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好了歌》?

解忧杂货店1874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出现在开卷第一回。

甄士隐家业破败后,来到乡下生活。结果遇到了“水旱不收,鼠盗峰起”,无法生存,只好变卖田地,投奔岳父。不料岳父是个卑鄙贪财之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骗了去。

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已经是走投无路了。一天,甄士隐拄着拐杖,在街上遇到一位“疯癫落脱、麻屣鹑衣”的跛足道人,给他叨念了这首“好了歌”。

跛足道人为甄士隐唱“好了歌”,是为了启发甄士隐“觉悟”,而甄士隐是个聪明的读书人,而且又有了家破人亡的经历,所以一听“好了歌”,马上就顿悟了。接着就为“好了歌”作了解注。

甄士隐的“好了歌”解注,进一步引申发挥了“好了歌”的思想。

(“好了歌”及解注,原文省略)

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从宗教的观点看,人生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美色,顾念儿孙,都是被欲念蒙蔽不“觉悟”的缘故。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才能有彻底的“了”,才会有彻底的“好”。

“好了歌”的消极色彩十分明显,但却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这种批判具有它的价值。

曹雪芹出生于上层封建世家,他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使他认识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的本质。于是,激起他强烈的愤懑,他要痛骂,他要诅咒。

“好了歌”就是作者在深厚的生活激情之中,愤世嫉俗的诅咒之歌。

这首歌放在全书的开头,就是为了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险恶气氛,也是对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




闫秀乐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诗歌的某些字的用法另人费解。   明明有四种情——功名,金银,姣妻,儿孙,为何用排他性的词汇——惟有和只有?——这两个词汇是唯一的意思。为什么呢?   为何第一个用惟,后面三个用只?有何用意呢?   如果,这是一首藏有别意的文字游戏呢?换个语气念一下,再补充一下隐含的文字(隐含的文字可以不念出来)。看看又是啥意思?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功名)!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功名)!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功名)!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真是出家入空门了?还是离开家去追求功名,参加公务员考试了?   甄士隐“出家”,并不是四样情全部落空的,是有姣妻的。——《好了歌》说得明明白白——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既然有忘不了的姣妻,怎会去做真神仙——出家入空门呢?   甄士隐原来能做个神仙一样的人,除了有老婆有女儿,更重要的是因为有钱!没有钱,神仙个屁呀!现在甄士隐只有老婆,其他都没了,还不快去考功名,做个公务员,把失去的都捞回来?脑子坏了才不去呢!——那是等死!  
 《红楼梦》一开始,就是一块开天辟地的女娲时代就存在的,有情的石头——情石!——人皆有情,何况人乎!   这是《红楼梦》的引子,可以看作情始(情石)——情,在天地之初,人类之始,就存在了,是天赋内禀。   这书接着的部分写的是林妹妹和宝姐姐来到贾家,这是有情的原因的。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情缘。   后面的部分是小说故事的展开,可以归结为——情浓。(都只为风月情浓!)


昭烈名臣


这“财色”二字,从来只没有看得破的。

若有那看得破的,便见得堆金积玉,是棺材内带不去的瓦砾泥沙;

贯朽粟红,是皮囊内装不尽的臭淤粪土。

高堂广厦,玉宇琼楼,是坟山上起不得的享堂;锦衣绣袄,狐服貂裘,是骷髅上裹不了的败絮。

即如那妖姬艳女,献媚工妍,看得破的,却如交锋阵上将军叱咤献威风;

朱唇皓齿,掩袖回眸,懂得来时,便是阎罗殿前鬼判夜叉增恶态。

罗袜一弯,金莲三寸,是砌坟时破土的锹锄;

枕上绸缪,被中恩爱,是五殿下油锅中生活。

只有那《金刚经》上两句说得好,他说道:“如梦幻泡影,如电复如露。”见得人生在世,一件也少不得,到了那结束时,一件也用不着。

随着你举鼎荡舟的神力,到头来少不得骨软筋麻;

由着你铜山金谷的奢华,正好时却又要冰消雪散。

假饶你闭月羞花的容貌,一到了垂眉落眼,人皆掩鼻而过之;

比如你陆贾隋何的机锋,若遇着齿冷唇寒,吾未如之何也已。

到不如削去六根清净,披上一领袈裟,参透了空色世界,打磨穿生灭机关,直超无上乘,不落是非窠,倒得个清闲自在,不向火坑中翻筋斗也。

富贵善良,是以摇动人心,荡其素志。

观其高堂大厦,云窗雾阁,何深沉也;

金屏绣褥,何美丽也;

鬓云斜軃,春酥满胸,何婵娟也;

雄凤雌凰迭舞,何殷勤也;

锦衣玉食,何侈费也;

佳人才子,嘲风咏月,何绸缪也;

鸡舌含香,唾圆流玉,何溢度也;

一双玉腕绾复绾,两只金莲颠倒颠,何猛浪也。

既其乐矣,然乐极必悲生。

如离别之机将兴,憔悴之容必见者,所不能免也。

折梅逢驿使,尺素寄鱼书,所不能无也。

患难迫切之中,颠沛流离之顷,所不能脱也。

陷命于刀剑,所不能逃也;

阳有王法,幽有鬼神,所不能逭也。

至于淫人妻子,妻子淫人,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种种皆不出循环之机。

故天有春夏秋冬,人有悲欢离合,莫怪其然也。

合天时者,远则子孙悠久,近则安享终身;

逆天时者,身名罹丧,祸不旋踵。

人之处世,虽不出乎世运代谢,然不经凶祸,不蒙耻辱者,亦幸矣!


春秋随话


甄士隐家破人亡,贫病交迫。上街散心,遇一跛道人唱了这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終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疯跛道人口念此歌,甄士隐问道:"你满口说些什么?"那疯道人笑道:"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哪知,甄士隐听了道士说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话后,顿觉大彻大悟,也随之唱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唱罢,甄士隐说:我这首算是对你好了歌的注解吧,于是甄士隐便随疯道人飄然而去。《好了歌》与《好了歌注》,都形象地勾勒出封建末世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势利欲明争暗斗,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背景。无情地揭露出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败坏,政治风云的动荡,变幻,以及人们对当时社会秩序的深刻怀疑,失望。


hushouchang


一部《红楼梦》中,有两个预演的片花。一个是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与甄士隐对它的注解;另一个是第五回警幻仙子曲演的判词、曲子。只不过,《好了歌》和甄士隐的注解,诠释的是《《红楼梦》》的思想宗旨。而警幻仙子预示的是《红楼梦》里一些主要女子的命运、经历和结局。



乍一看《好了歌》和甄士隐的注解,人们第一感觉,就是作者在宣扬一种老子和庄子的出世思想。

其实,我们完全误会了曹雪芹。他宣扬的根本就不是出世,而是借着“出世”的外衣,演义着发生在实实在在的人世间的红楼女子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如果曹雪芹真要看破红尘,了却尘缘,他就不会写这样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了。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曹雪芹在经历了曹家被抄家,人生大起大落之后。他一直在思考着,探讨着人生,并想找到答案。

他从现实的生活中,强烈的感受到人生在世,变化无常。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向着各自的相反方向发展变化着。他觉得,人生的命运不是自己的,而是有一种外力在推动着,掌握着。在“好”与“了”之间不断追寻,谋求解脱。可他觉得自己实在无力,处于无可奈何之中。

曹雪芹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在不断地追寻彷徨中,并没有迷失自己。他没有消极、悲观,出世。他认识到,“好”不见得“了”,“了”不见得“好”。消极出世,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应该积极入世。

因而,他更加热爱人生,赞美人生。他认为,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众多的女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他为她们的不幸遭遇,留下了同情的热泪。他要把他们的事记录下来。于是,他便在“蓬牗茅椽,绳床瓦灶”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就了这部千古奇书《红楼梦》。




所以,《好了歌》真正讲的是社会发展规律,人生规律。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变化、发展,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悟透了这一点, 才真正懂得了《好了歌》的真谛。


自乐堂主


这首歌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一首看破红尘的佳作。

曹雪芹借跛足道人之口,把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与世事的变幻无常刻画得淋漓尽致。

指出了愿望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含有一定的的人生哲理。

不过其思想有点消极,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但也不能完全否定。

曹雪芹不过是借跛足道人之口,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尽管有一定的消极性,但在当时的社会是有价值的,就算是今天,依旧值得我们反思。

透过曹雪芹家族的兴衰,可以从此歌体会到作者一生的思考,也就能理解作者为何有着这种虚无的思想倾向了。

从现实社会看来,也教育我们对名利、金银、娇妻、亲情需要有合理的欲望,不过分苛求,一旦沉迷其中,往往带来难以预料的苦果。

我是洞古鉴今,上述为个人见解,如果以上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如有不当之处,也欢迎批评指正,共同探讨!


洞古鉴今


你如何理解巜红楼梦》中的《好了歌》?这首好了歌点出了红楼梦的主题“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忽喇喇大地一片真干净。”好像一部巜红楼梦》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好像人生都是这样子的结局,好像富人和达官显贵都是这样子的结局。可是谁又能够真正的看穿了去出家当和尚、尼姑呢?那毕竟是十分稀少的人群,而大多数人不都是像巜红楼梦》中的达官显贵一样“争钱嫌不多,争官嫌不大”吗?谁也知道当官不会长,钱多难守住的道理,但是具体到自己面对的时候又多少人不勇猛直前,而又后退的呢?

其实,当达官显贵真正清醒的时候,也就是惨痛的跌倒的时候,自认为还是不如一个平凡老百姓好,那么当他起来后是选择当官呢?还是选择当平头老百姓呢?因此,只要你是一个正常的人,你就会选择出人头地,你就会选择富贵的生活,一百首巜好了歌》也难以将你劝回去过清苦的日子。即使你自己愿意这样去过平头老百姓的生活,你的家人不会同意,你的子女也不会同意。因为,世俗的眼光摆在那里,只有达官显贵才受人尊敬,而那些一事无成的平头老百姓是不会受到人们尊重的,而且还会受到欺负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奔向达官显贵的路上,即使有很多人跌倒,但是仍然有大批的人会前扑后继的。









因此,《红楼梦》中的“好了歌虽然有劝世的目的,但真正来说又有多少人相信呢?


昆仑之柏



《好了歌》出自跛足道人之口。跛足烦人也很奇怪,他所度化的大多是无关紧要的人。无论是甄士隐,贾瑞,还是柳湘莲都不是主角。不像癞头和尚想度化的是薛宝钗,林黛玉,甚至贾宝玉被五鬼魇了,通灵宝玉也是癞头和尚来通的灵。

《好了歌》不深奥,很容易明白。但解读起来其实也很繁琐。看甄士隐后边做的注解,更是云山雾绕,让我们这些小白头晕目眩。说穿了就是贾雨村偶遇村庙门前的那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我们用佛家的思想对应道家的思想,其实很容易通。白话就是,谁都知道神仙好,但能有谁干脆的放下手中的一切去当神仙?。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明知道放下这些欲望能成仙,都不愿意放下。人类的贪婪之大,连当神仙都诱惑不了。

成仙能不能不知道。但《红楼梦》中四大家族,每一个都是贪得无厌,不知道缩手,放不下功名利禄,声色犬马的“禄蠢”


《金刚经》中说的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功名,金钱,美色,儿孙,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世人每日蝇营狗苟,钻营自苦,沉迷其中,甚至给个神仙都不愿意。可是到头来呢?不过是荒草一堆。

奋斗一生,到老了,会发现孝顺儿孙不见了;娇妻美妾随人而去;人死了钱没花了;当再大的官,也不过是三尺黄土一抔荒草!

而讽刺的是,只有痴心的父母,没有孝顺的儿孙;只有生时的甜言蜜语,没有死后的坚贞不渝;只有生前嫌钱少,不知死后花不了;只有生前往上爬,不知站的高,摔的重,不祸及自己,也祸及儿孙!

劝君常缩手,早回头,常留余地,于己于人!


君笺雅侃红楼


空空道人口中的《好了歌》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儿童可以当成儿歌来唱,大人可以当场笑话来听,市井之人听了哈哈大笑,有慧根的人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



这位疯疯癫癫的满嘴荒唐的道人说尽了人世的无常和人性的荒谬,每个人都扛着欲望的枷锁每个人却都想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人是欲望的奴隶,大多数的时候人们将“欲望”这个词包装成个人崇高的理想而乐此不疲。一个有欲望的人和一个有理想的人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开辟疆土、永保社稷是帝王将相的理想,升官发财、福泽子孙这是达官贵人的理想,花前月下、形影不离这是才子佳人的理想,置办房产,小富即安这是凡夫俗子的理想,五世同堂、儿孙绕膝这是苦心父母的理想,喝点小酒、一醉方休这是市井小民的欲望。”



人啊在不同阶层不同处境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追求,不管是圣贤君子的理想为大还是市井小儿的欲望为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出将入相和追求老婆儿子热炕头的意义是一样的,他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曹雪芹借疯癫道人之口道出了人性的真实,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为功名利禄而不停奔波,喜怒哀乐常伴左右,得之欣喜若狂,不得焦虑万分,但是人生最终还是要走向虚无。世人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到最后只能落得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人世间有一种情况非常的荒谬,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把镜子里拿不到的东西作为真实的事物,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在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那些身后不必要的东西,每个人都把后者当成真实,这就是人生最大的荒谬!空空道人就是要告诉甄士隐:完美的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放下执念方能逍遥,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红楼梦里的这首好了歌不仅是全书的隐喻,他还是曹雪芹在洞察人性和历史的基础之上对人的命运作出的终极思考,它不仅适用于过去,还适用于将来。这首歌超越了所有的时代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这就是好了歌的伟大之处。


顽石说名著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写了一首《好了歌》,歌词很简单,大意是世人对功名利禄、娇妻美女、子女儿孙最为牵挂。书中一个叫的甄士隐的读书人对此还做了一首《好了歌注》,开头两句便是“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好了歌》所宣示的“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这种人生观,就是《红楼梦》这部伟大文学著作的基调,我不愿意简单粗暴地为它贴上“消极主义”的标签。

《红楼梦》问世近三百年以来,其影响力持续不衰,《好了歌》被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熟知和吟诵,与作者对人生社会力透纸背的思考与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曹雪芹不是把人世的浮华与落寞看得这么透,写得这么深,《红楼梦》在世界的普及知晓程度,远不会有这么高。然而在我看来,《红楼梦》的影响力持续不衰,更与十八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长时间积贫积弱、甚至国之不国有着极大的关系,消极主义滋生的主要土壤是一个社会没有前途和希望。

一味以“好了”的态度观照人生、实践人生、游戏人生和了却人生,并非可取的态度,大家都消极厌世的话,家庭就没有幸福,国家就不能生存,民族就没有希望。更何况我们不能无视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人类的繁衍是无法改变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孜孜不倦改变的,注意我们提的是“美好生活”而不是“奢侈生活”,“奢侈主义”甚至上升到了国家批判和打击的范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中国梦”即是一段大白话,更是一段大实话。“中国梦”对我乡下七老八十的父母亲生活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是真实的,而非虚构的梦,我相信一对历经沧桑的老人的感受!


我们要读懂《红楼梦》和“好了歌”,但这只是对社会人生认知的第一层“悟”;在这一层基础上,我们充分认识和牢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激发心中的第二层“悟”: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