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百年老店“大个元宵”

洪洞:百年老店“大个元宵”

沿永安大街赵城广场向西走到老街西门坡丁字口,仿佛进入了一座“小吃城”,贾老十猪头肉、小黑羊汤、饽糕……一一尽收眼底。由此往北一拐,便是赵城名人张瑞玑的“谁园”,谁园对面一间不起眼的商铺,门上四个大字“大个元宵”,简洁朴实。

洪洞:百年老店“大个元宵”

出生于缺衣少食年代的我,自幼极喜甜食。某天看到大个元宵铺师傅端坐案前正在当众滚元宵,便近前观看。只见长案上放置两个簸箕,一个里面放着玉米粒大小的元宵馅,一个里面装着不少干糯米粉,另放一盆清水.一个大铁笊篱。只见师傅手持大笊篱舀上一大捧元宵馅饼,沉入清水中一晃而过,“噗”的一声,散倒在精制的干糯米粉中,另一只手端起簸箕快速地左旋右转,使馅粘上干米粉。片刻之后,再把沾满米粉的元宵收入笊篱,沉到清水中迅速一漂,又倒回米粉簸箕里摇滚。如此反复四、五次,奇迹出现了,又大又圆的元宵滚成了。

看到制好的元宵,馋虫上脑。“师傅!咱来一碗!”煮熟后,急不可耐,下筷要夹。“慢点儿、慢点儿,烧心蛋,小心烫!”老师傅微笑着叮嘱。我小心地夹起一颗泛着光亮的雪白元宵,先咬半边,馅料糯软,糖汁溢流,青红丝添香。稍凉后,一口一个,细嚼慢咽,口齿留香,吃个痛快!

回到单位,意犹未尽,查阅元宵的来历。赵城元宵与宋朝初期洪洞籍进士晋守辛有关,晋守辛为吏部官员,回乡省亲时从京师带回两个技艺超群的厨师,为父母制作江南风味名吃——汤圆醪糟。两位名厨路过赵城,看到这里汾水奔流,物阜人丰,便落户于当时赵城的石止村和孙堡村,从此元宵便在这里生根。经过民间艺人多年的反复研制,形成了赵城桂花元宵这一地方名优小吃。

洪洞:百年老店“大个元宵”

那为啥叫大个元宵呢?需要弄个明白。好容易盼到周六中午,我坐到了大个元宵的摊位上。两个中年师傅正在案上忙碌。原来这家元宵铺颇有些来历,称得上百年老店了。清末民初祖上李智堂由赵城南街筹办了桂花元宵铺,传与儿子李国蛋,李国蛋传于李和大,现在的店主叫李鹏,李和大的儿子,是正宗的百年老店,祖传桂花元宵铺,四代传袭至今。因为爷爷李国蛋是个大儿子,人又实诚,用料又足,元宵的个头又大又圆。所以街坊四邻常说:

“到大个那里吃元宵去!”因而得名“大个元宵”,一语双关,流传至今天。

他领我来到后厨介绍说:“元宵好坏,一是馅要好,二是要会煮。大个元宵最大的特点就是馅料货真价实,保证桂花酱、玫瑰花、花生仁、核桃仁、蜂蜜、黑芝麻食料上乘,绝不偷工减料,加上精心制作,科学煮熟。比如煮元宵吧,水开了才能下锅,大火烧开,元宵浮起来,改小火再煮十分钟左右,火候极其重要,口感才好。天长日久,回头客越来越多,名声就起来了。”

坐在油漆斑驳的小板凳上,与几位村民同桌吃着热气腾腾的大个元宵,那核桃仁的咬劲与桂花酱、玫瑰花的香气交织,蜂蜜、白砂糖的甜味浓郁,核桃仁、黑芝麻喷香,味道爽极了。心里不觉称赞,真不亏是祖传的赵城桂花元宵。吃完元宵,再把略带粘稠的半碗汤汁一饮而尽,热流遍体,通泰舒畅。大声赞叹:“美!原汤化原食!”不料邻桌正在吃油糕的食客一句应声顶了过来:“那你吃了油糕还要喝碗油咧?”

惹得众食客纷纷大笑。赵城人顶板的功夫真是名不虚传,豪爽义气、正直强悍的民风充盈着赵城人的日常,倍觉生活的暖意。

赵城老街上的大个元宵,珍藏在我心灵深处的人间美味!(程洪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