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麒麟芯片需要臺積電代工,華為自己建廠生產有多大困難?

高山流水7777777


我是柚子搞機,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華為自己生產芯片的難度不亞於此。海思是中國大陸最出色的手機芯片設計者,其研發的麒麟900系列芯片與高通的驍龍芯片差距越來越小,甚至有些方面已經超過了高通。但能設計芯片不代表能生產芯片。蘋果的芯片也是找代工廠生產的。


技術方面

目前大陸生產芯片的製程技術無法滿足華為的需要。(中芯國際僅能生產14nm製程的芯片)。技術方面,華為短時間就很難解決。

資金方面

一般來說,建立芯片工廠生產線要耗費上百億美元。2017年全球半導體資本支出達到了699億美元,可見芯片製造是一頭吞金獸。


人才方面

芯片生產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能的勞動力和化工、機器維修等專業技師。在國內,這方面的人才奇缺。

設備方面

國內無法獲取生產7nm的光刻機。



所以華為很難自己生產芯片。我期待中國能在芯片方面早日彎道超車!!!


以上是我的觀點,如果你覺得還滿意的話,動動你的手指,贊一個!你有不同的觀點或者更好的答案可以留言或評論,我們相互交流學習。


三七懟科技


代工廠看起來簡單,但是無論從技術、資金投入,還是員工培訓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而且利潤率並不高,華為不需要自己建廠,自己建廠反而會削弱華為的整體技術影響力。

1、代工廠需要突破美國的技術門檻

芯片生產必須要ASML的光刻機,光刻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不能賣給中國的,因為美國對技術出口有要求,儘管目前我國已經可以買最新的光刻機,但不知道什麼時候,美國還可能會做一些限制。

2、巨大的資金投入

代工廠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比如光刻機ASML最新款需要超過1億美金,也就是7億人民幣,價格很貴,而且除此之外還需要巨大的廠房容納幾十萬員工,還需要巨大的設備,這至少是上百億的成本投入。

之前臺積電遭遇病毒入侵,就很多產線全部停止工作,虧損了超過20億人民幣。

3、華為技術是核心,投入代工廠會分散精力

全球化時代,業務是專業化的,每個公司只做一部分的內容,精細化去技術研發和運營,術業有專攻。華為的核心優勢是技術,如果做代工廠,那資金和人員都會分散,這對於華為來說性價比遠不如提高技術來的迅速。

你認為華為和蘋果為什麼都讓臺積電代工呢?


毛琳Michael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華為在國際市場的地位越來越高。而華為之所以可以從諸多國產手機中脫穎而出,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華為採用的是自主研發的處理器。
華為的麒麟芯片需要臺積電代工這個問題主要是涉及到半導體制程工藝,就目前來看,最先進的半導體生產工藝,壟斷在美國的英特爾、韓國的三星、中國臺灣的臺積電手中。並非華為沒錢沒投入,而是如今的華為也並不具備生產芯片的實力。芯片製造與芯片設計完全不是一回事,生產芯片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資,關鍵問題是技術束縛不易突破。即使強大如蘋果,最終還是要臺積電代工。而且,顯然芯片製造並不是華為的強項,貿然入圍或許會對主力產業造成消極影響。
而目前華為的麒麟 970 芯片,其工藝製程是 10nm,類似的還有 16nm ,20nm 等,那些 20nm、16nm 什麼的到底代表了什麼。其實這些數值所代表的都是一個東西,那就是處理器的蝕刻尺寸,簡單的講,就是我們能夠把一個單位的電晶體刻在多大尺寸的一塊芯片上。手機處理器不同於一般的電腦處理器,一部手機中能夠給它留下的尺寸是相當有限的。蝕刻尺寸越小,相同大小的處理器中擁有的計算單元也就越多,性能也就越強。這也是為何廠商會頻繁強調處理器製程的原因。同時,隨著頻率的提升,處理器所產生的熱量也隨之提高,而更先進的蝕刻技術另一個重要優點就是可以減小晶體管間電阻,讓CPU 所需的電壓降低,從而使驅動它們所需要的功率也大幅度減小。所以每一代的新產品不僅是性能大幅度提高,同時還有功耗和發熱量的降低。而華為的麒麟 970 芯片,其工藝製程是 10nm,可見其性能有多高,帶來的用戶體驗有多爽。
所以,對於不在專業領域的事情,交給代工廠無可厚非,只要核心的芯片設計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好,未來如何發展,交給時間吧。總之,目前是看好華為的。
更多交流歡迎留言評論 !

stormzhang


首先,生產芯片的難度肯定比設計創造芯片的難度小得多,所以華為能夠設計麒麟芯片,生產芯片的能力絕對是有的。

那麼,華為為什麼不做呢?

當然是為了利益考量啦。

第一、做頭部,做利潤最高的部分。就像宇宙無敵的世界第一水果公司,只負責創意,然後所有的生產製造零部件以及組裝都外包出去。蘋果只做了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工作,但是卻拿了整個利潤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海思麒麟芯片同理。

第二、風險大。老胖子的跨年演講時間的演講裡也講了諾基亞倒閉的重要原因,建廠房買一大堆生產設備,這得花無數的錢,萬一迭代,被拖死的是自己。

第三、華為如果要做肯定是有這個實力的。但自己生產肯定會有好幾年的磨合期質量肯定會參差不齊,幾年的時間只有大量的付出而回報很小,即使過了磨合期也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還不如外包出去呢。


能生產芯片的廠家不少,難度不是很大!

但是真正能設計芯片,並且芯片質量很好的廠家,全世界不會超過一個手的數量!!

華為牛逼!!


你海盜大爺


這種問題體現出你(提問者)的意識有一定的問題。。。現在是國際化(縱向)與產業鏈(橫向)大分工,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做某個產品的全產業鏈,也做不了。。。

比如華為,你是不是也要求華為產的路由器的鐵皮機箱也要華為自己能生產了,我可以斷定華為在鋼鐵煉製和機箱成型方面的技術儲備基本為零,也就是華為雖然很高科技,但是華為真的做不了機箱。

這個問題延伸到其他產業,比如一談國產飛機,就有人噴發動機,說中航商飛只是造了殼子,照他這麼說,波音也只是個造殼子的,空客也是,,如果只是造殼子那麼簡單,為啥全球只有兩家? (我們先忽略其他小公司) 。。。波音,空客,商飛在做什麼? 答案是:產品集成,並向市場提供可直接使用的成品。。

像蘋果,華為,小米也是這樣的企業。。他們依賴高通提供的零件是一種理所應當的事情(當然由於市場不是完全市場,你可以買不到你想要的零部件,具有產業鏈把控能力也很必要,要麼有多家供應商,要麼部分自研)。。。高通再牛,他也無法為最終消費者提供成品,一件都提供不出來。。。。成品廠商容易被上游廠商(零部件廠商)卡脖子,,,上游廠商也容易被成品廠商拋棄。。。所以上游和下游,誰更厲害,和你是上游還是下游沒有關係,還是看市場對你的需要(依賴)程度。。。

臺積電就是專門做芯片代工的,,華為自己只設計,然後找臺積電代工,可以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難道先花10自建工廠,之後再生產。。。公司講求效益,得盈利。。。。


Kapu


在3G、4G時代,高通風光了十來年;在5G時代,高通依然會如魚得水!

高通不光在通訊網絡領域吃香的喝辣的,在智能手機芯片領域也是胡吃海喝!一直以來,中國的眾多手機廠商都被高通擄走鉅額的多層“高通稅”!

就連高通這樣的傳統芯片設計巨頭,都沒有自己的芯片製造廠!

華為作為芯片設計領域的年輕新星,也沒實力去創建自己的芯片製造廠!



到底芯片製造廠有什麼護城河呢?以至於讓高通、華為都如此敬畏?

1.定位和屬性

作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華為在智能手機和物聯網領域的定位更偏向於輕資產的軟件公司,而非重資產的製造公司。

只有聚焦於技術突破,才能擁有更強大更自主的核心競爭力和更多的市場份額。

如果再分兵、分財去建芯片製造廠,就會拉長業務戰線,就像貪心猴子摘玉米最後一個都不剩,魚與熊掌難以兼得啊!

2.中國大陸的芯片製造水平落後

中芯是中國大陸最好的芯片製造公司,可也只能進行28nm的芯片製造,而且良品率略低!近幾年一直在突圍的14nm工藝還未能商用!如果華為自建芯片製造廠,二三年內最多也就是中芯的水平!





中國臺灣省的臺積電已經是7nm量產,預計2020年可以5nm量產;等到中芯完成14nm量產,也許臺積電已經可以5nm量產了!

為何大陸芯片公司和臺積電差距如此之大?

(1)術業有專攻,臺積電幾十年如一日,聚焦半導體技術,前前後後投入了幾千億,才有了今天的局面!中國大陸芯片製造廠起步較晚,人才也較為匱乏,近幾年也只能高價從外企引人!

(2)臺積電製造代工的華為麒麟980人工智能芯片,是需要在不足一平方釐米的空間上放一百多億個晶體管,需要上百個領域的幾千名高精尖製造業人才!華為雖然人才濟濟,可如果分兵多處(已經分兵通訊設備、智能手機、芯片、操作系統、物聯網),分到每一個新領域的人才的研發能力,就會大大降低!更何況,華為擁有的大部分是研發設計類人才,而非在工廠一線的高精尖操作人員!

(3)在芯片製造工藝中,需要用到光刻機等高精尖設備,而光刻機是由荷蘭ASML壟斷的,賣給中國大陸芯片公司的都是超低配的光刻機,根本就造不了最先進的芯片!



中國曾出幾十億天價想要購買一臺品級好一點的光刻機,都被果斷拒絕;除了美日韓等施壓因素外,還有就是怕中國掌握了光刻機的核心技術後又會把光刻機搞成白菜價!

所以,即使華為海思能設計出性能最好的麒麟芯片,中芯也造不了,只能由臺積電代工!

3.早在幾年前,華為就已經投資了中芯國際,共同努力突破14nm工藝!所以,華為沒有必要自建芯片製造廠!

即使是ASML這樣的公司,他們的零配件也是來自於世界各地,難道他們要去自建工廠,生產所有的零配件嗎?做不到!也沒必要!

華為也一樣,智能手機是個龐大的心態圈,各個國家的不同企業都在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只有做好自己的核心業務,才能維持生態圈的相對平衡!

華為專注於芯片研發設計,中芯和臺積電專注於芯片製造,各司其職就好!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轉發……

請關注“遇見未來人”,讓我們一起遇見正在發生的未來!


浩子哥觀世界


我是科技數碼隨時答,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華為的麒麟芯片需要臺積電代工,華為自己建廠生產有多大困難?

自己建廠沒有什麼多大的難度,直接選址建工廠引進設備就好啦!但是建設出來之後呢!難打只有給自己家的處理器代工嗎?這個顯然是不現實的,畢竟現在有三星,臺積電這樣的專業生產廠家,就像蘋果處理器從發展至今為什麼不自己建廠,現在也是找臺積電或者是三星代工呢!其實就是因為成本的問題啦!

製造工藝的難度

目前來說的話,因為麒麟970處理器採用的是10nm工藝製程,980處理器採用的是7nm工藝製程,這個芯片的生產,最關鍵是需要光刻機。光刻機所屬的半導體加工業,基本都是被荷蘭ASML 壟斷。ASML,一家提供半導體制造設備的供應商,在大眾眼裡是名不見經傳的公司,但對於從事半導體行業的朋友而言,這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行業壟斷巨頭。

下圖是 ASML 的光刻機,可用於生產芯片,每一臺都是天價▼

能生產 10nm 工藝的英特爾、三星和臺積電,這三家芯片生產商都是從 ASML 進口高端的光刻機,才能生產 10nm 的芯片。我國的芯片生產商,比如中芯國際等晶圓廠,其光刻機主要也是來自 ASML。

當然我們知道之前根據條約規定,不能向中國提供10nm以下的光刻機,但是現在可以啦!中國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中芯國際,已經正式向歐洲半導體設備製造商ASML訂購一臺1.2億美元價格的EUV光刻機。

總結

目前來說只有三星和臺積電可以生產7nm工藝製程的芯片,當然現在包括中芯國際,剛才已經提到了如果建廠的話成本的投入很大,華為現在在研發能力每年200億的投入,如果在自己建廠投入生產的話,勢必要花費更大的精力,人力物力,來投入。

因為我們看到了光刻機只有荷蘭ASML提供,而且需要專業的人員去操作,以及中期的維護以及前期的積累,就算是購買回來之後,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調試運行等等,其實這樣長期算下來的是不划算的,畢竟華為的現在經歷還有在通信業務,以及手機業務,以及自研處理器等等,所以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在現階段去自己去建廠。

總體來說的話,其實芯片的生產也是需要積累和經驗的,就像同樣是做屏幕,國內的天馬和京東方為什麼和三星有差距呢!同樣是一樣的產品和生產設備,這就是不光光是設備問題的原因啦!


回答完畢

點贊很容易,評論顯真情!以上就是我的建議和觀點,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或者是更好的答案可以留言,我們互相交流和學習,也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幫到正在看問題的你

科技數碼隨時答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說實話,大家不要以為芯片代工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不要以為把裝備買齊了就能自己生產了,其他啊領域代工可能比較簡單,但是芯片領域絕對不簡單。

有人說,關鍵在於ASML不能賣給中國,那是假的。中國向ASML買了最新的光刻機,中國是能夠買到的。

但是並不意味著你買了光刻機就行了。UMC和Globalfoundries(格羅方德)都能買到光刻機,但是他們先後宣佈放棄7nm製程及更先進工藝的研發。因為芯片代工行業的技術含量非常高。

所以說,即使你建廠了,還要很長時間去專研攻克關鍵技術。

前段時間臺積電因為遭病毒入侵導致三大產線全部停擺,這導致臺積電停工幾天,然而這幾天的損失高達17.4億人民幣。你可以想想臺積電有多值錢了。如果要建廠的話,上百億的投入可能免不了~

不要說華為,蘋果的芯片也是找代工的。

說實話,術業有專攻,芯片代工不是華為的專長。華為還不如把資源放在自己的主營業務上。而且國內也有廠商在這一方面的工作,可以投點錢,佔點股份先觀望一下。


太平洋電腦網


華為真想幹個代工廠不是沒有可能,錢、人、設備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難,關鍵是這麼做有沒有性價比,是否符合華為本身的戰略。


建晶圓廠是個很費錢的生意,也就是所謂的“重資產”,不僅要有廠房和無塵車間,還要買光刻機、刻蝕機等一系列設備,投資巨大。臺積電今年在南京開業的晶圓廠兩年就投資了30億美元,還只能生產16nm的芯片。


華為不是沒有錢,2018年華為投入研發的費用就有150億-200億美元,但要不要把這些錢拿出一部分出來投資晶圓廠和華為本身的定位有關。


華為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家通信廠商,主攻運營商業務。後來逐漸發展出了企業事業群和消費者事業群,但它的核心還是「通信」,並不是一家芯片製造公司。


華為的研發費用大部分都被用在了和通信相關的核心技術領域,比如Polar碼的商業化,5G核心專利、基帶等等。即使是在芯片行業,華為涉及的也是產業上游的芯片設計領域,而非中下游的芯片製造。


即使現在華為決定開始建廠造芯片,目前中國大陸芯片製造的龍頭企業中芯國際也只不過能在明年量產14nm的芯片,華為要超過中芯國際的水平造出7nm的芯片在短時間內幾乎不存在可能性。


我們要擯棄一種思維,就是什麼都想自己做,尊重產業分工才是正確的思路。中芯國際未來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的概率遠大於華為自己從頭開始,與其讓華為去投資晶圓廠,不如繼續讓臺積電代工,等待中芯國際的趕超。


所以討論華為建廠的出發點可以理解,只是不太現實,畢竟辦企業不是過家家,需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也需要和外部進行必要的合作,否則就成了另外一種自我封閉了。



高挺觀點


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做任何事不能貪大而全,全球化時代,應該發揮所長,進行國際分工合作。否則,什麼都自己做,不與其他國家企業合作,跟100年前閉關鎖國不一樣了嗎?

不能跟三星這樣企業直接對比,三星可以說是集整個韓國的人才和資源走到現在的,比我國企業早發展幾十年,還有美國的支持。再過幾十年呢?

看看高通,芯片也是找代工生產的,自己設計的處理器芯片還用了ARM授權的IP核,嚴格來說,他也不是自主的吧,但是高通在通信行業有很多領先的專利技術。

華為經過幾十年發展,已經逐步實現部分自主化了,相信以後會更好。這不僅需要華為努力,而是全中國所有企業都要去做的,做好各方面國產化,互相配套。

關鍵技術自主化,非關鍵技術全球分包,但不放棄國產能力。

在看評論時,發現驚現一種觀點:因為(部分)臺灣人認為(臺灣)不是中國的,所以不能提臺企就是中國的。臺灣是不是中國的你們是看部分臺灣人的態度來定的嘛?不知道你們是被洗腦了還是賣國打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