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自古以來,在歷史演義中流傳著許多關於美麗女子的傳說,很多藝術作品也創造出千姿百態的女性形象。文學、繪畫等藝術創作不乏對美女的塑造,如敦煌的飛天,衣袂飄然,持花卉樂器,迎風起舞。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飛天從視覺上展現出美若天仙的女子形象,她本來就是仙女,形象來自古老的印度神話;而在文學作品和史料中,美麗動人的佳麗更是多如繁星。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如最著名的" 四大美女 ",即西施、王昭君、貂蟬 、 楊玉環,她們享有" 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之美譽,很久以來都是美麗女性的代表。

只有比較才有鑑別;只有鑑別才有認識。單獨的來看每一個著名的古代美女,她們自有特點,各有千秋,也難以分辨誰更美麗,但籠統的來看,這些國色天香的形象又有共同的特徵,而與集大成者比較時,這個特徵尤為突出,誰能獨佔鰲頭,也不言而喻。

集大成者是誰?《紅樓夢》。麗人共同的特徵是什麼?她們只能存在於畫卷中、書本內,感覺不到真實存在

遠在商朝就有關於美人的傳說,如在《封神演義》中有著鼎鼎大名的妲己,她把紂王迷得五迷三道,斷送了大好江山,被稱作紅顏禍水。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封神演義》:紂王定睛觀看,見妲己烏雲迭鬢,杏臉桃腮,淺淡春山,嬌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帶雨,不亞九天仙女下瑤池,月裡嫦娥離玉闕。妲己啟朱唇似一點櫻桃,舌尖上吐的是美孜孜一團和氣,轉秋波如雙彎鳳目,眼角里送的是嬌滴滴萬種風情。

幾乎以一己之力滅了商紂的妲己,憑的只是過人的美色,可無論是原作中的文字,還是想象出的畫像,並不能讓人體會到紂王的迷戀。換言之,或許妲己真的極為美麗,但記錄她的文字並不能完美重現她的麗質,也不能帶來更深的感受。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妖豔如妲己並非唯一,古代共有四大妖姬,即四位著名的寵妃——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晉之驪姬。一國之君為了她們無心朝政,甚至為她們做出一些危害江山社稷之事。

關於妲己的文字不多,其他妖精的也很少,如"烽火戲諸侯"的褒姒,除了她的千金一笑,留下的印象不深,包括她的美豔姿色,讓人不能想象,也不被吸引。四大妖姬雖靠著美色在歷史上留下名字,但究竟如何美麗,少有人關注。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禍水紅顏如此,傾國傾城的巾幗英雄同樣如此,很少有人會依戀她們虛幻的美麗。

除了楊貴妃,四大美女中有三個都算得上巾幗英雄,相應的記載也更多。

例如西施,她不僅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並且在美女如雲的春秋時期,也是名列春秋四大美女之一,其他三人為魯桓公夫人文姜,桃花夫人息媯,鄭穆公之女夏姬。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李白在《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詩中寫道:"西施越溪女,明豔光雲海。未入吳王宮殿時,浣紗古石今猶在。……。唐代宋之問也為西施詠詩,《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

用來讚美西施浣紗和昭君出塞的"沉魚落雁",也是贊人美麗的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而毛嬙、麗姬也是名不見經傳的美人,唐代傑出的道家學者成玄英在著書立說時,也拿她們作為事例。

成玄英疏:"毛嬙,越王嬖妾;麗姬,晉國之寵嬪。此二人者,姝妍冠世。"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毛嬙

李白無與倫比的才華,並沒有為西施增色幾分,沒有因為出色的詩作而讓人對西施產生額外的迷戀。

古代知名美女的例子還可以列出很多很多,她們雖然被描繪的國色天香、天生麗質,但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她們彷彿是在鏡中、在舞臺上,虛幻而不真實,而在《紅樓夢》問世之後,這些美女的魅力立減,頓時變得黯淡失色。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最早的油畫作品——清朝美女肖像

如激勵讀書人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黃金可以想象,也觸手可及,今日仍有同感,可顏如玉呢?還不如當紅女明星更有即視感。

再如梨花帶雨的楊貴妃,相關的文學作品很多,前有悽惻感人的《長恨歌》,後有引人入勝的奇幻空海,但都難以打動人心,就像在看拙劣的表演,始終讓人無法入戲。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美人雖多,卻都高高在上,或遙不可及,直到《紅樓夢》出現,才有一種鄰家小妹的感覺,距離感消失。

現在,說起多愁善感,想到的是怯弱多病的林黛玉。"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彷彿在耳邊迴響,並非是曲目多麼出眾,而是人物非常出彩。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說起老謀深算的女性,往往第一想到的,又是青春美麗的寶釵,不僅是為她的心機,更是為她的動人。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更不用細說爽朗活潑的晴雯,溫柔可愛的襲人,嬌俏可人的平兒......

在每一個讀者心目中,或許紅樓群芳的形象略有差異,喜好也各不同,但都是那樣的鮮活,栩栩如生,一顰一笑彷彿就在眼前。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或許是因為經典的87版《紅樓夢》成功的塑造了直觀的形象,讓演員與書中的人物產生了密切的聯繫,但不可否認,更重要的因素是原著細膩而寫實的刻畫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在大觀園裡,寶玉看閒書,看得是《西廂記》,也用其中的話和黛玉調笑,後又把紫娟比作紅娘。為什麼要參考《西廂記》?因為在《紅樓夢》之前,沒有可和他媲美的作品,其實之後也沒有

古代青年男女之間朦朧或熱烈的情感,演繹成不同的作品,之前幾百年的代表作中有《西廂記》一席之地,之後,則唯有《紅樓夢》。

舉一個不恰當的比喻,《金粉世家》中能看到《紅樓夢》的影子,如果其中引用了《紅樓夢》的人物形象和語句,本來是對經典的借鑑與模仿,但在後世的評價中,《金粉世家》的地位更高。原本引用了經典,沒想到自身的成就更勝一籌,《紅樓夢》做到了。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不是每一個讀者都是皮格馬利翁,會愛上一個冷冰冰的雕塑。再美的藝術品,精美到極致,似乎有靈性,但仍舊沒有靈魂。

有一個類似的童話故事,有一個雕刻家刻出了一個美麗的少女,一個神父被迷住,他不住的祈禱,希望神靈賦予她生命,少女變成了真人,雕刻家和神父都愛上了她,兩人爭論誰作出的貢獻最大,雕刻家說"我製作的雕塑",神父說"我賦予她靈魂與生命"。

同樣可以說,那些文學作品和繪畫、雕像,只是沒有生命、沒有靈魂的泥塑木刻,可以被人看到,卻沒法感知,更不會讓人留戀。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只有林妹妹,可以讓人為她流淚,為她擔憂,為她喜悅,才有讀到"林黛玉死了"會痛苦流淚,甚至,看到黛玉傷心落淚,會有一種"我一哭全世界為我落淚"的感覺,隨她笑,隨她哭,感人至深。

汪曾祺在散文中記敘了吳宓先生的軼事,既是一件有趣的雅事,又何嘗不是"於我心有慼慼焉",換一個人物,很難讓人產生同樣不忍褻瀆之感。

文林街和府甬道拐角處新開了一家飯館,是幾個湖南學生集資開的,取名"瀟湘館",掛了一個招牌。吳先生見了很生氣,上門向開館子的同學抗議:林妹妹的香閨怎麼可以作為一個飯館的名字呢!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紅樓夢》能夠別出新裁的原因也很簡單,古代對女性的態度,更多的是賞玩,而不是像曹公一樣能以平等、欣賞的心態去描寫,在他的筆下,《紅樓夢》中諸多女子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悲歡離合,而不是成為附屬品、襯托者、犧牲品,也不是花瓶。

女性之美早在《詩經》中就己被吟誦,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碩人,清人姚際恆評論曰:"上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是為絕唱",再如曹植《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洛水女神,不勝枚舉,但看以往的作品,始終存在一個清晰的界線,美則美矣,卻讓人清楚的意識到,她們只會存在於作品中、想象中,沒有真實感、血肉感,是創作,是藝術,卻不傳神,感受不到生命氣息。

《紅樓夢》刻畫了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令人覺得似乎是鄰家小妹,真實可近;又像是停留在半夢半醒間,分不清現實與夢境,反而更覺真切。紅樓一出,唯有黛玉,三千佳麗都失去顏色


〈完〉


她未出時,群芳爭豔;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