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扶蘇成為秦二世,秦朝會不會長治久安?

柚子時訊


不會。打天下易,治天下難。秦朝的滅亡在於沒有一套適合其國情的治國策略,皇位繼承人的變化最多延緩其滅亡時間。一是不得民心;秦朝賦稅徭役過重,刑罰嚴苛,人民早已苦不堪言,人心不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滅亡是早晚的事情。二是統一六國後,沒有改變治國理念,繼續沿用秦國制度,沒有休養生息,收攏六國人心,朝堂混亂,士族離心,而秦國早已是外強中乾,國力透支嚴重,大廈傾覆亦是必然!






夜空中最亮的boys


公子扶蘇繼位之後秦朝會不會長治久安不敢保證,但總不至於大秦三年覆滅,也不會使大秦王朝落到如此悽慘的地步。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自古以來王朝更替不迭而得出的至高真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所以人都明白的道理。公子扶蘇他秉持的正是這樣一份情懷,這也正是治國安邦的關鍵所在。

藹然仁者、心懷天下而更得民心。

縱觀公子扶蘇與昌平君的血脈關係以及來自異國他鄉的母親,這種種因素使得他自小便心思縝密、善良仁義、待人寬厚、文質彬彬。

面對驕橫頑皮的胡亥,扶蘇處處忍讓包容。對於十八世子的惡作劇他也早已經見怪不怪,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公子扶蘇的寬仁善良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品質。再加上公子扶蘇從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洗禮,時刻秉持著仁、義、禮、智、信、恕、忠、孝的觀點,對於秦朝的大一統天下,他比任何人都想讓這一盛世繼續繁榮下去,更比任何人都珍惜眼前的一切。天生麗質,聰慧過人的扶蘇看到了民間疾苦,並希望能使那眾多隱患得以消除的他,多次向秦王嬴政提議。公元前213年,秦王下令焚燬書籍、坑殺“犯禁者”460餘人。扶蘇得知這一消息之後,不顧一切向父親進諫: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正是因為他不想讓秦朝再回到六國紛戰的局面,不願父親成為一個慘無人道的暴君,更不願讓天下百姓再受苦難,他才會義無反顧,奮身而出。

【扶蘇劇照】

正是因為這件事,扶蘇徹底的激怒了父親,被秦王嬴政遣送到北疆蒙恬軍中與其公事。但他沒有後悔過,他深知自己這樣做會激怒父親,卻仍然為了天下,為了百姓奮身而出。我想即便是再給他一次機會,他還是會這麼做,因為他的性情不允許他袖手旁觀,他自小就下定決心要為天下百姓謀安定,縱使前方是萬丈深淵,會萬劫不復,他都義無反顧。

被稱為“漢初三傑”的張良說:“若公子扶蘇繼位我不會反秦”。

陳勝與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也曾說: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原因何在?也正是說當下的局勢唯有公子扶蘇繼位,大秦才有轉機。至少扶蘇不死,秦朝不亡!公子扶蘇的仁愛禮義天下皆知。如果扶蘇繼位,一改前朝父皇治國理政的弊端,講究休養生息,減少民眾負擔,從而使六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得以保障,勢必受六國敬仰,天下安定。那麼不管是楚國最強項氏一族的項羽,還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劉邦,也不會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而發兵起義。如果說秦王嬴政適合打天下,那麼最適合治天下的人就是公子扶蘇,我想以扶蘇的治國之理,給予天下百姓更多優待,使大秦再上一個高度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秦王栽培、蒙恬輔佐且才華出眾

當然只做到心懷天下、普惠蒼生,要想大秦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是不可能的。要想繼續保持這一空前盛世不衰,則必然要具備一定的能力。有人說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這前提是你要擁有一份足夠的能力,只憑運氣是遠遠不夠的。公子扶蘇其實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也不難看出他確實是有著很大的才能。這與其自身的聰明才智,後天的學習與努力,良將的幫助與扶持等都有著重要的關係。幸運的是秦王嬴政一直都在默默鍛鍊著扶蘇,然而公子扶蘇也沒有讓其父親嬴政而失望。

縱觀嬴政一生自始至終都沒有立太子,但是在他的心中確早已經有了打算。儘管秦王對於自己的小兒子胡亥十分的寵溺,也不代表秦王嬴政會將自己的千秋霸業交給胡亥。

【胡亥劇照】

胡亥出生之時,大秦已經實現了大一統的局面,再加上胡亥又是秦王嬴政最小的兒子,則使得嬴政更加的寵愛十八世子胡亥。因此使得十八世子從小任性頑皮、天真童稚。在古籍《新序》中有著對十八世子的簡短記述,此子放蕩不羈,循規蹈矩,將其自身是一位執跨公子哥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倘若在胡亥繼位之後不會出現奸臣當道、六國起義的情況,那十八世子也就僅是一個昏庸無能、不思朝政、胸無大志的行屍走肉罷了。

因此,秦王嬴政絕對不可能把秦朝交給胡亥治理。在秦王多達十八個孩子當中,他認為扶蘇無疑是最合適的皇權繼承人。

其實在扶蘇進諫焚書坑儒一事而被貶到北疆之前,秦王就有意要將以後的大秦帝國交給公子扶蘇打理。只是那時的嬴政還覺得公子扶蘇做事還不夠果斷,欠缺治國理政的經驗,因此嬴政還在慢慢的鍛鍊著扶蘇。公子扶蘇自小聰慧過人,做事周到能顧全大局,視民如子且深得民心的他,在朝堂之上也慢慢地受到眾多將軍的欽佩與擁護。這些秦王嬴政都是看在眼裡的,縱使公子扶蘇與自己的執政理念時常相駁,但在嬴政執政的過程中他也意識到自己常年征戰、大興土木而使得天下民不聊生的狀況,他也希望扶蘇能在以後的治國理政之中擺脫自己一貫的治國方法,另闢蹊徑、修補治國漏洞。

【焚書坑儒局部油畫】

自公子扶蘇反對咸陽焚書坑儒,執意進諫而被貶北疆一事後,也引起了後人無數的猜疑。秦王為什麼偏偏要把公子扶蘇貶到北疆,並且也是蒙恬軍中,這是偶然嗎?答案顯而易見,這並非偶然。在這件事上面,秦王則是用心良苦,有意栽培扶蘇。其一,這樣做的目的則是為了保護公子扶蘇的安全,蒙家三代為秦馳騁沙場、戰功累累,蒙恬則更是深受秦王信任,因此對於當時內憂外患的秦朝來說,沒有什麼地方是比去北疆更為安全的。其二,則是秦王嬴政想讓扶蘇跟著將軍蒙恬鎮守北疆磨練心智,學些本領。其三,則是嬴政考慮到扶蘇若是在繼位之前能夠取得長城軍團的擁護和愛戴,那麼就相當於掌握了大秦三分之一的兵馬,再加上身邊還有大將軍蒙恬的輔佐,完全可以從容應對帝國各種不安全的隱患。還能有誰能夠比公子扶蘇有著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從這點來考慮扶蘇完全是如虎添翼,為之後繼位皇權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在歷史上秦王嬴政功不可沒,儘管他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暴君的形象,但他的確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和改革家,其確立的一系列制度沿用了兩千餘年,極大的推動了當時社會的繁榮發展。

在中國和世界的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用最通俗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是歷史中唯一能做到六國統一的人。而得到這樣一個人認可的是扶蘇而不是胡亥,就足以證明扶蘇的能力。

總結:

因此,大秦王朝若是公子扶蘇繼位,那麼歷史想必也不一定會是現在這般模樣。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儘管大秦危機還是無處不在,要想使之長治久安實非是一件易事,但也總不至於秦王朝會落一個二世而亡的悲慘結局。

收筆:

史墨千秋,不容更改。畢竟歷史已經成為過去,然而留下的只有人們對他的深思,是非對錯現在已經不重要了,秦朝能否長治久安,千秋萬世現在也已經不重要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重要的唯有歷史使人們所能吸取的經驗與教訓才是致高之理。


史墨千秋


你知道在歷史上是怎麼評論扶蘇的嗎?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

這說明扶蘇並不像胡亥那樣是一個成迷於酒色的人,而是一個有勇有謀,為人寬仁的人。如果扶蘇成為秦朝的第二個皇帝,那麼肯定能夠改變當時秦朝社會不穩定的情況,甚至能夠延長秦朝的壽命的,到最後有沒有漢朝也說不準的。


那麼首先我們要知道扶蘇是不是秦始皇最中意的繼承人?

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扶蘇並不如贏政有為政的天賦,但在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兒子裡,也只有扶蘇才最具備儲君資格。而且在從李斯列傳可以看出,扶蘇有主見,政策寬鬆向,軍事能力強,政治才能高。有很大概率會將國家治理好。大家可以去看看李斯列傳裡說的。


而且秦始皇為了培養他,把他拉出去從軍歷練。且是有職位的:九原監軍。有意思的是,這官職還是在他因為焚書坑儒衝撞了秦始皇之後獲得的,也就意味著扶蘇非但沒受到懲罰,反而還升了官(始皇發怒並不代表他討厭扶蘇,兒子有想法有膽識,我想秦始皇作為父親,內心是欣慰的)。

而且還將扶蘇與蒙恬放在了一起,蒙恬是誰?秦始皇的領軍大將,級別最高同時也是擁兵最多的將領(30萬)。而且蒙恬的弟弟蒙毅是郎中令,位居中樞,與始皇帝極為親密。蒙氏一文一武的格局,已經是秦始皇為扶蘇選定的未來朝堂兩大柱石。而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呢?身邊只有一個趙高。那李斯呢?李斯首先是不太會幫助胡亥的,李斯是有忠君思想的,法家法最終也只是為了君王服務的。韓非,商鞅,申不害都是一樣的。如果扶蘇帶著蒙恬和蒙毅回咸陽,那麼李斯說不準會幫助扶蘇,而不是胡亥的。


那麼,綜合上面所有的結論:

扶蘇若繼位,群臣和天下都服氣,後來屠裁功臣、殺害皇族的事情不會發生。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當朝名將各個俱在,即便出現叛亂,也不會像在胡亥時候無法控制任其發展(當時名將除了章邯,基本都沒了,就算章邯,滅張楚也是分分鐘的事。秦始皇留下的三公九賽,除了李斯,其他非死即逃,政府無法運轉了)。而且在不拋棄法制的前提下,減輕搖役,效法聖王,安定民心。至少阿房宮、秦皇陵等大型工程不會出現數十萬的百姓在修建,天下也不會大亂。再者扶蘇必然會頒佈新的政令,或許會對天下名士優先選用,政府能夠高速運轉,出現問題能夠迅速解決,所以政治上也有穩定保障。有軍有民、政治清明,即便扶蘇沒什麼能力,只要乖乖聽話,天下也能垂拱而治。


所以說扶蘇接班的話,秦朝雖然不會傳百代什麼的,也不會這麼快滅亡。


白澤小書生


如果扶蘇當政起碼趙高不會得勢,扶蘇重用的是蒙恬蒙毅兄弟,這二人也是秦始皇最器重的人,可以說秦始皇派扶蘇去蒙恬的北方兵團當監軍,實際上已經完成了扶蘇的接班準備,因為北方軍團是秦朝實力最大的兵團。

如扶蘇成為秦二世自然最信任和最重用的是蒙恬兄弟,一個主持軍事,而另一個主政。這在秦始皇去世前夕已經是這樣,所以趙高挑撥李斯能成功道理也就在這裡。

至於扶蘇當政後的格局如何?我的看法是秦的制度是不會變的,也就是繼續實行中央集權制,繼續反對分封制,因為這是他父親的教導。而李斯官職不變,要知道李斯是扶蘇的岳父,儘管扶蘇對李斯影響不大好 ,看在妻子的份上也不會難為這老丈人,況且李斯也是秦朝的“中流砥柱”之一。而且李斯的女兒都是扶蘇的弟媳婦 也可以說是親上加親吧!反而胡亥的妻子到不一定是李斯的女兒,史記載“秦王子娶李斯女為妻”,這就不知道到底是秦始皇的兒子多還是李斯的女兒多,不過扶蘇肯定是李斯的女婿。這李斯我還真不明白自己的女兒當皇后有什麼不好?偏偏要把自己的女婿害死,讓自己的女兒當寡婦,所以說李斯這人確實私心太重,重得難以使人不可理解。

如扶蘇當政對各被滅國的原國民和讀書人更加寬容,也許對社會穩定更有好處。在朝的秦始皇原有官員可以更加暢所欲言,也許能開闢一個新氣象。秦朝的政治更加開明,秦軍的戰鬥力也許會更強。


秦三鳳璧


秦始皇死後,如果扶蘇繼任為君,成為秦朝二世,秦朝依然不能長治久安,依然改變不了在短時間內被滅亡的命運。

秦始皇生前,統一六國連年征戰,徭役賦稅其重如山,律法又異常嚴苛。而與此同時,秦始皇又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驪山陵園,百姓苦不堪言。此時的秦王朝在鼎盛到達巔峰的同時也已經同時站在了火山口,各種反抗力量積聚起來的熔漿隨時可能爆發。

歷史記載,扶蘇是一個仁義的人,一旦繼任為秦君,或許會出臺一些措施來減低各種社會矛盾。可是我們要時刻記住一個真相,那就是不管扶蘇有多仁義,都改變不了他是統治階級的身份,不可能真正站在百姓的立場上,去大刀闊斧地改革。還有一個細節是,胡亥趙高矯旨讓扶蘇自殺,而扶蘇不辨真偽,竟說父親要兒子死,兒子就得死的,竟真的要自殺。由此可見,他唯秦始皇命是從,他一旦上任,又會不會去改變他爸生前留下來的各種制度呢?相信,他這個孝子沒有改變的膽量和決心。

胡亥上位後,僅在第三個年頭就被趙高害了,而同樣是在這一年,劉邦率兵入關,秦朝滅亡。也就是說,秦始皇死後僅僅過了三四年秦朝就滅亡了。這恰恰在佐證著本文最開始所寫的,秦朝已經到了滅亡的時候了,胡亥上位後只是進一步推動了這個進程。而如果登基繼位的是扶蘇,也同樣無法扭轉秦朝的命運,畢竟太多的量變已經發生了,再想改變“質”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




長安九品官


有可能。一則扶蘇之德受人讚賞,所謂"扶蘇有賢名";二則其行值得肯定,因反對焚書坑土受父責罰;三則其力有助治理國家,蒙恬蒙毅兄弟作為其下屬,無論是戰功、韜略、為人均屬上乘,一個主外一個主內,相信會對扶蘇有較大幫助。另外扶蘇二字乃香草佳木之意,說明乃父對其也有某種期待和寄託。


丄墨齋散人


不會,但也不會像胡亥那樣二世而亡。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就崇尚嚴刑峻法。只有通過全國上下法治的統一,來確保相對的公平,和一致對外的可能。

同時也給普通民眾以建功封侯的機會和幻想,更能激發人民的鬥志。可以說,秦帝國採用法家思想之後,自上而下就是一個戰爭機器,時刻緊繃著一根弦。

而我們知道,物極必反。弦繃久了,自然是要斷的。至於什麼時候斷,很大程度上要看國君的手段。

這個戰爭機器,在滅掉六國之後,便把其思想和指導方針全盤、強行推廣到各地,這勢必就會造成怨恨和牴觸。之所以人們沒有立刻揭竿而起,是因為秦始皇是一個魔鬼般的存在。

那這個情況秦始皇意識到了沒有呢?我認為他是意識到了的。但怎麼解決呢?我想他也找到了方法,那就是扶蘇。

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扶蘇仁慈,同時對儒家的治世思想更加推崇。俗話說潤物細無聲,秦帝國要想做出改變,為確保全國層面的穩定,就必須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而不是暴力的革命。這也是秦始皇選擇扶蘇的原因。

但秦始皇有兩個沒想到,一是扶蘇過早地表現出自己的施政理念。如果按照扶蘇的理念,那些靠軍功起家,或者希望通過靠軍功起家的人,其崛起之路就被堵死了,這些人將會是扶蘇執政的巨大威脅。

二是他沒想到自己會突然去世,這跟他吃丹藥有一定的關係。他的突然去世,就給政權能不能按照既定設想交接留下了隱患。

做了這麼多鋪墊,我們來討論下為什麼扶蘇順利登極也不能確保秦朝長治久安,我認為原因如下:

1、自商以來,就沒有那個朝代能做到長治久安。因此不論誰上位,都不能確保長治久安。這個是從歷史規律總結的。

2、扶蘇性格溫和,秦始皇把扶蘇安排到蒙恬那裡做監軍,一是想借助於軍隊來磨練他的意志。二是希望他能培養自己的軍方力量。但扶蘇似乎並沒有真正理會秦始皇的意圖,他只和蒙恬打成一片。這又勢必引起蒙恬之外的其他的人不滿。這也是為什麼堂堂三十萬大軍主帥在接到一封不明不白的賜死詔書時竟然不做反抗就真的自殺了。

3、基本盤未穩,就開始露出鋒芒,這也是在給自己樹立敵人。扶蘇在朝時就常常表達出現改善朝政的想法,這算什麼?還沒當家就想砸人飯碗,以後當了家還了得?

4、秦帝國雖然是滅掉了六國,但對六國的統治尚未穩定,仍有很多反對勢力,不穩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依扶蘇的表現,他可能並不能有效地緩和這些矛盾,這也是再次動盪的隱患之一。

綜上,扶蘇算得上一位有潛力的儲備幹部,如果能得到足夠的指點,可以再維持一段時間的統治。但因為舉國體制問題,和扶蘇本身不太強大的魄力,也並不能維持帝國的長治久安。

以上,歡迎大家補充和討論。


有所思兮



我是青女信使,我來回答。

如果公子扶蘇能夠繼承秦始皇的衣缽,我認為很有可能秦王朝能夠順利傳承,至少不會跟他兄弟胡亥一樣,搞得大秦帝國六百餘年的基業兩年間化為烏有,幾十代先王的心血付諸東流。何以見得?

首先,秦二世而亡,很大程度上因為胡亥的幼稚。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兒子,年紀二十出頭。歷史上也有很多能英明能幹的幼主,但是胡亥顯然不是這種類型的,或許與他沒有受過繼承人的訓練有關。他對於治國完全沒主意,很容易就被他的老師趙高操縱了。先來看看胡亥的是怎麼上位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裡有明確的記載: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故幸宦者參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輒從轀涼車中可其奏事。獨子胡亥、趙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其)賜死。語具在李斯傳中。行,遂從井陘抵九原。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秦始皇人生中的最後一次巡遊,行經平原津的時候病倒了。嬴政臨死之前,想要賜璽書給公子扶蘇,要他回咸陽操辦自己的後世。傳位給公子扶蘇的意思就很明顯了,但是這份遺詔被趙高截胡了。李斯怕消息洩露出去天下震動,決定封鎖消息,百官奏事如常,只有嬴政獨子胡亥、趙高還有貼身伺奉的患者5、6人知道。趙高說通了李斯,矯詔扶公子胡亥上位、賜死公子扶蘇。

胡亥上位之後,本來就心虛。除了特別信任自己的老師趙高之外,對於先帝重臣和手足兄弟通通都不信任。他先是賜死了幾十個兄弟,斷了自己的膀臂,再把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下獄,馮去疾和馮劫是自殺,李斯被趙高冤殺。而忠心耿耿的蒙毅、蒙恬將軍,早就因為要幹掉扶蘇的緣故,拔除了。

趙高說二世曰:“先帝臨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為非,進邪說。今陛下富於春秋,初即位,柰何與公卿廷決事?事即有誤,示群臣短也。天子稱朕,固不聞聲。”於是二世常居禁中,與高決諸事。

趙高蒙他,不輕易接見大臣,就能製造高深莫測的表象,方便駕馭群臣。他乖乖地被忽悠了,果真幽居深宮,聽不到真話也不想了解外界真正的情況。他繼位的第二年,陳勝吳廣起義,周章帶兵都打到戲水,趙高忽悠他“關東盜毋能為也”,他深信不疑。直到項羽在鉅鹿大破秦軍主力,秦軍主將王離被虜,趙高才慌了手腳。他怕胡亥怪罪於他,跟劉邦約定好瓜分關中,先行發難殺二世於望夷宮中。

可憐胡亥,臨死之前,還妄想去帝號得一地稱王。他自斷臂膀,成了趙高的甕中之鱉。劉邦領軍入咸陽之後,秦帝國二世而亡。

若非胡亥幼稚輕信,就算先帝去世,天下爆發起義,憑藉秦帝國的良臣猛將,應該能維持局面。秦帝國不會二世而亡,渡過皇位傳承的磨合期,還有很多機會彌縫兼併六國的裂痕,秦帝國能傳承數世也說不定。


其次,公子扶蘇是個成熟仁慈的儲君,如果他能順利繼承皇位,能給天下臣民相對寬鬆的政治氛圍,同時也是給了大秦帝國摶成融合的機會。其實,自秦帝國一統天下之後,分裂的格局不再是主流,這一點就從秦亡之後七年,劉邦建立漢帝國就可以看出來了。項羽分封天下十八諸侯,失敗了。劉邦創漢之後,雖然也有分封,但是已郡縣制為主,漢室坐穩了兩百餘年江山。


公子扶蘇在《史記》中沒有單獨的傳記,但是可以從零星的史料中勾勒他的形象。他是秦始皇的嫡長子,是天下眾望所歸的繼承人。這一點,從扶蘇死後,陳勝吳廣打著他的名義起義,就可以知道他在朝野是有威望的。


公子扶蘇思想成熟,也有過北上監軍修長城的歷練,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更重要的是,他有慈悲心腸,頗有仁君風範。秦始皇三十五年,侯生、盧生等人議論皇帝,並雙雙逃走。秦始皇聽到消息後極為憤怒,下令御史進行追查,把460多名儒生全部“坑之咸陽”。身為秦始皇長子的扶蘇不同意父親焚書坑懦的舉措,多次上書諫議,勸阻秦始皇: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這件事,首先可以看出扶蘇的政治智慧,他懂得殺掉這些師法孔子的儒生,會在天下人之間造成多壞的輿論影響。其實,秦始皇並非暴戾的昏君,他所殺的460人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騙吃騙喝的方士,但是就背上了無故坑殺儒生的名聲,坐實了暴君的印象——只有暴君才會殺讀書人。老百姓對先帝沒有好感,他死後沒有可以服眾的人,就揭竿而起了解了大秦的天下。如果是扶蘇來處理這件事,他或許會給妖言惑眾的方士予以懲戒,但一定不會給朝廷留下刻薄之名。


其次,可以感受到扶蘇的仁慈心腸,他把人命當回事,這恰恰是秦帝國繼承人最應該具備的品質。為什麼?因為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屠戮過多殺孽太重,留在六國遺民中的仇恨太深。如果第二位秦帝是扶蘇這樣的仁君,朝廷能夠對民間施予仁政,老百姓不被苛政所逼得以喘息,或許也會慢慢接受秦為正統,大秦基業真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青女信史


不會。秦的統一,更多是軍事上的,文化並沒有完全統一,六國民眾沒有完全受到秦的教化。

個人簡單觀點:

一,從利益角度來看。六國雖然已滅,但六國的貴族,公候,都有復國之心(主要是自己的榮華富貴),在暗中搞各種推翻秦的活動,如刺殺嬴政等。那個時代的權貴們,可是享受著土地私有,奴隸私有制的。不要說六國的利益被一個國家佔了,就是自己一個國家內,把權貴的私有財產分給國民,進行變法改革,權貴都是拿命相抵的。

想想春秋末,到秦統一,最有名的變法人物,楚國吳起,魏國王禪,秦國商鞅,這些人的結局。就說為秦國一統打下基礎的商鞅吧,讓秦國從積貧積弱,如此強大起來,變法過程卻是多麼的艱難,受到了多少來自貴族世家的非難,千方百計的迫害,最後,還是慘死在了秦國的權貴手下。為了貴族們自己的國家,還只是把他們的財產分給國內自己的人,讓民富國強,卻受到了不斷的迫害。更何況,最後秦佔了六國所有的利益,六國的權貴能罷休?

二,從社會貧苦大眾的角度來看。陳勝吳廣的大聲疾呼: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無論這句話是否當時的人說的,至少那個時候的普通民眾,已經有了反抗不公平壓迫的意識。上面觀點提到了戰國七雄,各國都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變革強國,這個過程中,極大地影響了貧苦大眾,特別是廢除奴隸制度,分割貴族的地給民眾耕作,各種惠民教育,大大地提高了下層人民的自由意識。再加上,六國滅後,那些聰明的貴族們,沒有了軍隊,只能利用那些還沒解決飢餓問題的廣大貧民,去阻止秦的統一進程,矛盾越積越多。以至於,能把各種矛盾滲透到秦國的政治群體中去,從而導致了秦國內部矛盾的激化。

三,從文化角度來看。七國各有各的文字,貨幣,語言,風俗等生活習性。秦一統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在這種融合的過程中,能產生多少矛盾,可想而知。再加上六國貴族的挑撥煽動,剛覺醒的人民意識,得到更大的釋放,這種力量雖然雜亂,但足以摧毀社會秩序。民眾雖知已無六國,但並沒有完全接受秦的教化。

總之,內憂加之外患,剛完成軍事統一的秦國,不可能在短短的十幾二十年內,順利完成文化上的大一統。那麼,秦的後繼者,無論是誰,都將面對大廈將傾的危險。


黎傳宇


不會。打天下易,治天下難。秦朝的滅亡在於沒有一套適合其國情的治國策略,皇位繼承人的變化最多延緩其滅亡時間。

一是不得民心;秦朝賦稅徭役過重,刑罰嚴苛,人民早已苦不堪言,人心不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滅亡是早晚的事情。二是統一六國後,沒有改變治國理念,繼續沿用秦國制度,沒有休養生息,收攏六國人心,朝堂混亂,士族離心,而秦國早已是外強中乾,國力透支嚴重,大廈傾覆亦是必然!

秦國的大一統是建立在滅六國之後建立的,在當時沒有國家大一統的觀念,語言、文字、度量衡等等都不同,特別是六國都是周的諸侯國,存在了幾百年,秦國只是一個殖民者。其次六國雖然投降了,但是六國的貴族階層依然存在,只是轉入了地下,反抗不會停止,這在秦末的反秦大軍中可以看出來。最後秦國的政治體制決定了秦國不會長久,因為它是戰時體制,而且是實行了上百年的戰時體制,統一六國之後戰爭沒有了,崩潰是必然的。

但是,扶蘇上位理應上是可以把秦朝治理的更好,因為扶蘇信奉儒學,而秦始皇尊崇法學,這是兩個概念,從古至今以儒治國是可以長久治安的最捷徑的一條道路,雖然不會長治久安,但不至於那麼快就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