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完美的「巴巴羅薩計劃」到底是失誤在哪裡?

第一軍情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從巴巴羅薩計劃實施的過程中來看,本著事後諸葛亮的精神,我們可以肯定地說:

巴巴羅薩計劃是不完美的,用堪稱是對希特勒的侮辱。

我們知道一句話叫做“計劃趕不上變化”,指的是任何計劃在實施的過程中都有各種各樣不可預見的事發生,巴巴羅薩計劃也不例外。

那麼,巴巴羅薩計劃為何不完美,它的失誤在什麼地方?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高估了蘇聯的硬件情況

歷史上除了蒙古人,沒有哪個國家能真正征服俄羅斯。

1812年,拿破崙60萬大軍大舉進攻沙俄,結果被堅壁清野的沙俄人拖得筋疲力竭,狼狽而歸,敲響了拿破崙帝國滅亡的喪鐘。

129年後,希特勒550多萬大軍再次折戟蘇聯,成就了俄國難以戰勝的神話。

拿破崙的軍隊從西歐打到東歐時,在波蘭地區看到了法國人難以想象的景象,到處是土路、垃圾、臭水,人們衣衫襤褸,傳染病橫行。一向比較注重衛生的法國軍隊缺乏對此地病毒的抵抗力,紛紛病倒。在東歐的戰爭中,因為病毒導致的非戰鬥減員成為拿破崙失敗的重要原因。

而一個多世紀後,希特勒再次來到東歐。面對一個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工業產值達到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硬件條件應該會有所改善吧!

想多了!

雖然蘇德戰爭前,希特勒做了大量的準備,包括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麻痺蘇聯神經;瓜分波蘭使蘇德接壤;通過觀摩蘇聯閱兵看蘇軍隊的精神面貌等。

甚至,為了稱霸歐洲甚至世界,德國還向北極派遣了秘密部隊。然而,準備工作如此詳細的德國還是忽略了一個細節,那就是蘇聯的雨季和冬季。

1941年6月22日,德國糾集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僕從國共550萬大軍撕破蘇德邊境,向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由於蘇聯大清洗運動的惡劣後果,加上斯大林的麻痺大意,致使開戰初期蘇軍猝不及防,一潰千里。

到10月莫斯科戰役開始前,蘇聯已經損失了300多萬軍隊,飛機損失96%,大炮坦克不計其數,國土損失超過150萬平方公里,人口損失四分之一。

但是,對於處於巔峰狀態的德軍而言,這樣的戰果並沒有達到希特勒的預想。因為德軍在推進的過程中遭遇了兩個非蘇聯對手!一是天氣,而是大地!

德國沒有想到,已經基本成為工業國的蘇聯,竟然還大部分是土路!而且是在蘇聯經濟發達的西部地區。

因為土路的因素,導致德軍推進時,黃沙滾滾,大量粉塵進入大炮、坦克、摩托車以及士兵的身體中,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後果。不僅設備壽命受損,人員生病,最要命的是遲滯了德國閃電戰的步伐。

9月,雨季來臨,綿延的秋雨讓土路成為泥路,德國的坦克裝甲車陷入泥淖中不能開動,原本一天平均行進50-80公里的德軍只能每天行進5-8公里!

等到10月以後道路結冰,德軍終於從泥淖中走出來,馬上又遭遇俄國的嚴寒!陷入了和拿破崙一樣的絕望中!

2、低估了斯大林的反抗決心

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為什麼不可戰勝,是因為德軍真的天下無敵嗎?當然不是,或者說不全是。德國之所以無敵,和德國前期面臨的對手有極大關係!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波蘭迅速亡國,隨即德國調轉槍口,橫掃西歐。

長期以來,德國和英法等西歐國家同屬於基督教勢力範圍,在民族意識上更傾向於走到一起,而和俄國嚴格區分開。這決定了德國在西歐和俄國的擴張情況大相徑庭。

因為和英法更像是一家人,所以瓜分波蘭後,英法一度沉浸在德國進攻蘇聯的美夢中無法自拔,等到德國橫掃西歐,英法聯軍迅速潰敗!

在基督教世界,彈盡糧絕走投無路選擇投降並不是羞恥的事情,因此很多西歐國家幾乎是望風而降,德國攻佔丹麥全境只用了4個小時!

而面對武器裝備遠超德國的第一陸軍強國,德國同樣是摧枯拉朽,繞道比利時,讓法國人苦心經營的馬奇諾防線成為笑料。

因為抵抗不及,除了在敦刻爾克撤往英國的33萬人,剩下的西歐軍隊最後放下了武器!

太順利了!

所以希特勒毫無意外地膨脹起來!有了吞掉蘇聯的強大信心。

根據希特勒的情報,此時的蘇聯只有180個整編師,且絕大多數佈置在西線,通過瓜分波蘭已經讓蘇聯將軍隊佈置在德國的眼皮子底下,一旦開戰可迅速將其吃掉。

所以希特勒提出:“三個月滅亡蘇聯”!

但是希特勒低估了斯大林,更低估了斯大林建立的斯大林模式。

簡單說來,斯大林模式就是高度集中,將所有的資源集中起來辦大事,特別是戰爭時期,其強大的動員能力讓所有對手都望塵莫及。

開戰之後,依靠蘇聯完整的軍政架子,蘇聯迅速擴編到360個師,這讓德軍越打越絕望,因為他們發現,即使自己消滅了眼前的蘇軍,馬上會出現另一支蘇軍!

而且,有別於基督教世界,長期浸潤在馬列主義的斯大林將投降視為不可饒恕,並且下令士兵不準投降,這讓德軍吃盡了苦頭,因為停下來的方式只有一個: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而且,蘇聯巨大的國土提供了巨大的戰略縱深,這是德國無法戰勝蘇聯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3、錯估了美英的對蘇態度

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西歐大陸戰事結束。此時的西歐,只剩下一個島國英國。

在德國海軍實力不及英國的情況下,希特勒一直沒有放棄和英國媾和的打算。二戰爆發後,丘吉爾上臺,這個堅定的反共分子讓希特勒看到了希望。因為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也是天然反共的,希特勒認為,既然志同道合,那麼肯定可以合作!

丘吉爾不幹!

面對德國,丘吉爾表現得異常強硬,堅決不投降,即使敦刻爾克看起來向德國給自己示好,丘吉爾也不為所動。丘吉爾的態度使惱羞成怒的希特勒發動了不列顛之戰。

丘吉爾的選擇是正確的:

  • 首先,作為島國,英國一向奉行歐洲“大陸均勢”政策,一個幾乎同一西歐的德國不是英國人想要的好夥伴!

  • 其次,美英關係密切,作為美國的對手,日本和德國結為同盟,所以美國和德國天然對立,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如果和德國媾和,等待英國的可能就是美國的猛烈打擊!得不償失。

所以,美英聯手,挫敗了希特勒的陰謀!

雖然大家都是基督教大家庭的成員,但是沒有辦法,在國家利益面前,什麼都免談。

應該說,在美英等國的眼裡,希特勒背叛了他們。早先希特勒崛起時,作為一戰戰勝國的英美法國等並未加以阻止,理由很簡單,希特勒不斷標榜自己的反共立場,並且將斯拉夫人視為劣等民族,一開口就是指向蘇聯,這讓一向反蘇的西方國家有種找到一把好槍的感覺!

所以,他們或者默許,或者直接支持,想要通過希特勒和蘇聯的死磕,讓自己的漁翁得利!

但希特勒不想只做一把槍,所以他將槍口指向了西方國家!

由於一戰帶來的影響,西方國家反戰情緒嚴重,面對精良的德軍,他們一潰千里!

所以,在德國主動撕破臉的情況下,美英等國轉而和蘇聯站在一起。德國圍攻列寧格勒時,發現了大量的英制坦克。莫斯科之戰勝利後,美國加大了對蘇聯的援助!

實踐證明:再完美的計劃,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也是不行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德國名將曼施坦因有個回憶錄《失去的勝利》,文中有句概括很精闢,叫作技術戰勝重量,換言之,二戰中蘇德戰場上,德軍所依託的是技術與戰術的先進,以及德軍基層官兵的素質優越。巴巴羅薩計劃是德軍總參謀部根據閃擊波蘭的黃色計劃和閃擊法國的白色計劃之經驗擬定 ,從戰爭開始的局面看,戰爭計劃堪稱完美,南中北三個集團軍群突破非常順利,蘇軍一片慌亂,被合圍甚多。但是戰爭結果表明,該計劃有三大方面的失誤:

一。進攻時間問題。

巴巴羅薩計劃的發起時間原本為五月初,而不是後來的6月22日 ,這一個多月是要命的,正是在德軍推進至莫斯科郊外時,蘇聯的嚴冬到來了,冰天雪地讓德軍機械化部隊徹底喪失了戰鬥力。

這純屬意外,希特勒不得不推遲進攻時間是因為主要的裝甲部隊派往了中南歐 ,一是豬隊友意大利侵略希臘反被毆,一是南斯拉夫發生政變親德政府下臺。德國裝甲部隊進攻犀利,很快迫使南斯拉夫投降,希臘投降,可惜,寶貴的時間也浪費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個小國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蘇聯。

二,對蘇聯道路情況的預估問題。

德軍的立體閃擊戰很重要的一個條件,是道路情況的良好和四通八達,波蘭和法國都是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法國更是發達國家,其良好的公路網為德軍的迅速推進提供了便利。可是蘇聯情況就不一樣了,地域廣大,柏油路面極少,大多是劣質土路,這樣的公路一經雨雪就是泥濘不堪,極大限制了機械化部隊行軍速度,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包克回答希特勒的責問時說,我的士兵正在與淤泥作戰中。

看見沒,窮有窮的好處。

三,後勤保障問題。

蘇德戰爭跟我們抗日戰爭不同,是大規模的現代化戰爭,油料,食品,彈藥等輜重需求極大,對於在敵國作戰的德軍來說,所有這些都必須從德國運來,部隊推進的越快,後勤補給線越長,送一車油上來恐怕車本身消耗的也得一車油,德軍參謀總部對後勤的評估過於樂觀了。

甚至於,幾百萬德軍沒有準備一件冬裝,參謀總部認為嚴冬到來時戰事已經結束。偏巧1941年的寒冬不但提前到來,而且來勢洶洶,德軍的鋼鐵裝備和士兵,一下子幾乎喪失了戰鬥力,不得不在莫斯科附近轉攻為守,等待第二年的春天到來。

而戰機,從來都是稍縱即逝。


度度狼gg


莫斯科會戰,計劃兵分三路直取蘇聯首都莫斯科,德國中央坦克集群,擔當中路先鋒,直取莫斯科,由於速度過快,裝甲之父的古德里安的中央坦克集群,提前半小時到達莫斯科郊外三十公里處,古德里安的望遠鏡看到了莫斯科紅場和克里姆林宮,他馬上致電希特勒是否直取莫斯科,快速拿下蘇聯國都,蘇聯就完蛋了,但希特勒致電古德里安停止前進,左右兩翼跟不上,必須等待,這是他犯下的兵家之大忌,應該下令直搗黃龍莫斯科,蘇聯就不戰而亡了………

斯大林格勒保盧斯第六集團軍被圍沒有主動撤出導致被殲!希特勒狂妄自大導致失敗!

非要去佔領什麼無關緊要的列寧格勒!導致兵力雄厚的北方集團軍群不能相互支援………


愛新覺羅昊然


不知提問人哪裡來的自信,認為“巴巴羅薩計劃”堪稱完美。

巴巴羅薩作戰計劃,德國佬原本是設想按照在波蘭實施的閃擊戰一樣,快速殲滅蘇聯的有生力量,奪取烏克蘭的東部領土,北至阿爾漢格爾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戰線為止,大致是如今歐俄平原一帶,迫使蘇聯投降。在戰爭開始的幾個月裡,德軍繼續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橫掃了大半個東歐平原,殲滅了數以百萬計戰術欠佳的蘇聯紅軍,其戰爭藝術堪稱輝煌無比,但最後仍在莫斯科會戰中由於百年難遇的寒冬而攻勢受阻,這場作戰的受挫可以說是造成納粹德國最終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希特勒和其第三帝國命運的轉折點。

納粹德國在巴巴羅薩作戰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了蘇聯軍民的抵抗能力和意志。況且納粹德國在戰前的情報工作未能做好,比如戰前德國情報部門認為蘇聯擁有坦克8000餘輛,而實際上卻是足足有2.5萬輛。希特勒曾於1941年8月4日在鮑裡索夫召開的軍事會議上對古德里安這樣說道:“如果我早知道你在書中(指1937年出版的《注意!坦克!》,古德里安在這本著作中估計那時蘇軍已擁有1萬輛坦克)所提到的蘇軍坦克的數量是真的,我相信我可能就不會發動這場戰爭了。”

德軍的戰爭計劃不一致,後勤準備也不完善(絕大部分高級將領過於樂觀,認為聖誕節前就能結束戰爭,因此未能事先準備好過冬的裝備)。在1941年底才發現自身面臨的情況:紅軍的力量逐漸增強,然而德軍的戰力卻因為某些因素而逐漸削弱。這主要是因為蘇聯國土遼闊,每佔一處地方便需要分兵把守,導致兵力分散、部署區域過度延伸,運輸線延長的困難影響了補給和調度、惡劣的氣候,以及各部隊經過半年的征伐後的損耗急需補充,特別是步兵單位的兵員短缺現象從1941年9月出現後便一直未獲得改善。一直到戰爭結束為止,納粹德國陸軍都處於步兵短缺和補給支持缺乏的窘境,而巴巴羅薩計劃的流產,其實與1812年拿破崙徵俄的失敗有許多共通點。

所以說巴巴羅薩計劃無論如何也談不上完美。


彼得堡的肥天鵝


希特勒的狂妄和剛愎自用毀了‘’巴巴羅薩‘’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集結在波蘇邊境的三百多萬德軍,分為北、中、南三個集團軍群:分別從三個方向,對北路的列寧格勒、中路的莫斯科、南路的烏克蘭(基輔)實施了代號為‘’巴巴羅薩‘’的戰略突襲行動。

在戰爭爆發之初,‘’巴巴羅薩‘’行動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北路集團軍群圍困了列寧格勒;中路和南路集團軍群在開戰十七天即擊潰了蘇軍近三十個師,大批潰敗的蘇軍由於頭一次見到德軍大規模的坦克突擊集群,從而顯得手足無措而混亂不堪。以至於率領坦克突擊集群的古德里安通過德軍的俄語翻譯,向蘇軍喊話:‘’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但請你們不要擋道快給我的坦克讓出道路……‘’。混亂不堪的大批蘇軍隨即被跟進的德軍機械摩托化步兵繳械俘虜。


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德軍第一裝甲集群佔領了蘇聯西部的彼得羅夫斯克;德軍第十三裝甲師強渡第聶伯河直逼烏克蘭首府基輔。德軍第二裝甲集群也從斯摩稜斯克南下,從蘇軍西南方面軍脆弱的北翼切入,與德軍第一裝甲集群在烏克蘭克列緬丘克會師,從而成功包圍了基輔。之前西南方面軍主官之一的布瓊尼,以及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都力勸斯大林放棄基輔,以避開德軍強銳之勢而保存蘇軍實力。但斯大林堅持進行基輔會戰,結果西南方面軍除了布瓊尼、鐵木辛哥、赫魯曉夫等一批主官坐飛機撤離基輔外,西南方面軍六十六萬餘人成為德軍俘虜。


希特勒為了拿下烏克蘭為部隊提供糧食補給,從而將進攻莫斯科的時間延後。結果基輔會戰結束向莫斯科進軍時,已經進入蘇聯冷雨霏霏的寒秋時節。而朱可夫則趁德軍攻打基輔的寶貴時機,抓緊時間鞏固了莫斯科的三道外圍防線,從而嚴陣以待準備打擊進犯莫斯科的德軍。德軍中路集團軍群和南路集團軍群一部彙集在一起,在第一和第二兩個裝甲集群開路下向莫斯科進發。蘇聯西部在進入秋雨綿綿的季節後,道路出現了大面積的泥濘:德軍的坦克和機械摩托化部隊由於深陷泥濘而舉步維艱。待步履蹣跚的德軍趕到莫斯科城下時,莫斯科的嚴寒已經悄然而至。一九四一年十月六日,莫斯科降下了入冬後的第一場雪。這似乎是對狂妄自大且剛愎自用的希特勒的絕妙諷刺:狂妄的希特勒之前認定德軍一定能夠在蘇聯十月革命節之前佔領莫斯科,屆時,自己就能夠在莫斯科紅場檢閱德軍。然而,一八一二年拿破崙遠征莫斯科的歷史又重現在二十世紀:第三帝國又再次重蹈了昔日拿破崙兵敗莫斯科的覆轍。


Mrttlzz99


首先要指出的是,巴巴羅薩計劃並不完美,也不成功,如如果完美和成功的話,二戰的的歷史就改寫。德國失敗的首要原因就是他是侵略者,一切入侵者必然失敗,這是無可辯駁的真理。可以說,巴巴羅薩在戰術上很完美,在戰略卻是失敗的。我們看看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作戰計劃是保魯斯上將計劃,他本人在斯大林格勒戰役被俘)在計劃中,希特勒以7個集團軍群。計152師305萬人,分南北中三個方向進攻蘇聯。

但由於由於意大利在希臘的失敗,德軍被迫於將巴巴羅薩計劃被迫延遲了一個多月,這最終導致了德軍未能在俄國嚴寒到來之前佔領莫斯科。(意大利的豬隊友就此證明)。

巴巴羅薩最大失誤就在於他沒有考慮到蘇聯的韌性。也就是完全低估了蘇聯紅軍抵抗力和人民對侵略者的仇恨,當然後勤準備不足和估計不足也是重大的原因,當然蘇軍對德軍運輸干擾,導致德軍補給和調度的困難。

極端惡劣的寒冷。也對德軍造成重大影響。可以說後勤的補給困難一直到戰爭結束為止,德國都處於缺乏的窘境。

應該說,希特勒完全有有足夠的實力殲滅蘇軍和佔領蘇聯領土。絕大多數武裝部隊,只要佔領蘇聯的歐洲領土。快速推進到烏拉爾山脈一線,基本上就可以“巴巴羅薩計劃”制定的目標。只 因此,納粹德國的確有可能戰勝蘇聯。但希特勒一開始被德軍的勝利衝昏頭腦,沒有依照既定計劃繼續推進,而是更改計劃,

沒有佔領巴庫油田,而是轉攻莫斯科,久攻不下又轉而進攻巴庫,朝令夕改。也是德軍失敗的制度重要原因。希特勒嚴重低估了蘇聯體制的動員能力。如此巨大的戰爭潛力也是出乎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意料之外。德國無法像蘇聯那樣將搜所有的資源和力量,而且搜刮出最後一粒糧食投入戰爭。不許後退一步,也是德國的將軍們所能做到的。在蘇聯在高度集中,凝聚一切力量的國家的體制下,蘇聯會把一切的資源都投入戰爭,摒棄由此帶來的一切藩籬。如此巨大消耗是德國無法承受的。

再就是,蘇聯人民在入侵者面前,表現出的巨大凝聚力和同仇敵愾的決心是希特勒無法預料的,不像元首說的那天,當德意志的軍隊進入布爾什維克的領土,只要踢上一腳,整個布爾什維克的房子都要倒掉一樣,可以說座房子雖然搖搖欲墜,但始終不倒,而且越來越結實、實在是出乎意料。無論我們對蘇聯多麼的不滿和厭惡,但在這一時刻,偉大的蘇聯卻是屹立不倒,他的人民,他的戰士,乃至每一個人都願意奉獻他的一切,紅色蘇聯就是不倒,無論希特勒侵佔了多少領土,殺害多少人。偉大的蘇聯依舊是戰鬥下去,斯大林與我們同在,永遠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戰鬥意志和精神就會迸發出無窮的力量。德軍的軍事報告記錄是督戰隊在後面端著機槍掃射防止紅軍後撤,蘇軍的師長軍長和政委帶頭衝到一線。尤其是政委帶著大家衝在最前面,這讓德軍很難理解。,這就是榜樣的力量。讓你做到,我必須首先做到。可以說當時的蘇聯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慷慨赴死,最終戰勝了侵略者,取得了偉大的衛國戰爭勝利。這超出了德國意識理解的範圍。這樣的鋼鐵意志是比冬天更讓人懼怕。這是一切入侵者的必然下場。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一句話:低估了蘇聯的抵抗實力和抵抗意志。

希特勒以為蘇聯是一個腐朽的房子,只要踢開門,整個房子就會轟然倒塌。但是現實發現完全不是這樣,德軍在蘇聯遭到的抵抗遠遠超過在西歐各國遭到的抵抗。雖然蘇德戰爭初期的蘇軍組織能力、戰術水平都遠遠不如德軍,但是蘇聯官兵的戰鬥意志卻遠超德軍想象。

結果就是德軍推進的速度要低於其預先計劃。尤其在南方的烏克蘭方向,遭遇了更加強烈的抵抗,以至於中線的推進超出了南線,形成半個突出部。

於是給希特勒造成一個兩難的抉擇。

方案一:不管南線受阻,中線繼續前進,拿下莫斯科。這個方案的風險在於南線的蘇軍集團可能北上攻擊中路德軍的側後方,威脅中路德軍的補給線。那樣中路德軍就面臨被切斷後路的危險。

方案二:先不打莫斯科,中路德軍南下協助南線圍殲烏克蘭的蘇軍集團。這個方案的風險在於:這一次錯過打莫斯科,以後可能就再也打不下莫斯科了,因為到時候蘇聯已經加強了莫斯科的防禦,而且冬天就要到了。

古德里安等人主張的是第一個方案。希特勒選擇的是第二個方案。於是導致了史上著名的基輔圍殲戰,打垮了蘇聯南線集團。但同時也不出意外遭遇了再也沒能拿下莫斯科的後果。

現在回想起來,古德里安等人的第一個方案未必就是保險的。因為就算拿下了莫斯科,南線蘇軍北上切斷其後勤補給線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事實上的莫斯科保衛戰也證實了,即使後勤補給線沒有被蘇軍切斷,德軍面臨蘇聯的冬天時,後勤壓力也很難扛得住——更不用說真出現蘇軍威脅後勤補給線時會發生什麼了。

所以說巴巴羅薩計劃妄圖一錘子就把蘇聯打趴下,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戰鬥。其最大的失誤就是低估了蘇聯的抵抗實力和抵抗意志,尤其是低估了烏克蘭方面蘇軍集團的戰鬥力。南線德軍沒能按計劃迅速解決南線蘇軍,就註定了巴巴羅薩計劃無法成功。


唐律疏議


二戰中德軍“巴巴羅薩計劃”的失誤,就失誤在希特勒的狂妄和該計劃制定的不細緻。

德國軍隊“閃電戰”很快就佔領了整個歐洲,特別是英法聯軍的潰敗,法國的投降,讓希特勒膨脹起來,變得極其狂忘。希特勒以為6月份進攻蘇聯,在立冬之前,就可以把蘇軍徹底擊敗。希特勒說:“只要我一支腳跨進去,整個房子都倒下來”。戰爭一開始蘇聯軍隊確實幾百萬破殲滅,可是源源不斷地幾百萬軍隊又投入戰場。原來德軍預測,蘇軍不會超過200個師,可是戰爭打到中期,從蘇軍俘虜中得知,蘇軍僅有番號的就達300個師。這就說明德軍在戰爭前根本不清楚蘇軍到底有多少部隊。在進攻莫斯科的時候,對莫斯科的地理環境都不瞭解,以致於道路泥濘,坦克和裝甲車用馬從泥濘中拉出來。莫斯科十月份就下雪,士兵的冬天衣服都沒準備。


軸心國約定德國攻打蘇聯時,日本從遠東地區同時進攻,可日本在諾門坎一仗就被蘇軍打怕了。日本隨之“北進”改為“南下”,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希特勒暴跳如雷,罵日軍“蠢豬”。這樣就使得在遠東地區防守日軍的百萬蘇軍精銳撤防回莫斯科。
再一個就是德軍的“焦土”政策,使蘇聯人民同仇敵憤,增強了蘇聯人民誓死抵抗的決心。希特勒更加狂忘地下一道命令:“絕不允許斯大林格勒投降,這個城市必須從地球抹去”。導致斯大林格勒全民奮戰,最終也沒有佔領斯大林格勒。


適情雅趣


巴巴羅薩做為軍事計劃是相當傑出的,德軍的執行也相當出色。但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德國在政治上的謀化卻是不入流的。



首先,沒有在西線取得安定的環境;第二、沒有進行戰爭總動員,轉入戰時經濟;第三、北非戰場和日意盟友只能說是在搞笑;第四、德國國內對是不是徹底消滅蘇聯,如何統治,如何發展佔領區爪牙,始終沒有明確的看法與政策,即對人心根本不去掌控,又不種族鎮壓,與其說政策失敗,不如說沒有政策。

軍事行動會面臨各種不確定因素,這時候能動員的資源,人心向背,謀略,動員能力,盟友幫助會從量變引起質變。蘇聯正是利用這些因素從而從失利走向勝利。


鐘鼎文拓片


“巴巴羅薩計劃”只是紙面上完美,它在對蘇聯和德國自身錯誤的估計上計劃的,也就是說本身“巴巴羅薩計劃”對於當時的德軍來說是難以完成的。一個不適合德軍的“完美”計劃還能稱之為完美嗎?


鑑於兵力對比和戰爭地域的遼闊,在制定作戰計劃的一開始就應該充分考慮到應該分為兩個戰局消滅蘇軍的可能性。可是整個陸軍總司令部已經沉浸在“極度自信”的幻想中,完全沒有考慮其他的可能。如:假使在進攻中遭遇重大挫折,無法達成計劃目的,該如何安穩的在蘇聯度過冬季;如果完成計劃的目標,攻克莫斯科,到蘇聯依舊繼續抵抗,下一步又該怎麼進攻?

除了“巴巴羅薩計劃”的出發點有原則上的錯誤外,就該計劃的內容而言,除了決定在三個方向上實施主要突擊,並沒有確定具體的作戰目標。也就是到底是以哪個目標為主要目的,是莫斯科?還是列寧格勒?還是南部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德軍根本無力做到在三個方向上同時達成決定性突破!還計劃所指出的一般企圖(利用裝甲部隊鍥入敵人深遠縱深,消滅駐在蘇聯西部的蘇軍主力,阻止其向蘇聯遼闊的內地撤退)並不能算是一個全局戰略目標,頂多算是局部的企圖。



所以“巴巴羅薩計劃”顧及到了蘇聯所有的具有各種戰略意義的目標,卻沒有選出一個主要的突擊方向!佔領列寧格勒,與芬蘭取得聯繫,有效改善北方集團軍群的後勤補給(由陸路改成海運);佔領莫斯科,切斷蘇聯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將蘇軍防線一切為二;佔領南部的原料產地烏克蘭和工業基地頓涅茨地區,以及高加索油田,使蘇聯失去戰爭潛力。每一個目標都具有極重要的戰略意義,可是該計劃卻沒有明確到底選擇哪一個為優先目標,完全是希特勒和陸軍總司令部就戰略分歧的一個折中方案,擁有根本的缺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