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曹雪芹《紅樓夢》中的《好了歌》?

解憂雜貨店1874


《紅樓夢》中的“好了歌”,出現在開卷第一回。

甄士隱家業破敗後,來到鄉下生活。結果遇到了“水旱不收,鼠盜峰起”,無法生存,只好變賣田地,投奔岳父。不料岳父是個卑鄙貪財之人,把他僅剩的一點銀子也騙了去。

甄士隱“急忿怨痛”、“貧病交攻”,已經是走投無路了。一天,甄士隱拄著柺杖,在街上遇到一位“瘋癲落脫、麻屣鶉衣”的跛足道人,給他叨唸了這首“好了歌”。

跛足道人為甄士隱唱“好了歌”,是為了啟發甄士隱“覺悟”,而甄士隱是個聰明的讀書人,而且又有了家破人亡的經歷,所以一聽“好了歌”,馬上就頓悟了。接著就為“好了歌”作了解注。

甄士隱的“好了歌”解注,進一步引申發揮了“好了歌”的思想。

(“好了歌”及解注,原文省略)

這首“好了歌”宣揚了一種逃避現實的虛無主義思想。從宗教的觀點看,人生活在世上,建功立業,發財致富,貪戀美色,顧念兒孫,都是被慾念矇蔽不“覺悟”的緣故。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只有和這個世界斬斷一切聯繫,才能有徹底的“了”,才會有徹底的“好”。

“好了歌”的消極色彩十分明顯,但卻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批判。這種批判具有它的價值。

曹雪芹出生於上層封建世家,他親身體驗了貴族階級由興盛到衰敗的過程,使他認識了這個階級的腐朽、墮落的本質。於是,激起他強烈的憤懣,他要痛罵,他要詛咒。

“好了歌”就是作者在深厚的生活激情之中,憤世嫉俗的詛咒之歌。

這首歌放在全書的開頭,就是為了造成一種“忽榮忽枯、忽麗忽朽”(脂硯齋語)的險惡氣氛,也是對全書榮寧二府興衰際遇的一種概括和預示。




閆秀樂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這首詩歌的某些字的用法另人費解。   明明有四種情——功名,金銀,姣妻,兒孫,為何用排他性的詞彙——惟有和只有?——這兩個詞彙是唯一的意思。為什麼呢?   為何第一個用惟,後面三個用只?有何用意呢?   如果,這是一首藏有別意的文字遊戲呢?換個語氣念一下,再補充一下隱含的文字(隱含的文字可以不念出來)。看看又是啥意思?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功名)!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功名)!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功名)!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甄士隱真是出家入空門了?還是離開家去追求功名,參加公務員考試了?   甄士隱“出家”,並不是四樣情全部落空的,是有姣妻的。——《好了歌》說得明明白白——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既然有忘不了的姣妻,怎會去做真神仙——出家入空門呢?   甄士隱原來能做個神仙一樣的人,除了有老婆有女兒,更重要的是因為有錢!沒有錢,神仙個屁呀!現在甄士隱只有老婆,其他都沒了,還不快去考功名,做個公務員,把失去的都撈回來?腦子壞了才不去呢!——那是等死!  
 《紅樓夢》一開始,就是一塊開天闢地的女媧時代就存在的,有情的石頭——情石!——人皆有情,何況人乎!   這是《紅樓夢》的引子,可以看作情始(情石)——情,在天地之初,人類之始,就存在了,是天賦內稟。   這書接著的部分寫的是林妹妹和寶姐姐來到賈家,這是有情的原因的。所以這一部分可以看作——情緣。   後面的部分是小說故事的展開,可以歸結為——情濃。(都只為風月情濃!)


昭烈名臣


這“財色”二字,從來只沒有看得破的。

若有那看得破的,便見得堆金積玉,是棺材內帶不去的瓦礫泥沙;

貫朽粟紅,是皮囊內裝不盡的臭淤糞土。

高堂廣廈,玉宇瓊樓,是墳山上起不得的享堂;錦衣繡襖,狐服貂裘,是骷髏上裹不了的敗絮。

即如那妖姬豔女,獻媚工妍,看得破的,卻如交鋒陣上將軍叱吒獻威風;

朱唇皓齒,掩袖回眸,懂得來時,便是閻羅殿前鬼判夜叉增惡態。

羅襪一彎,金蓮三寸,是砌墳時破土的鍬鋤;

枕上綢繆,被中恩愛,是五殿下油鍋中生活。

只有那《金剛經》上兩句說得好,他說道:“如夢幻泡影,如電覆如露。”見得人生在世,一件也少不得,到了那結束時,一件也用不著。

隨著你舉鼎盪舟的神力,到頭來少不得骨軟筋麻;

由著你銅山金谷的奢華,正好時卻又要冰消雪散。

假饒你閉月羞花的容貌,一到了垂眉落眼,人皆掩鼻而過之;

比如你陸賈隋何的機鋒,若遇著齒冷唇寒,吾未如之何也已。

到不如削去六根清淨,披上一領袈裟,參透了空色世界,打磨穿生滅機關,直超無上乘,不落是非窠,倒得個清閒自在,不向火坑中翻筋斗也。

富貴善良,是以搖動人心,蕩其素志。

觀其高堂大廈,雲窗霧閣,何深沉也;

金屏繡褥,何美麗也;

鬢雲斜軃,春酥滿胸,何嬋娟也;

雄鳳雌凰迭舞,何殷勤也;

錦衣玉食,何侈費也;

佳人才子,嘲風詠月,何綢繆也;

雞舌含香,唾圓流玉,何溢度也;

一雙玉腕綰復綰,兩隻金蓮顛倒顛,何猛浪也。

既其樂矣,然樂極必悲生。

如離別之機將興,憔悴之容必見者,所不能免也。

折梅逢驛使,尺素寄魚書,所不能無也。

患難迫切之中,顛沛流離之頃,所不能脫也。

陷命於刀劍,所不能逃也;

陽有王法,幽有鬼神,所不能逭也。

至於淫人妻子,妻子淫人,禍因惡積,福緣善慶,種種皆不出循環之機。

故天有春夏秋冬,人有悲歡離合,莫怪其然也。

合天時者,遠則子孫悠久,近則安享終身;

逆天時者,身名罹喪,禍不旋踵。

人之處世,雖不出乎世運代謝,然不經兇禍,不蒙恥辱者,亦幸矣!


春秋隨話


甄士隱家破人亡,貧病交迫。上街散心,遇一跛道人唱了這首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上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上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瘋跛道人口唸此歌,甄士隱問道:"你滿口說些什麼?"那瘋道人笑道:"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兒,便名'好了歌'"。哪知,甄士隱聽了道士說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話後,頓覺大徹大悟,也隨之唱道:"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唱罷,甄士隱說:我這首算是對你好了歌的註解吧,於是甄士隱便隨瘋道人飄然而去。《好了歌》與《好了歌注》,都形象地勾勒出封建末世統治階級內部各政治集團,家族及其成員之間為權勢利慾明爭暗鬥,興衰榮辱迅速轉遞的歷史背景。無情地揭露出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敗壞,政治風雲的動盪,變幻,以及人們對當時社會秩序的深刻懷疑,失望。


hushouchang


一部《紅樓夢》中,有兩個預演的片花。一個是跛足道人的《好了歌》與甄士隱對它的註解;另一個是第五回警幻仙子曲演的判詞、曲子。只不過,《好了歌》和甄士隱的註解,詮釋的是《《紅樓夢》》的思想宗旨。而警幻仙子預示的是《紅樓夢》裡一些主要女子的命運、經歷和結局。



乍一看《好了歌》和甄士隱的註解,人們第一感覺,就是作者在宣揚一種老子和莊子的出世思想。

其實,我們完全誤會了曹雪芹。他宣揚的根本就不是出世,而是藉著“出世”的外衣,演義著發生在實實在在的人世間的紅樓女子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如果曹雪芹真要看破紅塵,了卻塵緣,他就不會寫這樣一部悲金悼玉的《紅樓夢》了。

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曹雪芹在經歷了曹家被抄家,人生大起大落之後。他一直在思考著,探討著人生,並想找到答案。

他從現實的生活中,強烈的感受到人生在世,變化無常。而且在很多情況下,是向著各自的相反方向發展變化著。他覺得,人生的命運不是自己的,而是有一種外力在推動著,掌握著。在“好”與“了”之間不斷追尋,謀求解脫。可他覺得自己實在無力,處於無可奈何之中。

曹雪芹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在不斷地追尋彷徨中,並沒有迷失自己。他沒有消極、悲觀,出世。他認識到,“好”不見得“了”,“了”不見得“好”。消極出世,解決不了問題,還是應該積極入世。

因而,他更加熱愛人生,讚美人生。他認為,以金陵十二釵為代表的眾多的女子,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愛的人。他為她們的不幸遭遇,留下了同情的熱淚。他要把他們的事記錄下來。於是,他便在“蓬牗茅椽,繩床瓦灶”中,“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寫就了這部千古奇書《紅樓夢》。




所以,《好了歌》真正講的是社會發展規律,人生規律。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物極必反。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條件下,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變化、發展,才是這個世界的本質。

悟透了這一點, 才真正懂得了《好了歌》的真諦。


自樂堂主


這首歌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一首看破紅塵的佳作。

曹雪芹借跛足道人之口,把人世間的人情冷暖與世事的變幻無常刻畫得淋漓盡致。

指出了願望與現實世界的矛盾,含有一定的的人生哲理。

不過其思想有點消極,宣揚了一種逃避現實的虛無主義思想,但也不能完全否定。

曹雪芹不過是借跛足道人之口,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儘管有一定的消極性,但在當時的社會是有價值的,就算是今天,依舊值得我們反思。

透過曹雪芹家族的興衰,可以從此歌體會到作者一生的思考,也就能理解作者為何有著這種虛無的思想傾向了。

從現實社會看來,也教育我們對名利、金銀、嬌妻、親情需要有合理的慾望,不過分苛求,一旦沉迷其中,往往帶來難以預料的苦果。

我是洞古鑑今,上述為個人見解,如果以上對您有所幫助,歡迎轉發,如有不當之處,也歡迎批評指正,共同探討!


洞古鑑今


你如何理解巜紅樓夢》中的《好了歌》?這首好了歌點出了紅樓夢的主題“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忽喇喇大地一片真乾淨。”好像一部巜紅樓夢》揭示了社會發展規律,好像人生都是這樣子的結局,好像富人和達官顯貴都是這樣子的結局。可是誰又能夠真正的看穿了去出家當和尚、尼姑呢?那畢竟是十分稀少的人群,而大多數人不都是像巜紅樓夢》中的達官顯貴一樣“爭錢嫌不多,爭官嫌不大”嗎?誰也知道當官不會長,錢多難守住的道理,但是具體到自己面對的時候又多少人不勇猛直前,而又後退的呢?

其實,當達官顯貴真正清醒的時候,也就是慘痛的跌倒的時候,自認為還是不如一個平凡老百姓好,那麼當他起來後是選擇當官呢?還是選擇當平頭老百姓呢?因此,只要你是一個正常的人,你就會選擇出人頭地,你就會選擇富貴的生活,一百首巜好了歌》也難以將你勸回去過清苦的日子。即使你自己願意這樣去過平頭老百姓的生活,你的家人不會同意,你的子女也不會同意。因為,世俗的眼光擺在那裡,只有達官顯貴才受人尊敬,而那些一事無成的平頭老百姓是不會受到人們尊重的,而且還會受到欺負的。這就是為什麼在奔向達官顯貴的路上,即使有很多人跌倒,但是仍然有大批的人會前撲後繼的。









因此,《紅樓夢》中的“好了歌雖然有勸世的目的,但真正來說又有多少人相信呢?


崑崙之柏



《好了歌》出自跛足道人之口。跛足煩人也很奇怪,他所度化的大多是無關緊要的人。無論是甄士隱,賈瑞,還是柳湘蓮都不是主角。不像癩頭和尚想度化的是薛寶釵,林黛玉,甚至賈寶玉被五鬼魘了,通靈寶玉也是癩頭和尚來通的靈。

《好了歌》不深奧,很容易明白。但解讀起來其實也很繁瑣。看甄士隱後邊做的註解,更是雲山霧繞,讓我們這些小白頭暈目眩。說穿了就是賈雨村偶遇村廟門前的那副對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我們用佛家的思想對應道家的思想,其實很容易通。白話就是,誰都知道神仙好,但能有誰幹脆的放下手中的一切去當神仙?。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明知道放下這些慾望能成仙,都不願意放下。人類的貪婪之大,連當神仙都誘惑不了。

成仙能不能不知道。但《紅樓夢》中四大家族,每一個都是貪得無厭,不知道縮手,放不下功名利祿,聲色犬馬的“祿蠢”


《金剛經》中說的明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功名,金錢,美色,兒孫,都不過是過眼雲煙,世人每日蠅營狗苟,鑽營自苦,沉迷其中,甚至給個神仙都不願意。可是到頭來呢?不過是荒草一堆。

奮鬥一生,到老了,會發現孝順兒孫不見了;嬌妻美妾隨人而去;人死了錢沒花了;當再大的官,也不過是三尺黃土一抔荒草!

而諷刺的是,只有痴心的父母,沒有孝順的兒孫;只有生時的甜言蜜語,沒有死後的堅貞不渝;只有生前嫌錢少,不知死後花不了;只有生前往上爬,不知站的高,摔的重,不禍及自己,也禍及兒孫!

勸君常縮手,早回頭,常留餘地,於己於人!


君箋雅侃紅樓


空空道人口中的《好了歌》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兒童可以當成兒歌來唱,大人可以當場笑話來聽,市井之人聽了哈哈大笑,有慧根的人如醍醐灌頂、大徹大悟。



這位瘋瘋癲癲的滿嘴荒唐的道人說盡了人世的無常和人性的荒謬,每個人都扛著慾望的枷鎖每個人卻都想著逍遙自在的生活,人是慾望的奴隸,大多數的時候人們將“慾望”這個詞包裝成個人崇高的理想而樂此不疲。一個有慾望的人和一個有理想的人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開闢疆土、永保社稷是帝王將相的理想,升官發財、福澤子孫這是達官貴人的理想,花前月下、形影不離這是才子佳人的理想,置辦房產,小富即安這是凡夫俗子的理想,五世同堂、兒孫繞膝這是苦心父母的理想,喝點小酒、一醉方休這是市井小民的慾望。”



人啊在不同階層不同處境當中會有各種各樣的追求,不管是聖賢君子的理想為大還是市井小兒的慾望為小,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出將入相和追求老婆兒子熱炕頭的意義是一樣的,他們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曹雪芹借瘋癲道人之口道出了人性的真實,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為功名利祿而不停奔波,喜怒哀樂常伴左右,得之欣喜若狂,不得焦慮萬分,但是人生最終還是要走向虛無。世人所追求的功名利祿到最後只能落得花落人亡兩不知。



在人世間有一種情況非常的荒謬,我們每個人都不會把鏡子裡拿不到的東西作為真實的事物,但是我們每個人卻在用畢生的精力去追求那些身後不必要的東西,每個人都把後者當成真實,這就是人生最大的荒謬!空空道人就是要告訴甄士隱:完美的人生要學會做減法,放下執念方能逍遙,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

紅樓夢裡的這首好了歌不僅是全書的隱喻,他還是曹雪芹在洞察人性和歷史的基礎之上對人的命運作出的終極思考,它不僅適用於過去,還適用於將來。這首歌超越了所有的時代具有極強的概括性,這就是好了歌的偉大之處。


頑石說名著


《紅樓夢》中跛足道人寫了一首《好了歌》,歌詞很簡單,大意是世人對功名利祿、嬌妻美女、子女兒孫最為牽掛。書中一個叫的甄士隱的讀書人對此還做了一首《好了歌注》,開頭兩句便是“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好了歌》所宣示的“好”就是“了”、“了”就是“好”這種人生觀,就是《紅樓夢》這部偉大文學著作的基調,我不願意簡單粗暴地為它貼上“消極主義”的標籤。

《紅樓夢》問世近三百年以來,其影響力持續不衰,《好了歌》被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熟知和吟誦,與作者對人生社會力透紙背的思考與認知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曹雪芹不是把人世的浮華與落寞看得這麼透,寫得這麼深,《紅樓夢》在世界的普及知曉程度,遠不會有這麼高。然而在我看來,《紅樓夢》的影響力持續不衰,更與十八世紀以來中國社會長時間積貧積弱、甚至國之不國有著極大的關係,消極主義滋生的主要土壤是一個社會沒有前途和希望。

一味以“好了”的態度觀照人生、實踐人生、遊戲人生和了卻人生,並非可取的態度,大家都消極厭世的話,家庭就沒有幸福,國家就不能生存,民族就沒有希望。更何況我們不能無視這樣一個亙古不變的事實:人類的繁衍是無法改變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孜孜不倦改變的,注意我們提的是“美好生活”而不是“奢侈生活”,“奢侈主義”甚至上升到了國家批判和打擊的範疇。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中國夢”即是一段大白話,更是一段大實話。“中國夢”對我鄉下七老八十的父母親生活的改變是實實在在的,幸福是真實的,而非虛構的夢,我相信一對歷經滄桑的老人的感受!


我們要讀懂《紅樓夢》和“好了歌”,但這只是對社會人生認知的第一層“悟”;在這一層基礎上,我們充分認識和牢記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會激發心中的第二層“悟”: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