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摸石头,抓住机遇,中国梦注定实现!——给任泽平的一封信

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罢,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就能成就伟大!

放弃摸石头,抓住机遇,中国梦注定实现!——给任泽平的一封信

近期《中国经济网》刊发了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以改革应对冲击,将开启中国经济新时代新周期》,读完之后,个人认为符合任先生的一贯风格与逻辑。本人不才,也想跟任先生探讨一下。

在这次疫情下,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和问题,很多企业都处境艰难,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笔者梳理汇总了一下,特别是任先生这篇文章出来之后,感觉有点旗帜的意思,所以也想在这里跟大家探讨一下,不论对错、合适与否,只是跟所有国人一起讨论争取一些空间。

纵观任先生的文章,笔者整理出来几点,深表认同:

  1. 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由成本型转向技术价值型。
  2. 建设一个统一的市场,让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均可自由流动。
  3. 加大基础行业投资,刺激需求,稳定就业。
  4. 大规模减税降费。
  5. 大力投入高科技领域,激发企业潜能

除了上述四点,笔者还整理出来几个方面的事情,跟大家讨论一下,只是分享一下个人的观点,对错合适与否,欢迎大家指正。

放弃摸石头,抓住机遇,中国梦注定实现!——给任泽平的一封信

我们现在拥有的基础和条件,确实可以大步向前,但城市化必须慎重

对于任先生提出的有关生产规模、人口红利等内容,笔者没有异议,但是对于城市化进程事项,在这里跟大家探讨一下。

据数据分析,我们还有20%的城市化空间,继续城市化,将带动不少GDP,对于这点,笔者没有异议。但任先生的观点里并没有就如何推进城市化进行详细分享,也没有就我们的实际情况,对于城市化的标准进行梳理,只不过是一味强调城市化。

在笔者看来,城市化本身没有好坏或对错,但对于具体实施者来说,你如何推进?怎么区别推进?各项指标如何界定设计?这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

对于超一线城市来说,比如北上广深等,个人认为城市化基本上可以告一段落,下一步应该是在城市运营管理方面下大功夫,另外就是如何让这些超一线城市在工农商方面进行配套,并对公共资源进行统筹分配了,如果继续在超一线城市大力推进城市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且对于GDP或者说发展效益方面没有实质明显的质量提升。

所以在笔者看来,未来我们城市化中心在省会城市和省会副中心城市,特别是区域经济体里,那些副中心城市才是我们应该大力推动的。

唯一担心的是在城市化管理方面,我们的能力非常欠缺,如果能力没有提升,把城市运营管理的基础不夯实,未来我们城市运营管理的人才就会相当欠缺,尤其是公共领域,特别是这次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因此,超一线城市应该作为我们城市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先沉淀下来,推动省会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城市化,带动整体的品质提升。

市场准入方向没有问题,应该建议明确开放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推进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变革

在谈到市场准入方面,任先生建议放开汽车、金融、能源、电信、电力等基础领域和医疗教育等服务行业,对于这里笔者想着重提出一个观点:放开没有问题,如何做到为我所用,且能够在特殊时候一呼百应,快速到位?

就拿这次疫情来说,武汉的医疗市场不能不说没有放开吧,也不能不说没有发展吧,但到了关键时刻,根本没有用,国家不得不从全国进行调配来解决现实问题。

在笔者看来,既然是开放,那就应该对等,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要把任先生举例的行业领域都纳入进来,特别是医疗教育资源,要允许公立机构进入各级国资委,不再进行行业分类管理,而是让他们拥有企业资质,卫生管理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只是作为监管者和执法者进行市场监督,要允许他们作为公立机构,体现国家性质和意志,进行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兼并、收购等等,为人民服务。

在笔者看来,一说准入,就只允许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机构来参与,而代表国家的公立机构只不过是被收购兼并的对象,大家可以去各地看看,多少公立医院被变性变质为私营企业和机构???

因此,笔者认为这次的改革或开放,应该不用再摸着石头过河了,否则有点刷LM的感觉。在操作层面,国家应该人大立法,明确规定,市场准入没问题,但在这个市场上严禁民营机构和外资机构与公立机构或企业合资、合并、收购和兼并,只能独立各自发展,但民营和外资企业或机构,你们之间可以进行任何市场操作,公立机构严禁参与或被参与。

个中缘由,大家去细品,慢慢地细品,为什么一喊改革,一喊开放,到最后都是国企或公立机构遭殃?!

放弃摸石头,抓住机遇,中国梦注定实现!——给任泽平的一封信

任先生还对注册制,完善资本市场;推动人地挂钩,稳定金融;调动地方与企业家(民营企业)积极性给出了建议。今天就只说这两点,接下来再跟大家讨论,分享个人观点。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