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点心理学1-刺猬效应

来源

“刺猬效应”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两只刺猬在寒冷的冬天里,由于天气太冷了,两只刺猬想相互取暖,一开始由于靠的太近,被对方的刺刺的鲜血淋漓,后来调整了位置,适当拉开距离,不但能互相取暖,还能很好的保护对方。

后来心理学家根据这则寓言总结出了心理学著名的“刺猬效应”

这一效应原理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其实在生活当中,无论是夫妻、恋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都是如此。在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看来,通常而言,距离的把握往往是由交往双方的关系和所处的情境决定的。据此,他划分了四种区域距离,每种距离对应不同的关系。

第一种是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最小的距离,甚至被叫做零距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亲密无间”

每天一点心理学1-刺猬效应

它的范围约在0.15米左右,在此距离里,人们相互间可以肌肤相亲,耳鬓厮磨,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以及气息。在同性之间,常常仅限于贴心朋友;在异性,仅限于夫妻或者恋人。所以不是这两种情况,贸然进入对方的亲密距离,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与彼此的尴尬。

第二是个人距离。这种稍微有点分寸的距离,在这种距离,人们的直接身体接触已经不多了。大概范围在(0.46-0.76),这仅仅是能够互相直接相互握手及友好交谈为宜。

第三种是社交距离。它和个人距离相比,又远了一点点,体现的是一种社交性或者礼节上的比较正式的关系。想想你和你同事那种距离,人们在工作中通常都保持这种距离。

第四种是公众距离。这种距离是演讲者和听众之间保持的距离。

每个人在交往的时候首先得尊重对方的隐私,无论是多么亲密的关系,相互间也应该保留一处个人心理空间。人们通常以为,夫妻恋人、或者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似乎不应该保留隐私。比如孩子长大了,学会写日记,父母一直想翻看孩子的日记,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相处习惯。

越是亲密越要尊重对方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的太近,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的问题。

要学会容纳对方

人际交往之间,我们应学会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个体差异性,容纳对方缺点,谅解对方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分挑剔的人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早晚得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最后我们应学会有效利用刺猬效应,由于时间的阻隔,彼此有了距离,一旦时间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便能得到最充分的宣泄。

最后,希望我们能距离产生美,每个人都找到属于和另一半的距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