局部署,加強疫情防控報道,多時段推出疫情防控直播新聞節目或相關專題節目。


截至2月17日已有5個央視頻道、29個衛視頻道開設了專題節目版塊,湖北衛視特別節目《眾志成城抗疫情》、湖南衛視《抗擊疫情特別時間》、東方衛視《全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等多個省級衛視十餘檔防疫特別節目迅速上線,並取得相當高的關注度。其中,3個央視頻道和5個衛視頻道的抗疫專題節目,單節目收視量突破1億戶次收視量大關。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與此同時,區域電視臺發揮區域優勢,讓疫情防控宣傳抵達最後一公里。各省市縣級均不遺餘力的通過電視熒屏帶給老百姓最及時、權威的信息和生活指導。


比如,浙江省各地電視臺除了在現有的強檔新聞節目中大量播出疫情相關新聞內容外,不少地方臺還開設了形式多樣的新節目。湖州臺的《郭大爺的非常時期》,以情景短片的形式生動演繹防疫常識,方言講述,既生動又貼地氣;溫州公共頻道全天以地方特色的鼓詞、戲曲、溫州方言劇,打造「鄉音鄉情 陪你居家」的疫情期間特別編排,成為陪伴民生、服務民生的好平臺。


而「陪伴」也是電視大屏在此次防疫戰中的另一主要功能,宅在家成為每個普通人的基本抗疫方針,這無形中為家庭成員創造了許多「在一起」的時間,不能上班的父母多了陪伴孩子的時光,在外工作的子女有時間陪伴老家的父母。圍在大屏前看節目是全家老中少三代可同時參與的家庭活動之一,大屏亦像夥伴一樣,牽起全家成員。


所以少兒節目與電視劇兩個品類在點播場景中,大比例勝出,成為觀眾主要收看的內容。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在1月25日至2月13日期間,日均日活TOP50的點播電視劇中,其中首播日期在2019年1月1日至10月31日這段時間的電視劇被收看的頻次佔比相對提升4.1個百分點,用戶點播2019年前播出的電視劇頻次佔比提升5.8個百分點。其中《急診科醫生》、《都挺好》總收視頻次佔比超過均值。可見,

刷劇、補檔成為不少觀眾打發宅家時間的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公益廣告數量激增,電視媒體積極為防疫戰應援。AIS全媒體廣告監測數據顯示,商業廣告從1月的日均7.06萬條,下跌到2月1-9日的日均5.23萬條,縮減26%。相應地,公益廣告則從1月的日均1.45萬條,上升到2月1-9日的日均2.3萬條,增加59%。這不僅受廣告主臨時調整短期廣告投放計劃影響,也和電視臺主動調整內容輸出緊密相關。在防疫抗疫的關鍵時期,各級電視臺也時刻踐行著公益宣傳的媒體重任。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在此次的全面抗疫戰中,電視媒體充分發揮其在重大事件中的媒體價值與優勢,保持了一貫的權威性,高效準確地傳播資訊,同時由於其觀看場景的優勢,成為全家成員可參與的主流娛樂方式之一。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雲」中「宅娛樂」,雲綜藝時代來臨


受疫情影響,全民宅在家,使得線下娛樂領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打擊,以院線電影為例,據藝恩數據統計,春節檔期撤檔的所有影片,通過18年、19年的票房大盤收益來看,保守估計損失近60億元票房。截至目前,正月的票房損失,由18年、19年兩年數據預估,可達近120億元,可謂損失慘重。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囧媽》在此次撤檔潮中另闢蹊徑,全網免費觀看,這樣的試水是否可以改變院線電影長久以來的票房營收模式,目前難以定論,因為從傳媒類內容的聲量變化來看,《囧媽》上線後,電影聲量出現小高峰,隨後熱度明顯跌落,直至奧斯卡頒獎禮舉行,電影聲量才小幅上漲。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與此同時,另一全線取消或延期的線下演出市場也受損嚴重,2月7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指出,根據在會員範圍內進行抽樣調查的不完全統計中,2020年1-3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萬場,直接票房損失超過20億元,對於現場演出產業鏈上的企業,無疑是一場巨大的資金挑戰。


曾經是項目宣發陣地的微博熱搜榜,再無娛樂消息,也讓很多人感慨道「原來滿是娛樂新聞的熱搜榜也是生活幸福安康的標誌之一。」日本已逝國民女演員森光子曾說過,「娛樂是在和平年代才成立的東西」。


原有的娛樂方式受疫情影響,無法實施,綜藝項目不能以原來的模式錄製,在此窘境下,各平臺與節目製作方積極應對,「雲錄製」成現階段綜藝錄製的主流形式。《歌手·當打之年》《聲臨其境3》等節目採用「雲錄製」,前者嘉賓在各地錄製「雲競演」,後者嘉賓視頻連線,同屏「雲配音」。


與此同時,雲錄製也讓雲綜藝這一全新品類的節目應運而生。湖南衛視大膽創新,依託《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兩大金牌節目主持人團隊,打造兩大「雲綜藝」《嘿!你在幹嘛呢?》和《天天雲時間》。從美蘭德諮詢提供的視頻熱度走勢來看,自2月7日開播以來,兩大節目視頻熱度平穩上升。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節目通過視頻連線+生活vlog+雲錄製等新媒體的形式,將小屏內容大屏化,短視頻內容長視頻化,使電視媒體不斷向新媒體有機融合。從節目品類的層面說,疫情給了電視媒體大膽向新媒體內容創新的嘗試機會。


電視綜藝積極順應形勢轉型,網路綜藝也不甘落後,視頻平臺依託自身優勢,推出明星陪伴式直播公益節目。優酷《好好吃飯》和《好好運動》、騰訊視頻《鵝宅好時光》、愛奇藝《宅家點歌臺》等紛紛上線。優酷《好好吃飯》每天邀請明星直播做飯過程,在疫情期間給大家帶來更多治癒和愛的力量。《好好運動》則以直播明星實驗各種減肥方法為切入點,體現年輕人在特殊時期如何積極創造有意義、有價值、自我提升的「宅生活」。其中《好好吃飯》位列同期熱播網絡綜藝融合傳播指數榜第六。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三大衛視與三大視頻網站共推出8檔雲綜藝,節目通過連線明星嘉賓分享宅家美食、運動、防護,緩解大家疫情期間焦慮,愛心公益抗擊疫情,傳播積極的正能量,廣泛受到網友的關注和好評。據藝恩數據統計,《好好吃飯》首播正面輿情佔比超過94%。


「雲綜藝」徹底將直播彈幕互動與短視頻元素植入原有綜藝模式,藝恩數據《2020開啟雲綜藝時代熱點分析》報告表示,疫情結束後,雲綜藝留存的幾率較大,有望與傳統綜藝形成互補,借鑑直播平臺現有玩法,跨越空間與形式的限制,在傳統綜藝中融入實時點歌、投票等互動參與方式。


而許多沒有參加「雲綜藝」的明星也沒閒著,在一直播等直播平臺分享自己的抗疫生活,從這份微博綜藝的課程表來看,直播內容覆蓋範圍相當廣泛,除了常見的美食吃播外,更有一些明星加入老師大軍,線上教授數學、作文等課程。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宅娛樂全面開花,雲現場成為現場演出市場停擺後音樂人的「日常」,「臥室音樂節」大批來襲,B站與摩登天空聯合推出「宅草莓不是音樂節」、阿里巴巴與太合音樂以及種子音樂推出「滾蛋吧!病毒」不見面音樂會等等,「宅草莓」首日B站直播最高觀看人數27萬,5天直播累計超100萬人觀看。


除此之外,大量海外娛樂資源,歐美日韓全球其他地區的綜藝、劇集成為大家宅在家的消費對象,韓國王牌綜藝《RM》連續兩週奪得短視頻播放量冠軍,節目中史詩級爆笑名場面剪輯片段在微博收穫高播放量,#海外綜藝安利#等話題亦登上熱搜榜。


疫情對傳媒業影響多大?數據說話


這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春節,一個不平凡的正月。


「瘟疫是對人類文明與社會規則的最大考驗」,電視媒體在此次考驗中彰顯出權威與公信力的優勢,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當下,電視成為家庭的資訊中心。


居家抗疫變成人們娛樂甚至工作生活的主要場景,綜藝在困窘中快速創新,「雲綜藝」順勢誕生,網絡直播成為日常娛樂的主要平臺,這樣的轉變在疫情結束後會留下多少,現階段難以預測,但我們希望,「雲綜藝」不僅是一個短時間創新的新品類,更是這場疫情的代表符號,在笑容的背後應有更多反思,吸取經驗教訓避免災難再次到來。


來自1號數讀聯盟 之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