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繫贛南採茶戲

“我來辦!”
  鄒福秀今年68歲,江西石城縣人,她原是一位農村婦女,在石城老家辦過民間燈綵劇團。20多年前,她隨兒子到贛州市幫著帶孫子。一個夏日的晚上,鄒福秀和平常一樣,忙完家務後就來到不遠處的公園,和許多老年人一起唱歌、跳舞、學戲。與往日不同的是,平時教戲的老師那天情緒低落。鄒福秀瞭解到這位老師是贛縣一家民間劇團的成員,由於投資人經濟困難,劇團無法維持,已經到了要關門散夥的境地,他因此心裡非常失落。

情繫贛南採茶戲


  不知道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驅使,鄒福秀當場脫口而出:“我來辦!”於是,鄒福秀從一位賦閒在家帶孫子的老嫗,變成了贛州客家採茶劇團的團長。
  20多年來,鄒福秀帶領劇團深入農村、廠礦、部隊為廣大工農兵演出,並在贛州市長期租用一個劇場,一年365天除開劇團下鄉外,每天都堅持演出。贛州客家採茶劇團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民間採茶戲一面耀眼的旗幟。
  “這劇團不能散。得辦下去!”
  缺錢,缺人,缺場地!身為團長的鄒福秀每天一睜開眼就開始為著這“三缺”張羅,真是費盡了艱辛。

情繫贛南採茶戲


  最讓鄒福秀頭疼的就是找錢。1700元、500元,這兩個普通的數字是劇團在贛州期間一天的開支和收入。一天兩天還能夠堅持,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鄒福秀竟然也這樣堅持下來了。積蓄花光了,她就花兒子給的養老金:養老金貼完了,她就花女兒給的旅遊經費……
  經費的不足還可以想方設法把家底搭進去,可人才的青黃不接則經常讓鄒福秀無計可施。劇團長期處於人手不足的境地,每一位成員都是多面手,這其實也是被逼無奈。劇團好不容易培養出了幾個有潛力的年輕演員,他們卻因為收入低等原因跑到沿海城市去打工了。由於人員流動頻繁,劇團成員一直不能固定,平時保持著十六七人,最多時也不過二十餘人,絕大多數人都身兼多職。團長鄒福秀在沒人演沒人唱的時候,就自己粉墨登場。
  讓鄒福秀操心的還有場地問題。受經費制約,劇團一直沒有一個固定的排練和演出場所,為此他們在居家小院和公園排練過,也在陰暗潮溼的火車站地下室待過。他們後來在市區租下一個劇場,才有了一個固定的場所。

情繫贛南採茶戲


  多年來,鄒福秀帶她的劇團走遍了贛南的鄉間地頭,看一場喜歡的贛南採茶戲已經成了許多村民們生活的一部分。看著臺下一張張充滿期待的臉,鄒福秀總說:“壓力再大,再辛苦,這劇團不能散,得辦下去!”
  “我虧的是錢。贏的是精神!”
  有人問鄒福秀:“這麼多年來,你把自己所有的積蓄和兒女們給的旅遊、養老的錢全部投入了劇團,加起來已經近200萬元。可劇團一直處在虧損狀態。你怎麼看?”
  鄒福秀回答:“我虧了。百姓沒虧。我虧的是錢,贏的是精神!”
  5元錢,當今幾乎買不到什麼了。而在贛州客家採茶劇團,人們卻可以買到一張門票,享受一場文化大餐。在一張電影票動輒六七十元,一張戲票動輒幾百元的當下,鄒福秀卻一直堅持著5元的票價。她說,來看戲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還有許多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他們賺錢也不容易。
  鄒福秀帶領她的劇團能堅持20多年,離不開家人的支持。“我很感謝我的家人,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我根本就無法想象能夠堅持到今天。”說起家人,鄒福秀總是眼眶含淚。老伴起初對鄒福秀辦劇團很不理解,後來也受到感染。不但主動攬起了家務,還出錢出力支持鄒福秀的事業,成了她家庭與事業的好幫手。20多年來,鄒福秀全家沒有出外旅遊過一次,夫妻倆甚至沒有好好地散過一次步。兒女們也理解傾心於贛南採茶戲事業的母親,他們看見了鄒福秀辛苦背後洋溢的幸福。


  鄒福秀沒有依賴政府的經費投入,卻開拓出一大片演出市場;沒有人指派她把採茶戲送到村寨,她卻常年奔波在鄉鎮山寨。鄒福秀走出了一條贛南採茶戲的傳承弘揚之路。

作品來源《老友》雜誌2014年第4期,作者劉柳、魏橋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