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麼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鵬友程


這句話的核心是中國非常傳統的哲學觀念,其實質在於反對人類中心理論,反對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兩句聯繫在一起的話。


仁是以人為本,相親相愛。


對於國家的統治階級來說,民眾往往只是數字,他們很難對每一個民眾有直接的體會,只能從宏觀層面上處理民眾的需求。這種情況下,百姓自然如同芻狗一樣。他們管理的範圍太大,沒辦法讓你和其他人有所區別。


而對於天地來說,各種各樣的神靈,自然界的萬物,其管理的範圍更大。

由於強大的存在並不是人類,就算曾經是人類,此時的存在形式也相差更遠,由於他們必須管理萬物,因此,他們不太可能會眷顧於人類,而對於萬物是平等看待的。


在西方國家,很容易的一個思維是人類中心論。


人類高於萬物,人類高於一切,人類比什麼都要好,人類必須是上帝制造的,人類是上帝寵兒,為了讓人類不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的,他們編造出一大堆稀奇古怪的理論,從外星人到上帝,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而老子則通過類比指出,人類在宇宙並不特別。


想象下,如果一個神靈,和人類相差甚遠,像是人類和螞蟻的關係一樣,它會去眷顧人類嗎?就好像你會去眷顧螞蟻嗎?


由此,老子實質上指出,信仰和崇拜神靈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無論是信徒還是非信者,無論你是人類還是螞蟻,你和神靈的距離都只會一樣遠。


因此,你想要接近道,必須從天地萬物中揣摩而學習,不能閉門造車,這樣是造不出任何成果的。


喵喵喵的喵


這句話出自老子(古代人名)的《道德經》第五章,“芻狗”意思就是“草扎的狗”。因為以前祭祀就有用草扎的狗來代替活狗的事,祭祀完後就把它隨便丟棄。這裡恰恰相反的表現了君王不屠殺活狗而用草扎的“仁”的一面。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天地沒有好惡的意識,也不憐憫萬物,任其生長,自生自滅。

簡單來說就是:天地不感情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

鄒狗是草扎的狗,用在祭嗣時,用過後任人取走生火,這段意思是老子的思想,他認為上天對百姓就像草扎的狗一樣,既不愛,也不憎.無為而治



風花雪月的詩句裡


老子為什麼說: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解析】我們先要明白,何為“芻狗”。

“芻狗”是古代用於祭祀,用稻草紮成的狗兒。古代的祭祀是一件很鄭重莊嚴的事情。此時“芻狗”被賦予了特殊的象徵意義。

祭祀過後,便恢復了它稻草扎的狗兒本意。它被人遺棄、踐踏,只能成為稻草焚燒。

人對“芻狗”並沒有好壞,只是出於某種需求。

【釋文】天地無所謂仁愛,把萬物當成稻草紮成的草狗;統治者也無所謂仁愛,把老百姓當成稻草紮成的草狗。

天地是自然之物,並沒有任何意志。它沒有愛與恨,偏私情感取向。

有道的封建的統治者——皇帝(古代稱天子,天地之子),效法天地管理天下黎民百姓,不對百姓有厚薄貴賤之分。

制度不對老百姓朝令昔改,官員也不橫加干涉,給了百姓一定的自由。

讓老百姓休養生息,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天下才會太平,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古時漢初皇帝,便是用“黃老思想”治理國家,使漢初成為繁榮昌盛之國。

如果對老子《道德經》整體思想有了解的話,你就能明白老子的意思。

老子看透宇宙萬物運行與消亡的奧妙,主張無為而治。

萬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有其自身的規律發展的結果。

它賦予了萬物自由,不加干涉,因而它才能在自在無為中,達到它自己的目的(無為而無不為)。

現實生活中,家庭是國家的細胞。

在家庭中,大人、小孩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能因為是父母,就要叫孩子如何如何,應按照小孩的天性發展,不能讓他成為你未完成理想的工具。

因為小孩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只要順應他(她)的愛好,正確引導,不橫加干涉,便能成材。


江南義陳志在文武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被“通假字”誤讀了幾千年。

請看各版本原文對比:

《帛書·老子》甲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省〔為芻〕狗。
《帛書·老子》乙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耳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王弼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注:上文中〔 〕內為帛書版殘缺字。{耳口}為一個字,因字庫中缺字,用{}表示】

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涵義的回顧

之前我們詳細解讀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最終可知這句句子的意思是:掌控“重疊結構世界”運行的力量都在“隱性世界”中,但是,這種力量掌控“重疊結構世界”中“萬物”的運行模式卻是:“萬物”一旦陷入“重疊結構世界”中以後,都讓“萬物”在“顯性世界”中的“體”起主導作用,“萬物”在“隱性世界”中的“體”,都不發揮作用。

通俗的說就是,“萬物”都迷失在“顯性世界”中了。

大家把這句的意思理解了以後,是否產生一個疑問:“聖人”也存在於“天地”中,“聖人”本身也屬於“萬物”中的一種,“聖人”的“顯性人體”也屬於“芻狗”,難道“聖人”也和其他“萬物”一樣,以“顯性人體”為主導,操控整個“重疊結構人體”嗎?

顯然不是這樣,否則,“聖人”也不可能是“聖人”。

所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一句講的,一定不是聖人把百姓當作草扎的狗,而是講,“聖人”如何操控自己的“重疊結構人體”。

二、“百”字的“源頭甲骨文”字義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中,“百”字是個“源頭甲骨文”字義的字,這個“百”字不是常規漢字。

要認識這個“百”字的“源頭甲骨文”字義,我們必須藉助本專欄第四篇文章中對“浴”字的解讀,請看下圖:

上圖,左邊是“浴”字與“浴”字的分解圖,右邊是個甲骨文“百”字。

我們從“完整人體”的角度來看,“浴”字左邊的“水”字表示的意思是:顯性人體與隱性人體的交界,“水”字左邊表示“顯性人體”的意思,右邊表示“隱性人體”的意思,因此“水”字右邊的“谷”字,表示的意思是:通向隱性人體深處的“通道”。

請大家注意這條“通道”。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條“通道”,是從左到右的“橫向”,現在我們讓這條“通道”在水平方向上進行旋轉,左邊一頭向外、右邊一頭向內旋轉90°,這樣,我們看到的這條“通道”,就變成了從前到後的“縱向”。

這種“縱向”的情景,就是甲骨文“百”字所表現的情景,從一條“通道”的一頭,向內看“通道”的另一頭。

甲骨文“百”字的外面“橢圓形”字符,表示的意思是:“通道”靠近我們這一頭的“入口”,“圓形”字符內的“三角形”字符,表示的意思是:“通道”內另一頭的“出口”。

那麼,在這個甲骨文“百”字的字形背後,所隱含的涵義是什麼呢?

這個甲骨文“百”字在這裡所表示的意思是:進入這條“通道”前的初始位置。

“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是因為進入這條“通道”,並通過這條“通道”以後,才成為“聖人”的。

三、“姓”是個被“通假字”誤讀的字

《帛書·老子(甲本)》在出土時是有殘缺的,但是,在這一章中殘缺得很懂事:“為芻”兩個字都殘缺了,在“為芻”二字前的“姓”字的位置上,很懂事地留下了“省”字。

有了這個“省”字,被冤枉了幾千年的“聖人”終於可以被洗白了。

很明顯,《帛書·老子(乙本)》以及王弼版《道德經》都是在看不懂“百省”二字的情況下,用“通假字”的方法,用讀音相近的“姓”字,替換了“省”字,於是,“百省”就變成了“百姓”,結果,《道德真經》裡的“聖人”就被害慘了,變成了一個很冷血的“聖人”,把百姓當作草扎的狗。

這個“省”字也是個“源頭甲骨文”字義的字,表示的意思是:“聖人”通過了那條“通道”到了另一頭“出口”以後的情景。

那是一種什麼情景呢?讓我們來看甲骨文與金文的“省”字造字。

上圖,左邊是甲骨文“省”字,右邊是金文“省”字,這二個字的字形基本上是一樣的,我們先來看左邊的甲骨文“省”字。

甲骨文“省”字的造字,採用的是上下結構。上半部分是個“生”字符,下半部分是個“目”字符,我們先來介紹下半部分的“目”字。

在“源頭甲骨文”中,“目”字就是“一隻眼睛”的圖形,這個圖形並不表示“顯性人體”上的眼睛,而是表示“‘感知的主體’在進行感知”的意思。

我們剛才講的那條“通道”,並不是“聖人”的顯性人體從這條“通道”中通過,而是“聖人”的“感知的主體”從顯性人體通過這條“通道”進入到了隱性人體的深處。“感知的主體”通過這條“通道”以後,就能擺脫“顯性人體意識”與“隱性人體意識”的掌控,重新恢復與“真正的我”之間的關聯。

“目”字頭上的“生”字符所表示的意思就是:“感知的主體”迴歸到隱性人體深處以後,感知能力在“隱性世界”中得到充分釋放的狀態。

金文“省”字為了表示“省”字所包含的內涵都在隱性世界中,特意在“生”與“目”字中各自加了“一點”。

在金文的造字中,一般都會用在字符中加入“點”的方式,來進一步說明這個字表示的是在“隱性世界”中的意思。

“百省”的“省”字在這裡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體”通過了“通道”以後的狀態,請看下圖:

我們在講“重疊結構世界”的過程中介紹過,在“重疊結構世界”中,所有在“顯性世界”中事物的主體都存在於“隱性世界”中。“感知的主體”衝到“顯性人體”中以後,不可能感知到事物在“隱性世界”中的主體,而“感知的主體”回到“隱性世界”中以後,就能感應到在“隱性世界”中事物的主體,以及決定事物主體運行的“系統自動力”。

所以“聖人不仁,以百省為芻狗”這句句子的真正意思是:“聖人”的顯性人體也屬於“芻狗”,但是,“聖人”的“感知的主體”已經從“顯性人體”這裡迴歸到“隱性人體”的深處,已經不受到“顯性人體與隱性人體”的意識掌控,能感應到事物在隱性世界中的主體以及“系統自動力”,於是,“聖人”就感應、順應這種“系統自動力”。

按照《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中的論述,“感知的主體”在感應到“系統自動力”以後,“潛意識”就會發揮作用,操控“隱性人體”去順應那種“系統自動力”。

“隱性人體”順應“系統自動力”會發生相應的行為,“顯性人體”也會跟著動起來。但是,“顯性人體”的這種“動起來”,與平時的行為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顯性人體”平時的行為模式是:“感知的主體”在受到“顯性人體意識”掌控下,由“前意識”操控“顯性人體”發生行為,“顯性人體”本身就是行為的主體。

而“感知的主體”迴歸“隱性人體”深處以後的行為模式是:“顯性人體”本身並不是行為的主體,而是以“隱性人體”為主導發生行為,“顯性人體”只是跟著動。

以“隱性人體”為主導的行為模式,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太極拳”的行為模式。真正的太極拳,在練的時候講究肌體徹底放鬆,要“用意不用力”、要用“陰手打人”,這就是類似以“隱性人體”為主導的行為模式,以“隱性人體”的行為,帶動“顯性人體”發生行為,“隱性人體”成為行為的主體。

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讀一下古代太極拳宗師王宗嶽先生所著的《太極拳論》,他講“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裡的“神明”很像是在講“感知的主體”回收到“隱性人體”的深處後,去感應太極拳的“系統自動力”。

這種以“隱性人體”的行為為主導,帶動“顯性人體”行為的行為模式,在專業的音樂演奏、舞蹈、演唱、表演,以及專業的體育訓練比賽中也會出現。

演奏家、舞蹈家、歌唱家、演員、運動員口中經常講到的“忘我”狀態,就是類似這種以隱性人體行為為主導的行為模式。

比如,在專業的演奏中,演奏家如果用“顯性人體意識”去控制自己的“顯性人體”進行演奏,就不可能表現出專業水準。

同樣,運動員純粹用“顯性人體”的意識與力量去比賽,身體、動作都會很僵,不可能進入比賽的狀態與節奏。

舞蹈、演唱、表演,亦復如是。

所以,“以百省為芻狗”講的用“隱性人體”的行為去帶動“顯性人體”的行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能觀察、體驗到,我們留意一些頂級的演奏家、舞蹈家、歌唱家、演員、運動員的訪談、自媒體,經常可以聽到類似的內容。

而且,有不少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也能體驗到,比如,烹飪、削水果、寫字中,或者在做什麼事的時候,人一旦進入某種“狀態”以後,做事時就會有種“手在自己做事”的奇妙感覺。這種奇妙感覺,不少人都有過體驗,只是以往大家都沒有去留意,其實,這就是“隱性人體”的行為在帶動“顯性人體”的行為。

在《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中,給我們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認識,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就是自我體驗,體驗自己在生命歷程中,出現過的各種神奇感受,找到這些神奇感受,並強化這些神奇感受,“心智系統”就能得到轉換。

【本文內容節選自“心智玩家”專欄《解放“道德真經”》,關注“心智玩家”,獲得更多信息】


心智玩家


天地是沒有仁與不仁之分的,萬物都和芻狗一樣是平等的;聖人也是沒有仁與不仁之分的,所有的百姓在他面前都和芻狗一樣平等。天地之間不就像個大風箱嗎?空虛但不會窮竭,發動起來會生生不息。政令煩苛反而會加速敗亡,不如持守虛靜。




念念不忘的清氣若蘭


按照人們一般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那些所謂的聖人都是不仁道的,他們把平民百姓當做芻狗。

如果真照此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句話最早出自道家經典《道德經》中的第五章,原文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芻狗”意思就是“草扎的狗”。因為以前祭祀就有用草扎的狗來代替活狗的事,祭祀完後就把它隨便丟棄。這裡恰恰相反的表現了君王不屠殺活狗而用草扎的“仁”的一面。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天地沒有好惡的意識,也不憐憫萬物,任其生長,自生自滅。

簡單來說就是:天地不感情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



恰逢長安雪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前面還有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兩句相互承繼,解讀是需要放在一起考慮。

一、宇宙無情無慾,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德高,視人類與萬物等價、同地位。

無論是芻狗還是人,在天地面前都是平等的,雖然存在狀態有差異,但是生命地位是一樣的。

聖人接受天地的教誨,也認可萬物與人類的平等關係,這是一種非常闊大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

對待芻狗之類也和對待人一樣,這也是“慈悲”的表現。動植物是人類的朋友,對待朋友自然要公平,一般人做不到,但是聖人一定做的到。因為“聖人無功。”

二、所謂的聖人是“冷血動物”,他崇尚的是“人類中心論。”

另一種理解更簡單,簡單的似乎很難讓人接受,彷彿血淋淋的涮羊肉。“人類是唯一高貴的,其他存在都是為了給人類服務而存在。”類似這句現在的句子。

聖人看不起芻狗,好像還很看得起人類,其實不然。他能貶低芻狗,自然不會看得起地位低的人,他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人的。

如此冷酷麻木的“聖人”,我們不要,也不接受。地球上的萬物和人類都是朋友,雖然因為要吃東西,人類免不了要殺生,但是我們對食物是充滿敬意的。沒有芻狗就不會有今天的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更談不上了。

我相信聖人已死,世界大同。




一生有艾


老子“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見於《道德經》的五章“多言數窮”。《道德經》共81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面為德經。

第五章全文如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如何理解“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呢?老子是在從天、地、人的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所以,要把前兩句結合起來看。

一:字面解釋。仁,仁愛。芻狗,用野草紮成的狗,古人祭祀時用,用完即扔。芻,野草。前兩句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愛,對待萬物像對待祭祀時草扎的小狗一樣,任憑萬物生長;有道的人無所謂仁愛,對待百姓也如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百姓自己發展。

二:解析。老子由天地“不仁”,講到聖人的“不仁”,進而突出“守中”的思想。有兩層意思,一是老子表述了無神論的思想傾向,否定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觀點。他認為天地是自然存在,沒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對自然界萬物不會產生任何作用,因為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身的自然規律變化發展。二是老子在這裡進而提出“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

三:這一見解,表現了老子反對鬼神術,從無為推論下去,無神論是符合邏輯的必然結果。他認為天地是無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需依照自然界的發展規律生長變化,不需任何主宰者凌駕於自然之上來加以命令和安排。

四:“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無所謂偏愛,取法於天地的純粹自然。即聖明的統治者對百姓也不應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傳,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安排作息。

對此,老子做了個形象的比喻:聖人不仁,對待老百姓也要像對待芻狗一樣。





猛哥說


  • 意思是: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朝代:春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翻譯:

在天地之間找不到仁了,是因為萬物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形如軀殼。聖人找不到仁,是因為百姓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但天地是無所謂自私的,對待萬事萬物都一樣。


擴展資料: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謀略國學


如果只看這一句,就會覺得老子是在揭露聖人的無情,冷酷。但真的是這樣嗎?

一、出處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chú]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

要想明白這一句話,我們首先需要理解“芻狗”。這個詞的意思是用稻草紮成的狗,古代用於祭祀。祭祀完就扔掉或燒掉。

如果直接理解起來是:聖人並不仁慈,只把百姓當做沒有生命的祭品。

但這樣理解和老子真正的意思相差很多。

所以我們應該結合上下文看一下,完整的句子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二、解釋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沒有什麼仁慈,只把萬物當做祭品。但這並不是在批判否認這種不仁。因為老子一向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老子很尊重自然規律,這點是大家一致認同的。

他覺得天地真正的恩澤,就是順應自然大道,讓萬物自然生長。而聖人也應該像自然學習。聖人真正的仁愛就是無為而治,給百姓真正的自由,對待百姓公正。讓百姓自己發展自己。這樣國家才能夠長治久安。

也就是說,天地沒有仁愛,聖人也不會偏愛。不會對誰好,也不會對誰壞。讓天地萬物各得其所,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狀態。

大家可以想一下這樣的場景:

天地有了感情,對饑荒的地方十分憐憫。於是天降饅頭,水。這樣人會因為懶惰,而失去最基本的能力。走向滅亡。

而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在瞭解到百姓的貧窮之後,非常得痛苦。於是想要改變這種狀況,發下命令,把最賺錢的辦法告知百姓——例如當程序員。後來發現這樣人們最基本的生活就難以維持,而糧食成為最珍貴的東西。就命令所有的人去勞作耕地。這樣的國家太混亂了。

聖人其實有時只在必要時期,起到調節作用就行。不必小題大做,干涉百姓的運行規律。看似是仁慈,但實際上對百姓來說太殘忍了。

一句話概括就是大愛無私,這是對萬物,百姓最好的方法。

我是 ,想和你一起讀書,學習。讀書之路,我陪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