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理”的銷售註定要失敗


“講道理”的銷售註定要失敗

幾天前,一位朋友來電,說要在疫情過後啟動新項目,諮詢我有沒有興趣和他一起參與。對於疫情休整中的我來說,能夠有項目可以探討,自然樂意深度瞭解,於是就讓朋友詳細介紹他的新項目。他激情澎湃地敘說了將近半小時,我卻索然無味,委婉提出了幾個需要探索的環節,對方也毫無覺察,始終堅持著他的觀點。

很禮貌地結束了探討,對方一腔熱情也蕩然無存。不過還是建議他繼續深入一些,做更充分準備,只是我對這個項目不再有興趣而已。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我放棄與他繼續討論的熱情呢?原因在於,他一直在給我講道理。

很多人覺得奇怪,做事不就是要道理嘛,不講道理不就是欺騙嗎?難道講道理反而成了不接受的理由?不過自己找個藉口罷了。

接觸過很多企業,也瞭解過很多項目,甚至自己也經歷過很多項目,在產品銷售領域,真的是摸爬滾打無數年,才明白銷售一旦講道理,就是失敗的開始。真正的銷售不是按道理獲得實現的,而是按需求呈現才會獲得對應的成果。

任何銷售的成交,都是因為有需求的存在而存在,別無其他。商家所提供的商品只有滿足了客戶的某一方面需求,才會被認可。商品能成為消費品的前提是,商家在展示商品時總有某個環節讓客戶發現了需求,根本不是商家說服客戶的結果,而是客戶自己說服自己採取行動的結果。始終應該明白“沒有需求的銷售就是耍流氓。”

商品交易,本質上是價值置換。商品只有能夠兌現消費者所要呈現的價值時,商品才成為交易載體,消費者接受商品,是對自己的認可,自己所需要呈現的價值在這件商品上釋放了能夠獲得滿足的信息,內心生髮的價值權衡能夠承受付出的代價,才實現交易。一切商品都是圍繞消費者需求在展開的訴求。

產品銷售環節,作為商家重要的任務是如何幫助消費者提煉他的需求,激發擁有這件商品的慾望,同時讓對方獲得商品之後內在的安全感建立,併為之興奮和喜悅,覺得通過交易,獲得物有所值或者物超所值的感受,對方才會樂意接受,並付之行動。

在任何銷售活動中,商家要按照價值交換原則去維護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潛在規則,讓這個規則成為兩者之間的平衡。商家在和消費者交易商品時,始終是一個支持者、提供者,而非主宰者,消費者才是真正的銷售促成者。唯有讓消費者獲得尊重,才能達成交易結果。

一個只會講道理的商家,本質上只是“王婆賣瓜自說自誇”。如果不能觸及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即便因為口吐蓮花,讓交易一時得逞,待消費者發現商品並不能提供對應價值的時候,一樣生出埋怨情結,甚至覺得有點受騙上當的感受,導致消費者對商家的信任程度大打折扣。現在商家和消費者之間幾乎沒有什麼信任可言,實際上都是商家自身導致的悲哀。

銷售無須講道理,也不是給消費者簡單灌輸理念,很多時候商家所謂的道理只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行為,無法觸及消費者內在需求,這樣的交易,即便做成了,也只是一種虛像。

銷售是一種價值呈現過程,刻意講道理,只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現在明白了,我沒有接受朋友的建議,就是因為他的半個小時描述始終沒有提到銷售者需求,只在描繪宏偉藍圖,自然無疾而終。


教練心語:消費無須講道理,需求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