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消毒專家張亮:在武漢,人生第一次被稱為“恩人”

上海青年消毒專家張亮:在武漢,人生第一次被稱為“恩人”

圖說:張亮(左)到重點場所指導消毒工作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武漢前線,無數白衣天使勇敢奮戰;還有一群人衝在一線,他們的工作成果卻很少有人知道。2月23日,普陀區疾控中心消毒專家張亮受命馳援武漢。與同行的青浦疾控劉天、先行出發的上海疾控江寧兩位專家一樣,參與當地的消毒指導工作。離開妻子和兩個女兒,轉眼來到武漢近三週,張亮的腳步遍及社區。他說,“每天感受著武漢人的不易,我希望能為這裡做更多事!”

一到武漢就開工

張亮所在的地區,社區多,城鄉結合部不少。他來到武漢的第一件事,就是領任務,希望能快速熟悉工作環境和流程,儘快加入到戰“疫”中。

當地負責消毒的是來自武鋼疾控的吳學勝,雖已退休但工作經驗豐富,是一名業內“老法師”,作為本次特招人員,他已經在崗位上堅持了一個多月。“吳老師還有一項特殊技能令人佩服,由於物資供應緊缺,籌集到的品種各異、五花八門,但他僅靠藥品的顏色和氣味就能分辨成分。噴霧器型號繁多、流量未知,他就自己記錄各鍾型號噴霧器消耗藥物所需時間,計算流量。”張亮說。

上海青年消毒專家張亮:在武漢,人生第一次被稱為“恩人”

圖說:消毒突擊隊合影

張亮加入的“消毒突擊隊”共有十來人,大多數可以說曾與“消毒”不搭界。他們是為了疫情需要臨時組建的黨員團隊,懷著為家國奉獻的決心和熱情。隊員們說,疫情剛開始的時候,請第三方的公司來操作,但這些人一聽說要去消毒疫源地,都嚇跑了。“沒人幹這個肯定不行,硬著頭皮也要上!”一個多月下來,在實踐中逐步學習,很多人已經成為了頗具經驗的消毒工作者。他們經歷過恐慌、彷徨、無助,但他們說,如果大家都不做這份工作,疫情就不可能順利結束。應突擊隊要求,張亮給隊員們做了個人防護及檢定消毒劑濃度的相關培訓。大家邊聽邊錄,積極互動,這讓張亮對日後的工作更有信心了。

上海青年消毒專家張亮:在武漢,人生第一次被稱為“恩人”

圖說:張亮上門消毒

消毒工作“學問大”

消毒是張亮來武漢後的重點工作,不久前,他與幾個隊友到集中隔離點做終末消毒。35間房前期安置的都是疑似病例,現在需要進行徹底消殺。房間很多,都是密閉空間,按照消毒標準,每個房間至少需要作業15分鐘,再算上公共區域和配藥的時間,時間就更久了。“徹底的消殺工作,藥水的濃度比較高,我佩戴的是自己單位給我準備的全面罩。”張亮說,在武漢工作的日子,每次進去作業,都存在人員暴露時間過久的風險。但就算如此,大家依然堅持以最嚴格的標準來完成消毒工作。“隔離點的管理人員,等我們工作完了才鬆一口氣,認為現在可以徹底放心了。”

在這裡,張亮還有了一次全新的體驗:第一次到農村的病家家裡消毒。農村消毒與城區消毒不盡相同,一般城區的房子將單元樓內樓道視為半汙染區,而農村的房子大多都是獨門獨院,缺少半汙染區。半汙染區對消毒人員來說能起到緩衝的作用,脫防護服、預防性消毒的範圍都與半汙染區有關。於是在工作中,他們採取折中劃分的辦法,即根據病人的活動範圍特別劃出一個半汙染區。“還有一個較普遍的問題就是農村住戶清潔程度較差,會直接影響消毒效果。”張亮說,在給農村住戶終末消毒時,會將消毒劑的濃度加倍,在噴灑汙染環境及垃圾堆放處、廁所、排水溝等重點環節時,延長噴灑時間,加大噴藥量,保證消毒效果。

仔細篩查補“短板”

每天晚上的工作例會,張亮和隊員們都要對當天的情況交流,探討最新應對舉措。他主動擬定了關於社區、酒店等重點場所消毒工作的督導表。這是他從上海帶來的經驗,在現場不怕遺漏,也可以給雙方留下書面記錄以便查閱。這個做法很快被當地隊員們效仿,受到了大家的好評。

最近,包括武漢在內的全國疫情得到了有力控制,整個疫源地消毒工作量相應減少,但通過各層面細緻篩查,仍可發現潛在的風險點。張亮及時指出發現的問題,並予以糾正。比如“過度消毒”問題,室外開闊空間不必噴藥消毒;室內預防性消毒也沒必要,只需開窗通風。此外,有些單位消毒時“下手太狠”,把藥水調配得濃度過高。“有些人不太習慣看原液濃度,對於百分比和配比不是很敏感。”張亮告訴他們一個簡單的辦法,在20升的打藥桶裡,大約倒“二兩”5%的原液,約等於100毫升就行了。

這幾天工作,所到之處便是互道“您辛苦了”,張亮說,從對方的眼神能辨認出這也是一句發自內心的感嘆。前天去磨山小區附近督導消毒工作,由突擊隊隊長王守軍陪同,他是磨山管理處的辦公室主任,在磨山度過了大半個人生。王主任“回家”顯得頗為興奮,逢人便介紹,“這是國家疾控隊派來的,可是我們的恩人吶!”

“恩人愧不敢當,但與隊員們一同在高危場所拼殺的場景歷歷在目。”張亮有感而發,危難時刻,黨員們挺身而出,不僅是勇氣,更是擔當,他們才是武漢人民的恩人!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