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電影如何詮釋冀中抗戰的“三通”

“三通”,是抗戰時的冀中軍民在對敵鬥爭中摸索總結出來的。其內容是為 “天通、地通、院戶通”,也稱作“房上通、地下通、家家通”。

冀中的“三通”,有一個從鬥爭中、特別是從失敗中逐步完善的過程。因為冀中地區一馬平川,沒有高山密林可資掩護,在敵強我弱的當年,極利於敵而不利於我,於是便不得不利用地道等與敵周旋。最初的地道只是各家各戶用於儲存白菜、蘿蔔的地窖,鬼子來了,才作為藏身之處,俗稱“蛤蟆蹲”,既小,而且也哪都不通哪,被敵堵在裡面就是一個死。吃了很多虧以後,冀中軍民在此基礎上開挖了地道。最開始仍然是各家挖各家的,後來便張家挖到趙家,趙家挖到李家,一家一家就挖通了。挖通了的好處是,當敵人封鎖了張家的洞口,就可以通過地道轉移到李家或趙家或別的誰家的地道中隱蔽或脫逃。冀中軍區對此進行了總結,繼之推廣。這就是地下通。

冀中抗戰的“三通”是咋回事?看老電影如何詮釋

冀中無山,農家的房頂便成了制高點,村落防禦作戰便少不了要佔領高房工事。但村民的房都是獨立的,在房頂無法機動兵力,若從這家的房頂到那家的房頂,還必須得從房上下來,穿到那家再上房。這當然十分的不便。後來便根據作戰的需要,結合冀中村落民房密集的特點,在高房上預備了可以搭到鄰家房頂的梯子,作戰需要時,可以直接從這家的房頂踩著梯子到那家的房頂。被總結和推廣後,便形成“天通”,也叫“房上通”。

所謂院戶通,也有個過程。當年冀中的村落戰較多,因為敵強我弱,敵人往往用密集的火力封鎖主要的街道、路口,使我難以沿街道機動兵力。可大街上不能通過,也不能老是憋在一家一戶等著敵人上門呀!於是便採取掏牆挖洞的辦法,打通相鄰農家的隔牆,從這一家穿到那一家,從第二家再穿到第三家、第四家,就這樣一家一家穿越著轉戰。後來發現了這個辦法好使,便動員全村的百姓事先將相鄰各家的院牆開出暗門,平時用農具等雜物掩蓋起來,待我部隊與敵巷戰時,根據需要可以不用走出大門,也能通過暗門很方便地避開敵人的火力封鎖,機動兵力。“院戶通”便也成了全冀中推而廣之的鬥爭策略之一。

這是人民戰爭的智慧結晶。也是讓敵人逼出來的。

關於這個“三通”,老電影中是有表現的。京劇《平原作戰》第三場,李維康扮演的小英有一句臺詞:“趙排長臨走時還說,往後的各村,要房上通、地下通、家家通。”

冀中抗戰的“三通”是咋回事?看老電影如何詮釋

老的軍教片《地道戰》後半部分,就是反攻黑風口據點前的最後一次村落防禦戰鬥中,有一段旁白:“敵人依靠現代化的武器,我們依靠有高度革命覺悟的人民群眾;你發揮你的優勢,我發揮我的優勢;你有你的一套打法,我有我的一套打法。從屋內到房頂,從地面到地下……”配合這個旁白的,是民兵們從地道中躍出,穿過這家的隔牆暗門到了另一家,又從這一家的房頂,踩著梯子轉到了第三家,然後又是第四家、第五家。大概有一分多鐘的一個長鏡頭,很完整地詮釋了冀中武裝鬥爭的“三通”。

《小兵張嘎》中也有一處比《地道戰》還長的長鏡頭表現“三通”。羅金保帶著想俘虜他卻反被他俘虜的嘎子第一次回部隊駐地,先是從一家小飯館的前門進入,穿過後門,扒開一堆葦草和農具掩蔽著的暗門,到了另一家,走過一條狹長的小巷,又從這家的牆角攀上房頂,從房頂又到了第三家,從房頂上下來,這才來到了區隊部駐地。“院戶通”和“房上通”在這裡被表現的淋漓盡致。

和《地道戰》相比,《小兵張嘎》表現的只有“兩通”,即“院戶通”和“房上通”,沒有“地下通”。這是因為,影片表現的白洋淀地區,水層淺,挖不成地道,故而冀中的“三通”在澱區變成了“兩通”。影片這樣的處理與史實十分的吻合,由此可見老藝術家獨具的匠心。

冀中抗戰的“三通”是咋回事?看老電影如何詮釋

《小兵張嘎》中表現的“兩通”這一長鏡頭沒有對白,沒有旁白,也沒有字幕。影片沒有一個字的關於“三通(兩通)”的直白說教,純純粹粹的電影畫面語言,其藝術手法深邃而又含蓄。就像一壺陳年的老酒,喝第一口沒什麼味,越品才越有味道。

類似這樣的表現,《平原游擊隊》《衝破黎明前的黑暗》等冀中抗戰題材的老電影中,也有。

前幾年重拍的《雙槍李向陽》《小兵張嘎》等電視劇中,當然不會看到這樣經典的鏡頭了。如今這些編導、戲子們,別說藝術的再現了,對於民族的那段歷史,對於老一輩藝人那身的功夫,他們能不能看懂都夠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