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史:赤松德赞与唐代宗的交锋(下)

吐蕃史:赤松德赞与唐代宗的交锋(下)

|吐蕃史/周三更新/哒哒的马蹄(撰文)|


吐蕃与唐朝的长安之战结束后,吐蕃一方便撤回到了唐朝的"原、会、成、渭之地"并在此安营扎寨。

广德二年(公元764)吐蕃放回唐朝使者李之芳,但是却没有派遣本国使者随同来唐,这就代表着吐蕃一方不仅完全拒绝了唐代宗之前所提出的谈判条件,而且也表示自己仍和唐朝处于战争状态,已经不需要使者往来了。

然而,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唐王朝和吐蕃在"原、会、成、渭之地"对峙的时候,唐王朝的内部又出现了问题。由于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匹配再加上有心人的煽动,使得唐廷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仆固怀恩之间渐行渐远,甚至已经到了离心离德,互相猜疑的地步。最终仆固怀恩这位"与贼百战,阖宗死事至四十六人"的唐朝大功臣起兵反叛。随后仆固怀恩更是和吐蕃、回纥两方都取得了联系,并引吐蕃军队和回纥军队一同攻唐。

吐蕃史:赤松德赞与唐代宗的交锋(下)

广德二年八月,泾原上奏唐代宗称"仆固怀恩引回纥、吐蕃十万众将入寇"。

由于此次来犯的不仅有当时唐朝周边最强大的两个异族政权,还有仆固怀恩这个对唐朝内部情况更为了解的向导,所以此次危险程度要远远大于上次吐蕃单独的进攻。

唐朝一方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接到泾原的上奏后便开始进行调兵遣将,"诏子仪帅诸将出镇奉天。"但是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所以郭子仪等人在和仆固怀恩所率领的联军交锋时多采取"按军不战"的方法,进行积极的防御,从而最终实现"彼以吾为怯,必不戒,乃可破也"的目标,并且在进行突袭时也主要针对仆固怀恩的军营。

之所以会这么选择是因为仆固怀恩是此次进攻的主谋,只要将其击溃,那么吐蕃和回纥的军队在长期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再加上即将进入冬季不利于吐蕃和回纥军队的行军作战,他们便会选择撤兵。

但是仆固怀恩在唐军的突袭中并没有受到损伤,所以形势依然对唐朝一方不利,眼看唐王朝就要再次被拖入一场持久战中。此时,河西节度使杨志烈挺身而出实施围魏救赵的策略,将河西精锐全部交给监军柏文达由其率领去攻打仆固怀恩的根据地灵州。

果然,仆固怀恩急忙回程来救,而随着仆固怀恩的撤退,吐蕃和回纥的进军又受阻所以两方也纷纷撤兵回国。就这样,唐王朝再一次度过了危机,但是河西一方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中,河西精锐部队损失了一半以上,而在事后杨志烈也没有顾及到士兵的情绪。其在得知士兵损失惨重的时候,不仅没有表示惋惜,反称"此行有安京室之功,卒死何伤",这就直接使得手下的士兵与其离心离德,最终导致了在不久之后的吐蕃围攻中,士卒不听从杨志烈的调遣,使得凉州最后落于吐蕃手中。同时,凉州的丢失使得唐朝在河西地区的统治岌岌可危,因为唐朝和河西地区的通道随着凉州的丢失也被吐蕃切断了。

果然,在占领凉州之后吐蕃对唐朝在河西的其他州县发动了进攻。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甘州、肃州失守;唐代宗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瓜州被攻占;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敦煌失守。

吐蕃史:赤松德赞与唐代宗的交锋(下)

事实上,在此次抗击吐蕃、回纥的进攻时,唐代宗已经开始释放出希望和吐蕃议和的意思来了。因为在此次抗击中作为唐朝军队主要统帅的郭子仪和李抱玉两人的官衔中都有"通和吐蕃"的字眼,其中郭子仪是"充北道邠宁、泾原、河西已东通和吐蕃及朔方招抚使",而李抱玉则是"充南道通和吐蕃使"。

当时唐朝和吐蕃仍处于交战中,而唐代宗也知道这一情况,但是其仍任命郭子仪和李抱玉为"通和吐蕃使",其中的深意一目了然。

不过在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吐蕃于该年除在仆固怀恩的引导下进攻唐朝关中地区以及在撤兵后又转头进攻唐朝河西地区之外,还曾在该年进攻唐朝剑南地区,当然也不排除是剑南节度使出动出兵进攻吐蕃以牵制吐蕃的东进,减轻关中一带的压力。当年高适当节度使的时候就曾采取这一措施,史称"吐蕃陷陇右,渐逼京畿。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至于广德二年唐朝和吐蕃在剑南地区交锋的起因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吐蕃在剑南地区并没有讨到好处,甚至反而付出了代价。

当时担任剑南节度使的是严武,严武此人虽然性格暴躁,并且对剑南地区的管理也比较残酷严苛,但是在行军作战上却很是厉害。在广德二年和吐蕃的交锋中,严武先是"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随后又"拔吐蕃盐川城"。

吐蕃史:赤松德赞与唐代宗的交锋(下)

吐蕃一方也看出了唐代宗的深意,再加上自己也需要一段时间进行休养并消化自己的收获,于是吐蕃便也仿效之前和唐朝打交道时以议和为缓兵之计。因此,在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的时候便出现了下列情况,"(三月)庚戌,吐蕃遣使请和,诏元载、杜鸿渐与盟于兴唐寺。"

事实上,唐朝所谓的"请和"就是吐蕃和唐朝就领土问题进行谈判,而吐蕃一方也只是想麻痹一下唐朝,再加上唐朝也想缓和和吐蕃的关系,所以就出现了双方很快订立盟约的这一情况。但是郭子仪明显看出了吐蕃的小心思,所以在唐代宗询问他的看法时,郭子仪毫不掩饰地说道"吐蕃利我不虞,若不虞而来,国不可守矣。"之后更是"相继遣河中兵戍奉天,又遣兵巡泾原以觇之。"

果然不出郭子仪所料,吐蕃在和唐朝签订盟约还不到六个月的时间,便再次和仆固怀恩联合进攻唐朝,史称"仆固怀恩诱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剌数十万众俱入寇。"其中吐蕃一方更是派大将尚结息赞磨、尚息东赞、尚野息及马重英四人率领二十万军队直取唐朝奉天,一路势如破竹,"邠州节度使白孝德不能御",至于在三月份和唐朝签订的盟约早被他们抛之脑后了。

唐朝一方也知道此次"来者不善",并且危险程度要高于去年的进攻,也迅速进行了调兵遣将。史称"郭子仪自河中至,进屯泾阳,李忠臣屯东渭桥,李光进屯云阳,马璘、郝玉屯便桥,骆奉仙、李伯越屯盩厔,李抱玉屯凤翔,周智光屯同州,杜冕屯坊州",甚至连唐代宗都"亲率六军屯苑内"并计划御驾亲征。

吐蕃史:赤松德赞与唐代宗的交锋(下)

然而事实证明,"天命"还是站在唐朝这一边的,先是仆固怀恩在行军途中病逝,紧接着又是连日大雨使得吐蕃军队不能继续行军,最后只能"大掠京畿男妇数万计,焚庐舍而去。"但是在撤军途中又遭到唐军追击,史称唐军"破贼万计。"等吐蕃撤退到邠州的时候,仆固怀恩之前联系的回纥军队也到了,于是两方合军再次入寇。

但是仆固怀恩已死,吐蕃和回纥之间缺少调和的人,双方之间矛盾逐渐增加。最后,和回纥关系密切的郭子仪更是亲往回纥大营进行劝说,使得回纥重新站在了唐朝一边,这就使得攻守之势顿时转变。吐蕃一方得知消息后紧急撤退,但仍遭到唐朝和回纥的联合追击,史称"斩首五万级,俘获人畜凡三百里不绝。"

自此以后,终唐代宗一朝,吐蕃和唐朝之间的关系转变为时和时战。对于吐蕃来说,此时其对唐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迫使唐朝一方主动求和并且答应与吐蕃以凤林关为界,从而承认吐蕃之前所占领的唐朝土地。

然而对于唐朝来说承认以凤林关为界,就代表着放弃被吐蕃所分割开来的安西、北庭、河西等领土,这对于唐代宗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唐代宗采取了和吐蕃针锋相对的策略,吐蕃来进攻的时候就采取以防御为主攻击为辅的策略,并且随着和吐蕃的交锋唐朝一方出现了大批优秀将领并且唐朝的抵抗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对于吐蕃的和谈条件,唐代宗则坚决拒绝,始终坚持吐蕃所占领的以及其所觊觎的领土全部是唐朝领土。因此在唐代宗统治中后期,吐蕃和唐朝陷入了一种僵持状态,双方各不退让。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在这一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继位开始调整外交策略。

参考文献:

《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