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點心理學1-刺蝟效應

來源

“刺蝟效應”來源於西方的一則寓言,說的是兩隻刺蝟在寒冷的冬天裡,由於天氣太冷了,兩隻刺蝟想相互取暖,一開始由於靠的太近,被對方的刺刺的鮮血淋漓,後來調整了位置,適當拉開距離,不但能互相取暖,還能很好的保護對方。

後來心理學家根據這則寓言總結出了心理學著名的“刺蝟效應”

這一效應原理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親密並非無間,美好需要距離

其實在生活當中,無論是夫妻、戀人、朋友、同事之間的關係都是如此。在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看來,通常而言,距離的把握往往是由交往雙方的關係和所處的情境決定的。據此,他劃分了四種區域距離,每種距離對應不同的關係。

第一種是親密距離。這是人際交往最小的距離,甚至被叫做零距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親密無間”

每天一點心理學1-刺蝟效應

它的範圍約在0.15米左右,在此距離裡,人們相互間可以肌膚相親,耳鬢廝磨,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以及氣息。在同性之間,常常僅限於貼心朋友;在異性,僅限於夫妻或者戀人。所以不是這兩種情況,貿然進入對方的親密距離,只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與彼此的尷尬。

第二是個人距離。這種稍微有點分寸的距離,在這種距離,人們的直接身體接觸已經不多了。大概範圍在(0.46-0.76),這僅僅是能夠互相直接相互握手及友好交談為宜。

第三種是社交距離。它和個人距離相比,又遠了一點點,體現的是一種社交性或者禮節上的比較正式的關係。想想你和你同事那種距離,人們在工作中通常都保持這種距離。

第四種是公眾距離。這種距離是演講者和聽眾之間保持的距離。

每個人在交往的時候首先得尊重對方的隱私,無論是多麼親密的關係,相互間也應該保留一處個人心理空間。人們通常以為,夫妻戀人、或者是父母和子女之間,似乎不應該保留隱私。比如孩子長大了,學會寫日記,父母一直想翻看孩子的日記,其實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相處習慣。

越是親密越要尊重對方的隱私,過度的自我暴露,雖不存在打聽別人隱私的問題,卻存在向對方靠的太近,容易失去應有的人際距離的問題。

要學會容納對方

人際交往之間,我們應學會容納意識,容納意識要求我們尊重個體差異性,容納對方缺點,諒解對方一般過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過分挑剔的人不會有朋友,沒有容納意識早晚得將人際關係推向崩潰的邊緣。

最後我們應學會有效利用刺蝟效應,由於時間的阻隔,彼此有了距離,一旦時間縮短,重新相聚,雙方的感情便能得到最充分的宣洩。

最後,希望我們能距離產生美,每個人都找到屬於和另一半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