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疙瘩”裡的“高精尖”|探訪中國一重的“重器”

在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的產品中,有很多看似笨重、工藝卻很先進的“大塊頭”產品,堪稱“重器”。在這裡,不少“重器”技術世界一流。

中國一重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在經歷了連續20多個月的持續虧損後,2017年中國一重扭虧為盈,今年以來主要經濟指標繼續大幅增長。其中,不少功勞來自這些高精尖的“重器”產品。

記者近日來到中國一重軋電製造廠。剛進車間,就能看到不少兩頭細、中間粗的“鐵疙瘩”。這種產品叫支承輥,輕的二三十噸,重的達到一百六七十噸。有的支承輥沒加工完,輕輕摸一下,還能感覺到燙手。

軋電製造廠機加二班黨支部書記孫波告訴記者,這些支承輥主要是鋼廠用來軋製鋼板的,看著簡單,其實不簡單。從加工到成品有將近三十道工藝。雖然外觀差不多,但由於軋製不同鋼板的要求不同,製作支承輥用的材料也有所區別。

車間現代化和自動化程度很高,需要的操作工人並不多,只能看到幾個工人在操作機床。車間中部是一個大型控制平臺。繼續往裡走,能發現更多支承輥,有的還在打磨,有的已經包裝好,等待發運。

孫波說,車間一年能生產支承輥1200件左右,佔國內市場需求的80%,還出口到印度、韓國。

與支承輥相比,中國一重生產的另一個“大塊頭”產品叫“水室封頭”,質量要求更嚴,技術也更先進。從外形看,像一個直徑約4米的半圓球,圓球上長著三個向上的角,圓球表面塗了一層防鏽的金色物質。

中國一重鑄鍛鋼事業部水壓機鍛造廠副廠長劉伯鳴站在“水室封頭”前告訴記者,這種產品屬於異形件,傳統的製作方式都是焊接而成,效果不理想。中國一重通過技術創新和科研攻關,實現整體鍛造一次成形,減少焊縫,增加其安全性能。

劉伯鳴說:“以前這類產品被國外壟斷,單價在一億元左右。現在我們通過自主創新,首創整體鍛造技術,打破了國外產品壟斷,並替代進口,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也掉到兩三千萬元一件。”

在中國一重的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產品展示區,類似這種技術水平國際領先的大型鍛件有七八個。雖然形狀各異,大小不一,但這些“大塊頭”身上都蘊含著高精尖的技術和工藝。

“這些高精尖的‘大塊頭’產品,源於中國一重近年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製造能力。”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中國第一重型機械股份公司總經理隋炳利說,目前公司已經擁有世界一流的鑄鍛件生產線、重型容器生產線、高端裝備生產線、大型支承輥生產線等。

繼去年扭虧為盈後,今年上半年中國一重實現營業收入61.38億元,同比增長53.97%;利潤總額7517萬元,同比增長9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