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史:赤松德贊與唐代宗的交鋒(下)

吐蕃史:赤松德贊與唐代宗的交鋒(下)

|吐蕃史/週三更新/噠噠的馬蹄(撰文)|


吐蕃與唐朝的長安之戰結束後,吐蕃一方便撤回到了唐朝的"原、會、成、渭之地"並在此安營紮寨。

廣德二年(公元764)吐蕃放回唐朝使者李之芳,但是卻沒有派遣本國使者隨同來唐,這就代表著吐蕃一方不僅完全拒絕了唐代宗之前所提出的談判條件,而且也表示自己仍和唐朝處於戰爭狀態,已經不需要使者往來了。

然而,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唐王朝和吐蕃在"原、會、成、渭之地"對峙的時候,唐王朝的內部又出現了問題。由於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匹配再加上有心人的煽動,使得唐廷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僕固懷恩之間漸行漸遠,甚至已經到了離心離德,互相猜疑的地步。最終僕固懷恩這位"與賊百戰,闔宗死事至四十六人"的唐朝大功臣起兵反叛。隨後僕固懷恩更是和吐蕃、回紇兩方都取得了聯繫,並引吐蕃軍隊和回紇軍隊一同攻唐。

吐蕃史:赤松德贊與唐代宗的交鋒(下)

廣德二年八月,涇原上奏唐代宗稱"僕固懷恩引回紇、吐蕃十萬眾將入寇"。

由於此次來犯的不僅有當時唐朝周邊最強大的兩個異族政權,還有僕固懷恩這個對唐朝內部情況更為了解的嚮導,所以此次危險程度要遠遠大於上次吐蕃單獨的進攻。

唐朝一方也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接到涇原的上奏後便開始進行調兵遣將,"詔子儀帥諸將出鎮奉天。"但是由於雙方實力懸殊,所以郭子儀等人在和僕固懷恩所率領的聯軍交鋒時多采取"按軍不戰"的方法,進行積極的防禦,從而最終實現"彼以吾為怯,必不戒,乃可破也"的目標,並且在進行突襲時也主要針對僕固懷恩的軍營。

之所以會這麼選擇是因為僕固懷恩是此次進攻的主謀,只要將其擊潰,那麼吐蕃和回紇的軍隊在長期久攻不下的情況下再加上即將進入冬季不利於吐蕃和回紇軍隊的行軍作戰,他們便會選擇撤兵。

但是僕固懷恩在唐軍的突襲中並沒有受到損傷,所以形勢依然對唐朝一方不利,眼看唐王朝就要再次被拖入一場持久戰中。此時,河西節度使楊志烈挺身而出實施圍魏救趙的策略,將河西精銳全部交給監軍柏文達由其率領去攻打僕固懷恩的根據地靈州。

果然,僕固懷恩急忙回程來救,而隨著僕固懷恩的撤退,吐蕃和回紇的進軍又受阻所以兩方也紛紛撤兵回國。就這樣,唐王朝再一次度過了危機,但是河西一方卻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其中,河西精銳部隊損失了一半以上,而在事後楊志烈也沒有顧及到士兵的情緒。其在得知士兵損失慘重的時候,不僅沒有表示惋惜,反稱"此行有安京室之功,卒死何傷",這就直接使得手下的士兵與其離心離德,最終導致了在不久之後的吐蕃圍攻中,士卒不聽從楊志烈的調遣,使得涼州最後落於吐蕃手中。同時,涼州的丟失使得唐朝在河西地區的統治岌岌可危,因為唐朝和河西地區的通道隨著涼州的丟失也被吐蕃切斷了。

果然,在佔領涼州之後吐蕃對唐朝在河西的其他州縣發動了進攻。唐代宗大曆元年(公元766年),甘州、肅州失守;唐代宗大曆十一年(公元776年),瓜州被攻佔;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敦煌失守。

吐蕃史:赤松德贊與唐代宗的交鋒(下)

事實上,在此次抗擊吐蕃、回紇的進攻時,唐代宗已經開始釋放出希望和吐蕃議和的意思來了。因為在此次抗擊中作為唐朝軍隊主要統帥的郭子儀和李抱玉兩人的官銜中都有"通和吐蕃"的字眼,其中郭子儀是"充北道邠寧、涇原、河西已東通和吐蕃及朔方招撫使",而李抱玉則是"充南道通和吐蕃使"。

當時唐朝和吐蕃仍處於交戰中,而唐代宗也知道這一情況,但是其仍任命郭子儀和李抱玉為"通和吐蕃使",其中的深意一目瞭然。

不過在這裡要指出的一點是,吐蕃於該年除在僕固懷恩的引導下進攻唐朝關中地區以及在撤兵後又轉頭進攻唐朝河西地區之外,還曾在該年進攻唐朝劍南地區,當然也不排除是劍南節度使出動出兵進攻吐蕃以牽制吐蕃的東進,減輕關中一帶的壓力。當年高適當節度使的時候就曾採取這一措施,史稱"吐蕃陷隴右,漸逼京畿。適練兵於蜀,臨吐蕃南境以牽制。"至於廣德二年唐朝和吐蕃在劍南地區交鋒的起因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吐蕃在劍南地區並沒有討到好處,甚至反而付出了代價。

當時擔任劍南節度使的是嚴武,嚴武此人雖然性格暴躁,並且對劍南地區的管理也比較殘酷嚴苛,但是在行軍作戰上卻很是厲害。在廣德二年和吐蕃的交鋒中,嚴武先是"破吐蕃七萬眾,拔當狗城",隨後又"拔吐蕃鹽川城"。

吐蕃史:赤松德贊與唐代宗的交鋒(下)

吐蕃一方也看出了唐代宗的深意,再加上自己也需要一段時間進行休養並消化自己的收穫,於是吐蕃便也仿效之前和唐朝打交道時以議和為緩兵之計。因此,在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的時候便出現了下列情況,"(三月)庚戌,吐蕃遣使請和,詔元載、杜鴻漸與盟於興唐寺。"

事實上,唐朝所謂的"請和"就是吐蕃和唐朝就領土問題進行談判,而吐蕃一方也只是想麻痺一下唐朝,再加上唐朝也想緩和和吐蕃的關係,所以就出現了雙方很快訂立盟約的這一情況。但是郭子儀明顯看出了吐蕃的小心思,所以在唐代宗詢問他的看法時,郭子儀毫不掩飾地說道"吐蕃利我不虞,若不虞而來,國不可守矣。"之後更是"相繼遣河中兵戍奉天,又遣兵巡涇原以覘之。"

果然不出郭子儀所料,吐蕃在和唐朝簽訂盟約還不到六個月的時間,便再次和僕固懷恩聯合進攻唐朝,史稱"僕固懷恩誘回紇、吐蕃、吐谷渾、党項、奴剌數十萬眾俱入寇。"其中吐蕃一方更是派大將尚結息贊磨、尚息東贊、尚野息及馬重英四人率領二十萬軍隊直取唐朝奉天,一路勢如破竹,"邠州節度使白孝德不能御",至於在三月份和唐朝簽訂的盟約早被他們拋之腦後了。

唐朝一方也知道此次"來者不善",並且危險程度要高於去年的進攻,也迅速進行了調兵遣將。史稱"郭子儀自河中至,進屯涇陽,李忠臣屯東渭橋,李光進屯雲陽,馬璘、郝玉屯便橋,駱奉仙、李伯越屯盩厔,李抱玉屯鳳翔,周智光屯同州,杜冕屯坊州",甚至連唐代宗都"親率六軍屯苑內"並計劃御駕親征。

吐蕃史:赤松德贊與唐代宗的交鋒(下)

然而事實證明,"天命"還是站在唐朝這一邊的,先是僕固懷恩在行軍途中病逝,緊接著又是連日大雨使得吐蕃軍隊不能繼續行軍,最後只能"大掠京畿男婦數萬計,焚廬舍而去。"但是在撤軍途中又遭到唐軍追擊,史稱唐軍"破賊萬計。"等吐蕃撤退到邠州的時候,僕固懷恩之前聯繫的回紇軍隊也到了,於是兩方合軍再次入寇。

但是僕固懷恩已死,吐蕃和回紇之間缺少調和的人,雙方之間矛盾逐漸增加。最後,和回紇關係密切的郭子儀更是親往回紇大營進行勸說,使得回紇重新站在了唐朝一邊,這就使得攻守之勢頓時轉變。吐蕃一方得知消息後緊急撤退,但仍遭到唐朝和回紇的聯合追擊,史稱"斬首五萬級,俘獲人畜凡三百里不絕。"

自此以後,終唐代宗一朝,吐蕃和唐朝之間的關係轉變為時和時戰。對於吐蕃來說,此時其對唐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就是迫使唐朝一方主動求和並且答應與吐蕃以鳳林關為界,從而承認吐蕃之前所佔領的唐朝土地。

然而對於唐朝來說承認以鳳林關為界,就代表著放棄被吐蕃所分割開來的安西、北庭、河西等領土,這對於唐代宗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唐代宗採取了和吐蕃針鋒相對的策略,吐蕃來進攻的時候就採取以防禦為主攻擊為輔的策略,並且隨著和吐蕃的交鋒唐朝一方出現了大批優秀將領並且唐朝的抵抗能力也在不斷加強,對於吐蕃的和談條件,唐代宗則堅決拒絕,始終堅持吐蕃所佔領的以及其所覬覦的領土全部是唐朝領土。因此在唐代宗統治中後期,吐蕃和唐朝陷入了一種僵持狀態,雙方各不退讓。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在這一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繼位開始調整外交策略。

參考文獻:

《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冊府元龜》等。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