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摸石頭,抓住機遇,中國夢註定實現!——給任澤平的一封信

一個人也好,一個國家也罷,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就能成就偉大!

放棄摸石頭,抓住機遇,中國夢註定實現!——給任澤平的一封信

近期《中國經濟網》刊發了著名經濟學家任澤平的一篇文章,題目是《以改革應對沖擊,將開啟中國經濟新時代新週期》,讀完之後,個人認為符合任先生的一貫風格與邏輯。本人不才,也想跟任先生探討一下。

在這次疫情下,面對如此多的困難和問題,很多企業都處境艱難,很多專家學者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筆者梳理彙總了一下,特別是任先生這篇文章出來之後,感覺有點旗幟的意思,所以也想在這裡跟大家探討一下,不論對錯、合適與否,只是跟所有國人一起討論爭取一些空間。

縱觀任先生的文章,筆者整理出來幾點,深表認同:

  1. 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由成本型轉向技術價值型。
  2. 建設一個統一的市場,讓商品、人員、服務和資本均可自由流動。
  3. 加大基礎行業投資,刺激需求,穩定就業。
  4. 大規模減稅降費。
  5. 大力投入高科技領域,激發企業潛能

除了上述四點,筆者還整理出來幾個方面的事情,跟大家討論一下,只是分享一下個人的觀點,對錯合適與否,歡迎大家指正。

放棄摸石頭,抓住機遇,中國夢註定實現!——給任澤平的一封信

我們現在擁有的基礎和條件,確實可以大步向前,但城市化必須慎重

對於任先生提出的有關生產規模、人口紅利等內容,筆者沒有異議,但是對於城市化進程事項,在這裡跟大家探討一下。

據數據分析,我們還有20%的城市化空間,繼續城市化,將帶動不少GDP,對於這點,筆者沒有異議。但任先生的觀點裡並沒有就如何推進城市化進行詳細分享,也沒有就我們的實際情況,對於城市化的標準進行梳理,只不過是一味強調城市化。

在筆者看來,城市化本身沒有好壞或對錯,但對於具體實施者來說,你如何推進?怎麼區別推進?各項指標如何界定設計?這都是我們必須思考的。

對於超一線城市來說,比如北上廣深等,個人認為城市化基本上可以告一段落,下一步應該是在城市運營管理方面下大功夫,另外就是如何讓這些超一線城市在工農商方面進行配套,並對公共資源進行統籌分配了,如果繼續在超一線城市大力推進城市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且對於GDP或者說發展效益方面沒有實質明顯的質量提升。

所以在筆者看來,未來我們城市化中心在省會城市和省會副中心城市,特別是區域經濟體裡,那些副中心城市才是我們應該大力推動的。

唯一擔心的是在城市化管理方面,我們的能力非常欠缺,如果能力沒有提升,把城市運營管理的基礎不夯實,未來我們城市運營管理的人才就會相當欠缺,尤其是公共領域,特別是這次疫情,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因此,超一線城市應該作為我們城市化人才培養的基地,先沉澱下來,推動省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城市化,帶動整體的品質提升。

市場準入方向沒有問題,應該建議明確開放的方式方法,也應該推進管理機制的創新與變革

在談到市場準入方面,任先生建議放開汽車、金融、能源、電信、電力等基礎領域和醫療教育等服務行業,對於這裡筆者想著重提出一個觀點:放開沒有問題,如何做到為我所用,且能夠在特殊時候一呼百應,快速到位?

就拿這次疫情來說,武漢的醫療市場不能不說沒有放開吧,也不能不說沒有發展吧,但到了關鍵時刻,根本沒有用,國家不得不從全國進行調配來解決現實問題。

在筆者看來,既然是開放,那就應該對等,實行公平公正公開的發展,要把任先生舉例的行業領域都納入進來,特別是醫療教育資源,要允許公立機構進入各級國資委,不再進行行業分類管理,而是讓他們擁有企業資質,衛生管理部門和教育管理部門只是作為監管者和執法者進行市場監督,要允許他們作為公立機構,體現國家性質和意志,進行世界範圍內的發展、兼併、收購等等,為人民服務。

在筆者看來,一說准入,就只允許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機構來參與,而代表國家的公立機構只不過是被收購兼併的對象,大家可以去各地看看,多少公立醫院被變性變質為私營企業和機構???

因此,筆者認為這次的改革或開放,應該不用再摸著石頭過河了,否則有點刷LM的感覺。在操作層面,國家應該人大立法,明確規定,市場準入沒問題,但在這個市場上嚴禁民營機構和外資機構與公立機構或企業合資、合併、收購和兼併,只能獨立各自發展,但民營和外資企業或機構,你們之間可以進行任何市場操作,公立機構嚴禁參與或被參與。

箇中緣由,大家去細品,慢慢地細品,為什麼一喊改革,一喊開放,到最後都是國企或公立機構遭殃?!

放棄摸石頭,抓住機遇,中國夢註定實現!——給任澤平的一封信

任先生還對註冊制,完善資本市場;推動人地掛鉤,穩定金融;調動地方與企業家(民營企業)積極性給出了建議。今天就只說這兩點,接下來再跟大家討論,分享個人觀點。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