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的正二品高官,鎮守一方的總兵,到底能調動多少軍隊?

繁華萬里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總兵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朝,後來清朝有繼承了下來,但是明朝的總兵要比清朝的總兵權利大的多。

總兵的起源

明朝的兵制承襲發展了唐、宋、元兵制的特點,建立了衛所制度。明初時兵權主要在五軍都督府,負責節制內外諸軍。後來朱元璋覺得五軍都督府權利過大,就規定五軍都督府無調兵權,只負責管理和訓練士兵,調兵權在兵部,而兵部只有調兵權,這樣兩者可以相互牽制,從而使權利集中在皇帝手中。


明朝地方上的武將一開始是都指揮使,負責管理衛所,大約相當於省軍區司令員,管理一省的軍事。但是如果遇到戰事,朝廷會派總兵官統帥部隊,這時候的總兵是一個臨時的官職,無品級,官位也不固定,大部分都是由王侯或者都督擔任,出戰時總兵佩將印出戰,結束繳還。

朱元璋時期經常有總兵被任命,建文帝時期李景隆就擔任過平燕將軍,總兵官。後來慢慢的明朝的衛所制度日益廢弛,明朝邊界上經常有外族入侵,這時候總兵就變成了鎮守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而總兵統帥的兵叫作營兵,營兵和衛所是區分開的。



總兵的出現改變了練兵將領不指揮作戰,指揮作戰的將領不管練兵的問題,有利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形成事權專一的局面,但也存在著總兵稱霸一方、擁兵自重的可能。所以後來又出現了巡撫和總督用來牽制和管理總兵。但是明朝的總兵權利依然很大。

清朝的總兵

清朝基本上繼承了明朝的制度,但是總兵的權利進一步弱化。大家都知道清朝最早的時候軍隊主要是八旗兵,但是等到滿清入主中原後,發現八旗兵不夠用,於是就創立了綠營兵,綠營兵大多是漢人。所以等到天下太平後,八旗兵分駐各軍事重鎮,用來監視各地的綠營兵。


一省的綠營兵最高軍事長官叫做提督,而提督下面設有總兵,總兵駐守一省之中的比較重要的軍事重鎮,這時候的總兵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地方軍分區司令員。提督雖然是一省綠營兵的長官,可是往往要受到巡撫或者總督的節制,提督的品級為從一品,而總兵的品級為正二品。雖然提督和總兵的品級比較高,但是清朝也是實行的以文治武,所以提督實際上的權利還不如布政使,總兵的權利還不如按察使或者四品的知府。但是九門提督比較厲害,因為他負責的是北京的防禦,當然位高權重。


總兵大約能夠調動多少軍隊?

清朝的總兵視駐地,統轄兵員多寡相差甚多,大約一萬五千名至數百名之間。一般來說,清朝在全中國設有總兵定員83名,其中,陸路總兵約佔70名,水路13名,統轄中國十八省614防營約63萬兵力。這樣算起來總兵大約統帥六七千人左右,相當於一個師長,統帥最多的要數臺灣總兵,人數在一萬名至一萬五千名左右。最少的北洋水師的總兵也就能管轄數百人左右,也就是一個軍艦的人數而已。一般的總兵雖然統帥幾千人,但是平時也只是負責訓練而已,調兵權還是在兵部,所以清朝總兵的權利很小。


楚風說歷史


清朝的總兵總共有四個級別,分別統領的軍隊級別也不一樣,統兵總人數分別為8350人,9350人,33200人,與43000人四個層次(滿員狀態)不等,如果是非滿員狀態則會相對遞減一部分人員。

清朝的野戰軍編制一般是一個滿軍旗配四個漢軍旗,一個滿軍旗人數大約是9350人,一個漢軍旗大約是8350人。最頂級的總兵就是統領43000人,比如雍正時期被派去大西北鎮守的大將就是這個級別配置,職位一般是正一品的高官,而且是必須由滿人將領擔當(年羹堯除外)。

清朝除了野戰軍之外還有蕃軍,比如曾國藩的湘軍,清軍的蕃軍是採用4個漢軍旗編制,滿員總兵力是33200人左右,像曾國藩這種級別的官品也是從一品左右。像豐臺大營跟西山銳健營也屬於這種編制,豐臺提督跟西山提督的級別也是從一品。

除了上面的兩種野戰軍之外,清朝還有一種是關外旗兵,這種級別的官兵總人數不高,只有9350人的滿員編制,但是總兵卻是旗主王爺,屬於正一品,鐵帽子親王。比如十三爺也是這種類型的總兵之一(名義上的)。

清朝的正二品高官基本上是武將級別裡相對較低的了,一般屬於漢軍旗的旗主了,這種總兵大約只有一個漢軍旗的兵力,滿員8350人,由於漢軍旗屬於雜牌軍,往往缺編嚴重,能有6000人就不錯了。


優己


清朝很多武將官職的品級實際上是有些虛高的,很多官職雖然看起來品級非常高,但所掌握的兵權、所擁有的地位卻與他們的品級有著巨大的反差。

就比如清朝的提督,清朝的提督品級非常高,是從一品的地方軍事大員,地位類似於我們現如今的省軍區司令、統管著一省的綠營軍隊。

單純從品級上來說,提督的品級是要比加銜之後才正二品的各省巡撫高、跟經過加銜之後才從一品的總督相持平的。

但如果要說到地位和權力,品級極高的提督卻根本無法和巡撫、總督相抗衡。

在清朝全國各地,提督都會遭受到巡撫、總督們的節制。

在地位上,他們基本處於弱勢,經常會遭受到巡撫和總督們的欺負,這點與他們之間的品級是不對等的。

總兵的情況也是如此,總兵是清朝綠營兵中權力、地位僅次於提督的人物,品級是正二品,跟加銜之後的巡撫品級對等。

但實際上不要說是和他們同品級的巡撫了,就連各省巡撫之下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他們都是比不過的,由此可見品級如此之高的總兵地位是如何的了。

關於清朝時期的總兵,我們往下介紹一二。

明清總兵地位的變化

清朝時期的總兵傳承於明朝時期的總兵,只不過清朝時期的總兵相比於明朝時期的總兵發生了許多變化。

在明朝時期,總兵的地位非常高,相當於各省軍區的司令,地位上和清朝時期的提督對等。

只不過因為他們並沒有清朝時期的綠營兵和八旗兵分化、沒有清朝時期那麼多的節制,所以他們所擁有的權力是要比清朝的提督們高上不少的。

到了清朝之後,總兵們的地位、權力直接降低了一個等次。

這時候,他們的統轄範圍變成了清朝設置在全國各地的軍事重鎮,而這些軍事重鎮是清朝僅次於省級的軍事單位,相當於我們現如今所說的軍分區。

清朝總兵們手下的兵力

在清朝總兵們的手下,主要統轄有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千總、百總、把總等各級軍官。

而要說到他們所掌握的士兵人數,則大概在數百人到上萬人左右。

清朝時期,清朝綠營兵的總數大在63萬人左右,當時,朝廷主要在全國各地設置了73名總兵,如果平均來算的話,清朝每個總兵所能掌握的軍隊大概在9000多人左右。

但實際狀況並不都是按平均數來算的。

在清朝73名總兵中,主要區分為60名陸路總兵和13名水師總兵,其中水師總兵掌管的士兵人數最少,因為清朝末期北洋水師軍隊中一艘鐵甲戰艦的艦長官職就是水師總兵,所以在戰艦承載的侷限性下,他們所能掌管的士兵只有幾百人。

掌管人數最多的是那些陸路總兵,掌握兵力最多者達到了上萬人左右。


孤客生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總兵,鎮守邊區的統兵官,正二品,猛地一聽這官還挺大,應該權力也不小,但實則不然,總兵的權力處處受困。

在明朝初期,總兵只不過是一個沒有品級的臨時員工,有戰爭時,才會出現總兵,戰爭結束,總兵交印卸任。

明宣、英宗時期,邊境戰亂不斷,因為經常改換總兵有些麻煩,於是總兵慢慢地成為了常設官職,而且權勢也頗大,明末時,甚至成為最高軍事長官。

但到了清朝,為了避免總兵擁兵自重,朝廷派巡撫提督前去和總兵一起管理軍隊,這樣不僅能夠削弱總兵的權力,還能起到一個巡視作用。

一開始時,巡撫提督只是臨時性的,後來也成為了常駐。巡撫提督是文官,總兵聽命於他,不僅如此,就連都指揮使,布政使、按察使也要受制於他。總兵也正是這時成為正二品的。

總兵雖說是鎮守邊區的統兵官,但他能夠調動的軍隊卻寥寥無幾,而且還根據駐地發生變化,有些駐地的總兵官,可能只能調動幾百個士兵,而有些則能調動一萬多。

在清朝時期,總兵官大約有83名,陸軍70,水軍13,這83名總兵共統帥63萬士兵。如果按這個數據平均分配的話,每個總兵的兵力不足一萬。

清朝民族英雄劉永福曾被任命為南澳鎮總兵,他所統領的黑旗軍被裁撤到3000人;潮州鎮總兵劉進忠曾統轄十三營,當時的一個營根據駐地不同,統率的人數也不同,差不多是幾百人到幾千人。

總的來說,總兵能夠調動的軍隊上限也就兩萬,不可能再多了。


理科男讀歷史


一、總兵一職來歷

顧名思義,總兵這一名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其性質為武官,總兵實為唐朝以來由兵役制度、歷史因素等催生而來,在宋朝時便有總兵一職,到了明朝,總兵進入歷史視野的頻率逐漸增高。

不過,明朝時期的總兵只是一個官銜名頭,無品級﹐無定員﹐多由公﹑侯﹑伯﹑都督充任。這種制度設計,和明朝的兵役制度以及皇帝先天的疑心不可分割,明朝時期實行衛所制,簡單來說就是將軍隊從中央到地方分級駐紮,設立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又由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劃片管轄,平時為民,戰時為軍,定期訓練,其實和唐朝時期的府兵制類似。而明朝初期的思想可能是軍隊建設和軍隊打仗要依託不同的系統,所以就會有不設品級的總兵出現,平時軍隊建設就有前文所述的層級來管理,戰時,臨時安排總兵一職,掛印稱將,調遣衛所軍隊,指揮作戰,戰爭平息後,再交回將軍印,軍隊再回到駐地,這樣的優勢就在於朝廷就能保持一定規模的現役軍人又降低了平時的軍隊開支,同時兵不識將,將不知兵,又有效的防止了形成軍隊割據,起兵叛亂。

但是,隨著邊境戰時增多,總兵逐漸成為了常設官職,但是仍然沒有品級,雲南設徵南將軍﹐大同設徵西前將軍﹐湖廣設平蠻將軍﹐兩廣設徵蠻將軍﹐遼東設徵虜前將軍﹐宣府設鎮朔將軍﹐甘肅設平羌將軍﹐寧夏設徵西將軍﹐交趾設副將軍﹐延綏設鎮西將軍。宣德年間又設山西﹑陝西兩省總兵,嘉靖年間分設廣東﹑廣西、貴州﹑湖廣兩總兵為四總兵﹐福建﹑保定副總兵改為總兵﹐增設浙江總兵等等。

由此可見,到了明朝中後期,總兵的數量在增加,但是全國不過20幾人。

在明朝時期,總兵雖然沒有品階,但是其權力卻非常大,尤其是後來成為了常設官職,有些像現在的軍區司令員。而總兵有品階則是到了清朝時候的事情了,在清朝,總兵官階為正二品,這就需要我們對清朝的官階有一個初步瞭解。

二、清朝官員品級(以下僅列舉至七品,且只列舉文武外官,因為總兵以及直屬上級均為地方官)

總體上,清朝官員品級制度為“九品十八級”制度,每一品有正、從之別,相當於現在的正、副之分,如正縣級、副縣級,正廳級、副廳級。

正一品文職外官:大學士兼直省總督武職外官:伊犁將軍、綏遠將軍

從一品文職外官:各直省總督(兵部尚書銜)、駐藏辦事大臣(加尚書銜)武職外官:駐防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文職外官:各省總督、河道總督、漕運總督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副都統銜西寧辦事大臣、副都統銜總管

從二品文職外官:各直省巡撫、布政使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武職外官:遊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文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武職外官:關口守禦、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武職外官:守禦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文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職外官:盛京遊牧副尉

三、清朝總兵能調動多少軍隊

清朝時期,全國設有總兵定員83名,其中,陸路總兵約佔70名,水路則為13名,統轄中國十八省614防營約63萬兵力。由此看來,在總兵一職的設立上,清朝同明朝是有區別的,在品階設立上,總兵位居正二品,也是相當於省部級、副省部級的高官,官職也是非常高的,在官階上是要比現在的軍分區司令要高(因為有些網友認為總兵相當於現在的軍分區司令,而現代軍分區司令為師級幹部,相當於廳局級幹部,是夠不到正二品這個級別的)。

但是有級別不一定就有權利,所謂總兵調動軍隊是不大可能的,這又和明朝不同。

明朝的總兵直屬兵部,而清朝的總兵則要服從巡撫提督治轄,也就是說總兵要服從駐地地方官的領導,只有指揮部隊的權力,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這個區別在哪裡呢,就在於只有調動軍隊執行任務,你才會有指揮部隊的時機,平時也就是是日常管理的職權。不過,通常來說,一個總兵下面會有一萬五千人左右的兵員,當然,這也是不盡然完全相同的,有時又甚至只有幾百人。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首先,我們聊一聊總兵的歷史。總兵出現於明朝,明朝的總兵堪稱能夠與巡撫正面叫板。明朝建立以後,蒙古勢力敗退北方草原,但並不甘心失敗,一直集結力量不斷的南下。為了抵禦蒙古騎兵的進攻,明朝從東北到西北,總計建立了9個重鎮,俗稱為九邊重鎮,例如甘肅鎮、大同鎮等等。一個鎮負責一大片地區的防務,類似於戰區司令。 每個鎮的最高長官就是總兵,每位總兵管理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的軍隊。例如遼東鎮總兵,能夠管理9萬多軍隊,屬於實權人物。山西的大同鎮總兵和太原鎮總兵,幾乎能夠與山西巡撫正面叫板。



明朝總計只有20餘位總兵,明朝總兵的含金量很高,類似於戰區司令和省主席的關係,雙方的權力勢均力敵。 清朝入關以後,沿用了明朝很多官職,但進行了改革。清朝的總兵屬於正二品,清朝的巡撫則是正二品或者從二品,一般掛都察院右都御使的頭銜。換句話說,從表面來看,總兵和巡撫屬於平級幹部,似乎與明朝的情況差不多。但是在清朝真實的官場上,連總兵的頂頭上司提督大人,都是巡撫的下級。清朝的每個省設立了巡撫和提督,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巡撫則負責全省軍政民財各方面的工作,屬於全省的一把手。



雖然提督是從一品,比巡撫的品級還高,但必須接受巡撫的節制。見到巡撫以後,提督一般會恭恭敬敬的說一句“參見中丞大人。”巡撫也會客氣客氣:“軍門,不必多禮。”但如果沒有這個禮儀,巡撫會很不高興,畢竟文官節制武官是老傳統。 至於總兵,每個省會劃分成好幾個鎮,總兵僅僅是一個鎮的長官。雖然總兵是正二品,但實際權力並不大,連布政使和按察使都不敢得罪。我們聊一聊總兵下轄軍隊的問題,明朝的總兵只有20位,總兵類似於戰區司令。清朝的總兵則有80多位,70多位陸軍總兵,10多位水師總兵。



例如北洋水師的老大丁汝昌,頭銜是提督,鎮遠和定遠的艦長則都是總兵。 清朝的綠營軍總計只有60多萬,一口氣出現了70多位陸軍總兵。而且有一部分綠營軍,屬於總督和巡撫直接管理的。按照這個標準計算,一個鎮的綠營軍最多隻有七八千人。換而言之,總兵類似於師長兼軍分區司令,與巡撫的權力相比,差距非常巨大。其實,各地的分守道或者省城的知府,都不一定怕總兵。



所以說,總兵屬於位高權力。看上去屬於朝廷的高官,其實誰都不敢得罪。我們順便聊一下實權很大的五品官,兵部的武選司郎中和武備司郎中。這兩位五品老爺,分別管理各地軍官的升遷調動、各地軍隊的武器和物資發放。如果得罪了武選司郎中,那麼,那位將領很有可能被升遷半級,然後調往最前線作戰。 雖然總兵、副將等將領的品級不低,進了兵部以後,都會畢恭畢敬。尤其是遇到尚書大人和侍郎大人,這些堪稱自己的頂頭上司,標準的實權派。至於各個機關的郎中們,外地將領也不敢輕易招惹。最尷尬的還有守備大人,命名自己的品級不低,卻只能幹打雜的工作。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清代總兵地位高,但管轄兵力很少。

同時,雖然總兵正二品,比巡撫本官從二品都高,但總兵實際要被總督、巡撫、提督三人進行多頭管轄。


與明朝相當於省軍區司令不一樣,清代總兵定員達到83人,其中水師總兵13人,陸軍總兵70人。所以清代陸軍總兵每省平均4人,也就相當於省內的片區警備司令而已。

從兵力上看,由於總兵只能管轄綠營,全國綠營總數63萬,剔除水師及總督巡撫提督直接管轄的督標撫標提標外,估計70位總兵能夠管轄40多萬軍隊,平均大約6000人。以這個士兵數量看,總兵就是個不滿編的陸軍師長。


四川達州


在清朝時期,正一品的武將有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從一品武將有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都統、提督,然後就到了正二品的總兵,副都統這一級,特別說一下,總兵是駐紮在外地的高級武官,不是駐京武官。總兵這個官職是明清兩朝才有的,級別有多高呢?舉個例子吧,在明朝末年,駐紮在全國各地的總兵也不過才二十多個人,明末清初的吳三桂,他在崇禎皇帝執政時期就是遼東總兵。

清朝時期全國有多少總兵?

清朝統治者基本上還是在沿用明朝的制度,總兵這個職務也就被保存了下來,也有被稱為總鎮的,不過數量比明朝的時候就多了很多,兵權也削弱了很多,一般情況下全國定員總兵83人,陸軍總兵70人,水師總兵13人,他們的職權有多大呢?全國83名總兵統領各省清軍63萬人,這樣我們按平均數來算一下,大概每人能統領7500人,放到今天算是旅一級的軍官了,當然這樣算一下平均數並不準確,即便這些軍官,因為駐地不同,品級相同,權利也是不一樣的,自然手上統兵數量也就有多有少了。

總兵是個多大的官,能統兵多少?

我們先來說一下清朝時期的兵制,清軍主要是分為旗兵和漢兵兩類,八旗兵在入關之前由努爾哈赤所建,而漢軍最初的綠營是參考明朝的兵制建立的,清兵入關時就只有八旗兵十多萬,要消滅南明不容易,於是清軍就順路收編投降的漢軍,繼續沿用漢制以營為單位,因為軍旗的顏色是綠色,所以也被稱為綠營。每營兵兩百到七百人部隊,又由若干個營組成一協兵,兵力在幾百到一千多人,又有若干協組成一標兵,兵力在兩三千人到一萬人左右。

而總兵又被稱為總鎮,管理一鎮的綠營,大約就是一標的兵,所以總兵統領的兵力一般就在幾千人到一萬多人。在總兵之上還有一位提督總兵官,總管一省的綠營兵,兵力從一萬多人到六七萬人不等。然而不論是提督總兵官,還是總兵,他們都沒有權力自行統兵,既要受兵部的直轄管理,同時還要受到地方文官的節制,就比如巡撫和總督是能夠節制提督的,這兩個都是文職官員,所以在清朝,皇帝管理這地方總督巡撫,總督巡撫又節制提督,提督則下轄總兵,這樣一來實際的兵權還是在皇帝的手上。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明末由於戰爭頻繁,總兵官也有所增多,崇禎時期總兵官有二十多位,有的總兵手下有十萬軍隊。

清朝天命年間開始沿用明朝總兵稱號,清朝的總兵在早期地位很高,佟養性擔任總兵(昂邦章京)時被賦予總理漢民政務、軍事,漢官也由他總理。

入關前的清朝總兵(昂邦章京)最低是八旗固山額真級別世職。清兵入關後,總兵與總督、巡撫、提督並稱為督撫提鎮,政治待遇上相差不大。



統兵人數不同

清朝的總兵統轄的士兵數量相差較大,不能一概而論。

清朝設有總兵83名,其中,陸路總兵70名,水路則為13名,統轄中國十八省614防營約63萬兵力。

陸路總兵多為綠營兵總鎮,官階正二品,受提督統轄,掌理本鎮軍務,統轄的綠營兵稱''鎮標''。


清朝的綠營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清朝的綠營。 清代綠營分省建置,主要任務是鎮戍地方。

“鎮”是各省綠營最高的戰術單位,以標加以區分:總督直屬親兵部隊稱為督標;巡撫直屬親兵部隊稱為撫標;提督直屬親兵部隊稱為提標;總兵直屬親兵部隊稱為鎮標。 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直接統轄的為本標,督標由副將統領,撫標、提標由參將統領。 鎮標由遊擊統領。本標轄一至五營。


戰略重地領兵多

營以下為汛,汛是綠營的基本組成單位,有的汛又設若干小汛。一汛之士兵由十數名到上百名不等。 清代全國綠營有六十六鎮、一千一百六十九營,兵員共計648345人,分佈在內地十八省各要害處。

因此總兵統轄的軍隊數量各不相同。山西大同鎮由於戰略地位重要,共有士兵18687人;雲南永北鎮地處偏遠,該鎮總兵只有1953名士兵。


綠營兵中除督、撫、提、鎮的本標兵戰鬥力較強外,分汛防兵更類似團防性質,戰鬥力較弱。

綠營實行募兵制,入伍後名義上終身服役,但一般五十歲後都能退役。綠營兵的軍官多是行伍出身的軍官世家,也有少數士兵以軍功晉升的。

總兵就是武職正二品,掌一鎮軍政,統率本標,管轄所屬協、營,類似現在的軍分區司令,領兵人數看地區情況而定,不統一。


歷史早知道


清朝的總兵是綠營下屬的官職,名稱繼承於明朝。但是兩者在權利、品級等方面差異都比較大。

明初的時候,只有在對外征伐的時候才會臨時設立總兵官一職。一般是擁有爵位的將領出任。屬於臨時性派遣,沒有品級。到了正統年間,當邊境出現戰爭的時候,總兵官逐漸成為常態。從此,總兵官成為鎮守地方的最高軍事將領,由巡撫節制。

根據《明會典》記載,明朝一共有23個總兵,其下的兵力在不同時期不同,因其重要性也有不同,九邊的總兵兵力就遠超其它總兵。普通兵鎮兵力在一萬左右,四大鎮總兵的兵力可超10萬,戰時更多。

到了清朝時期,因為八旗的兵力遠遠達不到守衛全國的要求,因此後來有了綠營。全國綠營的兵力大概在63萬。各省軍權歸屬巡撫提督。而總兵官則聽從巡撫提督。清朝初的時候,總兵也是沒有品級的,直到乾隆十八年才定品級為正二品,可以說是位高,但卻不權重。

清朝一共設立了83個總兵,其中陸軍有70人,海軍有13人。從這裡可以看出,63萬兵力,由83位總兵統領。平均下來每位總兵統領的兵力不到8000人。臺灣因為地理位置重要,總兵下面的兵力有1-1.5萬人。而其它一些相對沒有外患的省份,人數則可能只有1-2千。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總兵只有帶兵權,沒有調兵權。在其上面還要受到總督節制,在沒有總督的省份,則由巡撫節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