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长与觉醒之路

人生就是一条通向自我之路,不断尝试,辨明迷途。

——赫尔曼·黑塞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的代表作之一。赫尔曼·黑塞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个骑士”。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长与觉醒之路

黑塞的作品寓意深刻,富含哲思,敢说读懂已是不易。特别是黑塞深受宗教浸淫,在《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中大量有关宗教人物和故事的思考与讨论,而且知识点涉及基督教佛教,这些知识对作品的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对宗教知识不了解,很难理解黑塞作品中的真实寓意。而黑塞作品多用意识流手法,梦境,情绪、人物和物品多富含寓意,为方便表达和说明作品的主题,更须深刻体会。

所以,本文将从作品主题,宗教故事和寓意运用三个方面深入解读该作品,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探索自我成长与觉醒之路。

一、作品主题:自我成长与觉醒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讲述了一个叫辛克莱的少年的成长之路,从恐惧,混乱、痛苦、茫然到坚定勇敢,接受自己和认清世界的过程。很多人狭隘的认为作品是讲青少年青春期的欲望迷乱,叛逆的成长过程,那真是大错特错了。其实作品是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去寻找自我,觉醒自己的方法和路径,只是借助一个少年之口讲出来罢了。人只有找到并觉醒自我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还只不过维持着动物的状态。在书中辛克莱和皮斯托留斯的对话中,我们能理解这一点。

你难道会把所有走在街上的两腿动物都称之为人,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够直立行走或者生儿育女?你看啊,他们中有多少是鱼或者绵羊,虫子或者刺猬,多少是蚂蚁,多少是蜜蜂!

1、两个世界与善恶统一的神性

找到并觉醒的自我第一步便是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作品一开始第一章讲得便是两个世界,一个是光明的世界,另一个是黑暗的世界,它们泾渭分明又亲密无间。

光明的世界是我们熟悉和感觉舒适的世界,有父母的保护,有爱有亲人,温柔和温馨,干净整洁,秩序井然。黑暗的世界是我们不了解的世界,充满神秘,恐怖阴森,有盗窃,杀人,鬼怪故事,它让人感到陌生又畏惧,但又充满诱惑,让人不小心深陷其中来能自拔。这两个世界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两面,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世界或者熟悉的世界非常小,我们每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我们感觉安全舒适像个安乐窝。但在我们的安乐窝之外是另一个广阔的陌生的世界,充满危险和不确定性。很多人一生不敢走出自己的安乐窝,不愿去面对陌生的神秘世界,这个人也就永远无法成长。我们只有直面黑暗世界,并能与之相处而不必恐惧或不被其吞没,这才是对世界正确的认识。打破舒适的光明世界,穿越神秘危险的黑暗世界,也是我们自我成长的必由之路。

书中的裁缝的儿子弗朗茨·克罗默代表了那个黑暗的世界,他对辛克莱进行恐吓,要挟和敲诈。因为辛克莱一直生活在光明的世界中,他对来自己黑暗世界的克罗默完全不知怎么应付。这让他陷入深深的恐惧和痛苦中,无法自拔,甚至想要自杀。后来在德米安的帮助下才获得解脱,并学会认识和应对这个世界。

自我成长和觉醒的另一个方面是正确认识内心世界,认清自性。自性与神性是一致的,人性中有善有恶,有勇敢有怯懦,有坚定有软弱,有睿智有愚蠢。它们是相对统一的,共存共生的,我们都必须要认清这一点。在书中辛克莱和皮斯托留斯的对话中,对个性的说明很具体,对我们的灵魂的内涵解释地非常透彻。

我们的灵魂一直是这世界永恒创造的一部分。这其实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神性,这种神性在我们的内心和自然界中运行不息。


我们总是把自己的个性界定得过于狭隘!我们只是把那些个体的区别、异类的认知视作我们的人格。但是我们的存在源自整个世界的存续,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是如此。就像我们的体内都携带着世界发展的谱系,可以追溯回鱼类,甚至追溯到更久远的时候。因此,在我们的灵魂之中也都携带着人类灵魂曾经经历的一切,所有存在过的神灵和魔鬼,希腊的、中国的或是祖鲁人的,他们也都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作为潜在的可能性、愿望、出路而与我们同在。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长与觉醒之路


书中的这种理论实际上源于佛教,黑塞的母亲是印度裔,黑塞本人对佛教颇有研究。佛教讲开悟,即“明心见性”,而这个自性又称佛性,释迦牟尼佛开悟时讲”人人皆具如来德性“。西方对此的解释为神性或灵魂,讲的都一样。书中要表达的就是我们内心世界中的自性是能包含一切的,圆融一切的,是善恶一体的。因为我们的内心世界和灵魂太难理解又名词多样,为了方便说明和理解,书中用一个神的名字来代表叫阿布拉克萨斯,这个我们会在后面来专门分析。

2、自我成长与觉醒的方法

书中告诉我们冲破限制我们的世界,实现自我觉醒的方法。很简单,但是又很难做到。

如果一个动物或一个人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意志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他们就能达到目标。

我的愿望发自内心,强大到深入骨髓,我才能真正渴望并去实现它。


我们每一个人都被禁锢在一个小圈子中,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打破这种禁锢。只有打破这种禁锢才能更全面的认识这个世界,才能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内心,才能觉醒自我。而这个方法在书中贯穿始终,从德米安第一次告诉辛克莱开始,他一直在学习如何掌握这种方法。这个方法也类似于佛教中的打坐入定。

辛克莱从德米安那里学到的第一步就是不要惧怕任何人和事物。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学会掌控自己的意志,感受对人和事物的吸引力。比如换座位,比如改变老师的想法。如果想在某个人身上达到点什么目的,就出其不意地紧盯着他的眼睛。他很快便学会了这一方法。

然后,辛克莱有一段时间迷失,陷于酒醉中。直到他遇到一个姑娘,他称她为贝雅特丽齐,与一幅英国油画上的画像相像。他开始学习画画,全心全意努力去画出心中所想。他靠着对德米安的深深思念,再次见到了他。并且画出了梦中那个小鸟徵章,画出了一个破壳而出的雀鹰,他获得了成长。

他与皮斯托留斯一起观火,讨论内心灵魂和神性。他再次用集中意志力的方法找到德米安和夏娃夫人,并理解爱情和欲望,找到属于自己的命运并相互理解和接受。一直到在战争中受伤,通过这个方法找寻到德米安,并完成自我的觉醒。

这个方法还有两个原则,一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去和其他人比较。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二是找到自己的梦想并始终如一去实现它,坚持那些自己相信可以实现的理想。

3、自我觉醒的价值与使命

可是,当一种新理想、一种或许有些可怕的成长冲动轻轻叩门时,人人都选择了退缩。此时,仍在坚守、仍愿同行的少数人,那就是我们了。我们之所以被刻上了印记——就像该隐被刻上了印记一样——就是为了激起恐惧和仇恨,就是为了将那时的人们从狭窄的田园赶到危险的旷野。

德米安对辛克莱的这段话,很好的说明了一个觉醒的人的价值和使命,那就是推动人类发展的进程。无论你受那一端的支配,服务于那种潮流,都要顺应并迎接命运的安排。他接着提到摩西和佛陀如此,拿破仑和俾斯麦、恺撒、罗耀拉,所有人都是如此。

在我们看来,所有的信仰、所有的救世说早已死亡,毫无用处。我们当中的每个人都能完全成为自己,都能正确对待自己内心萌发的自然之芽,都能坦然接受未知的未来为我们带来的一切。我们只把这些看作唯一的职责和命运。

作品的观点很深奥,应该属于自然教派的思想。当时提到德米安预感到战争的来临,而当时的时间应该是一战爆发。他们都去参加了战争,作品要表达的就是个人的成长和觉醒与人类命运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战争也是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方法。当内在的自我觉醒之后,新的理想出现,必将对外在世界进行改变,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长与觉醒之路


二、宗教故事的反思:换一种角度看世界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里面涉及到许多宗教故事和人物,这些宗教故事的人物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刻的寓意。方便我们对于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的理解。往往作品中对这些宗教故事的人物进行反思,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和看待故事要表达的思想。

1、该隐的印记

在《圣经》创世记 4:1-24记载该隐的故事

该隐是亚当和他妻子夏娃的第一个孩子,亚伯是第二个孩子。亚伯牧羊,该隐种地。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蔬菜和粮食为供物献给耶和华,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的发怒。于是他杀死了亚伯,耶和华惩罚他:”你必从这地受诅咒。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

"该隐对耶和华说:"我的刑罚太重,过于我所能当的。你如今赶逐我离开这地,以致不见你面。我必流离漂荡在地上,凡遇见我的必杀我。",耶和华对他说:"绝不会这样,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耶和华就给该隐立一个记号,免得人遇见他就杀他。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该隐行恶,亚伯是善的。但是作品中德米安不这样认为 ,他告诉辛克莱这个故事不合常理。一个人打死了自己的兄弟,而后害怕,却因为胆小怯懦授予勋章,得到保护。生活中应该是刚好相反,拥有这个印记的人英勇无畏,人们惧怕他们,所以就把他们改了名字,编写进寓言故事,希望借此在心理上对长久以来的恐惧有所补偿。

这个宗教故事贯穿全书,一方面代表坚强,拥有力量的觉醒者。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我们要始终怀有批判性,学会独立思考,不被权威束缚和禁锢。德米安在对话中强调了这一点。

我们是清醒者,或是正在苏醒的人,我们的追求是达到一个永远彻底觉醒的状态。而其他人的追求和愿望则是将他们的见解、理想、责任、生活以及幸福投入群体之中。这也是追求,这也是力量和成就。然而,我们认为,我们这些带有印记的人是将自然意志呈现为全新的、分散的、未来的意志,而其他人则是活在固守的意志当中。

2、各各他山上的强盗

各各他山,又称髑髅地,位于耶路撒冷西北郊,相传为耶稣死难地。在当地有多副巨大的十字架,公元33年,耶稣被巡抚彼拉多审判为死刑,在此钉死在十字架上,为我们彰显了他的大爱。同时和他一起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还有两个强盗。一个哭泣忏悔,一个咒骂不肯悔改,而耶稣却是一句话都不说。

各各他是个矛盾的地方,因为各各他把世上最美丽与最丑陋的列在一起;也把最良善的与最邪恶的排在一起;光明的与黑暗的,成功与失败,智慧与愚昧,能力与软弱在此同时显现。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长与觉醒之路


作品中德米安对这个故事也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一个将死的人哭泣忏悔没有骨气,还不如另一个强盗更坚强,止死不被判曾帮助他的魔鬼。这里他提到世界两面性的问题。他认为这代表了宗教的缺陷,除了全能的神是一切美好化身,世界还有另一半,人们却避而不谈。比如性生活,生命的起源,邪魔外道等。

我们应该崇敬万事万物,并把它们奉为神圣,而不单单是那被世人人为抬高的半个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在向上帝做礼拜的同时,也应该崇敬魔鬼。

3、阿布拉克萨斯

阿布拉克萨斯是诺斯替教派的宇宙观体系中的至高之存在,由于与基督教正统派的争斗中诺斯替教失败,阿布拉克萨斯就被贬为堕天使。他有着公鸡的头和蛇的下半身。他是作为大地间所有生物与神灵之间的中介者,他是糅合了神性与魔性,成为了似神非神似魔非魔的"至高者。

本书中用阿布拉克萨斯代表了真实的人性,像征了我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模样。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个世界,没有偏见,没有恐惧,全然接受。

以上是书中用到的宗教故事,引导我们去进行反思,反而让我们更清晰的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两面性和复杂性,认识我们内心世界的善恶美丑。让我们学会去提出质疑,不断独立思考,冲破固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我们的束缚,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并觉醒。

一个懒得进行思考和自我评判的人会服从世俗的禁忌。他们活得毫不费力。

三、寓意运用:雀鹰破壳,是毁灭也是新生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采用意识流的写法,大量抽象的思维,意识,灵魂,意志,精神,以及死亡与重生,往往很难用语言去描述清楚。如佛教上讲“言语道断”,语言的表达是有限的,真理有时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作者用了大量的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我们就选取最重要的分析一下,体会作者在寓意上的运用。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长与觉醒之路


1、雀鹰徵章与图画

一开始,德米安注意到辛克莱家房子的门拱石上有一个徽章,很古老,像一个雀鹰。于是这个徽章便伴随着故事贯穿全书。这个徽章也成为辛克莱和德米安的联接媒介,成为辛克莱成长觉醒的吉祥物。也是辛克莱梦想和命运的代表。

当辛克莱追忆往事时,他全身心沉浸其中,他想起了德米安和他聊起那徽章。晚上他做了梦,那个徽章不断变化,德米安强迫他咽下寻个徽章,小鸟徽章在他体内复活,然后填满他的身体。他醒来后第一次将这个徽章画出来,他画了一只猛禽,有着雀鹰尖锐、锋利、凶猛、棱角分明的脑袋。它的半个身体蜷缩在一个深色的球体里,仿佛是要从巨卵中孵化出来,底色是天蓝色。他把这个画寄给德米安,德米安给他回信。

“鸟儿奋力破壳而出,蛋就是世界。若要出生,就必须打破世界。鸟儿飞向神灵,神灵的名字叫作阿布拉克萨斯。

这代表辛克莱像一只小鸟正在努力,而德米安为他指明了方向。他还需要让自己的内心更为坚定,变得更强大才能打破世界。

当辛克莱来到德米安和他母亲的住处时,看到了这幅画挂在他们家。他明白了这就是自己的命运。他说

我不知道我的梦可以持续多久,我希望它是永恒的。在这幅雀鹰图下,我的命运接纳了我,如同一位母亲,如同一位爱人。我只属于它,除此之外别无他人。”

“只要这个梦仍是你的命运,你就要对它忠诚。”她严肃地认同道。

所以,这徽章和图画代表了成长之路的艰辛,也代表对辛克莱命运的暗示,直到他认识并坚持这一点。

最后,辛克莱看到德米安在入定,预感到世界将发生大变,战争将爆发。他一个人走出去在下雨的野外奔跑,看到天空的云彩幻化为一只巨大 的雀鹰飞入天空。这代表者他终于破壳而出,实现觉醒。

2、贝雅特丽齐画像与夏娃夫人

贝雅特丽齐是但丁《神曲》中的圣女,《神曲》就是为她而写的。传说在但丁九岁的时候,见到一位小姑娘。小姑娘的名字就叫贝雅特丽齐。但丁爱上了这个姑娘,他的爱并非是世俗的爱,而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就像基督徒对圣母的虔诚的爱一样。这种爱陶冶他的情操,洗涤他的灵魂,使他的心智得到一种升华。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使他变得更纯洁,更高尚。后来,小姑娘长大嫁人,不久就死去了。但丁为此消沉,但后来他觉得这样配不上对贝雅特丽齐的爱,于是他又振作起来勤奋写作,创作了《神曲》。

所以贝雅特丽齐像征完美的爱情,天使,是指引者和拯救者。辛克莱走出那段迷失的时光就是因为遇到了一个这样的女孩,他开始全身心的画画,走出了迷茫。使自己没有放弃,没有随波逐流。但这只是一个完美的精神和道德的形像,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夏娃夫人的形像代表了我们内心世界更真实,成熟,圆满的形像,她首先出现在辛克莱的梦中,然后他画出了画像,侍见到她的时,辛克莱发现那就是他苦苦追求的。夏娃夫人代表了爱情,欲望,母亲,指导者,倾听者。她是爱与灵魂最成熟圆满的表现,像万物之母。主人公最后找到她,爱恋她,想要得到她。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长与觉醒之路


夏娃夫人再次启迪他,为辛克莱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讲得是一个青年爱上了天上的星星的故事。

他腾空一跃,扑向了那颗星星。但是,在他起跳的那一瞬间,一个念头从他的脑海中闪过:这绝不可能!他就这样摔倒在了沙滩上,粉身碎骨。他不懂得如何去爱。如果在跳起的那一瞬间能够坚定不移,也许他就能飞向天空,与那颗星星融为一体。

这故事告诉我们,当你有一个愿望时,你要全心全意,准确无误地向往它们,当你坚定不移确信它们必定实现,它们就会实现。如果你相信,却又后悔,又心怀恐惧,那就放弃它。

第二个故事一个男人无望的爱着一个女人,他忘记了整个世界,将自己封闭在内心中。他穷困潦倒,他宁可死去也不愿意放弃对这个美丽女子的追求。他的爱愈加强大,最后吸引这女子来到他面前,并献身于他。但是,当她站在他的面前时,她就完全变了模样。他惊讶地发现,他迎来的是曾经失去的整个世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学会了如何去爱,你就会得到整个世界。

结语

黑塞的作品需要反复去阅读和思考,每个人在书中体会到的东西都会不一样。《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到最后并没有告诉我们辛克莱得到了什么,他在战争中受伤住院,然后见到德米安。德米安和他告别,最后他有时会找到那把钥匙,潜入内心看到了自我的样子。至于说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了。至于他找到那把钥匙是什么?我想前面已经说过了。最后我相信学会了爱,就会找到自己,也会获得整个世界。就用夏娃夫人的一句话做结吧。

爱无须乞怜,也无须索求。爱必须要有内心坚定的力量。这样,爱就不会被吸引,而是会主动吸引。辛克莱,你的爱正被我吸引着,如果哪一天它能够吸引我时,我就来了。我不想施舍,我想要被征服。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长与觉醒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