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作者 | 君懷夜(DoMarketing-營銷智庫 主筆)

近日,雷軍為小米10投了一支朋友圈廣告,廣告內容已經脫離地球,上天了。在朋友圈廣告中,雷軍向大家展示了小米10 用1億像素拍攝地球的清晰照片,以此宣傳這款產品強大的相機功能。

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據悉,為了證明小米10的拍攝功能之強大,雷軍和小米耗時168天,攻克343項技術課題,終於讓小米10成功搭載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這才有了“1億像素拍地球”系列照片。

回顧近年來品牌玩太空營銷的歷史可以發現,不僅有小米、特斯拉這樣的科技品牌,還有知乎這樣的互聯網品牌,甚至連歐派這樣的家居品牌,杜蕾斯之類的衛生健康品牌也參與其中,可以說在太空營銷上,排在小米雷軍之先的前輩可不止一位。如此多的品牌浩蕩上太空,他們的太空營銷都是如何做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做個盤點。

品牌太空營銷玩法知多少?

1、送產品/品牌上太空

太空營銷最簡單、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將自家產品送上太空。

送自家產品上太空也不是雷軍首創的營銷方式,2018年初,特斯拉就通過美國“太空探索”(SpaceX)公司研製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試射成功,把一輛紅色特斯拉跑車送進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軌道。

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特斯拉和“太空探索”公司共同的老闆埃隆•馬斯克說:“我不擔心這輛車,它會很好的。”他還預計,這輛跑車將在軌道上漂流上億年。“最後,會極端的接近火星……有那麼一點點的機會,它可能落到火星上。極其渺茫的希望。”

事實上,送跑車上太空不僅讓老闆馬斯克贏得了全球媒體的普遍關注,證明了SpaceX公司火箭的強悍性能,也極大提升了特斯拉品牌的關注度,可謂一箭三雕。

看到小米和特斯拉案例,你可能會覺得送產品上太空是科技公司的事,但其實,食品餐飲界在這方面行動得更早。

早在1985年,可口可樂公司就將自己的飲料送上了太空。該公司曾花費25萬美元研製成功“太空飲料機”和“可口可樂太空罐”以確保宇航員也能在太空喝上可口可樂。

“飲料機”高度和寬度均不足一米,看起來像是一個儲油罐,宇航員可以通過前面的幾條“管子”來獲取飲料。“太空罐”的高度為15釐米,外觀看上去像是在一個普通的可樂罐上加了一個特殊的飲用裝置,而實際上它的材料和設計都大有乾坤,能確保宇航員在失重的環境下也可以順利喝到飲料。

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可口可樂之後,在2015年2 月22日“全美瑪格麗特日”,龍舌蘭品牌 Jose Cuervo 聯合自己的創意代理商麥肯紐約以及一支專業的火箭發射團隊。將一罐載有瑪格麗特的飛行器發射升空,然後再使寄託降落傘落地,從而實現了歷史上第一杯被天空冰過的瑪格麗特。

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相比以上玩太空營銷的品牌,飲料品牌 Otsuka則走得更遠,讓產品上了月球。2014年, Otsuka藉助Space X 和科技公司 Astrobotic Technology 的幫助,成功運送約1公斤的罐裝寶礦力水特 (Pocari Sweat)去月球,這些罐裝的能量飲料於2015年的10月著落月球表面。

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另外,必勝客也在2000年讓自己的披薩實現了飛天夢。2000年7月21日,在哈薩克斯坦航天基地,世界上最大的質子火箭發射成功。在該火箭發射升空的太空服務艙內,一名太空旅行者和兩名宇航員將舉行了一場比薩聯歡會,享用必勝客與一位“太空廚師”合作製作的新式太空比薩,這一舉動迅速提升了必勝客在全球的關注度。為此,必勝客需要“倒貼”向俄羅斯宇航部門繳付一百萬美元,才得以完成這次太空薄餅外賣的宣傳。

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沒有火箭,到不了幾百公里的外太空軌道怎麼辦?在幾萬米的近地高空中,企業也能過一把太空癮。

在2012年,當菲利克斯•鮑姆加特納成功的從4萬米高空跳下的時候,一塊巧克力也跟著升上了太空。安置在Kit Kat前方的攝像頭清晰的記錄了整個升空過程。

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杜蕾斯也曾用熱氣球將自己的產品送上太空。2015年,環時互動為杜蕾斯拍攝了一支名為“明天,到地球外面曬曬自己”的視頻,視頻中的杜蕾斯Air空氣套乘坐熱氣球慢悠悠地穿過雲層,一直上升到平流層的近地太空中。該視頻同步在B站直播,短短50分鐘就吸引了上萬名網友觀看。

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2、送紀念品上太空

企業沒有合適的產品,或者產品不適合送入太空,也可以考慮送特定的事件紀念品上太空,讓相關活動更有儀式感。

知乎就做過這樣的營銷。1月24 日,知乎商業航天公司天儀研究院跨界合作“發問全宇宙”人類計劃:通過知乎“想法”徵集用戶對宇宙的發問並激光雕刻至“湘江新區號”衛星表面,隨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抵達太空。

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而去年,日本東京奧組委也做了類似的事情。2019年5月16日,本共同社日報道說,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組織委員會15日宣佈計劃,他們將把動漫《機動戰士高達》模型送至太空,再向地面發出聲援奧運的信息。該計劃作為奧運造勢企劃的一環,將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以及東京大學攜手實施。

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3、送廣告上太空

2008年,萊斯特大學和歐洲非相干散射科學聯合會共同支持的太空廣告項目邀請英國公眾參與“你製作,我們播放”活動,為多力多滋製作30秒廣告,詮釋自己對生活的理解。獲選廣告片最終不僅將在全英國播放,還將獲得太空播出機會。

按照計劃,廣告信號將從歐洲非相干散射科學聯合會設在挪威北部斯瓦爾巴群島的太空中心發出。最終,相關人員將用500兆赫茲超高頻信號把廣告發射到距地球大約42光年的大熊星座區域。

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該太空廣告項目耗資約30萬美元。廣告以光速傳送,發出1.2秒後將經過月球,4.5分鐘後經過火星,9分鐘內信號經過太陽,5.5小時後經過冥王星,離開太陽系。

4、送衛星上太空

還有一種更顯高端的玩法,發射一顆自己命名的專屬衛星,聚划算就這麼幹過。

2016年9月,聚划算就聯合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華航天博物館今日共同在京開啟“奇聚太空”計劃。三方計劃探索包括火箭脫落材料定製、互聯網數據與航天科技打通、太空農業等創新項目。同時,三方計劃將於2017年發射全球首顆電子商務衛星——聚划算號。

不同於聚划算,歐派的太空營銷則將衛星玩法和營銷活動結合起來。

2018年,家居品牌歐派聯合天儀研究院共同發起推出了“520定製太空情書”,為愛定製了一顆衛星(衛星編號TY1-03),將52句關於愛的表白刻在衛星面板上,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二丙火箭發射升空,最終到達500公里之外的太空,為需要表白的人們提供了一個高大上、完全與眾不同的場景。

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2019年,歐派延續太空營銷的套路,正式對外首發“火種計劃”,攜手天儀研究院建造了首個TY3-14號“Stellar情感空間站”。同時,歐派衣櫃就聯合咪噠音樂、vivo手機、百事&七喜以及一兜糖,面向全球徵集30萬條聲音情感數據,利用自己定製的“Stellar情感空間站”升空,開啟劃星際時代的“宇宙情感大遷徙”。

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5、在地面借勢太空營銷

離開了火箭、宇宙、月球,太空營銷在地面能玩嗎?能,太空主題廣告、主題產品等借勢玩法也能讓品牌沾上太空的光。

2019年,瑞幸就推出了太空主題沙雕廣告《和瑞幸在太空裡的3天》。這支廣告片講述了兩個宇航員在太空中要執行任務的三天裡,狀況百出。第一天,通訊器故障;第二天,艙體漏氣;第三天,安全扣脫落,供氧不足。

而這些“丟性命”的事故,在瑞幸小藍杯麵前,卻都一一輕鬆化解,由此突出了小藍杯的產品優點。甚至關鍵時刻,紙杯也能充當“路由器”,成功接受信號。太空的外賣服務,30分鐘也能必達!

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將服務用戶的場景由地面轉移到太空,加上沙雕、有趣的劇情,瑞幸成功地將產品賣點清晰地傳達出來,並強化了瑞幸的品牌特徵,加深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

還有一種更“機智”的借勢玩法,2014年6月,英國大熱人物宇航員Tim Peake即將返回地球。知名披薩品牌棒約翰當即表示,Tim Peake返回地球之後,就立即給他派送一個特別定製的披薩,該披薩將印上宇航員的本人的臉。

送小米10上太空,這波營銷雷軍是在學誰?

棒約翰高級營銷總監Andrew Gallagher還一本正經地表示,“我們沒法想象一個英國人六個月不吃披薩是如何度過的。Tim Peake曾在影像中表示想吃披薩,所以只要他返還地球,不管哪裡,我們都會去派送,所有口味任他挑選。”

僅用一張披薩,棒約翰就將自己和太空以及大熱的宇航員聯繫起來,是不是很雞賊?

太空營銷魅力何在?

1、吸引關注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自己頭頂的蒼穹有著無窮無盡的好奇心。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人類探索太空的慾望更加強烈。凡是與太空有關的活動總能引發人們的普遍關注,對品牌而言,太空這一標籤自帶流量加成。

2、證明實力

無論是發射人造衛星,還是載人航天,每一次太空活動無疑不是人類社會資源和先進科技集大成的結果。在大眾認知中,雄厚的資金和強大的科技實力已經成為太空相關活動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企業送產品、品牌上太空,也成為自身強大實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象徵。

3、製造差異

在產品逐漸同質化的今天,從服務和營銷上製造差異化體驗成為品牌的新選擇。在這方面,太空元素天然具備優勢,太空高輻射、真空等迥異於地球的環境,使其天然具備讓品牌與眾不同的能力。

隨著技術的進步,品牌飛天的難度也將越來越低,必將有更多品牌擁抱太空營銷。在美國,NASA署長Jim Bridenstine甚至專門為此籌備了一個委員會,研究 NASA 與廣告商合作的方式,包括在太空船和火箭植入品牌,調查讓宇航員在地球和太空中進行廣告代言的可行性。

想必,在未來,我們也將看到更多品牌去嘗試太空營銷,以上玩法案例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