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的錢比清朝15年收入還多,為何嘉慶花了一年就沒了?

吳孟龍


和珅這個清朝的鉅貪相信很少沒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人,在乾隆主政的後期,不僅乾隆本人鋪張浪費,還縱容自己的愛臣和珅大肆的斂財。直到乾隆駕崩之後,嘉慶才徹底敢擼起袖子去扳倒和珅,更是趁機削去了和珅的財產,據說和珅家產的總量居然比清朝十五年的總收入還要多,萬萬沒想到的是嘉慶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就把和珅鉅額的財產給花沒了,難道這嘉慶早就看上了和珅的錢?早就已經計劃好了怎麼花?不然也不至於花的如此之快吧。



那麼和珅究竟有多少錢,關於和珅家產的記載有很多不同的書籍,其中清人徐坷的《清稗類鈔》中的記載比較的符合實際,其中寫道:籍沒(和珅)家產,所得凡值八百兆有奇,悉以輸入內府,時人為之語:“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在清朝“兆”的單位換算過來大約是一百萬的樣子,八百兆也就是八億,所以從和珅家中搜出的銀子大約有八億兩。也就是說嘉慶在一年的時間內用完八億兩銀子。



在乾隆中期,清朝國庫的存銀大約是七千八百萬兩,而且這還不只是一年的累計,可見和珅的八億兩是多麼大的一筆錢,但是很多人就不明白了,把和珅抄家之後,嘉慶應該是可以用這些錢大幹一番,但是事實卻相反,清朝在嘉慶主政的時期就已經處於下坡路上了,而嘉慶也沒有因為這筆錢而得到什麼很大的改變,於是很多人就在想這麼多的錢,嘉慶究竟拿去做了什麼?很讓人費解。



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得出下面幾點可能的原因。

第一:“中間商”太多,什麼意思呢?假設和珅真的家中有八億兩的銀子,但是經過官員的抄家,真正進入國庫的銀子也許就沒有那麼多了,古代的抄家一般都是皇親貴胄去的,而遇到這樣的肥差事怎麼可能會如數上交呢?當大官的貪一點,加上搜錢的小官談一點,這樣在一起就是一筆相當大數目了,真正進入國庫的也許就剩下了九成左右。

第二:嘉慶剷除和珅的時候還是剛剛主持政權,根基不穩,嘉慶為了穩住自己的位置,不得不用很大的一筆錢去討好那些所謂的宗親,而其中和珅的府邸賞賜給了恭親王就是最好的證明,還有和珅很多的土地良田以及其他不能直接變現的東西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賞賜給了皇室的宗親,目的是為了維持某種關係。



第三:社會壓力過大,其實嘉慶並不是導致清朝走下坡路的罪魁禍首,而是嘉慶的父親乾隆,在乾隆主政的後期,社會矛盾尖銳,而且國庫虧空,其中從寵信和珅這樣的奸臣就知道乾隆的腐敗,而嘉慶很大一部分的錢就是用於填補當初自己的父親虧空的錢。同時加上嘉慶剛剛上任不久就遇上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饑荒,幾年的饑荒也是消耗了大量的銀子。

第四:就是清朝腐敗的風氣已經在乾隆後期徹底的成型,儘管嘉慶是一個勤儉節約的皇帝,但是仍然阻擋不了那些貪官的腳步,當然這和嘉慶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關係,那就是缺少嘉慶的爺爺雍正那種改革、懲治的決心,從嘉慶討好那些宗親就是最好的證明,因為腐敗的開始就是身邊最親近的人,最難處理的也是身邊最親近的人,所以無論嘉慶有多少錢,有金山銀山縱然也有搬空的一天。


一個看歷史的小小


嘉慶親自下旨將和珅家抄家,得到了8億兩白銀,按理說嘉慶非常的高興。

但是僅僅一年之後,他就發現自己又沒錢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嘉慶為什麼這麼悲催呢?

嘉慶可以說是一個比較悲催的皇帝,雖然登基了,但是權力被乾隆牢牢的握在手裡,再加上有和珅這個奴才給乾隆幫忙。

所以嘉慶作為皇帝,不僅是沒錢、沒權,還要看和珅這個“二皇帝”的臉色,壓抑的都快要瘋了。

當然,這也是乾隆死後僅僅15天,和珅就被迫不及待的嘉慶賜死的終極原因。多虧和珅有一個固倫和孝公主當兒媳婦,不然凌遲都有可能。

嘉慶抄家所得超過8億兩,那麼多的財產嘉慶是怎麼敗光的?

一、財產是8億兩,但是真金白銀很少。

和珅的家產確實得非常多,說是有清朝15年的賦稅總和也不為過,但是大家要注意,所謂的財產與真金白銀差別是非常大的。

和珅也絕對不可能有8億兩白銀,放在家裡面。其中更多的應該是,文物、字畫、不動產,這些不能夠變現的東西。所以,嘉慶得到的真金白銀是非常少的。

二、抄家的大臣、宗室過一到手。

抄家反正沒有一個固定的數目,裡面做手腳的地方非常的多。所以當時主持抄家的儀親王永璇、成親王永瑆兩位親王,還有手下的官兵們,一定過了一道手,最起碼其中有一小半,落到了這些親王手裡。

就連和珅的府邸,都被立足不穩的嘉慶用來拉攏恭親王,可見一斑。

三、國庫與內庫分開,大頭進了內庫。

和珅抄家所得,肯定是不可能還給那些受苦受難的百姓,而是直接充入國庫。

但是充入國庫以後,就連嘉慶都不能隨意動用,需要大臣們的同意。因為嘉慶有自己的內庫,支撐皇家開銷。嘉慶為了得到和珅抄家所得,將其中的大部分都納入了內庫,官面上當然只是一小部分,據說只有幾百萬兩。

四、白蓮教起義,花費巨大。

嘉慶可以說一個非常倒黴的皇帝,接手一個爛攤子。

剛一登基就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整個白蓮教起義綿延九年多,耗費軍費二億兩,這還只是軍費,其他的各種損失就更多了。

所以和珅抄家以後,充入國庫的那點錢,真的還不夠花的。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和珅留的錢多,嘉慶花錢的地方就更多。

清朝在乾隆末年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處於疲軟狀態,只是為了維護乾隆這個十全老人的面子,才不得不偽裝成一副盛世的模樣。到了嘉慶登基的時候,問題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封建歷史上避免不了的地主階級興起這個毛病,當時清朝許多普通百姓手中已經沒有土地可以進行耕種。再加上乾隆年間滋養的官員腐敗,雍正生前一力推行的“攤丁入畝”,“官紳合一”的政策現在也難以實施。

還有就是困擾了清朝幾代皇帝的白蓮教起義。乾隆末年的時候,四川,湖北,陝西等地頻繁爆發白蓮教起義,等到乾隆去世,起義都沒有被剿滅。

嘉慶登基以後,白蓮教愈演愈烈。為了剿滅白蓮教,嘉慶花費了很大一筆錢,這其中的軍費大部分都是來源於抄和珅家抄出來的白銀。

嘉慶登基以後面臨的問題實在過於嚴重,所幸康熙還給他留下了和珅這個錢袋子,否則嘉慶這位勤政皇帝的日子可能會更加難過。


是阿維啊


和珅的錢比清朝15年收入還多,為何嘉慶花了一年就沒了?(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俗語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學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現一個大貪官名叫和珅,是皇帝跟前的紅人、權臣,貪汙受賄,狠勁斂錢。直到新皇帝嘉慶上臺後,才扳倒了和珅,查抄了他的全部財產。據說,和珅家財大概有8億至11億兩白銀,相當於當時15年的國庫收入,按理說新皇帝收繳這麼多的財產,即便彌補國庫虧空,還會有很多剩餘,過幾年好日子是沒有問題的,但為何嘉慶卻花了一年就沒了呢?事情原來是這樣。

1、年輕有為的和珅成為鉅貪的蛻變。

和許多影視劇裡的形象不同,和珅早年其實是一位“年輕有為”的清官。1750年7月1日(乾隆十五年),和珅出生,滿洲正紅旗人,鈕祜祿氏。父親是福建副都統。3歲時,母親產下弟弟和琳,難產去世。9歲時,父親去世。父母早亡,讓和珅兄弟非常困頓,備受欺凌。15歲,得到資助,狀況才有所改善。少年和珅一表人才,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熟讀四書五經。18歲時,才貌雙全的和珅得到直隸總督馮英廉的賞識,並把孫女嫁給了和珅。和珅因此得以“娶”入豪門。

1769年,和珅19歲參加科舉落選,在馮英廉的建議下,和珅改走侍衛路線,以文生員承襲三等輕車都尉,開啟了官場生涯。1773年,23歲的和珅就任管庫大臣,負責管理布庫。和珅認真工作負責,努力學習理財和管理知識,庫中布的存量大增,令乾隆十分滿意。1776年,26歲的和珅任戶部右侍郎、軍機大臣。這時的和珅為官清廉,能力突出,稱得上是一位年輕有為的清官。也正是在這個位置上一步步淪落為鉅貪的。

和珅就任侍郎後,一位名叫安明的官員,向和珅行賄,希望升職。和珅斷然拒絕了賄賂,但仍然向上司舉薦了安明。和珅不要錢,安明便投其所好,帶和珅大吃一頓,再到處花天酒地爽個夠。不料,這時安明的父親去世了,按規定安明應該回家守孝三年。剛剛升職的安明不甘心,便隱瞞下來,但最終被尚書得知,上奏給乾隆。乾隆大怒,安明被凌遲處死,和珅也因失察降兩級留用。

1780年,乾隆派和珅查辦雲貴總督李侍堯貪汙案。和珅假裝遊山玩水,暗中查獲了李侍堯犯罪的實據。迫使李侍堯低頭認罪,押解京師,被判斬監候。和珅因此被升為戶部尚書。但也就是在這起案件中,由於案發在外地,天高皇帝遠,和珅私吞了李侍堯的大部分財產。窮慣了的和珅,突然嚐到財富的味道,喜不自禁,從此走上貪腐之路。同年,乾隆把十公主嫁給了和珅的長子。和珅成了皇親國戚,百官爭相巴結,從此和珅更加肆無忌憚。

1782年,甘肅剛剛平定叛亂,百廢待興。32歲的和珅調用5萬戰俘,作為免費勞動力,大興建設。朝廷沒花多少錢,就迅速恢復了甘肅的經濟,乾隆大為讚賞。1783年,乾隆帝在乾清宮舉辦千叟宴,由和珅主辦。和珅發明了火鍋,宴會大獲成功。1784年,乾隆開始第六次南巡。在和珅的安排下,由各府進獻資金,包攬南巡的各項開支,國庫未花一毛錢,乾隆玩得又開心又痛快。不久,和珅就任四庫全書館正總裁。他大興文字獄,肆意打擊政敵。他也掌控科舉,以“價高者得”販賣功名,既賺足了銀兩,又收穫了大批學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貪汙集團。

1790年,和珅發明了議罪銀製度:假如官員犯罪,可通過罰款免罪。一時間,官官皆貪,但國庫銀兩充實。

1796年,85歲的乾隆退居二線,任太上皇,由嘉慶繼位。46歲的和珅再次主辦千叟宴,再獲成功。這一年,掌控軍權,任大將軍的弟弟和琳在戰爭中染病身亡,這對和珅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在朝廷上,乾隆老態龍鍾,和珅和嘉慶分立兩旁,但只有和珅才能聽懂乾隆說什麼。所以官員三跪九叩後,和珅就等同於攝政,被大家稱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慶,則毫無實權。

此時的和珅,爵封一等公,頭上頂著的官職有:領班軍機大臣、首席內閣大學士、吏戶刑三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內務府總管等數十個要職。

2、乾隆駕崩,和珅被抄家。

1799年2月7日,乾隆駕崩。第二天,長年故作老態的劉墉突然上奏,彈劾和珅。恨死了和珅的嘉慶,不顧乾隆“屍骨未寒”,立刻任命和珅為首席治喪大臣,軟禁在宮中,開始徹查。五天後,和珅被革職,逮捕入獄。隨後,沒收了和珅的全部家財。晚清外交家薛福成所著的《庸庵全集》中的《查抄和珅家產清單》,說查抄的家產中,能估值的為兩億六千四百萬兩白銀,而難以估值的地產古玩等,則難以盡述。有人估算和珅總資產有二十億兩!

在《清朝檔案史料選編》中,有一節《查辦和珅案》,涵蓋了和珅案所有的原始史料。以此估算,和珅家財大概有8億至11億兩白銀。而當時清朝每年的國庫收入,才只有7000萬兩白銀!也就是說,至少相當於十多年的國庫收入!和珅當之無愧是世界“首富”,第一鉅貪!

2月22日,在乾隆死去僅15天,當時的世界首富、49歲的和珅回到家中,以一條白綾自盡。

3、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為何嘉慶花了一年就沒了?

拿到和珅全部財產的嘉慶皇帝可以說是坐在“金山”上,但不可思議的是嘉慶一生都被錢不夠花的問題所困擾,那麼這些驚天財富都哪去了呢?

一是以清朝的官場的風氣,但凡抄家,欽差們總會在朝廷和皇帝默許的潛規則下,先過一道手,中飽私囊。當然和珅抄家這件事情嘉慶皇帝肯定的上心,兩位前去抄家的親王也不敢拿太多,但是這也是其中一個去向,更何況“任你清官似水,自有吏滑如油”,下面具體負責抄家的人又豈能放過這個大好的機會。

二是將這些罪產分潤宗室。因為乾隆時期一直對宗室保持“親親和睦”的政策,所以剛剛獨立親政的嘉慶自然也會去拉攏宗室,其中將和珅宅邸賜給恭親王就是最好的證明,現在北京的恭王府前身就是和珅的家。而且所有的土地田產以及大量不能直接變現成金銀的東西都被收沒進皇莊,將這些土地上的產出用以維持宗室以及各處皇室場所的運轉。

三是在乾隆執政後期,所謂康乾盛世便已經是落日餘暉,出現了頹敗的現象,國家經濟吏治糜爛。乾隆六下江南、四處用兵、營建宮室等等都耗費了大量錢財。據不完全統計乾隆年間的國家歲入大約是白銀5000萬兩,糧食1300萬石左右,而他所謂的“十全老人”所花費的錢財對於歲入來說都是入不敷出的,都是在做用國家的財政做抵押,寅吃卯糧的“使錢老人”。而這些後果都要嘉慶來承擔,而且嘉慶又不能否定自己父親的所作所為,所以只能默默的做一個接盤俠,用和珅的罪產來彌補父親的虧空。

四是清朝官場貪腐到嘉慶時期已經深入骨髓。其實在康熙朝中後期,官員貪腐問題就已經很嚴重,就連國庫都快被各級官吏拿空了;到了雍正上臺鐵腕反腐、整飭吏治才挽救回了局面,清朝財政好轉,國庫充盈;乾隆登基後為了緩和緊張的政治氣氛,就在一定程度上放鬆了對官員的管制,特別是乾隆朝中後期官員貪腐、奢靡之風日盛,兩淮鹽引案、甘肅監糧案、山東虧空庫帑案等貪腐大案連發,各級官吏上下勾結集體貪汙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和珅就是乾隆朝官員中的“貪汙之王”。嘉慶帝雖然剷除了和珅,但是嘉慶帝缺乏父祖做大事的決心氣魄,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穩定,反腐力度有限,只是剷除了和珅等大貪官,沒將反腐制度化、擴大化,使得貪汙問題反而更嚴重了。有這一大幫“碩鼠”在,嘉慶就是有金山銀山也被搬空了。

五是清朝財源枯竭。清朝的稅賦收入主要農稅和鹽稅等商稅,這些在嘉慶時期都出了問題。先說農稅,農稅就是從種地的人身上收錢,是封建社會國家的主要財富來源。因為“康乾盛世”時中國人口的爆發式增長,到了嘉慶時期人多地少的問題非常嚴重,人們靠種地普遍吃不飽飯,再加上官員的欺壓,土地日趨集中到官僚士紳手中,雖然清朝在雍正時期制定了“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政策,但由於吏治腐敗這些善政難以執行。再說商稅,清朝商稅的敗壞要怪到乾隆身上。乾隆自號“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古今第一,還曾經六下江南、大興土木,而這些都是建立在大筆錢財之上的,其中出力最多的就是兩淮鹽商。鹽商給清廷捐款的行為叫做捐輸,沒有定額,反正朝廷有事鹽商們就要掏錢,比如乾隆屢次南巡鹽商花費就得過億兩。鹽商除了應付皇帝的花銷,還要接受官吏的盤剝,為了賺錢就不斷抬高鹽價,使得官鹽滯銷私鹽氾濫,官鹽賣不出去自然收不到鹽稅,作為清朝重要財源的兩淮鹽政廢弛。另外嘉慶本人重農抑商,多次禁止開礦,進一步加強了閉關鎖國政策,嚴重影響清朝貿易,收入越來越少,坐吃山空。

六是在嘉慶年間,公元1815年至1817年雲南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饑荒整整持續了三年,民不聊生,餓殍滿地,易子而食。而且在嘉慶統治的後期,直隸南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地區,頻頻遭遇大旱,百姓生活極為困苦。嘉慶年間的直接財政收入大約只有4000萬兩左右,財政吃緊,國家經濟捉襟見肘,皇帝的內帑私庫也不得不拿出錢來賑災,而內帑中的絕大部分也都是當年抄沒和珅得來的罪產。而且由於繼承了父親驕奢淫逸的性子,嘉慶在位時也是揮金如土,揮霍不已,將接盤俠的命運又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道光皇帝。

七是社會矛盾尖銳,起義頻發。嘉慶時期可以說是一個反清起義運動高發時期,不滿貪官汙吏剝削、文字獄壓迫的民眾紛紛起義,此起彼伏,為了鎮壓起義清廷花錢如流水,再加上戰後安置重建等花銷,錢花的就更多了。比如爆發於四川、陝西、湖北等地區的白蓮教起義,從嘉慶元年到嘉慶九年,白蓮教起義軍攻佔州縣達204個,清廷為了鎮壓起義調集十六個省份數十萬大軍,花費超兩億兩白銀軍費,清王朝元氣大傷。

歷史上的嘉慶可以說是一個守成之君,面對父親乾隆留下的爛攤子、清朝統治百年間積累的各種矛盾,缺乏改革弊端的氣魄和才能,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不是完全的解決問題,積重難返下再多的銀子也難以扭轉清王朝的衰落。所以,雖然有和珅的億萬家財,仍然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葛大小姐


這個問題很可笑,因為從來沒有一個關於和珅家產確切的說法,因為和珅家產的版本實在是太多,除了《清史稿》裡有一份籠統的統計清單之外,市井野史的小道消息更多。

而且野史向來存在誇大事實的原因,再加上版本眾多,反而降低了可信度,所以,關於和珅家產至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

但是,和珅的家產必然很豐厚,要不然《清史稿》也不會給出這麼一長串清單。更何況和珅得家奴劉全都有二十多萬兩銀子的家產,說和珅富可敵國也差不多了,而且可以肯定嘉慶賺了一大筆。至於為什麼說不夠用這要從古典時代的經濟生產方式說起了。

這個問題我也說了很多遍了,簡單點說就是古典中國的經濟生產方式是小農經濟,小農經濟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不需要依賴對外的商品交換獲得生產生活資料。

所以,小農經濟是一個封閉的循環,同樣這也賦予了古典中國封閉保守的特性,這裡暫且不表。

從歷史來看,任何一個大帝國的崛起都離不開發達的工商業和規模龐大的商品經濟,近代英美兩國的崛起更是如此,而且英美兩國都通過打造了一個龐大的國際貿易體系,通過一遍又一遍的商品交換獲得財富增值,進而生產更多的商品來換取更大的財富增值。

所以,一個開放的經濟體系錢才花不完,而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錢再多早晚也有花完的的一天。所以,嘉慶就是抄了再多的錢也早晚會花完,更何況19世紀白銀貶值,對於銀本位的清帝國那是巨大的經濟危機,所以抄的錢再多又用什麼用,和廢紙差不多。

但是這又何必苛責嘉慶,因為當時中國統治階級壓根就沒有經濟學的概念,他們所能接觸到的也就是孔老二和他的那些臭老九們那一堆之乎者也的酸屁。更何況,中國封閉的經濟體系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什麼!七八億兩白銀!嘉慶皇帝表示自己真沒收到那麼多錢!

和珅跌到,嘉慶吃飽。這是清代鉅貪和珅被抄家後社會上流傳的民謠,在之後的十幾年中坊間盛傳和珅家裡被抄走了上億兩白銀。

(恭王府就曾經是和珅的府宅)

例如《庸庵筆記》記載和珅家產為2.2億兩,《清朝野史大觀》中說和珅家產超過20億兩,總之是清政府年收入的數倍,甚至十幾倍,就連清末著名史學家蔡東藩也這麼認為。

蔡東藩曾評價和珅:和珅為相二十餘年,家中私蓄,幾乎不可勝算。乾隆時,清政府歲入,止七千萬,和珅家產,適當清廷二十年歲入之一半而強,然卒之全歸籍沒,貪官汙吏之結局如此。後之身為公僕者,亦何不奉為殷鑑耶?

根據蔡東藩的推斷,和珅的資產在七八億兩左右,連蔡東藩這樣的史學名家都認為和珅貪汙資產上億,普通人就更加認可和珅貪腐十幾億的傳言了。

再度聲明一下,本文不是為和珅翻案,和珅作為世紀大貪官,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他辯駁,本文只是闡述下近代人對古代財富的誤區。

說實話,貪汙2億兩白銀就已經很恐怖了,貪汙20億兩白銀就純屬胡扯了。要知道《辛丑條約》連本帶息要賠9.8億兩白銀,後來實際總共賠了5.8億。這5.8億兩白銀清政府和國民政府一共賠了43年,並且是傾舉國之力,如果要賠20億兩,那還不得賠200年啊!

和珅當政一共才幾十年,就算是再怎麼搜刮也湊不齊20億兩白銀,這就如同傳言今天有人貪汙幾萬億,這明顯是不可能的。和珅是貪官,不是財神,不可能平地生財。

(和珅畫像)

和珅在被抄家之後,抄家所得清單並沒有對外公佈,因此外界才胡亂猜測和珅家財富,我們看一下當時負責查抄和珅家產的官員奏摺。

奴才永錫、綿懿、永來謹奏:........現查得和珅花園內房一千零三間,遊廊樓亭共房三百五十七間,系奉旨恩賞;又看園內監十名、家人、男婦二十八名,除公主居住處所查明,並無和珅寄藏什物。

我們再看一下定親王綿恩的上奏。

臣等奉旨查抄和珅及伊家人劉全等家產,所有查出和珅家產:二兩平金三萬三千五百五十一兩,銀三百一萬四千九十五兩三錢二分,俱已交廣儲司收訖,業經奏聞在案。
續查出和珅借出本銀錢所開當鋪共八座,及家人劉全、劉印、劉陔、胡六自開、夥開當鋪共八座,亦經奏聞在案。臣等自正月初八日起,迄今查得和珅契置取租房,計一千零一間半;取租地,計一千二百六十六頃零。此處查出,和珅借出應追本利銀二萬六仟三百十五兩。並自拴大車八十輛,每輛銀一百二十兩,共發出車價銀九千六百兩,分供各戶領辦。
又查出和珅借出銀兩,通共本利銀二萬六千十五兩。
查出和珅家取租房地、統計取租房地共價銀二十萬三千三百二十三兩五錢二釐,價錢六千一百二十五吊。每年通共取租銀四千七百六十六兩七錢,租銀三萬四千九百二十七吊九百六十八文。

最後看一下內務府的奏報。

總管內務府謹奏:為奏聞事。
由提督衙門交到查抄和珅家產案內,二兩平紋銀九十六萬兩、雜色元寶銀六十八萬兩、色銀一百三十七萬四千九十五兩三錢三分,以上共銀三百一萬四千九十五兩三錢三分,隨即飭令廣儲司銀庫官員彈兌查收。

先具該庫官員稱,所有前項銀兩逐一彈兌數目,俱屬相符,已照例按庫法彈兌,共得庫平紋銀二百八十三萬三千二百四十九兩六千一分,理合奏明,請歸入月折收貯。
為此謹奏。

從上述幾封奏報中可以看出,和珅家一共被查抄的現銀(包含金銀元寶)也就四百多萬兩,這個數字已經是明清時期抄家之最了。

至於房產、田地等固定資產雖然也有不少,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價值上億兩白銀,和珅的總資產能有幾千萬兩白銀就很恐怖了。如果和珅真的有七八兩甚至20億兩資產,那麼嘉慶豈不是暴富了!別說一年花光,清政府就算啥也不幹也能花上十多年了。(嘉慶皇帝很冤枉,他壓根就沒有收到那麼多錢)


千佛山車神


乾隆去世後,嘉慶便親自下旨將和珅抄家,此次抄家總計獲得8億兩白銀,這比起大清朝十五年的收入還要多,但僅僅在一年之後,嘉慶卻將這些錢都給花完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要知道,嘉慶抄和珅家雖然名義上得到了8億兩之多,但如果連房屋田產、古董字畫等資產一併算起來的話,絕不只8億兩。按理來說,擁有如此多財富的嘉慶應該能將國家建設得更好才對,可似乎當時清王朝並沒有什麼太多的工程建設,民生也似乎沒有得到改善,那為何嘉慶一年就將這些錢都給花完了呢?

一、被抄家的大臣中飽私囊

按照清朝當時的官場風氣來說,但凡抄家,欽差大臣和一些隨同官吏都會“適當”地收取一定的“辛苦費”,當然了,具體數額根據官員的貪慾決定。和珅抄家一事主要由嘉慶主持,所以前去抄家的兩位親王也不敢拿太多,但這再怎麼說也是一個去向。更何況當時除了親王之外,還有一些小官吏也會拿一些,畢竟就像老話說的那樣:“任你清官似水,自有吏滑如油”。所以他們也自然不會放過收刮財富的機會。

二、將一部分劃入內庫

我們知道,皇帝雖然是國家的領導人,但是他能支配的財富只有內庫,也就是他自己的“小金庫”,對於國庫中的財富,他必須要通過戶部官員的同意才能夠徵用。當然了,如果是一個非常君主,那這規矩也就不存在了。但不管怎樣,國庫中的錢在一定程度上都不是皇帝能夠自由支配的。

所以嘉慶想更好維持皇家的開銷和保證自己日常的生活享受所需,便只能充實內庫存銀。而此次從和珅家中抄出大量的財富,自然要將一部分劃入到自己的內庫中。所以這也是抄家所得財富的另一去處。

三、鎮壓白蓮教起義

在嘉慶時期,社會矛盾非常尖銳,農民起義頻繁發生,而清王朝在鎮壓各地的起義時花錢如流水,再加上戰後安置重建等花銷,錢花得就更多了。比如當時爆發於四川、陝西、湖北等地區的白蓮教起義,從嘉慶元年到嘉慶九年,白蓮教起義軍所攻佔的州縣就高達兩百多個,而清政府為了鎮壓,先後調集數十萬大軍,花費了超過兩億兩白銀的軍費。

從而致使清廷元氣大傷,所以對於和珅那些錢財來說,在嘉慶朝時期,想要花完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更何況實際所得到了還沒有人們所說的那麼多!

四、國庫虧空嚴重

在乾隆朝執政後期,所謂的康乾盛世已經如落日餘暉,甚至是出現了頹敗的現象,國家的經濟狀況更是不能與同日而語。乾隆之所以能夠開創所謂的乾隆盛世,主要是由於自己的父親雍正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其中有政治層面的,當然也有經濟層面的。

但乾隆繼位之後,六下江南、四處用兵、修建亭臺樓閣,耗資靡費。據統計,乾隆朝平均年收入在5000萬兩左右,看似是很不錯的數據,但在很多時候卻總是入不敷出。而這些後果,都將由他的繼任者嘉慶皇帝來承擔,嘉慶也只能默默做一個接盤俠,用和珅的家財來填補父親乾隆造成的虧空。

總結

所以綜上所述,嘉慶即便獲得了和珅的全部家財,但是此時的清朝已經不比往日了,已經開始在走下坡路了。況且在嘉慶朝,不僅要處理乾隆留下來的爛攤子,還要鎮壓農民起義,甚至還得照顧那些貪官汙吏,所以和珅這些錢對於此時的清王朝來說簡直就是杯水車薪,嘉慶一年花完也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參考文獻:《清史稿》


方圓文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就嘉慶這事,咋說呢?誰讓嘉慶攤上個坑兒子的爹呢?乾隆要是活的時間短點,嘉慶他也不會這麼累,所以啊這豈止是個坑啊!

而這事,您得從康熙說起。

話說滿清擱到康熙的手裡頭的時候,因為連年的戰爭,已經為了進行戰爭需要在政治上玩平衡,康熙對整個宗室實行的是寬容的政策。

啥寬容呢?簡單的說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政策,要不後邊的雍正也不會給康熙的諡號里加個仁字,讓大傢伙叫他聖祖仁皇帝不是。

當然您也不要瞅錯了,他的仁只是針對滿人的,至於漢臣還是洗洗睡吧,瞅個熱鬧就得了。

所以啊,就因為他的仁,滿清的官場上那叫個腐敗,補都不補過來,國庫虧的耗子都在哭。

要不然九子奪嫡的時候,他雍正也不會入了康熙的法眼。

雍正這人苛刻的厲害,皇家的東西,國家裡的東西,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損失,有了損失你自己個填,不夠把你腦殼揪下來填。話說那會把國家的東西往自己個小家倒騰,那都是宗室裡拿大頭。所以啊,這一傢伙就把個宗室得罪慘了,後來那史料裡描寫雍正,那就使勁的黑的,滿人壓根就不介意,根子其實就在這裡。

畢竟滿人修改歷史那也不是一次兩次的了不是。但經過雍正這麼一治理,滿清那國庫終於又豐滿了起來,老百姓在滿清這統治下也有了幾年的好日子,但氣不打一處來的卻是滿人整個群體。

但雍正這人過於勤勉把自己個的身子早早的掏空了,別說好兒子了,就是兒子也沒幾個,所以皇位就留給了乾隆。

而這乾隆可以說是康熙教育出來的。所以啊,乾隆那是特別的崇拜康熙,他這輩子啥都想和康熙比個高下。

康熙整了兩次千叟宴,他也有樣學樣不多不少也整兩次,康熙下江南,他乾隆也有樣學樣也下江南。康熙為了打仗方便玩了一輩子的仁字,他乾隆也有樣學樣把個仁字玩到了極致。

但乾隆這輩子學的都是表面上的功夫,實質性的東西他是一丟丟都沒有學到。

雍正朝好多利民的政策,在乾隆看來這就是違背康熙的意願一腳丫子全踹到了垃圾桶裡邊去了。

所以啊,康熙朝出現的弊端,在短短的幾年之後,一傢伙就全都有了。啥國庫虧空,啥奢靡無度比康熙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所以雍正朝整出來的利好,全在乾隆的手裡邊毀的啥也不剩了。滿清打乾隆中後期這就開始走上了下坡路了,要俺說如果沒有雍正,乾隆打一開頭就應該走下坡路了,用不著啥中後期。

所以啊,乾隆這個二世主為了滿足自己的享樂,這就開始開源,至於節流您想多了,乾隆的字典裡就沒有這倆字。

咋開源呢?簡單,買官賣官,老祖宗留給他的黃馬褂都能拿銀子購買,還有那雙眼花翎,單眼花翎的,要不是和珅制止乾隆都想把表示最高戰鬥勳章的三眼花翎拿出來賣,而且還想多弄個四眼五眼花翎的。

所以啊,滿清有好多好一點的規矩其實就是打乾隆這個時候破壞的,就連後來的慈禧都特別的崇拜乾隆,把乾隆好好的研究了一番。

有了六十多年的糟蹋,您覺得乾隆留給嘉慶是個啥攤子?爛攤子唄!

嘉慶接手的攤子

首先,是這官場的風氣。那叫個腐敗,國庫空了不說,那官員之間相互勾結,上下齊手欺上瞞下的那叫個玩的溜。

咱別說嘉慶,就說乾隆中後期,那些個案子,兩淮那鹽引案,甘肅的監糧案等等,這些個案子那個不是窩案大案,一拉一大串,集體貪汙,那個案子都不下上百萬兩的銀子。

您就說吧,這事到了嘉慶的手裡邊能少了嗎?不能啊!而嘉慶真真的是個平常人,壓根就沒有啥魄力像雍正那樣搞事,所以這腐敗的事,只能是任其發展下去了。

其次,滿清那會抄家您覺得那幫子腦瓜摸油的傢伙,會老老實實的去抄?啥叫雁過拔毛,他們比任何人玩得都溜,畢竟這可是發財的好機會啊!

當然這是小頭,但乾隆這輩子的虧空,你以為他這一走,就結束了嗎?哪能啊!這乾隆的虧空,您這嘉慶還得接手不是!

而且嘉慶剛剛接手國家權力,那屁股後面的宗室還瞅著天上掉餡餅,畢竟乾隆這小子定下的規矩,不管幹嘛都要把這幫玩意餵飽了,才能行事。要是雍正在的話,壓根就不想看這幫子宗室。

最後一條,滿清自打入關以後,年年都有戰事,天天都有人想著反清復明,這是歷史任何一個封建王朝所沒有的。

而嘉慶當然也不能免俗啊,白蓮教起義,攻佔的縣城多大二百多個。這得開戰吧,打仗你就得花錢,從開打到結束,兩億兩白銀就這麼沒了。

還有嘉慶朝的天災他也不少,1815年到1817年雲南這地饑荒就持續了整整三年,這還不算,其他的地也相繼發生過大的天災,您這也得用銀子吧。所以嘉慶這輩子給乾隆補窟窿不知道填進去多少,加上自己個弄的這些個事,您算算和珅的家產就算是再多,夠花嗎?

而且和珅那些個財產中有些個壓根就不能花,比方說字畫啊,古董啊。

您自己個琢磨琢磨,那個皇帝拿這些個東西去拍賣整毛毛錢,沒有魄力的皇帝還真幹不出來。

所以啊,和珅的財產被嘉慶沒多久就整沒了,當然不至於題主說的一年就花了流光,畢竟這比乾隆還敗家不是。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史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已經八十九歲高齡的清朝太上皇乾隆帝逝世,不久一代大貪官和珅轟然倒臺,被親政的嘉慶皇帝抄家賜死。和珅是乾隆的寵臣,在乾隆朝後期權傾天下、富可敵國,是18世紀時期的世界首富,聚攬財富多達八億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清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當時有一句民諺“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拿到和珅全部財產的嘉慶皇帝可以說是坐在“金山”上,但有意思的是嘉慶一生都被錢不夠花的問題所困擾,那麼這些驚天財富都哪去了呢?

1、清朝官場貪腐到嘉慶時期已經深入骨髓。其實在康熙朝中後期,官員貪腐問題就已經很嚴重,就連國庫都快被各級官吏拿空了;到了雍正上臺鐵腕反腐、整飭吏治才挽救回了局面,清朝財政好轉,國庫充盈;乾隆登基後為了緩和緊張的政治氣氛,就在一定程度上放鬆了對官員的管制,特別是乾隆朝中後期官員貪腐、奢靡之風日盛,兩淮鹽引案、甘肅監糧案、山東虧空庫帑案等貪腐大案連發,各級官吏上下勾結集體貪汙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和珅就是乾隆朝官員中的“貪汙之王”。

嘉慶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就目睹了以和珅為首的貪官集團是如何貪贓枉法的,因此對於對貪汙深惡痛絕,剷除和珅可以說是他的反腐第一槍。可惜嘉慶帝缺乏父祖做大事的決心氣魄,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穩定反腐力度有限,只是剷除了和珅等大貪官,沒將反腐制度化、擴大化,使得貪汙問題反而更嚴重了。像皇帝吃一個雞蛋內務府就要十兩銀子的事可不是光緒時期才有的,有這一大幫“碩鼠”在,嘉慶就是有金山銀山也被搬空了。

乾隆南巡

2、清朝財源枯竭。清朝的稅賦收入主要就是兩大塊,一個是農稅,一個是鹽稅等商稅,這些在嘉慶時期都出了問題。先說農稅,農稅就是從種地的人身上收錢,是封建社會國家的主要財富來源。因為“康乾盛世”時中國人口的爆發式增長,到了嘉慶時期人多地少的問題非常嚴重,人們靠種地普遍吃不飽飯,再加上官員的欺壓,土地日趨集中到官僚士紳手中,雖然清朝在雍正時期制定了“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政策,但由於吏治腐敗這些善政難以執行。另外因為天災頻繁,嘉慶每年都要減免災區的錢糧,還要撥款賑災,為了一個南河治河工程就花費了4000餘萬兩,可以說嘉慶在農稅上基本賺不到錢還要往裡面搭錢。

再說商稅,清朝商稅的敗壞真的要怪到乾隆身上。乾隆自號“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古今第一,還曾經六下江南、大興土木,而這些都是建立在大筆錢財之上的,其中出力最多的就是兩淮鹽商。鹽商給清廷捐款的行為叫做捐輸,沒有定額,反正朝廷有事鹽商們就要掏錢,比如乾隆屢次南巡鹽商花費就得過億兩。鹽商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除了應付皇帝的花銷,還要接受官吏的盤剝,為了賺錢就不斷抬高鹽價,使得官鹽滯銷私鹽氾濫,官鹽賣不出去自然收不到鹽稅,作為清朝重要財源的兩淮鹽政廢弛。另外嘉慶本人重農抑商,多次禁止開礦,進一步加強了閉關鎖國政策,嚴重影響清朝貿易,收入越來越少,坐吃山空。

天理教起義

3、社會矛盾尖銳,起義頻發。嘉慶時期可以說是一個反清起義運動高發時期,不滿貪官汙吏剝削、文字獄壓迫的民眾紛紛起義,此起彼伏,為了鎮壓起義清廷花錢如流水,再加上戰後安置重建等花銷,錢花的就更多了。

比如爆發於四川、陝西、湖北等地區的白蓮教起義,從嘉慶元年到嘉慶九年,白蓮教起義軍攻佔州縣達204個,清廷為了鎮壓起義調集十六個省份數十萬大軍,花費超兩億兩白銀軍費,二品以上官員20多人、副將以下中級武官400多人陣亡,清王朝元氣大傷;再比如東南沿海地區的蔡牽起義,受不了清政府壓榨的沿海部分民眾成為海盜,佔據島嶼、封鎖航道向過往商船收稅,最終發展成大規模反清起義,戰事從嘉慶三年一直打到嘉慶十五年;再比如爆發于山東、直隸、河南地區的天理教起義,這次起義從嘉慶十八年九月至十二月,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因為爆發於清朝統治核心地區,特別是紫禁城都差點被攻破,因此影響力空前。

嘉慶可以說是一個守成之君,面對父親乾隆留下的爛攤子、清朝統治百年間積累的各種矛盾,缺乏改革弊端的氣魄和才能,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不是完全的解決問題,積重難返下再多的銀子也難以扭轉清王朝的衰落。


當狗容易做人難


提到和珅,就不得不提到重用他的那位主子——乾隆。

如果乾隆是勞勃國王,和珅就是他的財政大臣小指頭。既然國王非常能花錢,就必須要有一個財政大臣給他掙錢,否則國庫就要完蛋了。

乾隆在位期間,給自己封了個十全老人的名號。這“十全”之中,就包括他四處用兵的成果。但我們都知道: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一旦打起仗來,那是非常花錢的。這些戰爭,給國庫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但對於乾隆這個浪費錢的君主來說。戰爭花錢僅僅是其中的一個項目而已。乾隆個人的生活非常奢侈,冬天吃一頓飯,要上幾十個火鍋。除此之外,乾隆還大辦什麼千叟宴,這可是花錢的大項目。另外他南巡多次,每一次都要帶著許多人出行,這又要花費很多錢。

當英法使團來到中國的時候,乾隆在招待這些客人的時候,也是鋪張浪費得很。根據馬爾戛尼的記錄:乾隆派出了和珅招待他們,每一頓飯,都給他們準備了豐盛的食物。但為了預防食物變質,每一次都要派人扔掉舊的食物,下一頓再準備新的東西。這種鋪張浪費的行為,連英法的使臣看了,都表示瞠目結舌。

各方面加在一起之後,清政府的財政壓力空前加劇。所以乾隆才會重用“大清小指頭”和珅。和珅的斂財手段非常高明,而且是各種不擇手段。但是很可惜,和珅雖然給自己攢下了萬貫家財,也給乾隆進獻了許多財富,但在乾隆死後,財政的虧空仍然存在的。就算是千千萬萬個和珅,也無法填補這巨大的漏洞。

嘉慶之所以迫不及待地殺掉和珅,然後沒收和珅的財產,其實就是因為一點:前朝皇帝留下的窟窿太大,他必須馬上填補,才能夠安撫人心,可惜天不遂人願。白蓮教在嘉慶年間鬧事頻繁,鎮壓自然還要花錢,舊的窟窿沒補上,新的窟窿又來了。所以和珅的鉅萬家財,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正是這巨大的財政危機,才把大清朝推向了一條下滑的不歸路。而很多人眼中的“賢君”“明君”乾隆皇帝,便是這最大的罪魁禍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