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又文明,“公筷”可以有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和改變太大了。當然,這其中也不完全是負面的,比如,近日,首都文明辦聯合市政府新聞辦、市衛健委、市文旅局共同發起“公筷行動”,倡議公筷、公勺,實行分餐,得到廣泛響應和點贊。應該說,“公筷”健康又文明,不僅對於當前抗擊疫情有幫助,對於公眾長期養成健康良好的飲食,形成新的文明用餐新風尚都很有必要。

對於一個自古以來就講究“民以食為天”,筷子不僅是一種餐具,更是獨特的歷史和文化的體現,深入骨髓,透徹靈魂。不說不知道,一瞭解還真的挺自豪。原來作為中國人獨創的發明,筷子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而且目前世界上有超過18億人使用筷子。可能有的朋友會奇怪,中國只有14億人口,怎麼會有18億人使用筷子呢。實際上這並不奇怪,作為文化輸出的一部分,包括筷子在內的中華飲食文化和飲食習慣深刻影響了周邊東亞、東南亞地區,加上海外大量華人華僑,使用筷子的人數自然不限於國內了。應該說,筷子這種使用便利、攜帶方便、取材容易的餐具稱得上是中國對世界飲食文化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而且靈活掌握筷子使用還需要技巧,對手腦協調有較高要求,對於大腦開發、身體鍛鍊也是很有幫助的。

科學的講,使用筷子並不會造成健康問題,問題的根源在於合餐制。與國外普遍實行的分餐制不同,中國人喜歡熱鬧,一個鍋裡吃飯,一個盤子裡夾菜。不管認不認識,只要在一個桌上吃飯,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也不在乎筷子在菜裡翻來覆去是否健康,也不擔憂是否有人會攜帶病菌並將之傳染給別人。可能是文化使然,也可能是心理使然,好像不這樣就不熱鬧,不這樣就顯得見外和生疏了。事實上,中國的和餐制並不健康,也不文明,不管是不是認識的,哪怕是自己家人,合餐也會帶來交叉感染的風險。俗話說得好,病從口入,乙肝、幽門螺旋桿菌包括這次的新冠肺炎病毒等疫病和病菌都可以通過消化道傳染,合餐制無疑大大增加了傳染的風險,尤其是對於老人小孩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因此,無論是從防控疫情的角度,還是從公共健康的角度,實行公筷、公勺、分餐都很有必要。

當然,實事求是的講,要改變數百年的飲食習慣一時半會肯定是辦不到的。這裡為什麼說數百年,而不是上千年呢?因為雖然筷子發明有三千年的時間了,但中國實行合餐制是從元朝才開始的,之前都是分餐制。要想回到之前的習慣,實行分餐制,目前來看肯定是有困難。不過使用公筷、公勺,這應該還是能夠辦到的。其實,年輕人來說,應該是比較能接受分餐制的,至少使用公筷、公勺是沒有問題的。我家就已經開始響應號召實行了,備了公筷公勺,孩子使用的還是專用餐具,除了最開始稍有不習慣,後面還是很適應的。

對使用公筷、公勺、分餐進食,估計上了歲數的老人可能還需要接受和適應一段時間。對此,我想應該給他們更多的理解和耐心,家人也要多解釋說明。實際上過去老人也交給我們很多飯桌禮儀,包括只能夾自己面前的菜,不能用筷子在菜裡翻,盛飯不能說話,吃飯不能吧唧嘴等等,既是文明,也是有健康的科學依據。時代不同了,特殊時期,不好的習慣該改的就得改,哪怕是時間長點,困難點,也是可以一步一步來改變的。事實上這次已經已經改變了大家很多日常的習慣,在健康文明方面有了很大進步。比如接受戴口罩了,勤洗手了,注意居家消毒了,隨地吐痰的少了。都說養成一個習慣需要連續21天的堅持和重複,這一個多月的抗疫明顯已經使得大家養成了很多好的衛生習慣。我想只要下定決心,能夠堅持,使用公筷、公勺的習慣是能夠養成的,分餐制也會越來越流行的。

最後,讓我們一起再好好記一下北京發佈的《公筷行動公約》:“病菌傳播來勢洶,衛生防護記心中,家庭就餐暖意融,公筷公勺傳親情,單位食堂分餐制,餐具消毒要及時,飯店常備公勺筷,熱情待客來佈菜,舌尖文明早養成,健康守護常安寧。”篇幅不長,朗朗上口,接下來就看我們每個人了,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一切為了戰“疫”,一切為了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