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武漢加油”才是文理俱佳的表達

前不久,日本援助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批醫療物資上面,寫著中國的詩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讀起來優美而雋永。


我們不禁感慨萬千,誰都不會想到,我們中國人的詩句竟然被外國人信手拈來,用得恰到好處。


我自己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剛看到這些詩句的時候雖然眼前一亮,但同時又汗顏不已。說來慚愧,三句詩中,我只知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自《詩經》,具體是哪一篇就記得不太清楚了,而另外兩句詩則是首次見到,就更不知道出自哪裡了。


想到這兒,慚愧之餘,我對日本人油然而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敬意,這實在是太不可思議、太難得了!


周所周知,因為侵華戰爭,我們中國人在內心深處對日本人總有一種難以徹底消除的敵意。但客觀地說,我們誰都沒有資格替先輩去原諒他們,而他們也沒有義務去承擔先輩所犯下的罪惡。

我想這才是對待中日關係的理性態度。


日本人這次不僅及時給我們提供了救援物資,還在無形之中給我們上了一堂中國文化課,於此而言,確實值得我們尊重與學習。


其實有史以來,日本就是中國最忠誠的學生,他們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將中國文化做到融會貫通,甚至有些方面還有所發展和創新,比如和服、茶道、劍術等等。有些東西我們棄之如敝履,他們卻視之如珠玉,傳承得比我們還好,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對於他們的這些肯定,絕對不是所謂的崇洋媚外,而是我們的文化自信,因為追根溯源,他們的文化終歸是來自中國。只不過我們自己沒有做好傳承工作罷了。因此,對外我們要向日本學習,對內我們要深刻反思……


話說回來,難道說一句“武漢加油”真的就那麼土那麼俗,顯得很沒有文化嗎?其實不然。


據說,清朝嘉慶年間,有一個人叫張瑛,在貴州任知府期間,非常重視當地的教育事業,於是每到午夜交更時分,就派兩個差役挑著桐油簍巡城,如果看見哪戶人家有人在挑燈夜讀,便會去給他加上一些燈油,並送上鼓勵:知府大人給相公加油!這就是“加油”一詞的由來。


現在你還會覺得它土它俗嗎?不僅不土不俗,而且正能量滿滿,還有一段流傳千古的歷史淵源。是不是現在說起來覺得特別有文化自信,甚至跟“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相比,一點兒也不遜色了?


更為重要的是,“加油”一詞的創始人張瑛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兒子,那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他被譽為“武漢城市之父”。因為他在任湖廣總督期間,在武漢創辦了各種學堂與軍工廠,大力建設並發展了武漢這座千年古城,造福了武漢人民。現在武漢好幾所大學的前身就是他當初所創辦的各種學堂,如自強學堂就是武漢大學的前身。


父親張瑛創造了“加油”,兒子張之洞在“武漢”大顯身手、建功立業,讓江城變得更加繁榮昌盛。正因如此,我想“武漢加油”才是文理俱佳的表達。它背後飽含著真心實意的祝願,蘊藏著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像黑暗中的一盞油燈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希望。


也許是命中註定,也許是機緣巧合,如今“武漢加油”合二為一,如同上陣父子兵一樣,齊心協力抗擊著疫情。


所以我相信,

說一句“武漢加油”一定能夠讓病毒抖三抖,

說一句“武漢加油”一定能夠讓我們攜起手,

說一句“武漢加油”一定能夠讓疫情趕緊走。

原來“武漢加油”才是文理俱佳的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