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混養黃鱔要多留個“心眼”,做有心人,施肥和用藥都是技術活

稻田養殖黃鱔,是一種經濟效益比較高的生態種養結合生產方式,具有成本低、管理方便、疾病少、收益高等特點。稻田中豐富的天然餌料及適宜的水質為黃鱔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黃鱔的本性喜歡在稻田泥中鑽洞打穴,疏鬆土壤,捕食稻田中的各種水生、陸生昆蟲及其幼蟲,從而有效地減少水稻的病蟲害,創造了有利於水稻生長的生態環境,以此達到提高水稻產量的目的。依鄉民鋒哥以往的套養經驗,如果管理得當的話,稻田混養黃鱔的畝產量,一般黃鱔可收80~100公斤,而稻穀可增收30~50公斤。

稻田混養黃鱔要多留個“心眼”,做有心人,施肥和用藥都是技術活

一、養鱔稻田的選擇條件

養殖黃鱔的稻田面積最好在10畝以內,應選擇地勢稍低、常年不幹涸或容易灌水的低窪稻田作為黃鱔的養殖池,且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管理方便。養殖池的田埂要求高而厚實,能保水30cm以上。以鄉民鋒哥的經驗,混養田埂的四周要建造高80cm左右的護埂防逃牆,一般採用磚砌,或者用水泥板、聚乙烯網布作為材料。為防止黃鱔逃逸,進、排水口要用混凝土砌嚴堵實,並架上鐵絲網。在稻田的四周和中間可根據地塊形狀均勻開挖“田”字形或“井”字形魚溝,一般溝寬為40~50cm,深為60~80cm,約佔該稻田總面積的15%~20%。

二、鱔种放養

(一)、稻田消毒

鱔种放養的前15天,每100㎡的魚溝用2公斤生石灰化水後潑灑消毒,但要保持水深有20~30cm。

(二)、苗種的選擇

鱔種的來源可自留或也可就近收購,但運輸時間越短越好,一般品種選擇為本地的深黃大斑鱔。選擇的鱔種要求無病無傷、體質健壯、規格相近,大小以每公斤40尾左右為宜。

(三)、放養密度與方法

稻田插秧結束後應及時放養鱔種,一般會在水稻移栽後,秧苗返青時放苗。放苗時應保持魚溝內水質透明度在25~30cm之間,而田面有3~5釐米的水深。每畝放養規格為30~50尾/公斤的鱔種50公斤左右,一次性放足。同時還可套養5%的泥鰍,利用泥鰍上下躥動可增加水中溶氧。鱔種在放養時應用3%食鹽液浸洗消毒,以防黃鱔“感冒病”、水黴病和防止將病原體、寄生蟲帶到新的環境。此外,還應注意稻田的水溫相差不得超過2~3℃。

稻田混養黃鱔要多留個“心眼”,做有心人,施肥和用藥都是技術活

三、馴食與餌料投餵

黃鱔魚喜歡食鮮活的蚯蚓、小魚蝦、黃粉蟲、蠶蛹、蛆蟲等動物性餌料,但在實際的生產養殖中難以保障大量鮮活的餌料供應,所以必須及早對黃鱔進行馴食預製餌料。鄉民鋒哥的做法一般會選在苗種放養後的第20天開始,此時黃鱔苗已經適應了新的環境。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將早期準備的鮮蚯蚓、黃粉蟲、蠶蛹等絞成的肉漿,再按20%的比例均勻摻入黃鱔專用餌料中投餵,先進行馴食5~6天;待馴食成功後,再逐漸減少動物性餌料的配比。黃鱔有晝伏夜出的攝食習性,餌料投餵一般在傍晚進行,但應堅持用“四定”原則,即定時、定點、定量、定質。天陰、悶熱、雷雨前後,或水溫高於30℃低於15℃時,要適當減少投餵量;天氣晴好,水溫在15~28℃時,是黃鱔旺食旺長的好時機,要及時適當地增加投餵量,以第2天早上不留殘餌為準,投飼量為黃鱔體重的2%~4%。另外,在稻田中可裝日光燈,既便於觀察鱔魚的活動,又能引誘昆蟲供黃鱔攝食,增加黃鱔的肉食性餌料。

四、日常管理

(一)、水稻栽培

水稻應選擇生長期長、抗病害、抗倒伏能力強的梗硬品種。移栽時推行寬行密植,行距約為20cm,株距約為10cm。但需注意的是,秧苗在移栽前要施足基肥。

(二)、水位調節與水質管理

在稻田的水質管理上應根據水稻各生長期的需水特點,兼顧黃鱔的生活習性,堅持早期淺水位(一般以5~10cm為宜),中期深水位(一般以15~30cm為宜),後期則正常水位,基本符合稻、鱔生長的需要。擱田期間,魚溝要保持有50cm左右水體,並經常要更換清水,保持水質清新,溶氧豐富。夏季成鱔池水質的酸鹼度應保持pH值在7~8為宜,如果池水長時間呈酸性的話,可以使用生石灰水向池內潑灑進行調節。

(三)、餌料管理

日常投餵的餌料一定要新鮮質優,切忌使用變質、腐臭的餌料,以防黃鱔吃後患腸胃病。夏季的黃鱔生長速度快營養需求高,要儘量多喂螺蚌肉、鮮蚯蚓和蠅蛆等動物性蛋白餌料。並改平時一天一喂為每天兩喂,可分別在上午的9時以前和下午的6時以後天氣較涼爽的時間段投餌,投餵量以黃鱔當天吃完為宜。應該注意的是,平時吃剩的餌料應及時撈出,以防汙染池水。

(四)、搞好防暑降溫

黃鱔最適宜的生長繁殖水溫為21~28℃,但夏季因陽光暴曬易使黃鱔中暑。鄉民鋒哥的做法是在池子四周種植南瓜、絲瓜、葡萄等攀援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陽,也可在鱔池水面投人適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蘆、水浮蓮、浮萍等用來遮陽(但種植面積不能超過池子的1/3為宜),還可採取換水調溫的措施,高溫季節可按正常的水位加深15~20cm左右。為利於黃鱔的生長,即在盛夏時把水位加高,並採取更換表層水來平衡稻田水溫度的措施,條件許可的稻田也可採用長流清水的方法降溫,效果更佳。

(五)、嚴防鱔魚逃跑

應堅持對稻田進行早、晚巡查,以觀察黃鱔的生長情況,同時要特別注意檢查池水位的深淺、池壁池底有無裂縫以及排水孔網罩是否完好,及時排除隱患,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同時應注意田間的敵害並及時清除。黃鱔在暴風雨天氣下最易逃跑,此時尤其要注意做好防逃工作。

(六)、防止黃鱔浮頭

在正常的飼養環境下,如發現黃鱔出現一般性的浮頭,則說明放養密度大、投餌多、黃鱔的生長旺盛。但在天氣悶熱、陰雨天、水質嚴重惡化、水面出現氣泡等的情況下,或在巡塘時發現黃鱔驚恐亂躍、群聚池面、慌亂遊動的現象,則說明是稻池嚴重缺氧,應及時進行增氧處理。對輕度浮頭的情況,只需立即注入清新水質增氧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選在傍晚時注水,以免上下水層的對流反而會加劇浮頭現象。而暗浮頭現象則多發生在夏季和秋初,由於症狀輕微難以察覺,但是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並及時注水預防,很容易發生泛田死亡。對由於天氣、水質異常變化而引起的浮頭,只要適當減少投餌,並將池中餌料殘渣及時清除,及時注入清水即可解決。


稻田混養黃鱔要多留個“心眼”,做有心人,施肥和用藥都是技術活


五、稻鱔病蟲害防治

(一)、水稻病蟲害的防治

由於稻田混養黃鱔具有除草保肥、滅蟲增肥的作用,因而水稻在生長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率也相對較低。如果水稻在生長期內不得不防治病蟲害的,可以適當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用藥前先將鱔魚全部趕到魚溜內並灌滿田水,稻田的一半先用藥,而剩餘的另一半則隔天再用藥,讓黃鱔在用藥期間有多一點躲避的場所。若確需使用粉劑農藥的,宜選擇在早晨露水未乾時噴施,而水劑則宜在露水乾後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施藥時噴嘴要斜向稻葉或朝上,將藥液噴灑在稻葉上;而下雨前不要施噴農藥,另外,噴藥後的翌日應將魚溜內的水放掉1/3~2/3並及時加註回位。同時,嚴禁使用含有甲胺磷、毒殺芬、呋喃丹、五氯酚鈉等劇毒農藥的水流入稻田,以防止農藥對黃鱔產生的傷害。

(二)、黃鱔病害的防治

(1)、黃鱔細菌性皮膚病。細菌性皮膚病一般以5~9月為流行期。病鱔的體表常常會出現大小不規則的小紅斑,並以點狀充血性發炎,尤其是腹部的兩側特別明顯;病鱔遊動乏力,常往水面浮頭;病情嚴重的,鱔表皮呈點狀潰爛,並向肌肉延伸而死亡。鄉民鋒哥此時的做法是及時更換稻田水,並用生石灰化水後清田消毒。對於已經發病的黃鱔,可用磺胺噻唑0.5g與餌料摻拌均勻後投餵在50公斤黃鱔上,每日1次,並連用5~7日為一個療程。

(2)、黃鱔水黴症。多是因為黃鱔的體表在受到傷害後感染所致,肉眼即可見病鱔傷處長滿黴絲。此時,應立即加註清水,並按每立方米水體加小蘇打20g溶解後全田潑灑。

(3)、黃鱔發熱症。導致黃鱔發熱病的原因多是因為飼養密度過大,而鱔體表面分泌的黏液過多在水中積聚發酵,導致池水溫度急劇上升而引起。此時的黃鱔相互纏繞,很容易導致大量死亡。防治方法是:在田內混養少量泥鰍,通過泥鰍上下躥遊防止黃鱔纏繞,並立即更換新水。

(4)、黃鱔錐體蟲病。一般在每年的6~8月為流行期。病鱔大多表現為貧血症狀,鱔體瘦弱,生長髮育不良。鄉民鋒哥通常採用的防治方法是:先用生石灰清田,清除錐體蟲的中間宿主螞蟥(水蛭);再用2%~3%的食鹽溶液或0.7毫克/升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浸洗病鱔10分鐘左右,對錐體蟲的治療均可起到一定的療效。

六、捕撈上市

當黃鱔的個體重達到60~100g時即可捕撈上市。秋季可採用細密網進行捕撈;晚秋、冬季和早春則可採用灌水簍網或地籠誘捕,或排水擱田集中捕捉,儘量不要傷害鱔體,並注意捕大留小,以便為次年飼養留有足夠的鱔苗。

稻田混養黃鱔要多留個“心眼”,做有心人,施肥和用藥都是技術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