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長與覺醒之路

人生就是一條通向自我之路,不斷嘗試,辨明迷途。

——赫爾曼·黑塞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是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的代表作之一。赫爾曼·黑塞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稱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個騎士”。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長與覺醒之路

黑塞的作品寓意深刻,富含哲思,敢說讀懂已是不易。特別是黑塞深受宗教浸淫,在《德米安:彷徨少年時》中大量有關宗教人物和故事的思考與討論,而且知識點涉及基督教佛教,這些知識對作品的理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對宗教知識不瞭解,很難理解黑塞作品中的真實寓意。而黑塞作品多用意識流手法,夢境,情緒、人物和物品多富含寓意,為方便表達和說明作品的主題,更須深刻體會。

所以,本文將從作品主題,宗教故事和寓意運用三個方面深入解讀該作品,讓我們一起隨著作者的筆觸去探索自我成長與覺醒之路。

一、作品主題:自我成長與覺醒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講述了一個叫辛克萊的少年的成長之路,從恐懼,混亂、痛苦、茫然到堅定勇敢,接受自己和認清世界的過程。很多人狹隘的認為作品是講青少年青春期的慾望迷亂,叛逆的成長過程,那真是大錯特錯了。其實作品是在告訴我們每一個人如何去尋找自我,覺醒自己的方法和路徑,只是藉助一個少年之口講出來罷了。人只有找到並覺醒自我才能成為真正的人,很多人終其一生,都還只不過維持著動物的狀態。在書中辛克萊和皮斯托留斯的對話中,我們能理解這一點。

你難道會把所有走在街上的兩腿動物都稱之為人,僅僅是因為他們能夠直立行走或者生兒育女?你看啊,他們中有多少是魚或者綿羊,蟲子或者刺蝟,多少是螞蟻,多少是蜜蜂!

1、兩個世界與善惡統一的神性

找到並覺醒的自我第一步便是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作品一開始第一章講得便是兩個世界,一個是光明的世界,另一個是黑暗的世界,它們涇渭分明又親密無間。

光明的世界是我們熟悉和感覺舒適的世界,有父母的保護,有愛有親人,溫柔和溫馨,乾淨整潔,秩序井然。黑暗的世界是我們不瞭解的世界,充滿神秘,恐怖陰森,有盜竊,殺人,鬼怪故事,它讓人感到陌生又畏懼,但又充滿誘惑,讓人不小心深陷其中來能自拔。這兩個世界其實就是我們生活的兩面,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世界或者熟悉的世界非常小,我們每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內,在這個範圍內我們感覺安全舒適像個安樂窩。但在我們的安樂窩之外是另一個廣闊的陌生的世界,充滿危險和不確定性。很多人一生不敢走出自己的安樂窩,不願去面對陌生的神秘世界,這個人也就永遠無法成長。我們只有直面黑暗世界,並能與之相處而不必恐懼或不被其吞沒,這才是對世界正確的認識。打破舒適的光明世界,穿越神秘危險的黑暗世界,也是我們自我成長的必由之路。

書中的裁縫的兒子弗朗茨·克羅默代表了那個黑暗的世界,他對辛克萊進行恐嚇,要挾和敲詐。因為辛克萊一直生活在光明的世界中,他對來自己黑暗世界的克羅默完全不知怎麼應付。這讓他陷入深深的恐懼和痛苦中,無法自拔,甚至想要自殺。後來在德米安的幫助下才獲得解脫,並學會認識和應對這個世界。

自我成長和覺醒的另一個方面是正確認識內心世界,認清自性。自性與神性是一致的,人性中有善有惡,有勇敢有怯懦,有堅定有軟弱,有睿智有愚蠢。它們是相對統一的,共存共生的,我們都必須要認清這一點。在書中辛克萊和皮斯托留斯的對話中,對個性的說明很具體,對我們的靈魂的內涵解釋地非常透徹。

我們的靈魂一直是這世界永恆創造的一部分。這其實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不可分割的神性,這種神性在我們的內心和自然界中運行不息。


我們總是把自己的個性界定得過於狹隘!我們只是把那些個體的區別、異類的認知視作我們的人格。但是我們的存在源自整個世界的存續,我們中的每個人都是如此。就像我們的體內都攜帶著世界發展的譜系,可以追溯回魚類,甚至追溯到更久遠的時候。因此,在我們的靈魂之中也都攜帶著人類靈魂曾經經歷的一切,所有存在過的神靈和魔鬼,希臘的、中國的或是祖魯人的,他們也都存在於我們的心中,作為潛在的可能性、願望、出路而與我們同在。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長與覺醒之路


書中的這種理論實際上源於佛教,黑塞的母親是印度裔,黑塞本人對佛教頗有研究。佛教講開悟,即“明心見性”,而這個自性又稱佛性,釋迦牟尼佛開悟時講”人人皆具如來德性“。西方對此的解釋為神性或靈魂,講的都一樣。書中要表達的就是我們內心世界中的自性是能包含一切的,圓融一切的,是善惡一體的。因為我們的內心世界和靈魂太難理解又名詞多樣,為了方便說明和理解,書中用一個神的名字來代表叫阿布拉克薩斯,這個我們會在後面來專門分析。

2、自我成長與覺醒的方法

書中告訴我們衝破限制我們的世界,實現自我覺醒的方法。很簡單,但是又很難做到。

如果一個動物或一個人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意志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他們就能達到目標。

我的願望發自內心,強大到深入骨髓,我才能真正渴望並去實現它。


我們每一個人都被禁錮在一個小圈子中,我們必須全力以赴打破這種禁錮。只有打破這種禁錮才能更全面的認識這個世界,才能更清楚的認識自己的內心,才能覺醒自我。而這個方法在書中貫穿始終,從德米安第一次告訴辛克萊開始,他一直在學習如何掌握這種方法。這個方法也類似於佛教中的打坐入定。

辛克萊從德米安那裡學到的第一步就是不要懼怕任何人和事物。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學會掌控自己的意志,感受對人和事物的吸引力。比如換座位,比如改變老師的想法。如果想在某個人身上達到點什麼目的,就出其不意地緊盯著他的眼睛。他很快便學會了這一方法。

然後,辛克萊有一段時間迷失,陷於酒醉中。直到他遇到一個姑娘,他稱她為貝雅特麗齊,與一幅英國油畫上的畫像相像。他開始學習畫畫,全心全意努力去畫出心中所想。他靠著對德米安的深深思念,再次見到了他。並且畫出了夢中那個小鳥徵章,畫出了一個破殼而出的雀鷹,他獲得了成長。

他與皮斯托留斯一起觀火,討論內心靈魂和神性。他再次用集中意志力的方法找到德米安和夏娃夫人,並理解愛情和慾望,找到屬於自己的命運並相互理解和接受。一直到在戰爭中受傷,通過這個方法找尋到德米安,並完成自我的覺醒。

這個方法還有兩個原則,一是遵從自己的內心,不去和其他人比較。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二是找到自己的夢想並始終如一去實現它,堅持那些自己相信可以實現的理想。

3、自我覺醒的價值與使命

可是,當一種新理想、一種或許有些可怕的成長衝動輕輕叩門時,人人都選擇了退縮。此時,仍在堅守、仍願同行的少數人,那就是我們了。我們之所以被刻上了印記——就像該隱被刻上了印記一樣——就是為了激起恐懼和仇恨,就是為了將那時的人們從狹窄的田園趕到危險的曠野。

德米安對辛克萊的這段話,很好的說明了一個覺醒的人的價值和使命,那就是推動人類發展的進程。無論你受那一端的支配,服務於那種潮流,都要順應並迎接命運的安排。他接著提到摩西和佛陀如此,拿破崙和俾斯麥、愷撒、羅耀拉,所有人都是如此。

在我們看來,所有的信仰、所有的救世說早已死亡,毫無用處。我們當中的每個人都能完全成為自己,都能正確對待自己內心萌發的自然之芽,都能坦然接受未知的未來為我們帶來的一切。我們只把這些看作唯一的職責和命運。

作品的觀點很深奧,應該屬於自然教派的思想。當時提到德米安預感到戰爭的來臨,而當時的時間應該是一戰爆發。他們都去參加了戰爭,作品要表達的就是個人的成長和覺醒與人類命運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戰爭也是打破舊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方法。當內在的自我覺醒之後,新的理想出現,必將對外在世界進行改變,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長與覺醒之路


二、宗教故事的反思:換一種角度看世界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裡面涉及到許多宗教故事和人物,這些宗教故事的人物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刻的寓意。方便我們對於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的理解。往往作品中對這些宗教故事的人物進行反思,從另一種角度去思考和看待故事要表達的思想。

1、該隱的印記

在《聖經》創世記 4:1-24記載該隱的故事

該隱是亞當和他妻子夏娃的第一個孩子,亞伯是第二個孩子。亞伯牧羊,該隱種地。有一日,該隱拿地裡的蔬菜和糧食為供物獻給耶和華,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大大的發怒。於是他殺死了亞伯,耶和華懲罰他:”你必從這地受詛咒。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

"該隱對耶和華說:"我的刑罰太重,過於我所能當的。你如今趕逐我離開這地,以致不見你面。我必流離漂盪在地上,凡遇見我的必殺我。",耶和華對他說:"絕不會這樣,凡殺該隱的,必遭報七倍。"。耶和華就給該隱立一個記號,免得人遇見他就殺他。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該隱行惡,亞伯是善的。但是作品中德米安不這樣認為 ,他告訴辛克萊這個故事不合常理。一個人打死了自己的兄弟,而後害怕,卻因為膽小怯懦授予勳章,得到保護。生活中應該是剛好相反,擁有這個印記的人英勇無畏,人們懼怕他們,所以就把他們改了名字,編寫進寓言故事,希望藉此在心理上對長久以來的恐懼有所補償。

這個宗教故事貫穿全書,一方面代表堅強,擁有力量的覺醒者。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我們要始終懷有批判性,學會獨立思考,不被權威束縛和禁錮。德米安在對話中強調了這一點。

我們是清醒者,或是正在甦醒的人,我們的追求是達到一個永遠徹底覺醒的狀態。而其他人的追求和願望則是將他們的見解、理想、責任、生活以及幸福投入群體之中。這也是追求,這也是力量和成就。然而,我們認為,我們這些帶有印記的人是將自然意志呈現為全新的、分散的、未來的意志,而其他人則是活在固守的意志當中。

2、各各他山上的強盜

各各他山,又稱髑髏地,位於耶路撒冷西北郊,相傳為耶穌死難地。在當地有多副巨大的十字架,公元33年,耶穌被巡撫彼拉多審判為死刑,在此釘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彰顯了他的大愛。同時和他一起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還有兩個強盜。一個哭泣懺悔,一個咒罵不肯悔改,而耶穌卻是一句話都不說。

各各他是個矛盾的地方,因為各各他把世上最美麗與最醜陋的列在一起;也把最良善的與最邪惡的排在一起;光明的與黑暗的,成功與失敗,智慧與愚昧,能力與軟弱在此同時顯現。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長與覺醒之路


作品中德米安對這個故事也持批判的態度,他認為一個將死的人哭泣懺悔沒有骨氣,還不如另一個強盜更堅強,止死不被判曾幫助他的魔鬼。這裡他提到世界兩面性的問題。他認為這代表了宗教的缺陷,除了全能的神是一切美好化身,世界還有另一半,人們卻避而不談。比如性生活,生命的起源,邪魔外道等。

我們應該崇敬萬事萬物,並把它們奉為神聖,而不單單是那被世人人為抬高的半個世界。也就是說,我們在向上帝做禮拜的同時,也應該崇敬魔鬼。

3、阿布拉克薩斯

阿布拉克薩斯是諾斯替教派的宇宙觀體系中的至高之存在,由於與基督教正統派的爭鬥中諾斯替教失敗,阿布拉克薩斯就被貶為墮天使。他有著公雞的頭和蛇的下半身。他是作為大地間所有生物與神靈之間的中介者,他是糅合了神性與魔性,成為了似神非神似魔非魔的"至高者。

本書中用阿布拉克薩斯代表了真實的人性,像徵了我們內心世界的真實模樣。只有認清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正確的理解這個世界,沒有偏見,沒有恐懼,全然接受。

以上是書中用到的宗教故事,引導我們去進行反思,反而讓我們更清晰的理解我們所處世界的兩面性和複雜性,認識我們內心世界的善惡美醜。讓我們學會去提出質疑,不斷獨立思考,衝破固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我們的束縛,這樣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並覺醒。

一個懶得進行思考和自我評判的人會服從世俗的禁忌。他們活得毫不費力。

三、寓意運用:雀鷹破殼,是毀滅也是新生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採用意識流的寫法,大量抽象的思維,意識,靈魂,意志,精神,以及死亡與重生,往往很難用語言去描述清楚。如佛教上講“言語道斷”,語言的表達是有限的,真理有時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作者用了大量的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我們就選取最重要的分析一下,體會作者在寓意上的運用。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長與覺醒之路


1、雀鷹徵章與圖畫

一開始,德米安注意到辛克萊家房子的門拱石上有一個徽章,很古老,像一個雀鷹。於是這個徽章便伴隨著故事貫穿全書。這個徽章也成為辛克萊和德米安的聯接媒介,成為辛克萊成長覺醒的吉祥物。也是辛克萊夢想和命運的代表。

當辛克萊追憶往事時,他全身心沉浸其中,他想起了德米安和他聊起那徽章。晚上他做了夢,那個徽章不斷變化,德米安強迫他嚥下尋個徽章,小鳥徽章在他體內復活,然後填滿他的身體。他醒來後第一次將這個徽章畫出來,他畫了一隻猛禽,有著雀鷹尖銳、鋒利、兇猛、稜角分明的腦袋。它的半個身體蜷縮在一個深色的球體裡,彷彿是要從巨卵中孵化出來,底色是天藍色。他把這個畫寄給德米安,德米安給他回信。

“鳥兒奮力破殼而出,蛋就是世界。若要出生,就必須打破世界。鳥兒飛向神靈,神靈的名字叫作阿布拉克薩斯。

這代表辛克萊像一隻小鳥正在努力,而德米安為他指明瞭方向。他還需要讓自己的內心更為堅定,變得更強大才能打破世界。

當辛克萊來到德米安和他母親的住處時,看到了這幅畫掛在他們家。他明白了這就是自己的命運。他說

我不知道我的夢可以持續多久,我希望它是永恆的。在這幅雀鷹圖下,我的命運接納了我,如同一位母親,如同一位愛人。我只屬於它,除此之外別無他人。”

“只要這個夢仍是你的命運,你就要對它忠誠。”她嚴肅地認同道。

所以,這徽章和圖畫代表了成長之路的艱辛,也代表對辛克萊命運的暗示,直到他認識並堅持這一點。

最後,辛克萊看到德米安在入定,預感到世界將發生大變,戰爭將爆發。他一個人走出去在下雨的野外奔跑,看到天空的雲彩幻化為一隻巨大 的雀鷹飛入天空。這代表者他終於破殼而出,實現覺醒。

2、貝雅特麗齊畫像與夏娃夫人

貝雅特麗齊是但丁《神曲》中的聖女,《神曲》就是為她而寫的。傳說在但丁九歲的時候,見到一位小姑娘。小姑娘的名字就叫貝雅特麗齊。但丁愛上了這個姑娘,他的愛並非是世俗的愛,而是一種純粹的精神上的,就像基督徒對聖母的虔誠的愛一樣。這種愛陶冶他的情操,洗滌他的靈魂,使他的心智得到一種昇華。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使他變得更純潔,更高尚。後來,小姑娘長大嫁人,不久就死去了。但丁為此消沉,但後來他覺得這樣配不上對貝雅特麗齊的愛,於是他又振作起來勤奮寫作,創作了《神曲》。

所以貝雅特麗齊像徵完美的愛情,天使,是指引者和拯救者。辛克萊走出那段迷失的時光就是因為遇到了一個這樣的女孩,他開始全身心的畫畫,走出了迷茫。使自己沒有放棄,沒有隨波逐流。但這只是一個完美的精神和道德的形像,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

夏娃夫人的形像代表了我們內心世界更真實,成熟,圓滿的形像,她首先出現在辛克萊的夢中,然後他畫出了畫像,侍見到她的時,辛克萊發現那就是他苦苦追求的。夏娃夫人代表了愛情,慾望,母親,指導者,傾聽者。她是愛與靈魂最成熟圓滿的表現,像萬物之母。主人公最後找到她,愛戀她,想要得到她。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長與覺醒之路


夏娃夫人再次啟迪他,為辛克萊講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講得是一個青年愛上了天上的星星的故事。

他騰空一躍,撲向了那顆星星。但是,在他起跳的那一瞬間,一個念頭從他的腦海中閃過:這絕不可能!他就這樣摔倒在了沙灘上,粉身碎骨。他不懂得如何去愛。如果在跳起的那一瞬間能夠堅定不移,也許他就能飛向天空,與那顆星星融為一體。

這故事告訴我們,當你有一個願望時,你要全心全意,準確無誤地嚮往它們,當你堅定不移確信它們必定實現,它們就會實現。如果你相信,卻又後悔,又心懷恐懼,那就放棄它。

第二個故事一個男人無望的愛著一個女人,他忘記了整個世界,將自己封閉在內心中。他窮困潦倒,他寧可死去也不願意放棄對這個美麗女子的追求。他的愛愈加強大,最後吸引這女子來到他面前,並獻身於他。但是,當她站在他的面前時,她就完全變了模樣。他驚訝地發現,他迎來的是曾經失去的整個世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你學會了如何去愛,你就會得到整個世界。

結語

黑塞的作品需要反覆去閱讀和思考,每個人在書中體會到的東西都會不一樣。《德米安:彷徨少年時》到最後並沒有告訴我們辛克萊得到了什麼,他在戰爭中受傷住院,然後見到德米安。德米安和他告別,最後他有時會找到那把鑰匙,潛入內心看到了自我的樣子。至於說是什麼樣子,不得而知了。至於他找到那把鑰匙是什麼?我想前面已經說過了。最後我相信學會了愛,就會找到自己,也會獲得整個世界。就用夏娃夫人的一句話做結吧。

愛無須乞憐,也無須索求。愛必須要有內心堅定的力量。這樣,愛就不會被吸引,而是會主動吸引。辛克萊,你的愛正被我吸引著,如果哪一天它能夠吸引我時,我就來了。我不想施捨,我想要被征服。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長與覺醒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