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六安大別山民歌小調《八段錦》

由於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歸屬地的爭論,使得小調《八段錦》越發引起大家的關注。特別是在六安大別山民歌被成功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後,許多人開始對六安大別山民歌小調《八段錦》提出了疑問。通過我的走訪、調查和研究,覺得可以對它作一個淺薄的解釋了。

《八段錦》為何擁有這樣一個奇怪的名字呢?我們大家都知道六安大別山民歌多是望風采柳,取名方法也很簡單。好似《詩經》中的詩名一樣,六安大別山民歌從主題內容裡隨意揀出一句為名的現象很多。但這裡不能忽視一些以數字為名的特例,如《十二點紅》、《四季飄》、《十杯酒》、《十恨》、《五更鼓》等等。那麼,《八段錦》的命名也是這樣與敘述內容有著本質的聯繫麼?不是的。《八段錦》這個名字在很多地方都出現過。武術中有《八段錦》,曲藝中也有《八段錦》,當然民歌裡也有《八段錦》,這個名字絕對不是六安大別山民歌所獨有的,其他地域的民歌裡也出現過。之所以叫《八段錦》,要麼是內容有八段,每段是獨立存在,又相互關聯,亦或曲調有八節,存在變化。六安大別山民歌小調《八段錦》的名字就是根據內容來定的,它有八段內容,而曲調基本不變。

說到內容,我又要講第二個問題。這裡先把六安大別山民歌小調《八段錦》抄錄如下:

1、 小小鯉魚粉紅腮,上街游到(下是)下街來,頭搖尾巴擺,頭搖尾巴擺。

打把金鉤釣上你起來,不為冤家不釣你起來。

2、 小小仙鶴一點紅,一程飛在(半是)半天空,張生打彈弓,張生打彈弓。

紅娘一見摟抱在懷中,人到此處為何不相逢?

3、 小小鏡子四方方,未曾買來(送是)送才郎,有心送才郎,有心送才郎。

送與才郎揣在你身上,想起妹妹拿起鏡子望。

4、 小小手巾四方方,未曾買來(送是)送才郎,有心送才郎,有心送才郎。

灑上花露揣在郎身上,想起妹妹聞聞手巾香。

5、 小小繡鞋三寸長,未曾繡起(送是)送才郎,有心送才郎,有心送才郎。

送與才郎揣在你身上,想起妹妹觀看繡鞋樣。

6、 小小紫竹細苗條,送給我郎(做是)做支簫,我郎會吹簫,我郎會吹簫。

先吹虞美人後吹相思調,先吹虞美人後吹相思調。

7、 小小明月照高樓,照著高樓(令是)令人愁,我郎在荊州,我郎在荊州。

荊州池塘荷花頭對頭,荊州池塘荷花頭對頭。

8、 小小尼姑下山來,手捧木魚(化是)化長齋,一不為化米,二不為化財。

不為冤家不到你家來,不為冤家不到你家來。

在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最難也最重要的就 是還原遺產的本來面目。在長時間人類的口口相授的過程中,不免出現誤差,再加之民歌的傳承者多數是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故而更增高了偏差率。再轉回來說《八段錦》。第一句就存在分歧,有人說“小小鯉魚翻紅鰓”,還有人說“小小鯉魚壓紅鰓”,我看都不準確。原詞應該是“小小鯉魚粉紅鰓”。為什麼呢?讓我們來看看“翻”和“壓”字,使得本來輕鬆愉悅、快樂活潑的情境變得血肉模糊,與曲調意蘊不符。而且,“翻”和“壓”字的使用不流暢,不如直接呈現“粉”字更具民歌本色。我想這種流變大概與方言使用有關,“翻”與“粉”在金寨方言裡中發音相近,“壓”就跟著“翻”的意思想當然地來了。第二句現在多傳為“上江游到下江來”,也有不妥之處。試想從江中要看清一條遊動著的粉紅鰓鯉魚在搖頭擺尾巴是不可能的,還要打鉤釣取又談何容易。而我深入到《八段錦》的採集地金寨斑竹園,通過走訪民歌手,得出原詞中這句是“上街游到下街來”。那魚又怎麼在街上游呢?據說,這首《八段錦》最早是從蘇杭一帶傳來的。這樣就好理解了:從沿岸看街中水流裡的小魚便容易得多,想要甩鉤打釣也不是太難。曲調上也區別於高亢的原生金寨山歌。但由於流傳到金寨當地,人們非常喜愛,就保留下來,傳唱至今,在此間又由羅銀卿填詞改編成《八月桂花遍地開》,唱響全國。於是,各地的爭論就日益激烈了。至於,“街”字為何變成“江”字?我想,這也與金寨的方言有關,“街”和“江”發音相近。記錄時,不仔細辨識,就造成了謬傳。

再說整體構思和意境,大多數人可以很清晰地認識到,這是一首情歌。曲筆寫成,讓人回味甚多。無論從修辭手法的運用,還是情感的設置鋪排,都是自然、巧妙、真摯的。可以說,六安大別山民歌小調《八段錦》是在六安這片土地上得到了滋養,愈加鮮活了,也只有在這裡它才能唱出無盡的神采,醉人的情思。(文/管亞偉 曾收錄於《六安大別山民歌精選與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